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其它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正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电子教材:第七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电子教材:第七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电子教材 第七章:第七章 学习心理与心理健康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交了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由四大支柱支撑”的现代教育观念,它们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其中首推第一位的就是学会认知,也就是学会学习,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各种机会中受益。我们正处在一个市场竞争激烈、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据资料显示,人类知识在19世纪

第七章 学习心理与心理健康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交了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由四大支柱支撑”的现代教育观念,它们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其中首推第一位的就是学会认知,也就是学会学习,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各种机会中受益。

我们正处在一个市场竞争激烈、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据资料显示,人类知识在19世纪每10年增加一倍,20世纪70年代每5年增加一倍,而目前已经达到每3年增加一倍的速度。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一段时间不学习,已有的信息和知识就会变得陈旧过时,就有被时代淘汰的可能,所以只有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才能符合时代的要www.med126.com/zhuyuan/求。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首先提出终身教育的主张。他认为,教育应当是每个人一生的过程,在每个需要的时候,随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一个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只占工作所需的10%,而90%的知识需要在工作期间重新学习。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面对每天都在不断更新的新信息、新技术,如果不善于学习,不会学习,那也只能一筹莫展、无能为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为了将来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学会学习。

学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不仅与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直接相联系,而且还涉及到人的情绪、动机、个性和社会化等问题。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可以让大家学会运用心理学的规律和原理指导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更加有效地学习。

第一节 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与中学相比,大学教育具有专业性、探索性、职业定向、社会服务性等特点。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青年学生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生理心理发展都已趋成熟,他们在完成初级教育的基础上,经过高考的严格选拔进入高校学习,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学习经验都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在进入大学阶段后也相应地形成了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

一、智力发展达到高峰

心理学家贝利的研究[1]表明(图7-1), 20岁左右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大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均达到人生中的最佳时期[2]。大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出迅速、准确的特点,大多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把握对象和现象的全貌。大学生逻辑记忆力发展到最高峰,有意记忆和理解记忆都迅速发展,并占主导地位。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合理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对于感兴趣的内容他们会自己寻找学习资料,喜欢独立思考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想象力方面比少年时更富有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与深刻性,逻辑性也明显加强。罗斯门对701名发明家进行研究,发现61%的人在25岁之前就已经有了第一个发明。在40岁以后开始有发明的仅占3.6%。我国王纯炎先生对国内外440名音乐家的研究发现,他们的成名年龄为23.2岁,由此可见,青年时期是智力发展高峰期,也是可望取得最高成就的时期。


图7-1: 智力发展曲线

二、主导学习动机逐步明确

根据一项大学生学习动机调查[3]显示,大学生中有9%是为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学习、有17%是为社会作出贡献,有17%的人是为了能在专业上有所成就,有36%的大学生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人生,由此可见,大学生主要是以学习的社会意义、人生意义作为学习的深层动力,主导学习动机逐步明确。动机是多层次、成系统的,其中有一种动机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动机往往决定或支配着行为活动,它越明确、水平越高,意志努力就越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从中、小学时代的短近、狭隘的动机逐步向自觉、远大的动机发展,从具体的动机逐步向抽象动机发展,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发展,并且后者逐步成为主导的动机并为主体所意识。

三、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

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学习的自由度较大,教师的身份更多的是学习的指引者。学生学习以自学为主,大学的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学时有限,老师在课堂上往往只是讲要点和思路,课后还需要学生再理解、再归纳、再总结。因此,自学能力成为决定大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除上课学习外,大学生约有45%的学习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学生可以利用自学时间阅读各种书籍,扩大和补充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以加深自己的专业知识或扩大知识范围。此外,除必修课外,学校里还开设了许多选修课,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自行选择,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自我调控能力,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益。大学新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大多能顺利地渡过大学生活的转换,学习动机内化、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在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时间安排、阶段性的总结回顾上都能及时自我调控自我改进。

四、学习具有更强烈的探索性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驱力。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内化、学习目的明确的基础上,在学习上产生了更强烈的探索性。通过小学及中学时代的教育,大学生在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上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使得他们对于去自行探索发现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在这个时候他们已不再仅仅只满足于书本和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他们对书本结论之外的新观点有着强烈寻求和钻研的愿望。爱因斯坦就曾强调,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勇于探索问题的本领。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但要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要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培养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第二节 学习态度问题及其调适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大学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如何能完满地完成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希望实现的愿望。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来自学习问题的困扰,我们将这些常见的学习问题分成学习态度问题和学习技巧问题分别进行讨论,并就其调适方法予以介绍。

学习态度问题主要是指愿不愿意学习的问题,包括由于学习动机不强、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等引起的学习问题。

一、学习动机缺乏及其调适

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动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大学生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力量,是学习成功的原动力。有些学生总觉得对学习提不起劲来,一拿起书就觉得很厌烦,学习上拖拉、散漫,这些都是缺乏学习动机的现象。

(一)学习动机的分型

学习动机一般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学习动机从作用持久或暂时性看来,有间接的远景性学习与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前者是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这是社会要求在大学生学习中的体现,如青年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人生目标是在中学时代确立的,早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毛泽东将理想称为“人生之鹄”;八十年代大学生的学习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些都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的动机,是由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引起的,如大学生为了获得学位、通过某门考试而学习,其作用短暂而不稳定,容易受情景变化而变化。随着大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世界观的形成,学习动机更多地具有社会性,与未来的生活、工作理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时,无论是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还是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都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级的水平,更加稳定,深刻而持久。

第二类,从内部与外部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由3种内驱力引起的:①好奇的内驱力,这是一种求知欲,驱使学习者产生探究反射;②胜任的内驱力,这是一种求成欲,在取得学习成就时获得满足;③互惠的内驱力,这是一种个人与他人和睦相处、协同合作的需要。内在动机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学习活动本身就能使他获得满足,学习者无需外力推动而自愿学习。外在动机是由某些外部权威人士(家长、教师等)人为地灌输给学习者的,由外部诱因激发的竞赛、奖赏都属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效应强且持久,而外在动机效应弱且短暂。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以自己的意识倾向为核心并受其支配,这种较高级水平的自律性动机使得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更高的自觉性。

(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正如奥苏贝尔所说的:“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

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对大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学习动机是以学习目的为出发点的,它是推动学生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努力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动机力量,因此,学生首先要懂得为什么而学,朝着什么方向努力。

