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医学检验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医学检验 > 化验知识 > 正文: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检验医学专题网 更新:2013-8-29 医学检验网
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血浆D二聚体测定是了解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一个试验。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血浆D二聚体测定是了解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一个试验。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D-二聚体升高。
D—二聚体在临床常见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1、D—二聚体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自从1971年Wilson等首先应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用于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artery embolization PE)。D-二聚体的检测在诊断肺动脉栓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研究的开展和深入,临床工作者对D-二聚体在肺动脉栓塞中的意义认识日益深刻。
用一些敏感性高的检测方法, 阴性的D-二聚体值对于肺动脉栓塞具有理想的阴性预告作用,其值为0.99。阴性的结果可以基本排除肺动脉栓塞,从而可以减少有创的检查,如通气灌注扫描和肺动脉造影;避免目的抗凝治疗。但是临床医生必须清楚的它的局限性和应用的指证。抗凝治疗后, D-二聚体的值会发生改变,因而影响D-二聚体作为诊断指标的准确性, Outuraud F等认为24小时抗凝治疗后D-二聚体值平均下降25%,这25%的下降导致诊断的敏感性从95.6%下降到89.4%。最新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D-二聚体在诊断PE中的价值于血栓所在位置关系密切,在D-二聚体的诊断值在厂家推荐值0.5ug/mL的情况下,总的敏感性为81%,特异性为63%。D-二聚体的浓度和血栓的位置有关,在肺动脉干主要分支的浓度较高,而在次要分支的浓度较低。在大分支的敏感性为93%,小分支的敏感性为50%。虽然D-二聚体对于小分支血栓的诊断意义不够明显,然而其他检查对于小的血栓同样不明确,如肺动脉造影等。对于这些小的血栓,只要D-二聚体是阴性的,在患者心肺储备功能比较好的情况下,可以不采取抗凝治疗。临床随访的结果表明这样做是安全的。Perrier和他同事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对怀疑有PE和DVT的病人采取无创的诊断策略。在他们的实验中,159名怀疑有PE而D-二聚体结果正常的病人没有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对这些病人为期三个月的随访没有出现血栓或者栓塞;Hull和他的同事,627名怀疑DVT的而D-二聚体是阴性的患者,不采取任何抗凝治疗,并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这些患者只有12人(1.9%)发生了血栓和栓塞。
2、 D-二聚体和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中总的诊断价值和在PE中的诊断价值类似:阴性的D-二聚体可以基本排除DVT形成的可能。阳性的结果意义不大,特异性不够强,很多疾病可以引起D-二聚体的升高。D-二聚体在DVT诊断中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40%,阳性预测值为48%,阴性预测值为95%。Jack Hirsh等认为,阴性的D-dimer可以排除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联合应用静脉超声检查安全有效,能够大大减少有创的顺行静脉造影检查(曾被认为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金标准);Bounameaux H等的研究证实单一的D-二聚体检查就可以排除门诊1/3怀疑为DVT病人,从而大大节约医疗费用和时间。
3、 D-二聚体和恶性肿瘤的关系
大量的文献表明,肿瘤可以引起患者D-二聚体浓度升高,并且可以作为分期、预后等判断标准。Masatoshi Oya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比良性疾病患者的明显要高,术前的D-二聚体与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肿瘤的病理结果和分期正相关。术前D-二聚体水平高的患者的术后生存期明显要比低的患者短。孔荣等对12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D-二聚体测定。结果发现:急性白血病组、恶性淋巴瘤组、实体瘤组初发组分别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有明显差异(P<0.05),缓解期明显低于初发期(P<0.05);恶性淋巴瘤组随分期不同D-二聚体水平不同,实体瘤转移组明显高于未转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Osamu Taguchi等将全部肺癌的病人按照所有患者D-二聚体的中间值150mg/ul分成两组,高D-二聚体组的生存率比低D-二聚体组低,并且这种预测因素排除了肿瘤分期、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对生存期的影响。推测肿瘤患者中高凝血状态是和组织因子依赖的外原性途径和非组织因子相关的肿瘤促凝作用有关。外原性途径被认为是由宿主的单核细胞或者血管内皮细胞激活的。非组织因子相关的肿瘤促凝作用被认为是直接激活因子X。尿激酶(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cator)激活纤溶是肿瘤的另一个特征,肿瘤间质细胞分泌的u-PA由肿瘤细胞表面的u-PA受体结合,不仅激活纤溶酶原,造成纤维蛋白降解;而且激活蛋白水解酶,引起肿瘤宿主界面的基质分解,造成肿瘤的转移和侵袭。
...
没有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