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外科学 > 南华大学 > 正文:讲稿:第二十六章 乳腺疾病
    

讲稿-普通外科讲稿:第二十六章 乳腺疾病

外科学讲稿:第二十六章 乳腺疾病:第二十六章 乳腺疾病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  成年女性乳房系为一对称性的半球形性征器官,位于胸廓前第二至第六肋间水平的浅筋膜浅层与深层之间。乳腺是汗腺组织的一种类型,内达胸骨旁,外至腋前线,外上方呈角状伸向腋窝的腺体组织称为Spence氏腋尾区;在外科作乳癌根治切除时有重要意义,手术时的解剖境界必须包括上述范围。乳房中央前方突起为乳头,其周围色素沉着区为乳晕。每个乳腺含有15~20个呈轮辐状排列的腺

第二十六章  乳腺疾病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

  成年女性乳房系为一对称性的半球形性征器官,位于胸廓前第二至第六肋间水平的浅筋膜浅层与深层之间。乳腺是汗腺组织的一种类型,内达胸骨旁,外至腋前线,外上方呈角状伸向腋窝的腺体组织称为Spence氏腋尾区;在外科作乳癌根治切除时有重要意义,手术时的解剖境界必须包括上述范围。乳房中央前方突起为乳头,其周围色素沉着区为乳晕。

每个乳腺含有15~20个呈轮辐状排列的腺叶、腺小叶,后者又由诸多腺泡组成;腺叶之间,腺叶与腺泡之间均有结缔组织间隔。腺叶间上连皮肤与浅筋膜浅层,下连浅筋膜深层的纤维束称为Cooper 氏韧带,亦称为乳腺悬韧带,使乳腺保持一定的活动度,各腺小叶内与腺泡相通的乳管,向乳头方向汇集形成腺叶乳管,逐渐增大形成壶腹,再分成6~8 个开口于乳头表面;大乳管形成壶腹的膨大处,是导管内乳头状癌的好发部位。乳管内衬有上皮细胞,其基底层(生发层)明显增生时,可形成不同的病变,如囊性增生病和导管癌等。

  乳房的淋巴网甚为丰富,其淋巴液的主要引流途径为:①乳房大部分淋巴液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引流至腋窝淋巴结,再引流入锁骨下淋巴结;②乳房上部淋巴液直接穿过胸大肌的淋巴管流入锁骨下淋巴结,继而汇入锁骨上淋巴结;③一部分乳房内侧淋巴液,经肋间淋巴管流向胸骨旁淋巴结(主要在第二、三肋间,沿胸廓动、静脉分布),继而引流至锁骨上淋巴结;④经两侧乳房间皮下的一些交通淋巴管,一侧乳房淋巴液可流向对侧;⑤乳房深部淋巴网可与腹直肌鞘和肝镰状韧带的淋巴管相通,从而可使乳房深部的淋巴液引流向肝脏。

乳房的静脉与淋巴管伴行,在乳腺癌的血行转移中有重要意义。乳房的静脉分深、浅两组。浅组静脉分横行和纵行两类。横行静脉向胸骨旁穿过胸肌,汇入内乳静脉;纵行静脉向锁骨上窝走行,注入颈下部浅静脉,尔后汇入颈前静脉。深组静脉分为三条径路:①经内乳静脉的穿支注入同侧无名静脉,是乳癌经血行肺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②直接注入肋间静脉,再经肋间静脉与椎静脉的交通支,引入奇静脉、上腔静脉,此为乳癌经血行转移至脊柱、骨盆、颅骨等的途径;③直接汇入腋静脉,尔后进入锁骨下静脉及无名静脉,此为乳癌血行肺转移的又一途径。

乳腺的生理活动是受垂体前叶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的影响和制约的。垂体前叶产生的乳腺促激素,直接影响乳房;同时又通过卵巢和肾上腺皮质间接地影响乳房。在卵巢卵泡刺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下,卵巢和肾上腺皮质均分泌雌激素,促使乳房的发育和生长。在妊娠和哺乳期,由于胎盘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和脑垂体分泌生乳素的影响,乳腺明显增生,腺管延长,腺泡分泌乳汁。哺乳期后,乳腺复退化而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平时,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乳腺的生理状态也在各种激素的影响下,呈现周期性变化。

第二节   乳房检查

一、一般检查

  乳腺的一般检查分为病史采集和临床检诊两部分;后者包括视诊和扪诊。临检时应在光线明亮处,嘱病人坐位端正,解开上衣,双臂下垂,使双侧乳房充分显露,以便对比观察。

(一)病史采集

  由于科普卫生知识的普及宣传,患者自己发现乳腺异常情况就医者明显增多,检查患者乳腺之前采集病史十分必要。

  患者的年龄、经产情况、哺育史、绝经史和家族史等皆很重要。另据近年国内外的研究报导,乳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明显上升与脂肪摄入量增加有直接关系,故饮食习惯与成分在病史采集中亦日益重要。由于很多乳腺的病变在月经周期中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因此了解月经初潮年龄和目前月经情况是很重要的。

  采集病史中,应特别注意询问乳腺有无肿物或肿块以及是否疼痛、病程长短、乳腺的肿胀和沉重感、外伤史、月经期间大小的改变情况,以及既往有无相似情况等。当乳腺有肿物时,应询问其生长速度、腋窝有无肿块,皮肤表面曾否有过炎症或颜色改变。还应问及乳头有无溢液、溢液的性质、次数多少及病程长短。患者用药史中,特别应注意激素的使用情况;涉及避孕药的服用,应详细了解用药时间的长短、药品名称、剂量和使用方法,以及末次检查乳腺的日期。