2、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注意力。有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注意的加强作为中介来实现的。学习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注意广度不足,易于受分心刺激的影响;而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往往能够迅速地使注意集中于学习的对象。

3、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效果。尤古罗格卢和华尔伯格考察了大量的关于动机与成就关系的研究报告,分析了其中232项动机测量和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其中98%是正相关(估计平均相关系数是0.34)。该调查覆盖面为l-12年级的学生共637000人,是有一定代表性的。这一相关表明,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心理学家洛威尔在一项实验研究中,比较了成就动机强度不同而其他条件相同的两组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他给两组大学生被试者的任务是要求他们把一些打乱的字母组成词(如将b、a、n、k 组成bank),19 名成就动机强的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能不断取得进步,而20名成就动机弱的被试者进步缓慢,且有倒退现象。

(三)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在社会实践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和经历各不相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需要和认知事物的方式。由于每个人在学习需要的强度和水平上不尽相同,反映在学习上动机的强度和水平也就有很大的差异。

学生树立的目标不同,形成的目标结构不同,影响着学生的动机和学习。如果目标是明确的、中等难度的、近期便可达到的,那么便会加强学生的动机和学习完成任务时的持久性,这是由于具体的目标提供了判断行为的标准,中等难度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挑战,近期可达到的目标不会被日常事物所干扰。在课堂上,学生们常常有两类主要的目标——以掌握所学内容为定向的掌握目标和以成绩定向的成绩目标。拥有掌握目标的学生,不管他们犯多少错误或遇到多大的困难,仍能坚持学习、钻研,他们往往主动地寻求挑战,不断地提高。他们主要关注的是掌握所学的内容,而不在意他们的得分及与班上其他人的比较。而拥有成绩目标的学生,则将注意力集中于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他们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时,不是在意自己学到了什么或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他人怎样看待他们,他们的分数在班上的位置。这类学生往往尽量避免出错,避免挑战,不敢冒险,知难而退。两种目标指向者在归因和坚持性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掌握目标指向者在完成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坚持性,而成绩目标指向者的坚持性较差。在归因方面,掌握目标指向者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学习方法,成绩目标指向者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运气、能力和课题,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和运气。所以,掌握目标指向的学生具有内归因的倾向,成绩目标指向的学生具有外归因的倾向。

2、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意志品质都影响着学习动机的形成。比如,所学专业如果与个体的爱好兴趣相去甚远时,就很容易使其在学习时感到疲乏和厌倦,从而减弱学习动机。又如,对于一个意志不坚的大学生而言,如果在以住的学习过程中经常遭受到挫折与失败,就会引起痛苦和沮丧的情绪,挫伤学习信心,导致学习动机减弱以致消退。此外,成功与失败对不同学生的作用不同也反映了个别差异。成就动机对学习动机也有影响,趋于进取、力求获得成就的人会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而力求避免失败则相对学习动机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别差异。

3、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学习动机与理想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学生整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直接反映的理想情况或志向水平影响着学习动机和目标结构的形成。高尔基曾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因此,要培养大学生为人民的利益而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现代化大业联系起来,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理想,把祖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把这种社会的需要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要,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4、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不同的社会条件、家庭背景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有差异。首先是社会要求通过家庭对学生的动机起影响作用。例如,封建社会中读书人普遍具有追求功名富贵的学习动机;我国十年动乱期间,由于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公正的待遇,普遍产生的“读书无用论”。这些无不反映了社会舆论对学习动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在学生动机形成过程中,家庭的文化背景、精神面貌也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国外有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家长的态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凯尔和赫尔赛对两组打算上大学的男孩进行调查研究和互相比较,目的在于找出两组学生学习动机上的差异及其与父母态度的相关。结果发现父母的期望与管教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有一篇博士生论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家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了在美国的墨西哥家庭、华人家庭和美国家庭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华人影响最好,美国人次之,墨西哥人的家庭影响最差。

5、教师的榜样作用

动机是有感染力的,大量的观察、调查研究证明: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因素。首先,教师本人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榜样。如果教师本身治学严谨、学而不厌,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从事他的专业和教学,就会对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相反,如果教师对他的工作表现出厌烦和冷淡,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学生。教师的期望也会对学生的动机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期望行为和期望结果,由于这些期望的不同,产生了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对待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水平和抱负水平。教师不仅有榜样作用,也是沟通社会、学校的要求与学生的成长,形成正确动机的纽带,要善于把各种外部因素和学生的内部因素结合起来。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要通过教师配合各方面力量去完成。

(四)学习动机的激发

作为大学生,其实每个人都有学习需要,只是由于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对人的要求不同,人的学习需要存在一定的差异。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成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1、提高认识

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只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可能增强学习动机,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与成绩。知识就是力量,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对知识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强烈,知识的价值将越来越得到体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与能力的竞争。意识到学习对社会发展以及个人自我实现的重要性,了解到学习的重要价值,就会促进我们对学习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习动机就会更为强烈。因此,大学生要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自己的专业对社会的贡献,并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这样往往会增强学习动机。

2、培养兴趣

对所学专业厌倦,学习中无精打采,很少感受到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是学习动机缺乏学生的常见表现。爱因斯坦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舒心或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热爱与热忱产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让我们有选择、积极愉快地去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对某一学科、某类书籍、某项活动特别喜欢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学习起来不知疲劳,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一种迷恋状态。甚至达到孔子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法布尔从小对昆虫活动产生了兴趣,激发了他终身研究昆虫的志趣,写下了共十卷的巨著《昆虫记》,对昆虫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能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全力以赴地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仅仅由于强制而求知,则味同嚼蜡,苦不堪言。 拉扎勒斯等人的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他将被试者按照智力和兴趣分为智力组和兴趣组,智力组学生平均智商120,但对语言的阅读和写作缺乏兴趣;兴趣组学生的平均智商107,但对于语文的阅读和写作很感兴趣。学期结束时,兴趣组的成绩远远超过智力组。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因素。值得指出的是,学习兴趣并不完全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培养兴趣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积极的自我强化。在我们生活中的众多行为中,那些导致对自己有利的结果的行为会不断被保留、不断地被重复。操作性行为所导致的令人高兴的结果使这种行为不断增加的现象叫做“强化”。所谓自我强化通俗地讲就是自己奖励自己。在学习的时候,如果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或者达到了你预想的目标,没人表扬你也会很高兴,成绩本身就会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激励。试想一个数学不好的学生,考试之前突然下决心考好,下苦功夫复习,结果取得比以前好得多的成绩。努力的成果本身会成为正强化强化他的行为,同时也会得到被教师表扬,受同学注目这种社会性强化。结果,他在下次考试的时候也会努力学习,这样数学成绩就会渐渐提高起来。积极强化可以同时产生“学数学真有乐趣”,“真盼着下一次考试”这种感情,会与主动学习的态度联系起来,也就是他喜欢上了数学。而对数学的感情又会较容易地迁移到别的科目上,他也有可能喜欢上英语和理科,并为此而从此努力学习。

