网站首页医学考研考研院校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执业护士
卫生资格医学图谱医学下载医学英语临床技能理论教学
医学论坛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最新更新
...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基础学科 >> 病理学 >> 文章正文
  第五节 梗死           ★★★ 【字体:

梗死(体液循环障碍,梗死,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7-8-26 医学论坛
( 关键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体液循环障碍,梗死,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 )
器官或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或停止称为缺血(ischemia),凡动脉腔狭窄或闭塞而没有充分的侧支循环或侧支循环不能及时建立时,局部组织即发生缺血。由于缺氧、营养物质输入不足或停顿和代谢中间产物聚积,组织即可出现病理改变,其程度决定于缺血的程度和受累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一般而言,缺血程度较轻和持久时,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和变性,严重而迅速发生的缺血则引起组织坏死。缺血与坏死有密切的因果关系,坏死的原因很多,其中由于血管阻塞引起的组织坏死灶称为梗死(infarct)。

  一、梗死的原因

  任何引起血管管腔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的原因均可引起梗死。

  1.血栓形成是梗死的最常见原因,如心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的粥样硬化合并血栓形成,可分别引起心肌梗死和脑梗死,趾、指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趾、指梗死(坏疽)等。

  2.动脉栓塞也是梗死的常见原因,在肾、脾和肺的梗死中,由栓塞引起者远比动脉血栓形成引起者多见。

  3.血管受压闭塞动脉受肿瘤或其他机械性压迫而致管腔闭塞时可引起局部组织梗死,肠套叠、肠扭转和嵌顿性疝时肠系膜静脉受压,血液回流受阻,同时肠系膜动脉亦因受压而致输入血量不同程度地减少,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停顿,亦可引起肠梗死。

  4.动脉痉挛近年来注意到,在已有心冠状动脉硬化时,如发生动脉痉挛,亦可能引起心肌梗死。

  二、梗死的病变

  梗死是局限性组织坏死,梗死的形状决定于该器官的血管分布。多数器官的血管呈锥形分支,如脾、肾、肺等,故其梗死也呈锥形,切面呈扇面形,其尖端位于血管阻塞处,底部则为该器官的表面(图3-11)。心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故心肌梗死形状亦不规则或呈地图状。梗死灶的质地决定于其坏死的类型。梗死灶为凝固性坏死者(肾、脾、心肌),新鲜时由于组织崩解,局部胶体渗透压升高而吸收水分,使局部肿胀,略向表面隆起,切面可略凸出。陈旧性梗死则较干燥,质硬,表面下陷。脑梗死为液化性坏死,新鲜时质地软、疏松,日久液化成囊。梗死灶的颜色取决于病灶内的含血量,含血量少者,颜色灰白,称为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含血量多者,颜色暗红,称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

  1.贫血性梗死发生于组织结构比较致密,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器官,如肾、脾、心肌(图3-12)。当其

图3-11 肾动脉分支栓塞及肾贫血性梗死(模式图)

  动脉分支阻塞时,局部组织立即陷于缺氧而使其所属微血管通透性增高,病灶边缘侧支血管内的血液可通过该通透性增高的微血管壁逸出于血管外,即出血。在肾、脾、心肌等器官,由于组织致密,故出血量不多,出血的红细胞崩解后,血红蛋白溶于组织液被吸收,故梗死灶呈灰白色。在梗死的早期,梗死的周围有明显的充血和出血,形成暗红色出血带,数日后该出血带内的红细胞已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转变为含铁血黄素,出血带遂变为褐黄色。镜下,早期的梗死灶内尚见核固缩、核碎裂和核溶解等变化,细胞浆则均匀一致,组织结构仅见其粗略轮廓。病灶内可见橙色血晶。晚期,病灶表面下陷,质地坚实,原已呈褐黄色的出血带亦消失。镜下,病灶呈均质性结构,边缘有肉芽组织和瘢痕形成。梗死灶小者,可完全被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所取代。

图3-12 肾贫血性梗死

肾皮质可见二个梗死灶,略呈楔形,底部靠肾表面,尖指向肾门

图3-13 肺动脉栓塞时的血流变化示意图

PA:肺动脉;PV:肺静脉;BA:支气管动脉;BV;支气管静脉(仿Eder)

  

[1] [2] [3] 下一页

...
文章录入:凌云    责任编辑:凌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无关,请遵守相关法律
    评论加载中...
    网 名: *(必填项) ·论坛交流·
    Email: QQ号: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医用化学 目录
    病理学教学目录
    生理学目录
    医用化学 目录
    第一章 溶液 总论
    第一节 溶解度
    第二节 溶液的组成量度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第二章 电解质溶液 总论
    第一节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离解
    第二节 酸碱质子理论
    第三节 沉淀-溶解平衡
    第三章 PH值与缓冲溶液
    病理学教学目录
    病理学绪论
    第一章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概述
    第二节 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基本病理过程
    第三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第四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第五节 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总论
    第一节 再生
    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诉我们,欢迎您提供意见和建议!医学考研网,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执业护士 站长:凌云 皖ICP备06007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