(二)临床检查

1、视诊

细致的视诊可获得很有诊断意义的体征。

(1)外形观察

双侧乳房的大小、位置和外形一般应是对称的,否则,则提示可能有病变存在。乳房内有较大肿块时,其外形可显示局限性隆起;肿瘤在乳腺深层侵犯Cooper氏韧带,使之收缩而产生该相应部位的皮肤凹陷、皱褶或皮肤收缩现象。观察皮肤凹陷时让病人取坐位,双臂交叉于颈后或前俯上半身,或用手抬高整个乳房时更为明显。观察皮肤凹陷尤为重要,因此种体征在良性病变中,除脂肪坏死外是很少见的。有时还可以发现在临床上扪不到肿块的微小乳癌。单侧乳房浅表静脉扩张,常是晚期乳癌或乳腺肉瘤的征象。妊娠、哺乳或颈根部静脉受压(例如患有胸骨后甲状腺肿时)也可引起乳房浅表静脉扩张,但后者常是双侧性的。

(2)乳头

正常乳房的乳头双侧对称,其方向指向前方并略向外下。若其附近有癌肿或慢性炎症,乳头可向病灶处偏斜,例如乳头上方有癌肿,则被上牵而显示双侧乳头高低不一,若癌肿位于乳头深部,则乳头被牵而内陷。乳头内陷亦可因发育不良而发生的先生性缺陷,但短期内乳头内陷则需高度警惕。初产妇哺乳期间可因婴儿的吸吮或咬破而出现乳头糜烂和破裂,但非哺乳期妇女乳头糜烂脱屑,乳晕周围湿疹,则可能是湿疹样癌,即Paget氏病的表现。

(3)乳房皮肤

皮肤有否红、肿、热、痛?乳房皮肤红肿,应首先考虑乳房的化脓性炎症,但范围广泛的皮肤发红。充血水肿应警惕是否特殊型乳癌,即炎性乳癌的可能。癌细胞侵入乳房浅表淋巴管引起癌性栓塞,可导致淋巴水肿而使乳房皮肤呈现“桔皮样”改变。

2、触诊

触诊的要点是了解乳房有无肿块及肿块的性质;区域淋巴结有无肿大。触诊时医生坐在患者侧方,或嘱患者平卧,肩下垫一小枕。扪查乳房内侧半时嘱患者举臂,扪查外侧半时嘱患者上臂下垂身旁。正确的触诊手法是以手掌在乳房上依内上、外上(包括尾部)、外下、内下、中央(乳头、乳晕)循序轻轻扪按乳房。忌用手指抓捏乳房,以免误把正常腺体组织认为乳房肿块。小的中央区肿块不易扪到,可用左手将乳房托起,用右手扪查,就比较容易发现。乳房下部肿块常因乳房下垂而被掩盖;可托起乳房或让病人平卧举臂,然后进行扪查。乳房深部肿块若扪摸不清,可嘱病人前俯上身再扪查之。乳房触诊后,必须扪查区域淋巴结。

(1)乳房肿块

前胸部的肿块是否来源于乳房,应首先注意鉴别。来自前胸壁的肿块(如肋软骨炎、肋骨肿瘤、胸壁结核等)在推移乳房时,肿块不会因乳房位置的变动而移动。当扪到明确的乳房肿块时,应注意其大小、位置、数目、质地、有否压痛、外形是否整齐、边缘是否清楚、表面是否光滑、与周围组织如皮肤、胸大肌、前锯肌等是否粘连等情况。轻柔捻起肿块表面皮肤,可以获知肿块是否与皮肤有无粘连;如果有粘连而无炎症表现,则尤应警惕乳癌的可能。扪查肿块是否与深部组织粘连时,先分别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测试肿块的活动度,然后采用胸大肌收缩试验:嘱患者以患侧上肢用力叉腰,借以紧张胸大肌,再作同样测试。比较两次测试时肿块在胸大肌表面的活动度,可以获悉肿块是否与胸大肌筋膜、胸肌粘连。扪查乳房外下象限肿块时,因其可能已超过胸大肌下缘,可采用前锯肌收缩试验:嘱患者将患侧上肢用力按压检查者肩部,借以紧张前锯肌,比较方法同前。

(2)腋窝淋巴结

除了急、慢性炎症外,一般乳腺良性病变不会引起腋窝淋巴结肿大。检查腋窝淋巴结群时,医生面对病人,以右手扪查患者左腋,以左手扪查患者右腋。先嘱患者举起检查侧上肢,检查者手伸入腋窝至最高位,即腋淋巴尖群,手指掌侧面对着患者胸壁,再让病人放下上肢,搁置在检查者的前臂上,依次扪查腋顶、腋前壁、腋后壁、背阔肌前内侧。锁骨下及锁骨上有无肿大的淋巴结。查毕患侧,还应查对侧。扪到肿大的淋巴结时,要注意其位置、数目、大小、质地、触痛和移动度。

二、特殊检查

  乳腺疾病的特殊检查主要为物理影像学检查和细胞病理学检查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以逐步的筛选性检查,后者用作最后确诊性检查。

(一)物理影像学检查,此法近年进展较快,目前采用最多,且有些效果较好。

1、X线检查:

