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遗传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以及防治原则,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有关课程和对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项目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有效的使用教学大纲、教科书和实习指导;②熟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并能熟练使用和维护显微镜;③能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使用显微镜辨认不同形态的病原微生物及特殊结构;④根据感染性疾病的症状能作出相应的病原体诊断。
本大纲确定为5年制临床医学(含眼耳鼻喉方向)、基础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专业医学微生物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每章的“目的要求”项目中,指出熟练掌握、掌握与了解三级要求。通过多媒体化教学、实习、自学、电教片等多种灵活形式相结合进行教学。本课程理论与实习的学时比例为2.5:1。为适应现代微生物学发展的需要,本大纲力求重点突出,反映进展,补充了近年来发展较成熟的新成就,充实了与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有关的发病和免疫机制,指导诊断和防治疾病的有关内容。删减了各论中目前已少见的疾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的内容。在执行大纲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传授(或以讲授为主、或指导学生自学、或以实验带理论等)、并可对课程内容、教学学时、实习内容等作适当的调整。
章节 | 教 学 内 容 | 学讲授时 |
1,2 | 绪论,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 2 |
2 | 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 4 |
3 | 感染 | 3 |
4 | 抗感染免疫 | 3 |
5 | 遗传与变异 | 2 |
6 |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 2 |
7-9 | 消毒与灭菌,病原学诊断与防治,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 3 |
10 | 化脓性细菌 | 4 |
11 | 肠道感染细菌 | 4 |
12 | 厌氧性细菌 | 2 |
13-15 | 呼吸道感染细菌、动物源性细菌、放线菌与诺卡菌 | 4 |
16 | 螺旋体 | 2 |
17-19 | 支原体和脲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 | 2 |
20 | 呼吸道病毒 | 2 |
21 | 肠道病毒 | 2 |
22 | 肝炎病毒 | 2 |
23,24 |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人类疱疹病毒 | 2 |
25-27 | 反转录病毒,其他病毒,朊粒 | 3 |
28,29 |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 | 2 |
第一章 绪 论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微生物概念及其分类。
2.掌握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概念。
3.了解微生物学发展过程及微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内容
1.微生物概念、种类与分布:微生物可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及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三大类,微生物分布广泛。
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方面、致病方面。
3.微生物学:概念及发展史。
4.医学微生物学:概念及学习目的。
第一篇 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微生物学的生物学性状
第一节 细菌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细菌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2.掌握细菌的大小、基本形态;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细菌生长方式与速度及生长曲线;L型细菌的形成条件及其医学意义。
3.了解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细菌的人工培养。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大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
2.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螺形菌(弧菌、螺菌及螺杆菌)。
3.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组成(肽聚糖、G+菌细胞壁特殊组分-磷壁酸、G-菌细胞壁特殊组分-外膜)及功能;G+及G-菌细胞壁的区别及其医学意义;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的形成条件及其医学意义。细胞膜及中介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质的组成及其医学意义;核质的组成与功能。
4.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化学组成、形成条件、抗原结构及与疾病的关系;鞭毛的化学组成、排列、抗原结构及其医学意义;菌毛的化学组成、类型(普通菌毛、性菌毛)及与致病性的关系;芽胞的形态、大小与位置在鉴定细菌中的意义;芽胞的形成条件;芽胞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其与消毒灭菌的关系。
5.细菌生长繁殖与生长繁殖: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细菌的培养(实验课内容)。
6.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 病 毒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病毒、病毒体的概念;病毒的结构;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病毒的复制周期;缺陷病毒、缺陷干扰颗粒、辅助病毒的概念。
2.掌握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3.了解病毒的分类;了解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粒的概念
教学内容
1.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的概念,与其它微生物的主要区别。病毒大小(测量单位);病毒体的概念,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核酸、衣壳、包膜的化学组成与生物学功能。
2. 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dsDNA病毒,单正链、单负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的特点)、成熟与释放(包膜病毒与无包膜的不同)。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顿挫感染与缺陷病毒)。
3.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灭活的概念,化学因素、物理因素。
4. 病毒的分类:病毒的分类原则;亚病毒、卫星病毒、类病毒、朊粒的含义。
第二节 真 菌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真菌的形态结构
2. 掌握真菌的培养特性。
3. 了解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教学内容
1.真菌的概念
2.真菌的形态结构:单细胞真菌、多细胞真菌。
3.真菌的繁殖方式:芽生、裂殖、萌管、隔殖。
4. 真菌的培养:酵母型菌落、类酵母型菌落、丝状菌落。
5. 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第三章 感 染
第一节 细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微生物的致病性、毒力、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的概念;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的性质及其作用,外毒素的种类,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2. 掌握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感染的传播途径;细菌侵袭力的构成因素(微菌落、生物膜、表面结构、侵袭基因、侵袭性酶)。
3. 了解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全身细菌性感染(毒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败血症、菌血症);超抗原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微菌落、生物膜、表面结构、侵袭基因、侵袭性酶。毒素:外毒素的定义、性质、种类及其作用;内毒素的定义、性质、生物学作用;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2. 细菌感染的传播: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血液、人畜共患疾病饿传播、性传播)。