(2)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暗示既能产生正面影响,也能产生负面影响。每当学习时,满怀热情,充满自信,心情愉快,自言自语地说:“这门功课很有用,这门功课很有意思!”“我一定能学好它!”“我对这门课充满兴趣!”在头脑中浮现获得学习成功的愉快情境和生动形象;将暗示训练与实际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就是说带着训练产生的愉快心理去学习,效果就会好。如此长期反复练习,就会形成信念,使之嵌入潜意识,发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3)带着问题去学。抓住本学科中一些没有定论的、有争议的问题,广泛搜集资料,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往往会使你对此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

(4)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应该尽可能多地参加学习活动来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们现有的实验课、实习课等,都是很好的学习实践。学习实践既能动手操作,又能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多练习、多实践,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加深和拓宽,从而可以激发未知欲,培养学习兴趣。

3、树立目标

学习目的,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实现的目标。学习动机作为促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动因,总是以某种学习目的为出发点的,只有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保持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因此,学习目的作为产生和保持学习动机的因素,在学习行为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就有了动力。这是因为,动机总是在个体意识到自己有某种需要,并且又发现了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目标的情况下才激发起来的,没有行为目标也就无所谓动机。行为目标作为对行为结果的一种预想,其意义和价值就决定了动机的意义和价值。目标远大、高尚,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的需要,就会产生较大的激励力量和内在动机,推动人们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地去追求,“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

有个美国研究人员做过一个调查。他对一所大学的毕业生是否有明确、特殊的个人发展目标进行调查,发现只有3%的人有这种目标。20年后,再对他们调查,发现这3%有明确目标的人所获得的成就比其余97%的人所获得的成就之和还要多,这就是目标的力量。

学习目的有远大与短近之分,远大的学习目的是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之上的,例如“为祖国富强而学习”。浅近的学习目的是以学习的具体活动或具体教学要求相联系的,如准确理解某个词的含义就是课堂教学要求的反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长远明确的目标,又要有短近具体的学习目的,后者是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成功地达到远大学习目的的关键。确定具体的学习目的时,应掌握三个原则,一是求近不求远,要完成某项学习是眼前的事而非距离指向未来的学习目标。二是具体明确而非笼统模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分析个体情况,制订具体的学习目的,具有适中的挑战性。

二、自信缺乏及其调适

缺乏自信是前来咨询的同学经常反映的一个问题。缺乏自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卑,所谓学习中的自卑心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智力、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作出了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正如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说: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

(一)自信在学习中产生的作用

自信心是个人对自己信念、能力和力量的认识和评估,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现实解决问题,获得成功。自信使人面对失败、挫折、厄运毫不动摇,面对外部压力不怯懦,使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被看成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是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在我们身边总能看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畏惧学习,没有信心,越学越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总觉得自己笨,在如此缺乏自信的情况下是根本不可能搞好学习的。日本教育学家田崎仁经过调查分析后发现,学生成绩差的原因“约有1/3是由于缺乏自信。”自卑和缺乏自信,使人的大脑功能、身心活动和交往活动都会受到严重束缚,也会大大减弱自己的生命力,原有的聪明才智就不能得到正常发挥。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探讨自信心与能力发挥之间关系的实验。实验对象为智力和知识水平大致相同的学生,将他们分为三组,让他们做难度相同的作业。在做作业之前,实验者对第一组只作一般说明,对第二组在一般说明之外,还告诉他们:“我了解你的能力,下面的作业对你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但经过努力你们有能力完成。”而对第三组作一般说明之后,对他们说:“今天交给你们的作业超出了你们现有能力所能达到的限度,你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能解决,不过你们尽力而为吧。”实验结果:第一组完成作业的人数为50%,第二组为80%,第三组还不到30%。从实验结果不难看出,第二组和第三组有很大差别,之所以有这么大差别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指导语不同,致使学生对待作业的信心不同。给第二组学生的指导语增强了他们完成作业的自信心,而对第三组的指导语则使学生丧失了完成作业的信心。由此可见,自信心可以使学习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二)造成学生学习自卑心理的原因

1、对自己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通过调查,有学习自卑感的学生大部分属于性格内向,这些人感情脆弱,体验深刻,多愁善感,而这些人又多数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高评价,易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因而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就会产生自卑感。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青少年特别注意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而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比较强,多思善虑。性格内向的人因自我认识不足,常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种消极心理的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心理压力,在学习中畏手畏脚,处于消极防范的紧张状态中,唯恐当众出丑。

3、挫折的影响。有的同学经过几次考试失败后,就觉得自己是个“低能儿”,特别是对学得差的学科,一提考试就胆战心惊,垂头丧气。性格内向的人感受性强烈而其意志的耐受低,遇到这些学习中的挫折就容易变得自卑。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点,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继续学习和实现理想的巨大障碍,它容易使大学生在困难面前望而却步,不战而败,严重者甚至会颓废、落伍、心态扭曲,危害很大。

(三)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

人的自信和自卑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它们是个人主观的产物。自信和自卑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们不是固定不变的,自信与否因人而异,即使是同一个人也随时间和情境不同而变化,有时充满自信,有时又满怀自卑。第二,自信与否完全是个人感受的主观体验,它不是客观的东西。鉴于自信的主观性特点,培养自信心的主要对策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学生具有的巨大潜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

1、正确估计自己,培养自信心理。造成自卑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己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因而要克服自卑心理,就要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因而我们要学会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对于有自卑心理的人来说既要正视自己的短处,也要挖掘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以提高自信心,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克服自卑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和他的助手们经过对许多少年儿童的实验观察、追踪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除了百分之一、二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学习动机方面,并无多大差别。”他们肯定地说:“只要有适合学生个别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是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大学生大都是经过各方面严格筛选进入大学的,因此每一个人都没有理由自卑,要正确评价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走出自卑阴影。