常用的方法有钼靶X线摄影、干板摄影、计算机体层扫描(CT)等。

(1)钼靶X线摄影和干(硒)板静电摄影。

钼靶X线的穿透性较弱,故便于区别乳房内各种密度的组织,可发现较小的肿块并较为清晰地观察其形态和结构。乳房内良性肿块,块影密度均匀,周围常有一透亮度较高的脂肪圈;如见钙化影,常较粗大且分散,周围组织有受推移现象;恶性病变的块影多不规则或呈分叶状,中心区密度较高,有些肿块的边缘呈毛刺状;如有钙化影,多细小而密度较高并可见于肿瘤范围以外的组织中;肿块周围组织可因肿瘤侵润而扭曲变形,邻近皮肤可有增厚凹陷等。干板静电摄影所见征象与钼靶X线表现基本相同,但其具有特殊的“边缘增强效应”而使图像更清晰;缺点是肿块的细致结构有失真现象。上述两种摄影法目前广泛应用于乳癌的普查。

(2)计算机体层扫描(CT):

CT扫描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都较高,有利于发现小癌灶;因其属于断层检查,可排除相邻结构对病灶的干扰,特别是对致密型乳腺或明显腺体增生者,更宜作CT检查。此外,CT尚可清晰显示乳腺癌患者有无腋下淋巴结肿大,还可判断有无内乳淋巴结转移;在影像上,其与钼靶X线片上所见相同,因之邻近结构的重叠,各种影像更为清晰、明了。缺点是设备及操作复杂,费用昂贵等。

(3)乳腺导管造影:

对乳头溢液或X线平片显示可疑肿块且伴导管相应明显增粗的患者,选用刺激性较小的含碘造影剂(如泛影葡胺)行乳腺导管X线造影,对诊断导管内病变或乳腺内肿块性质有一定价值。

2、超声检查:

应用B超检查乳房病变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快速、准确地判别乳腺肿块的性质为实性抑或囊性。对乳腺囊肿、脓肿及囊性增生症的诊断优于其它检查。缺点是操作亦相对较繁杂,对较小的实性包块的良、恶性判别为较难常握。

3、热图检查:

应用图像显示体表温度分布,藉以进行诊断。

  (1)液晶热图:利用胆甾型液晶具有灵敏温度效应的原理,检测皮肤温度的分布,帮助诊断;目前多采用微胶囊液晶膜。此法价廉且操作简便,诊断快速,多用于普查筛选。

  (2)红外线热图:可测示乳腺皮肤不同温度的分布,如肿瘤局部皮温高出0.8~1.5℃,就有恶性可能。但因缺乏分辨图像的精确标准,以致同一图像可得出不同的诊断结果;且热异常的部位常不相应于肿瘤位置,尤其对于小癌灶的诊断符合率尚不理想。

4、近红外线乳腺扫描检查:

此法起源于本世纪初发明的乳腺“光透照”检查技术;经多年改进后,制成透照摄影仪,利用冷光源产生的近红外线被血红蛋白吸收的特性形成图像,进行乳腺全视野扫描观察和诊断。近年又生产了电子计算机辅助图像处理的新型红外扫描仪,可对影像进行放大、增强、拉伸、负像等处理,从而提高了诊断符合率。近期报导已达90%左右。其诊断原理主要是利用红外光通过乳房的强度不同而显示透光、暗亮及各种不同的灰度影,从而显示乳房肿物阴影。此外红外光对血红蛋白的敏感度较强,使得乳房血管显影更为清晰,对于乳腺癌引起的局部血运增加,附近血管增粗、不连续等都有较好的图像显示,对0.5cm的小病灶也能显示。此法操作简便、诊断迅速、图像直观且清晰、对人体无损伤、无痛苦,适合对各年龄组妇女(包括妊娠、哺乳妇女)进行乳腺普查,也可避免患者有乳腺病的妇女反复接受有损害的放射线摄影检查。所以,它是目前普查和筛选乳腺良性病变和恶性肿瘤的理想方法。

(二)细胞病理学检查

1、乳头溢液检查:

依乳管排列方向顺序反复轻压乳晕区,了解有无乳头溢液以及溢液来自哪一乳管。乳头溢液大多为病理性的。观察溢液的性质有助于推断病灶的性质。鲜红色血性溢液多见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少数见于乳管内癌;棕褐色溢液提示血液曾经被阻于乳管内未及时排出,多见于有乳管阻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或因上皮增生而有乳头状体形成的乳房囊性增生病。黄色或草绿色溢液常是乳房囊性增生的表现,偶尔也见于乳癌。乳白色溢液可见于正常月经期、早期妊娠或囊性增生病。据统计,在各种溢液中,血性溢液约占总数50~70%;有溢液者,9~14%的病人患有乳癌。溢液涂片寻找癌细胞有助于确定溢液的发生原因,但阴性者不能完全排除乳癌的可能。

2、针吸细胞学和活组织切片检查:

针吸细胞是以细针头(7~8号针头)空针,经消毒后的乳腺肿块表面皮肤直接穿刺入肿块内,回拉针栓,造成负压,向不同方向旋转数次,保持负压情况下迅速出针;将抽出物立即除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寻找瘤细胞。此法简便易行,损伤和痛苦相对较小,但有10~20%的假阴性率,有1~3%的假阳性率。活组织切片检查是将乳腺肿块切取部分或整块切除后制备病理切片镜检,诊断准确率最高;但对乳腺恶性肿瘤患者,易造成癌细胞因挤压或残留而转移。目前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将经过前述的各种检查筛选后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者,在手术中切取或切除肿块速送冰冻病理切片检查,一般在20~30分钟内可获得镜检结果,藉此决定手术方式。