3. 细菌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全身细菌性感染(毒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第二节 病毒性感染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杀细胞性效应、稳定状态感染、形成包涵体、细胞凋亡、细胞整和与细胞转化);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持续性感染的种类及其特点。
2. 掌握病毒感染的类型。
3. 了解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教学内容
1.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杀细胞效应、稳定状态感染、包涵体形成、细胞凋亡、整合作用。
2.免疫病理反应: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3.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传播途径。
4.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第二节 真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熟练掌握致病性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
教学内容
致病性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浅表真菌感染、真菌机会性感染、深部真菌感染、真菌毒素及其致病作用、超敏反应。
第四章 抗感染免疫
第一节 抗感染免疫机制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吞噬细胞的吞噬后果
2. 掌握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体液中的抗菌物质;特异性免疫效应机制的组成。
3. 了解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杀伤机制。
教学内容
1.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特点。
2. 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屏障结构、吞噬作用、NK细胞、体液因素。
3. 特异性免疫效应机制: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黏膜免疫。
第二节 抗 菌 机 制
目的要求
1. 掌握抗胞外菌感染免疫机制;抗胞内菌感染免疫机制。
2. 了解胞外菌、胞内菌的定义。
教学内容
1. 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抗体和补体的作用、细胞免疫的作用)。
2. 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细胞免疫、局部黏膜免疫)。
第三节 抗 病 毒 机 制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干扰素定义、种类、抗病毒机制和特点;病毒中和抗体的概念、类型。
2.掌握抗病毒特异性免疫机制;病毒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3.了解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的特点。
教学内容
1. 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的定义、产生、种类与性质、抗病毒活性、免疫调节活性和抗肿瘤活性;NK细胞杀病毒机制。
2. 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补体结合抗体);细胞免疫(CTL、CD4+Th1细胞)。
3. 抗病毒免疫时间的特点。
第四节 抗 真 菌 机 制
目的要求
掌握抗真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抗真菌特异性免疫机制。
教学内容
1. 抗真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皮肤黏膜屏障、吞噬细胞)。
2. 抗真菌特异性免疫机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第五章 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遗传与变异的原理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遗传、变异、基因型变异、表型变异的概念。
2. 掌握结构基因、非结构基因的概念。
3. 了解DNA的结构与功能;基因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教学内容
1. DNA的结构与功能。
2. 基因与基因转录:结构基因、非结构基因。
3. 遗传信息的翻译。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质粒的概念及其特征;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突变、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及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及机理;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
2. 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F质粒、R质粒的功能;转座子、插入序列的概念。
3. 了解细菌变异现象细菌的变异现象;突变的规律及分子基础。
教学内容
1. 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的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菌落变异。
2.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染色体—核质的组成及功能;质粒的概念、特征及医学上重要的质粒种类(致育性质粒、耐药性质粒、毒力质粒);转位因子的概念、分类(插入序列、转座子)及功能。
3. 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机理)。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病毒基因重组与重配的的概念;病毒基因整合的概念。
2. 掌握病毒基因组的特点;交叉复活、多重复活的概念及其意义。
3. 了解病毒基因突变株的应用意义;病毒基因产物相互作用的机制(互补作用、加强作用、表型混合和核壳转移)。
教学内容
1. 病毒的基因组特点。
2. 遗传变异:基因突变、病毒基因重组与重配、基因整合、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2. 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在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3. 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微生物基因组研究中的意义;微生物遗传变异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应用;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遗传变异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病原性诊断、特异性防治)。
2. 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
3. 微生物遗传变异在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4. 微生物遗传变异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应用。
5. 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第六章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第一节 正常菌群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2.了解正常菌群分布;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
教学内容
1. 正常菌群:概念与分布。
2.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
3. 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4. 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菌群失调症、条件致病菌、微生态失调的原因的概念。
2. 掌握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的概念。
3. 了解微生态失调的防治措施。
教学内容
1. 微生态平衡影响因素(宿主因素、正常微生物群)。
2. 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使用抗生素、正常菌群寄居部位发生改变、机体免疫力降低)
3. 微生态失调的防治原则(保护好宏观生态环境、保护好微生态环境、合理应用抗生素、应用微生态调节剂)。
第三节 机会性感染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机会性感染的概念。
2. 掌握机会性致病菌的主要特点
3. 了解常见的机会性致病菌的主要特点;机会性感染的易感因素。
教学内容
1. 机会性感染的概念。
2. 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的种类。
3. 机会性致病菌的主要特点。
4. 机会性感染的易感因素。
第四节 医院内感染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2. 掌握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3. 了解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的种类;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教学内容
1. 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2. 医院内感染的分类方法:按微生物来源及按微生物感染的部位分类。
