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又称Rieger中心性视网膜炎、青年性出血性黄斑病变。本病为发生于黄斑部及其周围的弧立的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灶,伴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及出血。临床上并不少见,一般为单眼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下。以视力减退、有中心暗点及视物变形为主要症状。病程半年至1年,半数二年内自行缓解,不扩大。
(一)病因
原因不明。目前认为是黄斑部视网膜下有新生血管长入所致,它来源于脉络膜。病理改变为肉芽肿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中心视力减退,有中心暗点,视物变形。眼前节 及玻璃体无炎性改变。眼底在黄斑部有黄灰色渗出性病灶及出血,圆形或椭圆形,边界不清,微隆起,大小约为1/4~3/2视盘直径(PD)。以1PD以下为多见。病灶边缘处有弧形或环形出血,偶有呈放射形排列的点状出血。病灶外周有一色素紊乱带。不少病例合并盘状视网膜浅脱离,有的四周还有硬性脂类渗出。病变大多以中央凹为中心,半径为1PD的范围内。病程末期,黄斑区形成黄白色瘢痕。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在动脉早期或动脉期,相当于渗出灶处有颗粒状、花边状等多种形态的新生血管网。出血区遮蔽荧光,出血上缘有透风荧光区。后期新生血管有荧光素渗漏形成强荧光区。(图12-8)
普通眼底像,黄斑区有灰黄色渗出灶,周围有环形出血。
造影静脉期,病灶中心可见花边状新生血管膜。
后像期,新生血管渗漏,形成强荧光区。
图12-8 Rieger中心性视网膜炎
(三)治疗
药物治疗无效,激光光凝是目前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方法。在活动期,病灶位于黄斑中心1/4PD以外者,可行激光治疗。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三、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老年黄斑变性 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好发于60岁以上,常为双眼先后发病。无性别倾向,中央视力丧失很严重。
(一)病因
1.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又称为“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由于年龄增长或其他因素,色素上皮下有沉淀物堆积,Bruch膜变性,色素上皮和Bruch膜之间的正常粘着性减低。从脉络膜来的新生血管通过损害的Bruch膜进入色素上皮下,因而造成了色皮上皮的渗出性和出血性脱离。黄斑呈灰黑色圆形或卵圆形不规则的隆起斑块,其范围多在1~3PD,此时易被误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严重时出血还可穿出视网膜达玻璃体内。随着病变的延续,视网膜下的血液和渗出物可以崩解,吸收和机化。色素上皮发生变性、化生和增殖,并有视网膜的退行性变。病变区呈黄白色或灰白色,同时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白色瘢痕。
2.萎缩性(又称为“干性”老年黄斑变性):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萎缩,脉络膜的玻璃膜增厚,导致黄斑区萎缩变性。
(二)临床表现
早期有视物变形,视力逐渐减退,数年之后中心视力丧失。眼底改变见表12-1。
萎缩型(干性) | 渗出型(湿性) | |
年龄 | 多为45岁以上 | 多为45岁以上 |
眼别 | 双眼发生 | 双眼先后发生 |
视力 | 下降缓慢,<0.7 | 下降较急 |
眼底表现 |
早期:黄斑区色素脱失和增殖,中心凹反射不清或消失,有散在玻璃疣。 晚期:病变加重,可是金薄样外观,地图状色素上皮萎缩,囊样变性或板层性裂孔。 |
早期:黄斑区色素脱失和增殖,中心凹反射不清或消失,玻璃疣常有融合。 中期:黄斑区出现浆液性或出血性盘状脱离,重者视网膜内出血,玻璃体出血。 晚期:瘢痕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