第四节  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房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绝大部分发生在产后哺乳的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发病常在产后3~4周。

  一、病因

  急性乳房炎的发生原因,除产后全身抵抗力下降外,尚有以下两大诱因。

  (一)乳汁淤积:此为发病的重要原因,淤积的乳汁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乳汁淤积的原因有:乳头发育不良(过小或内陷)妨碍哺乳;乳汁过多或婴儿吸乳少,致乳汁不能完全排空;乳管不通,影响排乳。

  (二)细菌侵入:乳头破裂,乳晕周围皮肤糜烂,致使细胞沿淋巴管侵入,这是感染的主要途径。婴儿口腔感染,吸乳或含乳头睡眠,致使细菌直接进入乳管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二、临床表现:www.med126.com期患者乳房肿胀疼痛;患处出现压痛性硬块,表面皮肤红热;同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炎症继续发展,则上述症状加重,此时,疼痛呈搏动性,患者可有寒战、高热、脉搏加快等。患侧腋窝淋巴结常肿大,并有压痛。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及核左移。炎症肿块常在数日内软化形成脓肿,表浅的脓肿可触及波动,深部的脓肿需穿刺才能确定。乳房脓肿可以是单房性的,也可因未及时引流而扩展为多房性的;或自外穿破皮肤,或脓肿破溃入乳管形成乳头溢脓;同一乳房也可同时存在数个病灶而形成多个脓肿。深部脓肿除缓慢向外破溃外,也可向深部穿至乳房与胸肌间的疏松组织中,形成乳房后脓肿。严重急性乳房炎可导致乳房组织大块坏死,甚至并发败血症

  三、治疗:急性乳房炎在未形成脓肿期的治疗包括:

  (一)患侧乳房暂停哺乳,以免影响婴儿健康;同时采取措施促使乳汁通畅排出(如用吸乳器吸出乳汁等),去除乳汁淤积因素。

  (二)局部理疗、热敷,有利于炎症早期消散;水肿明显者可用25%的硫酸镁湿热敷。

  (三)局部封闭:可采用含有100万单位青霉素的生理盐水20毫升在炎性肿块周围封闭,必要时可每4~6小时重复注射一次,亦可采用0.5%的普鲁卡因溶液60~80毫升在乳房周围和乳房后作封闭;可促使早期炎症消散。

  (四)全身抗感染:应用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

  (五)中医药治疗:以舒肝清热、化滞通乳为主。可用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类药物。

  急性乳房炎脓肿形成期,治疗要则是及时切开引流,排出积脓。切开引流应注意如下要点:(1)为避免手术损伤乳管而形成乳瘘,切口应按轮辐方向作放射状切开,至乳晕处为止;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可沿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经乳房后间隙引流之;既可避免乳管损伤,亦有利于引流排脓。乳晕下脓肿,应作沿乳晕边缘的弧形切口。(2)若炎症明显而未见波动处,不应消极等待,应在压痛最明显处进行穿刺,及早发现深部脓肿。(3)脓肿切开后,应以手指深入脓腔,轻轻分离其间的纤维间隔以利引流彻底。(4)为使引流通畅,可在探查脓腔时,找到脓腔的最低部位,别加切口作对口引流。

  由于乳汁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有人主张,急性乳房炎妇女,若情况允许,应停止哺乳,以免感染扩散。但这样可能会导致乳汁淤积并影响婴儿正常营养,故不宜作为常规治疗措施;只是在感染严重或脓肿引流后并发乳瘘时才予考虑。用于终止乳汁分泌的方法有:(1)炒麦芽,60克,用水煎后分两次服,每日1剂,连服2~3日;(2)口服乙烯雌酚,1~2毫克,每日3次,共2~3日;(3)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每次2毫克,每日1次,至收乳时止。

  四、预防:关键在于防治乳汁淤积,同时避免乳头损伤,并保持局部清洁。妊娠后期(尤其是初产妇)应经常用温肥皂水洗净两侧乳头;如乳头内陷,一般可藉经常挤捏、提拉矫正之(个别需手术矫正)。要养成定时哺乳,婴儿不含乳头而睡等良好的哺乳习惯。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如有淤积,可借吸乳器或按摩帮助排空乳汁。哺乳后应清洗乳头。发现乳头有破损或破裂,要及时治疗。注意婴儿的口腔卫生并及时治疗其口腔炎症。

 

第五节 乳腺囊性增生病

本病是妇女常见、多发病之一,多见于25~45岁女性,其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其病理形态多样,命名亦不统一。西方学者多称“纤维囊性乳腺病”;在我国,囊性改变少见,多以腺体增生为主,故多称“乳腺增生症”。世界卫生组织(WHO)统称“良性乳腺结构不良”。由于本病恶变的危险性较正常妇女增加2~4倍,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时与乳癌相混,因此,正确的认识概念与处理措施十分重要。

一、病因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了。目前多认为与内分泌失调及精神因素有关。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是本病的重要原因。

二、病理

主要为乳腺间质的良性增生,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也可发生在腺管内而表现为上皮的乳头样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此外,尚有一种小叶实质增生的类型。

三、临床表现

突出的表现有乳房胀痛和乳内肿块。

(一)乳房胀痛:

常见为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或触痛。病程为2个月至数年不等,大多数患者具有周期性疼痛的特点,月经前期发生或加重,月经后减轻或消失。必须注意的是,乳痛的周期性虽是本病的典型表现,但缺乏此特征者并不能否定病变的存在。