3. 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4. 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控制措施(消毒灭菌、隔离预防、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第七章 消毒与灭菌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法的种类、杀菌机制及其适用范围;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3.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杀菌机制及应用。
教学内容
1. 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基本概念。
2. 物理消毒灭菌法:干热灭菌法(焚烧、烧灼、干烤、红外线)的用途;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动蒸气消毒法、间歇蒸气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原理及应用范围;干热与湿热灭菌效果的比较。辐射杀菌法:紫外线杀菌的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电离辐射、微波对细菌的影响。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用途;超声波杀菌,干燥、低温对细菌的影响。
3. 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杀菌机制及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温度、酸碱度及有机物的存在)
第八章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原理与主要生物制品;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死疫苗、活疫苗、类毒素、抗毒素的概念。
2. 掌握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的概念;特异性免疫获得方式;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3. 了解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和快速诊断方法;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抗病毒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抗真菌药物。
教学内容
1. 细菌学诊断: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原菌的检验程序(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动物试验、药物敏感试验等)
2. 血清学诊断:用已知细菌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常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种类。
3. 病毒的诊断: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原则;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及细胞培养法);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凝胶免疫扩散试验);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形态学检查、病毒抗原的检查、特异性IgM的检测、病毒核酸检测)。
4. 真菌的诊断:标本的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
5. 人工主动免疫:概念、疫苗种类、类毒素。
6. 人工被动免疫:概念、生物制品有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丙种球蛋白及其它。
7. 细菌感染的治疗:抗菌药物种类及其抗菌主要机制。
8. 病毒感染的治疗:抗病毒化学制剂种类及作用机制,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的应用。
9. 真菌的治疗。
第九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耐药性、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的概念;R质粒的功能。
2. 掌握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
3. 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教学内容
1. 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2.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的概念及机制。
3. R质粒。
4. 抗菌药物的种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等。
5.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产生钝化酶,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
6.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药政管理,研制性的抗菌药物,研制质粒消除剂,抗菌药物的“轮休”。
第二篇 细菌学
第十章 化脓性细菌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2. 掌握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抗原构造及分类;各种化脓性细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脑膜炎球菌的标本采集原则。
3. 了解化脓性细菌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 葡萄球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金色葡萄球菌毒力最强,致病物质有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酶类(凝固酶及其他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及特殊结构(荚膜、胞壁肽聚糖等);所致疾病分侵袭性与毒素性两种类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意义;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和初步诊断、分离培养与鉴定、药敏试验、肠毒素检查;防治原则。
2. 链球菌:分类。A群链球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性:A群链球菌毒力最强;致病物质包括特殊结构(LTA、M蛋白)、毒素(SLO、SLS、致热外毒素)及侵袭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毒、链道酶等);所致疾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和超敏反应性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与初步诊断,分离培养与鉴定,抗“O”试验;防治原则。
3. .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性:主要靠荚膜致病,引起大叶性肺炎;微生物学检查:注意与甲型链球菌相鉴别;防治原则:多价菌苗。
4. 奈瑟菌属:概述;膜膜炎奈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淋病奈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十一章 肠杆菌科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肥达反应的原理、结果判断;霍乱弧菌肠毒素致病机理。
2. 掌握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原则及检查步骤。掌握霍乱弧菌的形态、培养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及快速诊断方法。
3. 了解大肠埃希菌属中的致病株及其致病物质;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弯曲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内容
1. 埃希菌:大肠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临床标本的检查及卫生细菌学检查标准、防治原则。
2. .志贺菌: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病原体分离鉴定的步骤)、防治原则;微生物学检查。
3. 沙门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疾病类型,肠热症的病程)、微生物学检查(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肥达氏反应、带菌者的检查),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
4. 霍乱弧菌: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霍乱弧菌的两个生物型的鉴定、抵抗力;致病性(霍乱肠毒素构成、活性与致病机制);免疫性(病后免疫力牢固);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5. 幽门螺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6. 弯曲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厌氧芽胞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致病机制、所致疾病。