2、与自己较劲,选准突破口,获得一次成功。自卑者的一个口头禅是“我不行”,要克服自卑感就要避免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要自己给自己鼓劲,“我行,我一定能行!”并在导致自己自卑的学习问题上选一个突破口,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这也是成功消除自卑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3、积极补偿,以勤补拙。所谓补偿就是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数学家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因而,有些自认为智力差的人,为了使自己的成绩达到和别人同样的水平,就应付出比别人更多劳动来“补偿”自己先天的不足。

4、克服学习无助感,提高自我效能感。自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以狗为研究对象,进行操作制约学习实验,他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该实验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分两段进行:第一阶段将狗置于一个完全无法逃脱的情境(如拴在架子上或置于笼中),然后施予电击,电流强度以引起狗的痛苦,但不至于伤害其身体为度。电击引起狗的惊叫和挣扎,但一直无法摆脱电击。第二阶段将狗置于中间立有隔板的笼中,隔板的一边地板有电击设备,另一边则无,隔板的高度是狗不费力即可跳过去的。除了开始电击之初的半分钟之内惊恐一阵这外,狗就一直躺卧在地板上,接受电击的痛苦,纵有逃脱的机会也不肯去尝试。而另外控制组的狗只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实验,省略了第一阶段,所有的狗都能逃脱。此研究为学习无助感的研究。当个体(或动物)被目前变化的环境完全控制,个体的认知功能势必因无法解决困难而解体。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下去,个体将因无法克服焦虑、恐惧、痛苦的压力而丧失求生斗志,放弃一切追求,进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此种绝望心境被称为学习无助感。

有的学生在头一次接触一门学科时就遇到困难,如果这时遭到教师或他人的嘲笑、训斥和恐吓,恐惧性条件反射就出现了。使他只要一看到那门学科的教材就可能引起一种紊乱的情绪反应,而且以后每一次试着去学习这门学科时就会陷于紧张情绪状态之中。针对这种情况,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种重新训练的计划。首先,立即停止那种因学习失败就去批评和惩罚的做法,改为得到成绩就给予表扬。然后,要安排学生在一个新的富有同情心的教师的指导下重新开始这门学科的学习。这种重新训练必须使这个学生感到,他现在的这种学习乃是十分成功的。通过把这门学科同那些愉快的情境联系起来而不是同挫折联系起来的做法,那些恐惧反应就会逐渐消退,自信感也会逐渐建立起来。

三、意志薄弱及其调适

波斯诗人萨迪认为:“事业常成于坚,毁于急躁。”我国荀子曾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都说明顽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毅力是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有的同学意志比较薄弱,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轻易放弃。遇到难题不是独立思考,而是先急于求人帮助;订了学习计划也不能执行,一次没考好就从此一蹶不振等等,这些都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战胜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取得学习的成功。

(一)意志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具有目的性、调控性、战胜困难和自觉性等基本特征,是人在实践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性的表现。积极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目的性、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坚韧性、毅力、恒心、自制性、纪律性、英勇性、果敢性等优良的意志品质,能给人以力量、鼓舞人的斗志,使人具有勇敢顽强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所以坚强的意志是人们搞好工作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四人帮”横行时期,不顾嘲笑和诽谤,在没有电灯,阴暗潮湿的6平方米的斗室内,进行着艰苦的研究工作,尽管环境和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尽管他身染多种疾病,但他仍专心致志地向“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数论的城堡挺进,在战胜了身体的疾病和外部的许多艰难困苦之后,才获得了震惊世界的重大成就。张一雄、马加乐曾就4种意志品质与中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意志品质与其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研究对象,其意志品质的优劣与学习成绩的高低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这说明,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4种意志品质中,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比较显著。由此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顽强的意志是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条件。意志活动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全面动员个体的知识、技能、能力、情绪和体力来战胜困难,达到预期目的。意志活动常常表现出个体的体力和脑力活动的紧张性。由于紧张性使个体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作用,从而提高了人的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二)学习意志薄弱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容易出现意志薄弱呢?从成长历程来看,原因主要存在于家庭、学校和个体自身三个方面。

1、意志品质欠佳,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要负主要责任。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父母、祖父母的关怀集于一身,加之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受任何艰苦,于是,很容易就忽略了孩子的意志培养。

2、学校教育对个体的意志成长也起着重要作用。虽然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意志发展提出了一定要求,也采取了一些培养措施,如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劳动任务或参加集体活动、体育锻炼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学生仍旧是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服从老师的指示、接受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既使表面上行为符合了教育者的要求,而内心却并不一定真正理解、接受这些要求。一旦有机会脱离了老师与父母的管制,他们就会投机取巧、敷衍了事或放弃对自己的责任。此外,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以考试为中心的灌输式、指令式的教学,让学生只懂得机械地服从老师的指示,把学校里的一切事情仅仅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或者单纯地把完成任务作为获取表扬和荣誉的手段,很少有可能与老师、家长交流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从而未能深刻领会教育的要求对自己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就不能把学习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因此,许多在中学阶段学习刻苦、表现优秀的学生,进了大学校门之后,很快变得疏懒、松懈,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茫无目标,为此付出的代价往往是第一学年一门或几门功课不及格,或者是整个大学期间都在混日子,毕业时感到各方面的收获寥寥无几,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重大的损失。

3、除了家庭与学校方面的原因之外,大学生对自身的意志薄弱也负有责任。首先是依赖心理,总指望能有人来帮自己做、帮自己想,自己就可以少出力、少费脑筋。其次是侥幸心理,认为求学期间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学习成绩交待得过去就行了,加上自我感觉个人的智力、家庭的条件都还不错,前途大约不成问题;再其次,是有畏难心理,只想成功,不想失败,只想稳稳当当、舒舒服服,不愿面对挑战与磨练。因此也就缺乏勇气去追求较高的目标,或者对成功只停留在幻想当中,如同人们常说的:常立志,但不能立长志。最后,当不少大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意志品质不佳,妨碍了自己进一步发展时,却苦于没有好的办法帮助自己消除各种意志障碍。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以来形成的依赖、被动、盲从、畏缩、动摇、放任等习惯,要把它们转变成独立、主动、自觉、进取、坚定和自制,并非可以一蹴而就。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过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以及行为方式的重新建立。