(二)乳房肿块:

常为多发性,单侧或双侧性,以外上象限多见;且大小、质地亦常随月经呈周期性变化,月经前期肿块增大,质地较硬,月经后肿块缩小,质韧而不硬。扪查时可触及肿块呈节结构,大小不一,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多有触痛,与皮肤和深部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腋窝淋巴结不肿大。

  此外,尚有病程长、发展缓慢、有时可有乳头溢液等表现。乳房内大小不等的结节实质上是一些囊状扩张的大、小乳管,乳头溢液即来自这些囊肿,呈黄绿医学全.在线色、棕色或血性,偶为无色浆液性。

四、诊断

根据上述的临床表现及体征,诊断本病并不困难。但要注意的是,少数患者(约2~3%)可发生恶变,因此,对可疑患者要注意随访观察,一般每三个月复查一次。对单侧性且病变范围局限者,尤应提高警惕。

五、治疗

由于对本病发生的机理和病因尚无确切了解,目前治疗上基本为对症治疗。部分病人发病后数月至1~2年后常可自行缓解,多不需治疗。症状较明显,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病人,可以胸罩托起乳房;口服中药小金丹6~9克,每日二次,或消遥散3~9克,每日三次,或5%碘化钾5毫升,每日三次,均可缓解症状。近年来类似的药物产品较多,如乳块消、乳癖消、天冬素片、平消片、囊癖灵、三苯氧胺等等,治疗效果不一。对患者的随访观察中,一但发现有短期内迅速生长或质地变硬的肿块,应高度怀疑其癌变可能,必要时行活检或患乳单纯切除,术中冰冻切片查到癌细胞者,应按乳癌处理。此外,尚有激素疗法,有人采用雄激素治疗本病,藉以抑制雌激素效应,软化结节,减轻症状;但这种治疗有可能加剧人体激素间失衡,不宜常规应用。仅在症状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时,才考虑采用。用法:月经前一周内口服甲基睾丸素,每次5毫克,每日三次;或肌注丙酸睾丸酮,每日25毫克共3~4日。

第六节 乳房肿瘤

一、乳房纤维腺瘤

  乳腺及其附属组织发生的多种类型良性肿瘤,依据肿瘤的组织来源、发生部位、细胞种类、形态及排列有许多种类和型别。有上皮源性良性肿瘤和良性间质上皮混合瘤。

  乳房纤维腺瘤在乳房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乳腺囊性增生病和乳癌,占第三位;在乳房良性肿瘤中,包括纤维瘤和纤维腺瘤约占3/4;好发于20~25岁的青年女性。

(一)病因

本病的发生与雌激素的过度刺激有关,故多见于20~25岁性功能旺盛期女性。妊娠和哺乳期或绝经前期,由于雌激素大量分泌,可使肿瘤迅速生长;动物实验亦证实,大量的雌激素可诱发肿瘤生成。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乳房纤维腺瘤的好发部位,以外上象限为多,且多数(约75%)为单发,少数为多发性的。特征是无痛性孤立肿块,病史叙述中多在无意中偶然发现;肿块呈园形或椭园形,直径多在1~5厘米之间,偶有巨型纤维腺瘤,直径可超过10厘米;月经周期对肿瘤大小无影响,亦无异常乳头溢液。生长速度比较缓慢。扪诊: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坚韧、与皮肤和周围组织无粘连,极易被推动,腋窝淋巴结不肿大。

(三)治疗

乳房纤维腺瘤虽属良性,但亦有恶变可能,一经发现,应予手术切除。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于肿块表面皮肤作放射状切口;显露肿瘤后,将瘤体连同其包膜完整切除;并常规送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二、乳管内乳头状瘤

  本病多见于40~50岁女性,3/4的病例发生在大乳管近乳头的膨大部分。瘤体甚小,带蒂并有许多绒毛,血管丰富且壁薄、质脆,极易出血。

  临床特点是乳头血性溢液,通常为鲜红色,不易扪及肿块。病史述及多在偶然中发现内衣血迹而就医;如在乳晕区内扪到数毫米大小、质软、可被推动的肿块,轻按可从乳头排出血性溢液,则诊断多可确定。患乳一般无疼痛,偶可因肿瘤阻塞乳管而出现疼痛,一旦积血排出,疼痛可消失,这种情况可反复出现。

  通常认为,乳管内乳头状瘤属良性,但6~8%的病例可发生恶变,故应早期手术治疗。手术时,可先循乳头溢血口插入细探针,尔后沿探针切开乳管,寻找肿瘤,予以切除;或可经探针注入少许美兰注射液,然后依染色所示的乳管分布范围和方向,作腺体的楔形切除,切除病变乳管及其周围组织;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考虑行患乳单纯切除。切除标本应送病理检查,如见有恶变应按乳癌处理。

三、乳腺癌

  乳房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系源于乳腺的上皮组织(乳癌),少数可源自乳房的各种非上皮组织(各种肉瘤),偶可见到混合性的癌肉瘤。乳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在世界上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以西方国家发病率为高(尤其在美国,已占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而东南亚国家的发病率较低;在我国,据统计报导,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人群发病为23/10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