2. 掌握厌氧芽胞杆菌防治原则;掌握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机体条件及所致疾病。
3. 了解厌氧芽胞杆菌形态及培养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常见的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概述:厌氧菌的概念、分类(厌氧芽胞梭菌与无芽胞厌氧菌)及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
2.厌氧芽胞梭菌
①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痉挛毒素的化学组成和作用机制)、致病的条件、免疫性(病后免疫的特点)、防治原则:特异性的防治中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抗菌药物的应用。
②产气荚膜杆菌:生物学性状:形态特征与染色;培养特性(厌氧的类型,Nagler反应);生化反应(分解乳糖的“汹涌发酵”现象);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强侵袭力——荚膜、主要的外毒素及其作用特点);所致疾病(气性坏疽的临床表现特征和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型别)。微生物检查: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与动物试验。防治原则:预防的主要措施(早期、及时清创、严格隔离病人);特异性治疗中多价抗毒素血清的应用;抗菌治疗;高压氧浸透疗法)。
③肉毒梭菌:生物血性状、致病性(肉毒毒素的作用机制)、微生物检查、防治原则:预防的主要措施(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监督、事物进食前煮沸消毒);特异性治疗中多价抗毒素血清应用。
④艰难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3. 无芽胞厌氧菌:概述、种类,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致病物质、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第十三章 呼吸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Schick test的原理及意义;BCG的概念。
2. 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白喉杆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免疫性、防治原则。
3. 了解麻风杆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嗜肺军团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内容
1. 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抵抗力;毒力变异(BCG),耐药性变异;致病性:致病因素—菌体成分(脂类、蛋白质、多糖),所致疾病—肺部感染(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与肺外感染;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试验方法、结果、意义与用途;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取、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动物试验、核酸检测;特异性预防。
2.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3. 白喉棒状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白喉毒素的结构、作用机制)、免疫性;锡克试验的原理、方法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和药物治疗。
4. 嗜肺军团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细胞免疫作用为主)、防治原则。
第十四章 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布氏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2.掌握布氏菌属的致病性;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性与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鼠疫耶氏菌致病性。
3.了解布氏菌属、鼠疫耶氏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人畜共患病的概念。
2. 布氏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3. 炭疽芽胞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4. 鼠疫耶氏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 放线菌和诺卡菌
目的要求
1.掌握硫磺颗粒的特征及其诊断意义
2.了解放线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形态特点及致病性。
教学内容
1.放线菌属的主要特征、种类
2.放线菌属生物学性状、所致疾病及其特点、硫磺颗粒的构成、微生物学检查。
3.诺卡菌的形态染色特点、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六章 螺旋体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防治原则;显微镜凝集试验。
2. 掌握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抵抗力特点、微生物检查方法;后天性梅毒病程。
3. 了解螺旋体的主要特点、种类;伯氏疏螺旋体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1. 概述:分布、种类。
2. 钩端螺旋体: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物质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3. 梅毒螺旋体: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4. 伯氏疏螺旋体: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物质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第十七章 支原体和脲原体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2. 掌握支原体的形态、培养和繁殖特点。
3. 了解支原体的种类。
教学内容
1. 概述:概念、形态特征、引起人类疾病的种类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
2. 肺炎支原体: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 脲原体: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4. 穿透支原体: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十八章 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立克次体的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外裴氏试验。
2. 掌握立克次体共同特性、培养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 了解立克次体的种类;贝纳柯克斯体致病性与防治原则;汉赛巴通体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 立克次体共同特点与分类。
2. 概述: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物质与致病机制、免疫性。
3. 普氏立克次体:传播方式、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
4.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播方式、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
5. 恙虫热立克次体:传播方式、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
6. 贝纳柯克斯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7. 汉赛巴通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 衣原体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衣原体所致的人类疾病及其致病机制;衣原体原体与始体的概念与区别。
2. 掌握衣原体的共同特征;沙眼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 了解衣原体的种类;肺炎衣原体致病性;鹦鹉热衣原体致病性。
教学内容
1. 概述:主要种类、共同特征。
2. 沙眼衣原体: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发育周期、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致病性(传播方式、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3. 肺炎衣原体:致病性。
4. 鹦鹉热衣原体:致病性。
第三篇 病毒学篇
第二十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流感病毒分型、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2. 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流感病毒防治原则;麻疹病毒致病性;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