(三)培养学习意志的方法

人的意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些培养学习意志品质的方法。

1、从解决学习上的小问题开始锻炼自己的意志

培养意志应该从小事做起,不要以为是小事就不屑注意,恰恰是小事能反映一个人的意志,高尔基曾说过:“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刚强有力!”大学生处于掌握知识阶段,可以从解决学习上的一些小问题开始锻炼自己的意志。如遇到一道较难的题目的时候先克制想放弃的念头,反复思考解决的方法,或给自己下死命令不完成就不能离开教室等等,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并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2、完成一些有一定挑战性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

任务过于简单,过于容易,激不起克服困难的力量,没有锻炼意志的价值;而过于困难,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成功,则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同样锻炼不了意志。为了培养锻炼意志,应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而又有一定的难度的任务。例如,在大学期间,外语水平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应将自己的外语学习的目标确定为通过四级,这样的任务就比较恰当,而外语基础好的学生,则应将目标确定为通过六级或 参加托福考试。所以,确定恰当的目标,进行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可以达到锻炼意志的目的。

3、坚持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锻炼意志品质的好方法,如长跑,如果没有一定的意志力是很难坚持跑下来的,爬山、游泳、足球、俯卧撑、跳绳、篮球、围棋等等,都对培养人的意志力有良好的效果。

第三节 学习技巧问题及其调适

学习技巧问题主要是指解决学习的方式方法、技巧等问题,包括学习方法不当、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考试焦虑几个方面。

一、学习方法不当及其调适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有些同学很刻苦、很勤奋,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不去分析,不会综合,结果心身疲劳,成绩并不理想。持续地采用这种低效的学习法,写就不停地写,背就不停地背,某种单一的活动方式反复使用,最终引起大脑皮层某一部位的疲劳。巴甫洛夫就曾指出过这种学习方法的缺点,他说:“一切的人,尤其是不具有坚强的内在生活的人,在受到单调刺激的场合,不管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瞌睡和睡眠。”

(一)科学学习方法遵循的一般原则

1.系统学习

系统学习有四种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

(1)树状结构。最初,可以从书的目录理顺树状结构的大轮廓。其次,心中有了这种轮廓后,对书本以最快速度阅读。自己在心中找出脉络,归纳总结重点,有所取舍。对第一层分支(章)了解以后,可以理第二层分支(节)。掌握的标准是能够离开书本有条理地口头复述。对于课本或应试复习,第三层分支一般是指每一个知识点的概念、定义、特点和状态描述、适用范围、来由和出处、引申和发展、分支、作用、交叉归属、历史和方向这几个方面。在看书,理清关系的时候就要不断地提问自己这些问题,为自己找到答案。如果这些方面在教材上讲的不具体不全面,可以到图书馆或书店查阅相关的材料,和同学探讨,也可以询问老师和经验丰富的人。经常回忆轮廓甚至整一棵树,发现有含糊、不明确的部分要尽快翻阅教材或相关资料,把不清楚的地方再看一次。掌握的标准是能够清晰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初学者可参照课本的目录理顺关系,系统学习法用得熟练以后,应该是自己归纳总结出树状结构。

(2)网状联系。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有这种观念:任何学习的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任何考试的出题都不过是这些关系的形式转化(变形)、叠加而已。因此第一步就是找出各部分间的直接联系,把网络结构初步地建立起来。但是有些部分和其他部分并不一定能够建立直接的联系,那么还需要发掘第二层、第三层关系。要明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能够熟练综合运用。这个阶段掌握的标准是能够把大的网络通过适当的语言充分地表述出来,能够让别人通过你的叙述听懂这些关系。

(3)由点及面。由于各部分间存在着联系,由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拉起树状结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是中心,都可以是基础,都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散开,让其他部分为其服务。

(4)引伸扩展。将已学知识引入其他学科,或生活实践,这样,学习一门学科可以提高其他学科]的认识和境界。在我们碰到一个学习内容的时候,就应该力图将它统一到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中。分析以上三种层次,其实不过是将学习内容清晰化,找出种种特征、共性和外界关系的接口,从而在邻近的知识领域中与自己熟悉的内容结合,并启发思维,拓展认识空间。学科之间并不是割裂的。教育中把他们区分只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到他们,了解他们,不被复杂的联系蒙住眼睛、理不出头绪。但它们本身就是社会的各方面,甚至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视角,它们能够结合,是理论的必然。如果能够融会贯通,我们将会迅速提升自己知识掌握的境界。

2、及时总结

每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每当读完一本书,要对全书作一次回顾;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结束,要对全学期或全学年作一次回顾总结;学完某一学科的全部课程,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从总结、自测、评价中全面分析、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确定继续努力的方向。其中包括很多方面,如:学习目的和方向是否明确;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如何;有何体会和见解;所学知识中哪些能自如地应用于实践,哪些则不能,为什么;在能力和技能方面有哪些提高;是否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学习方法和途径是否切实可行,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以用来指导今后的学习;学习后感到有哪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今后怎样加深加固和提高等等。总结提高常用的方式有:以文字形式总结、评价学习,找出主要经验、体会和教训;考核,包括作业、考试与实习等形式;实践,它既是学习的最后归宿,也是学习的评价手段。

3、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这是积累知识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就是按照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本身的智能发展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急需各种人才,知识掌握越多,人才成长就越快越好。但是从知识掌握的过程和基本规律来看,又必须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基本要求是:①学习要掌握学科知识结构,要按照学科的严密系统和层次,由浅到深、由点到面地逐步进行。尤其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掌握、消化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再学习后面的新内容。②学习要遵循人的认识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庞杂,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掌握所需要的所有内容,书要一本本地读,实验要一项项地做,事物的奥秘要一步步地探索。应该先选择急需的,认准一点抓住不放,逐步衍生,向纵深发展。③遵循自己的智能发展规律,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逐步建立适合自己的认识结构,不可超越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追求不可能达到的目标。④学习要遵循知识积累的规律,从质到量,逐步提高。积累在于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总之,循序是方法,渐进是目的,循序不等于作茧自缚,渐进也不能畏缩不前,只有克服这两种片面性,才能很好地达到循序渐进的要求。