(一)病因

同全身其它恶性肿瘤一样,乳癌的病因尚不能完全明了,已证实的某些发病因素亦仍存在着不少争议。多数学者认为,绝经前和绝经后雌激素是刺激发生乳腺癌的明显因素;临床资料统计,乳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其中又以45~49岁(更年期)和60~64岁最多见。动物实验亦证实,过量雌激素注射给小鼠,可诱发乳癌;切除高癌族幼鼠卵巢可预防乳癌的发生,从而说明了雌激素在乳癌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对雌激素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雌酮和雌二醇具有致癌作用,且以前者作用最强,雌三醇无致癌性。有些学者认为,未婚、未育或未哺乳的妇女乳癌发病率较高,但另有统计结果则否定了上述观点,故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尚存在很大争议。大量的文献资料说明有乳癌家族史的妇女其乳癌发病率高于无家族史者15倍之多,提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报导,进食高脂饮食和肥胖的妇女,乳癌患病率较高;妇女胸部多次接受X线透视或摄影照射易导致乳腺癌的发生。此外,某些乳房良性疾病,如乳房囊性增生病、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亦与乳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二)病理类型

乳癌的病理分类方法较多,从临床实际出发,比较简明,实用的方法是按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分为分化低的和分化高的两大类。

  1、分化低的乳癌:特点是细胞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

  (1)硬癌:此型最多见,约占总数的2/3。切片见癌细胞较少,体积也较小,呈条索状和片状排列;其间纤维组织较多。临床特点是肿块较小,质地坚硬;恶性程度高,早期即有转移。

  (2)髓样癌:此型较少见。切片见癌细胞较多,体积也较大,排列紧密,索、片状分布;细胞间纤维间质甚少。临床特点是肿块较大,质地较软,易发生溃疡;恶性程度高,早期常有转移。

  (3)弥漫性癌(亦称炎性癌):很少见。切片见癌细胞呈弥漫性增长,皮肤内的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内充满大量的癌细胞并可形成癌细胞栓子;细胞间纤维间质极少,有明显的水肿及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等。此型乳癌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主要特点为皮肤呈明显水肿,色多暗红,肿瘤发展迅速而常累及整个乳房,没有明显的局限性肿块可扪及;有时可表现为患乳皮肤干燥,弥漫性鳞屑,增厚如铠甲,故也有称铠甲癌者。此型癌多见于青年妇女,恶性程度极高,转移早而且广,往往初诊时就发现有远处转移,预后极差,多在短期内死亡。

  (4)粘液癌(亦称胶样癌):很少见。肿块切面呈胶冻样半透明状;切片见癌细胞数不多,周围伴有多量粘液,临床特点是肿块生长缓慢,转移较晚。

  2、分化高的乳癌:特点是肿瘤细胞分化高而恶性程度较低。

  (1)腺癌:较少见,起源于腺泡或小乳管。癌细胞排列呈腺样结构。临床特点:肿块常偏大,恶性程度中等,转移较晚。

  (2)导管癌(亦称管内癌):不常见,起源于中、小乳管。切片可见很多极度增生的乳管样组织,管腔内充满癌细胞,中心部分癌细胞可发生坏死。肿块切面可见灰白色半固体状颗粒物质充满小管腔,可挤压出牙膏状物,尤如粉刺内容物,故又名粉刺癌。此型癌恶性程度低,转移晚。

  (3)乳头状癌(亦称乳头状腺癌):不常见,起源于靠近乳头的大乳管。亦可由乳管内乳头状瘤恶变形成。此型癌病程较长,肿块较大,有时有囊性变。恶性程度较低,转移较晚。

  (4)湿疹样癌(亦称Paget氏乳头病):很少见,起源于乳头内的大乳管。癌细胞呈空泡状,在乳头、乳晕的表皮深层浸润发展。临床特点是乳头、乳晕周围皮肤搔痒、粗糙,或皮肤增厚、轻度糜烂,伴有灰黄色痂皮等。此型癌恶性程度低,淋巴转移很晚。

(三)转移途径

  1、直接浸润:直接侵入皮肤、胸肌筋膜、胸肌等周围组织。

  2、淋巴转移:可经乳房淋巴液的各引流途径(图2-6)扩散。其中主要的途径为:(1)癌细胞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侵入同侧腋窝淋巴结,进而侵入锁骨下淋巴结以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的癌细胞。又可经胸导管(左)或右侧淋巴导管侵入静脉血流而向远处转移。(2)癌细胞向内侧侵入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达到锁骨上淋巴结,之后可经同样途径血行转移。上述的两个主要淋巴转移途径中,一般以前者居多;后一途径的转移虽较少,但一经发生则预后较差。据国内有关资料报导,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约为60%,胸骨旁淋巴结转率为30~35%。另外,乳癌原发部位与转移途径也有一定关系。一般说来,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大多(80%)在乳房的外侧象限;有胸骨旁淋巴结转移者,原发 灶则大多(70%)在乳房内侧象限。

  3、血液转移:乳癌细胞经血液向远处转移者多发生在晚期,但基于对乳癌术后病人远期疗效的调查和统计,有学者认为乳癌的血行转移可能在早期即已发生,其以微小癌灶的形式隐藏在体内,成为日后致命的隐患。癌细胞除可经淋巴途径进入静脉,也可直接侵入血液循环。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依次为肺、骨、肝。在骨转移中,则依次为椎骨、骨盆和股骨。好发血行转移是乳腺癌突出的生物学特征,这是本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乳腺癌防治上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所以有人认为乳腺癌不单纯是乳房的局部病变,也应视为全身性疾病。