3. 了解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种类、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1. 流感病毒: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2. 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SARS冠状病毒微生物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
3. 麻疹病毒:致病性、免疫性的特点;特异性免疫获得方式;微生物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
4. 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
第二十一章 肠道病毒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方式及致病机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防治。
2. 掌握肠道病毒的分类;轮状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3. 了解其它肠道病毒致病性。
教学内容
1. 概述:肠道病毒的分类及其共同特性。
2. 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方式及致病机理;减毒活疫苗的特点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目前常用的减毒活疫苗剂型。
3. 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与新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4. www.med126.com轮状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5. 其它肠道病毒: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第二十二章 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各型肝炎病毒传染源、传播方式、传播途径、致病性及特异性预防;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意义及结果的分析;
2. 掌握肝炎病毒的分类;甲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及早期检测方法。
3. 了解丙、丁、戊行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法;肝炎相关病毒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1. 概述:肝炎病毒的种类。
2. 甲型肝炎病毒 : 生物学性状;传染源与传播途径;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 乙型肝炎病毒:形态结构: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的意义;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抗原组成;传染源、传播方式及传播途径,HBV的致病及免疫机制,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微生物学检查法:HBV抗原抗体检测意义及结果的分析,HBV DNA 检测;防治原则:人工自动免疫(血源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人工被动免疫(抗HBs制备的人免疫球蛋白用于紧急预防)。
4. 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主要传播途径、致病特点、预后及转归。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5. 丁型肝炎病毒:主要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法。
6. 戊型肝炎病毒: 致病性及流行病学特点。
7. 肝炎相关病毒:庚型肝炎病毒、输血传播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第二十三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与储存宿主;汉坦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传染源、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2. 掌握虫媒病毒的概念、种类及共同特性。
3. 了解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埃波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诊断。
教学内容
1. 虫媒病毒的概念、种类及共同特性。
2. 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传染源与储存宿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3. 汉坦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传染源、流行环节、致病性、防治原则。
4. 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埃波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诊断。
第二十四章 人类疱疹病毒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原发感染与再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单纯疱疹病毒的型别、致病性和所致疾病。
2.掌握EB病毒所致疾病;人类疱疹病毒共同特点。
3.了解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特征;巨细胞病毒所致疾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生物学性状特点、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 概述: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及共同特点。
2. 单纯疱疹病毒:生物学性状、原发感染与潜伏感染和复发;HSV-II与宫颈癌的关系;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生物学性状特点、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4. 人巨细胞病毒:致病性与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5. EB病毒:致病性与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第二十五章 逆转录病毒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2.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3.了解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1. 反转录病毒的特性与分类。
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病程、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3. 人类嗜T细胞病毒I型、II型(HTLV-I、HTLV-II):主要特性、致病性、防治原则。
第二十六章 其他病毒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狂犬病毒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
2. 掌握人乳头瘤病毒致病性。
3. 了解人乳头瘤病毒主要生物学特性;人类细小病毒B19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1. 狂犬病病毒: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 人乳头瘤病毒(HPV):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3. 人类细小病毒B19:致病性。
第二十七章 朊粒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朊粒的概念。
2. 掌握朊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3. 了解朊粒微生物学检查法。
教学内容
1. 朊粒的定义、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2. Prion病的类型及共同特征。
第四篇 真菌学
第二十八章 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目的要求
1. 掌握浅部真菌的概念、感染特点
2. 了解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种类、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内容
1.皮肤感染真菌:种类、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2.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种类、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二十九章 主要致病性真菌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形态结构和菌落特点。
2.掌握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了解其他深部真菌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1.白假丝酵母菌:形态结构、培养特点、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2.新生隐球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3.其他深部真菌:曲霉、毛霉、肺孢子菌的致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