(二)学习方法的确定

学习方法是指个体接受和保持新的信息和技能的方法。例如,当新信息出现时,有的人看到后写下来记得清楚;有的人则是听到后,记得更清楚;还有的人只有实际用过后,才能记清楚。因此,学习方法是与个人接受、储存并运用知识或能力有关的环境、情绪、社会、身体和心理因素的结合。个人的学习方式由先天遗传特性和后天的经验与环境共同决定的。学习是一种个人的活动,大学的学习方法因大学学习的专业性、阶段性、自主性、探索性等特点而有别于中学的学习方法,大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寻求适合的学习方法。

1、根据个性特点来选择学习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个性不同,则学习方法亦应不同。例如对性格外向的同学来说,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转移快,思维敏捷,反应问题迅速,但坚持性差。因此就不必强迫自己整天埋头复习,应用“交替学习法”,不断交换大脑优势兴奋中心,该玩时就玩得痛快淋漓,该学时就“两耳不闻窗外事”,必要时就用意志来约束自己。而内向型的同学则沉着稳重,感知事物细腻,思考问题有深度,学习认真能持久,但思路不宽,领会知识速度慢。这就应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多与同学交流讨论。

2、根据思维的状态来选择学习方法。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即在某些天或某些时刻,精神愉快、思维清晰,学习状态特别好;而在某些时期或某一时刻却精神不振、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降低,这实际上是个体生物节律在起作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就开始研究个人在不同时间的思维效力与个体生物节律的关系。奥地利泰尔其尔教授在对数百名高中和大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研究后指出,人的智力是以33天为波动周期。后来又有人研究发现体力盛衰以23天为周期,情绪波动则以28天为周期。不仅如此,同一天内,不同类型的人有着不同的机能节律变化。“头鹰”型学生晚上学习效果好,“百灵鸟”型的学生则在清晨学习效率高,我们应根据这些变化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思维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时,就把最重要的功课或难题放在这个时间去复习、思考、背诵等。思维处在低潮时,可进行一些阅读、浏览、整理笔记、练习绘画等活动。可见,利用生物节律,是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从而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3、根据不同学科来选择学习方法,各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规律,都有其基本的学科结构,因此在学习时,要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的知识结构,各个结构又有些什么内容,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总之,方法的选择要因学科而异。

二、记忆力减退及其调适

学习记忆力减退是许多大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绪。

(一)记忆减退的原因

1、不良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如饮酒、熬夜、大量吸烟等容易导致力下降。

2、学习动机过强,严重的学习焦虑、紧张、烦恼等也会影响记忆力。

3、记忆不当,不了解记忆规律,死记硬背等,都会影响记忆效率。

4、注意力不集中,精力过于分散也不利于记忆效率。

(二)记忆减退的自我调节

1、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愉快的心情会引起人体内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肌肉舒适放松,心脏有规律地跳动,体温略上升等。这些愉快的体验会引起身体的快感,在这种状况下学习,记忆效果会显著提高,而在不愉快心情下,心律会加快,血压升高,结果使人的精神不集中,记忆效果也不佳。

2、掌握最佳记忆时间

人体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功能每天中随着时间推移作规律性的运动。根据原苏联科学家研究,人在一天中,生物机能上午7-10时,逐渐上升,10时左右精神充沛,处于最佳工作和学习状态,之后趋于下降;下午5时再度上升,到晚上9时又达到高峰,11时过后便又急剧下降。然而具体到每个人,又不完全相同,因为每个人每天学习的最佳时间与其长期养成的学习、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为了提高记忆效果,大学生应注意观察自身生理细微变化的特点,掌握了解自己最佳的用脑时间,把重要内容放到最佳时间去学习。

3、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和复习活动。这是巩固记忆、减少遗忘的有效办法。不管是背英语单词还是公式概念,都要听、读、写、用并举,让耳、眼、嘴、手都参与,沟通大脑皮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加深记忆的深度。

4、遵循记忆规律,掌握科学记忆方法

(1)了解遗忘规律,及时复习

记忆与遗忘总是相伴出现的,19世纪末,德国心理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他以自己作为被试者,用无意义的章节作材料,实验记忆后不同的时间间隔内遗忘的情况,得出了如下数据[4](见表7-1):

表7-1 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成绩

时间间隔

自然遗忘率

保持百分率

20分钟

41.8%

58.2%

1小时

55.8%

44.2%

8小时

64.2%

35.8%

1天

66.3%

33.7%

2天

72.2%

27.8%

6天

74.6%

25.4%

31天

78.9%

21.1%

根据这些数据,艾宾浩斯绘出了著名的遗忘规律曲线(图7-2):


图7-2 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曲线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因此,要克服遗忘就必须及时复习。复习的原则是及时、持久,当天学习的内容当天就要复习,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逐渐拉长复习的时间间隔。

(2)不断变换记忆的起始位置

肯斯雷实验研究的结果发现(图7-3),记忆内容首尾容易记住,中间容易遗忘,材料越无意义这种现象越明显。研究者先让被试按一定顺序学习一系列的单词,然后让他们自由回忆,也就是说,不必按照他们学习的顺序回忆出来,想到哪个单词就说出哪个单词。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和最后学习的单词的回忆成绩较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较差,这是因为中间学习的单词受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两种影响之故。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倒摄抑制。如学习一篇课文,一般总是开头和结尾的部分容易记住,识记后也容易遗忘,其原因在于中间部分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干扰。


图7-3 记忆的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由此可见,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不断变换学习的开始位置。比如在背诵一篇课文时,不要每次都是从开始读到末尾,有时也应该从文章的中间部分开始读起,这样才不至于只记住开始和结尾部分,却忘了中间部分。

(3)善于把知识总结归类

知识是按照一定的网络结构保存在大脑里面的[5]。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这样的小实验:在一发钟之内写出尽可能多的鸟的名字,数一下你一共说出了几个;另外,请你在一分钟之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什么东西是红色的,也把它写下来,数一下你说出了几个。比较下,哪一次你回忆得最多。大多数人说出鸟的名字要比说出红色的东西要多。这是为什么呢?从下面的结构图(图7-4)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的知识是按照类别而不是按照属性组织的。按照这种原则,我们会把所有的鸟都归放在鸟这一分支下,而不会将所有红色的东西归为一类存放,红色只是用于描述物体的属性,所以我们会觉得回忆红色的东西比较困难。