(四)临床表现

乳癌最早的表现是患乳出现单发的、无痛性并呈进行性生长的小肿块。肿块位于外上象限最多见(45~50%),其次是乳头、乳晕区(15~20%)和内上象限(12~15%)。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楚,活动度差。因多无自觉症状,肿块常是病人在无意中(如洗澡、更衣)发现的。少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或刺激和乳头溢液。肿块的生长速度较快,侵及周围组织可引起乳房外形的改变,出现一系列体征。如癌组织累及连接腺体与皮肤的Cooper氏韧带,使之收缩并失去弹性,可导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邻近乳头的癌肿因侵及乳管使之收缩,可将乳头牵向癌肿方向;乳头深部的肿瘤可因侵入乳管而使乳头内陷。癌肿较大者,可使整个乳房组织收缩,肿块明显凸出。癌肿继续增长,表面皮肤可因皮内和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而引起局部淋巴水肿,由于皮肤在毛囊处与皮下组织连接紧密,淋巴水肿部位可见毛囊处出现很多点状凹陷,形成所谓“桔皮样”改变。这此都是乳腺癌的重要体征。

  乳癌发展至晚期,表面皮肤受侵犯,可出现皮肤硬结,甚者皮肤破溃形成溃疡,此种恶性溃汤易出血,伴有恶臭,经久不愈,边缘外翻似菜花状。癌肿向深层侵犯,可侵入胸筋膜、胸肌,致使肿块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

  乳癌的淋巴转移多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初为散在、无痛、质硬,数目较少,可被推动;以后肿大的淋巴结数目增多,互相粘连成团,与皮肤或腋窝深部组织粘连而固定。如腋窝主要淋巴管被癌细胞栓塞,可出现患侧上肢淋巴水肿。胸骨旁淋巴结位置较深,通常要在手术中探查时才能确定有无转移。晚期,锁骨上淋巴结亦肿大、变硬。少数病人可出现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乳癌的远处转移,至肺时,可出现胸痛、气促、胸水等;椎骨转移时,出现患处剧痛甚至截瘫;肝转移时,可出现黄疸、肝肿大等。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特殊形式的乳癌(如炎性乳癌和乳头湿疹样癌),其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与一般乳癌有所不同。

  炎性乳癌并不多见,一般发生在青年妇女,尤其是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此型癌发展迅速,病程凶险,可在短期内迅速侵及整个乳房,患乳淋巴管内充满癌细胞栓子。临床特征是患乳明显增大,皮肤充血、发红、发热犹如急性炎症。触诊扪及整个乳房肿大发硬,无明显局限性肿块。癌细胞转移早且广,对侧乳房亦常被侵及。预后极差,病人常在发病后数月内死亡。

  乳头湿疹样癌很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原发病灶在乳头区的大乳管内,逐步移行至乳头皮肤。初期症状是乳头刺痒、灼痛;呈变性湿疹样改变,乳头和乳晕皮肤发红、糜烂、潮湿,有时覆有黄褐色的鳞屑样痂皮;揭掉痂皮又出现糜烂面。病变皮肤发硬,边界尚清。随病变发展,可出现乳头凹陷、破损。淋巴结转移出现很晚。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乳癌在乳房肿块中所占比例很大,加之不少良性肿块也有恶变的可能,故对女性乳房肿块应倍加警惕,仔细检查, 以防漏诊或误诊。在检诊病情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1)有重要意义的病史述及;(2)肿块的性质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3)有特定意义的局部或全身体征;(4)区域淋巴结的情况等。对于起源于良性病变的癌肿,临床表现和体征在早期易被掩盖或混淆,应特别注意鉴别。对于性质待定而高度可疑癌肿的乳房肿块,活组织检查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几种常见乳房肿块的鉴别

纤维腺瘤

乳房囊性增生病

乳癌

肉 瘤

结 核

年龄

20-25

25-40

40-60

中年妇女

20-40

病程

缓慢

缓慢

缓慢

疼痛

周期性疼痛

较明显

肿块数目

常为单个

多数成串

常为单个

单个

不定

肿块边界

清楚

不清

不清

清楚

不清

移动度

不受限

不受限

受限

不受限

受限

转移性病灶

多见于局部淋巴结

转移

脓肿形成

可有冷脓肿

  乳癌的临床分期,旨在表达乳癌发展的不同程度和阶段;以便有依据地选择治疗措施和概略地估计预后。目前国内比较经典的外科教科书仍大都沿用1959年全国肿瘤学术座谈会的建议,将乳癌分成下列四期:

  第一期,癌瘤完全位于乳房组织内,其直径不超过3厘米,与皮肤无粘连。无腋窝淋巴结转移。

  第二期:癌瘤直径不超过5厘米,尚能推动,与覆盖的皮肤有粘连,同侧腋窝有数个散在而能推动的淋巴结。

  第三期:癌瘤直径超过5厘米,与覆盖的皮肤有广泛的粘连,且常形成溃疡;或癌瘤底部与筋膜、胸肌有粘连。同侧腋窝或锁骨下有一连串融合成块的淋巴结,但尚可推动。胸骨旁淋巴结有转移者亦属此期。

  第四期:癌瘤广泛地扩散至皮肤,或与胸肌、胸壁固定。同侧腋窝的淋巴结块已经固定,或呈广泛的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或对侧腋窝)。有远处转移者亦属此期。

  必须指出,以上分期仅凭术前检查的结果为依据,实际上并不完全可靠,应结合手术后不同区域淋巴结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校正,才能较可靠地分析疗效和估计预后。

  简介TNM国际分期法:它是国际抗癌协会提出的。1969年和1972年两次修订,T(原发癌瘤)、N(局部淋巴结)、M(远处转移)三个字母的右下角可再附加0、1、2、3、4等数字以表示其变化的程度和某一癌瘤的目前临床情况。

  Ⅰ期:癌肿<2cm,无腋淋巴转移。

  Ⅱ期 :癌肿<5cm,已有腋淋巴转移。

  Ⅲ期:凡癌组织有锁骨上、下淋巴结转移或患侧上肢有水肿者。

  Ⅳ期:凡癌组织发生远距离转移者。

(六)治疗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和措施较多,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目前大都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

根治性切除乳腺癌的手术疗法已有百年历史,目前仍是乳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而且对早期尚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癌疗效最为满意,据统计,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0%左右。关于乳腺癌的手术范围近年来有许多改进,亦存在很多的争议,目前倾向于尽量保留乳腺的小范围手术,并视病情采取综合治疗,以期减少病人的创伤和痛苦,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传统的乳癌根治术是将整个患侧乳房、胸大肌、胸小肌及同侧腋窝淋巴脂肪组织整块切除;由于位置在内侧象限的癌肿,胸骨旁淋巴结癌转移机率较大,因而产生了乳癌的扩大根治术式;即在根治术的基础上,切除患侧的第2~4肋软骨及相应的肋间肌,将胸廓内动、静脉及胸骨旁淋巴结链一并清除。大量的国内外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提示:乳腺癌根治切除或扩大根治切除并不能有效地提高病人的五年或十年生存率,而对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致残却是明显的;术后生存率及预后并不决定于手术方式,而与癌肿的生物学特性和机体的免疫反应,尤其是局部淋巴结转移的程度有密切关系。为此,目前外科多采用保留胸肌的改良根治术,即将患乳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近年国外学术界又新兴起了对早期乳癌施行保留乳腺的部分乳房切除术,术后辅以局限性放疗;有报导认为具有与改良根治性手术相同的效果。此术式目前国内尚未作为常规术式施行。在我国,根据近年出版的《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乳腺癌的治疗,无论选用何种术式,都必须严格掌握以根治为主,保留功能及外形为辅的原则。鉴于上述原则,有关乳癌术式的选择,以下方案可作为一般临床参考:根据临床分期,对于Ⅰ期和Ⅱ期尚无淋巴结肿大者,可采用改良根治切除术,术后根据有无淋巴结癌转移,决定是否加用放射治疗。对于Ⅱ期晚及Ⅲ期乳癌,可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根据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数目及范围,决定是否加用放疗和化疗,对于Ⅲ期晚的乳癌;或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年老体弱、合并其它疾病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者;或局部病灶晚期破溃、出血者,可选择患乳单纯切除的姑息性手术,术后可配合放疗或化疗。对于Ⅳ期乳癌则不宜施行手术,可根据情况采用内分泌药物、化学药物治疗,必要时辅以放射治疗。

2、放射治疗:

通常用于手术后,以防止局部复发。如手术后证实已有淋巴结转移,应于术后2~3周,在锁骨上、胸骨旁或腋窝区等进行放射治疗。对于晚期乳癌的放射治疗,可使瘤体缩小,有的甚至可使不宜手术的乳癌转移为可手术切除。对于孤立性的局部复发病灶,以及乳癌的骨骼转移灶均有一定的姑息性疗效。但对早期乳癌确无淋巴转移的病人,不必常规进行放射治疗,以免损害人体免疫功能。

3、内分泌治疗:

内分泌治疗的不良反应比化学治疗少,疗效较持久,凡不宜手术或放射治疗的原发晚期乳癌,雌激素受体测定阳性者,可单独或合并内分泌治疗。激素的效用与患者的年龄,特别是否已经绝经有很大关系,故所用药物及手段因月经情况而异。绝经前(或闭经后5年以内)患者的治疗:(1)去势疗法:包括手术去势(卵巢切除)和放射去势(X线照射卵巢);前者用于全身情况较好,急需内分泌治疗生效者,后者用于全身情况差,难于耐受手术者。(2)激素药物疗法:丙酸睾丸酮,100毫克肌注,每日1次,连用5次后,减为每周3次,视症状缓解情况及全身反应。可减量使用,持续4个月左右,如用药6周无效,可停用;二甲睾酮,为睾丸酮的衍生物,作用较丙酸睾丸酮强2.5倍,可供口服,150~300毫克/日;三苯氧胺,20毫克口服,1次/日。对于绝经后(闭经5年以上)患者的治疗,根据需要,选用以下药物:三苯氧胺10毫克口服,2次/日; 乙烯雌酚1~2毫克口服,3次/日。

4、化学药物治疗

对乳癌病人的大量长期随访发现,凡腋窝淋巴结有转移者,虽经手术后放疗,五年内仍有2/3的病人出现癌复发。若受侵犯的淋巴结达到或超过4个,则复发率更高;从而提示大多数病人在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时,实际上已有血运性播散存在。因此,化学药物抗癌治疗是一种必要的全身性辅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5-氟脲嘧啶 ,500毫克静滴,隔日1次,10克为一个疗程;噻替哌,10毫克,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200~300毫克为一个疗程。近年多采用联合用药,如CMF化疗方案,即环磷酰胺、氨甲喋呤、5-氟脲嘧啶,一般可降低术后复发率40%左右,但要求连续应用5~6个疗程,旨在癌细胞的不同增殖周期予以杀灭。

  化疗期间应经常检查肝功能和白细胞计数;如白细胞计数降至3000/mm3以下,应延长间隔时间,必要时甚至停药。

5、新辅助化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