遵循这一规律,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善于把知识点总结归类,把零散的知识点并存于整个知识网络中去,这样可以避免遗忘。

图7-4 大脑中的知识网络结构图

(4)加深理解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对大部分事物,如果我们对它了解得越深,理解得越透彻,知道得越多,就越不容易忘记。比如在记外语单词时,不停地写、不停地念单词,不如比较一下这个单词与别的单词有什么联系、了解一下这个单词都能用在什么情景下或者看看这个单词的例句,虽然这样比较花费时间,但却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式。

(5)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的材料能避免遗忘。所谓过度学习是指把学习进行到超过那种刚好能回忆起来的程度。研究表明,过度学习使记忆保持的效果良好。假如把材料刚能背诵时所需的时间定为100%,一般过度学习花的时间以150%为宜。德国心理学家克鲁格曾让三组被试练习划手指迷宫,要求第一组被试练到恰能正确用手指划出迷宫,第二组被试增加50%的训练;第三组被试增加100%的训练。然后测三组的记忆保持量,结果发现第二组的记忆效果最佳,第三组的效果并不是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再有显著的增长。

三、注意力涣散及其调适

注意是将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事物。心理宁静放松而又能将全部精力专注于工作学习以达成人生自我发展目标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注意力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有人曾言:注意力是学习的窗口,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注意力涣散的学生经常对学习感到厌烦,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注意力维持时间很短,上课时,目光游移不定,心思不定,不知自己在想什么,也不知老师在讲什么,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这样的同学是不可能搞好学习的。

(一)注意在学习中的作用

人们周围的现实世界充满了各种信息刺激,人的大脑只选择其中重要的刺激给予知觉,而忽略其他一些无意义的或不重要的刺激。这种指向某一类信息的心理就是注意。一个人同时注意几件事的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只有高度的专注才能适应高效率学习的需要。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被试者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背课文,只需要读9遍就能达到背诵的程度;而同样的课文,在注意力涣散时,竟然读了100遍才能记住。可见,注意力与人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注意力涣散产生的原因

了解注意力涣散产生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有意识地、主动地进行注意力自我控制训练。

1、学习动机不强

具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对学习具有浓厚兴趣和对学习采取积极主动态度的学生,往往较易控制注意力,能够专心致志,并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注意稳定性和紧张性。如果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没有学习兴趣和欲望,或认不清学习的意义,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也就不可能专心致志地学习。

2、个体情绪因素

情绪因素是影响注意集中的突出因素。当我们处在心情沉闷、心绪烦乱的时候,自然是很难集中注意力的。再者,如果我们对某门学科、某位老师特别喜欢,每次一到学习这个科目或是这位老师上课的时候都会让我们感到心情愉快,这个时候自然就会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学习了。由此可见,学习时若能和愉快的事联系起来,那么注意力就很容易集中了。

3、个体生理状况

一般来说,身体健康和精力充沛的人,往往容易保持稳定的注意力。人在病中或非常疲倦的情况下,注意力常常是很难集中的。此外,过分紧张地加强注意往往导致过度疲劳,反而影响注意力,这在临考复习期间的一些同学身上很容易看到。只有合理地处理好学习过程中的疲倦问题,才能最终具备较强的注意能力。

4、环境因素影响

外界环境的干扰也是致使注意力分散的因素。如不规则的响声,刺耳的噪音,嘈杂的人声等,都会使人感到烦躁,而人对这些烦躁的东西又无可奈何,于是注意力很难集中于应该注意的事情。

(三)注意力涣散的调适

1、利用目标明确化集中注意力。首先,将大目标明确化。对学习,工作不感兴趣时,往往只要能够明辨目标便能产生注意力。其次,把目标亲自用文字或图表来表示也能提高注意力。

2、用愉快经验集中注意力。我们如果在学习、工作上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后,便可拥有愉快的经验,这种愉快的经验会鼓舞我们的斗志,从而接受不愿意做的工作和学习。

3、用期限效果集中注意力。对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设定一个完成期限,终了时间一到,就会强迫你去完成它,这样可以集中精神完成不感兴趣的工作。

4、应用报酬效果集中注意力。首先,可以给自己定个奖赏,作为学习的报酬,这个报酬可以依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订立,其次,遇到困难的工作可用假想敌人和处罚来激励自己。

5、各种环境下强制训练注意力。训练自己能在各式各样的环境条件下,专心学习或工作。一旦确定了要干的事,就有计划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去做好该做的事,不受无关刺激的影响和干扰。

四、考试焦虑及其调适

考试焦虑是一种常见学习心理问题,是由于面临考试而引起的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多数人在面临重要考试时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这是正常的、无害的。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对学习及身心健康危害很大。考试焦虑表现为过分担心考试结果,对自己信心不足;考前拼命看书,夜以继日,导致严重失眠,头昏脑胀;有的同学甚至在考试中出现“晕场”、思维阻碍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习。

(一)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

引起考试焦虑的原因在于,学生因为过大的学习压力产生过强的学习动机,最终导致考试焦虑。压力的来源可能有外部和内部两种。外部压力包括社会的压力、学校老师的压力、父母的期望、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等。内部压力就是学生非常希望获得成功、实现自我的动机或某种思想认识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图7-5),达到最高作业水平的动机强度为动机的最佳水平。在动机强度低于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作业的水平不断提高;而动机强度超过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作业的水平不断下降。这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图7-5: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曲线(唤起水平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另有一项实验也证明了同样的道理,当剥夺黑猩猩食物的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后,随着剥夺时间的延长,解决问题的错误增多,速度也减慢。这些研究都说明,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因为动机过强,紧张和焦虑强度过高,注意与知觉的范围缩小、思维受到一定的抑制,这些都会给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在重要的考试中经常有人发挥失常往往与此有关。动机的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比较简单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高的动机强度,比较复杂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低的动机强度。

(二)消除考试焦虑的方法

1、减轻压力,放下包袱。有效的降低考试压力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首要措施。考试焦虑与考试密切相关,它常常随着考试的结束而迅速消失,但由于对学生来说不能避免考试,因而应优先考虑在影响正常学习情况下减压。学生要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保持恰当的压力,重视学习过程而不要太计较考试结果,养成将考试当作业,作业当考试的习惯。

2、端正动机,改变认知。考试焦虑是由于对考试事件在认知上的歪曲,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且常常绝对化,以偏概全或糟糕透顶,即认为考试失败会导致可怕的后果、因此,要改变对考试和考试焦虑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放下包袱,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3、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大多数考试焦虑的同学在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上存在缺陷,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太多,且生活安排单调,不注意休息和文体活动,既使在娱乐时也在想着学习,使自己的大脑老是处于紧张状态,不能通过文体活动。达到生理与心理上的完全放松,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调节机能紊乱。因此,合理用脑,讲究方法,注意营养,劳逸结合,维护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是防止考试焦虑的重要措施。

4、学会放松。考试焦虑的同学往往缺乏在特定情景下控制自己的能力,要学会在紧张时能够运用意念控制、调整呼吸等多种方法松弛躯体,转移注意力,以达到调整心理状态的目的。

 第四节 科学用脑

大脑是思维的器官,学习心理的注意、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以及动机与兴趣,方法和习惯,都在这里产生、进行和完成。所谓科学用脑,就是要求根据大脑的生理特点及其运动规律,既使大脑运动灵活,又保证大脑的健康,从而发挥更大的潜力。

大脑生理学家指出,正常人的大脑具有140 ~160亿个神经元,可储存1000万亿信息单位,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1000多万册图书50倍的知识。这就是说,无论怎样增加信息接受量,也不会导致大脑负担过重,它具备了人们刻苦学习的物质基础。日本一些科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认为,懒惰会引起早衰,而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60岁时仍能像20岁那样思想敏捷。显然,防止大脑疲劳与勤奋学习并不矛盾,只要正确处理学习和休息的关系,把科学用脑与勤奋学习结合起来,不但能逐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身体也有好处。

一、保证睡眠时间

睡眠是大脑皮层自然产生的一种弥漫性抑制。通过睡眠不但可以解除生理疲劳,防止超限抑制的发生,而且可以给正常的新陈代谢提供补充营养的机会,从而保证人体机能的和谐与平衡。可以说,睡眠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个体生命之需。可见,在一定条件下,睡眠比个体的物质需求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明确指出:“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眠,他明天就无精力了,这是蚀本生意。”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但不应过多的牺牲睡眠时间,而且越是学习紧张越应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尤其是在临考之前或考试之中,以牺牲睡眠来“临阵磨枪”,只能是得不偿失之举。

事实上,充足睡眠的时间除了年龄以外,也和个人习惯,学习性质以及环境、气候、地域有关系。所以时间长短,不能一概而论。为了保持睡眠的深度和质量,必须尽量减少对感官的刺激(如噪声、强光、蚊虫骚扰等)和严格作息制度,培养良好习惯。

二、及时转移大脑兴奋中心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有一套自己的用脑方法,他合理安排读书时间,相继研究领域不同、难度各异的几个问题,使大脑不老是纠缠在一个问题上,从而得到调节和休息。他说:“如果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毫不间断,我也能轻松愉快地一个又一个地寻思下去。这一问题可以消除另一个问题所带来的疲劳。用不着休息一下脑筋。于是,我就在我的治学计划中充分利用我所发现的这一特点,对一些问题交替进行研究。这样,即使整天用工也不觉得疲劳了。”

一定的心理活动,总是发生在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与此“无关”的其它区域总是处于相对的静息状态。当某种单一的活动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时,就会引起该区域的疲劳,从而降低该项活动的效率。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学说告诉我们,要使大脑皮层各个区域经常交换着工作,以防止某一区域的脑细胞疲劳。大脑皮层在做某一工作时,相应部分的脑细胞就处于兴奋状态,其他部分的脑细胞则处于抑制状态。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兴奋区(工作区)和抑制区(非工作区),互相交替地活动着,随着工作性质的改变,兴奋区与抑制区不断轮换。这样不仅使大脑皮层上的各个区域轮流休息,而且由于兴奋和抑制相互诱导的结果,使原工作区加深抑制,从而更快地使疲劳的机体得到较好的恢复。如果善于变换活动内容或使活动内容丰富化,就学习而言,克服单学科独进倾向,使各学科系统安排、交叉进行,就可以达到轮换休息的目的,虽延长了学习时间也不致疲劳。因此我们称之为科学用脑。考生在复习准备时,一定要做到复习方式多样化,使之交叉,手脑并用,读写听说并行。关于此点,许多名人、专家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马克思在写《资本论》的间隙中,经常进行数学运算、阅读文学作品或背诵诗歌;列宁在感到疲劳时则习惯于读外语词典等。虽然仍在继续用脑,但在实质上却是一种休息,而且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因为它与躺倒睡眠相比,显然更能保证效率,有助于获得更多知识。

三、坚持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反应速度、灵敏度,培养意志的坚强性和进取精神。有利于适应更加紧张复习考试活动,增强对紧张工作和工作时间的承受能力,推迟或减缓疲劳的产生。事实证明: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学生,他们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功能都较强。这是因为,体育锻炼使人体不断地分解和消耗能量,但经过恢复过程再合成的能量总是超过其原来具有的水平。生理学上称这种恢复过程为“超量恢复”。如果考生能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消耗和超量恢复的过程反复发生,体内就可以增加物质能量储备,体质就不断得到增强,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的提高。

马克思在《致恩格斯》一文中写道:“我首先要请你注意自己的健康。时代在好转,它将对你的身体提出很多要求,所以你要锻炼它,而不要损害它。”毛泽东同志在阐明德智体的辩证关系时,做过形象而通俗的比喻:德、智,体三项并举,德智寓于体,体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周恩来总理生前曾多次指示,“每天要给学生安排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以上都说明身体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脑功能。

四、要适当增加营养

营养不良会降低人体机制的兴奋限度,使之难以承受较为强烈或持久的刺激,影响人注意力的集中、进取精神和探求行动,从而降低人活动的效率。可以说,营养不良是产生生理疲劳的主要根源。只有充分保证人体活动所需要的营养,才能提高人体机制兴奋限度,防止生理疲劳过早或过易地发生。因此,可适当让学生吃些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补充乙酰胆碱,可以使人的记忆力明显增强。许多食物都含有这种成分,如鱼类、肉类等。

(刘欢欢)

[注释]

[1]刘善循.高效率学习方法与心理素质训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1

[2]俞国良.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115

[3]卜再元等.世纪之交大学生心理特征调查及分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2):42~45

[4]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7

[5]崔丽娟.心理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1

  (null)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