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生理学 > 广州医科大学 > 正文:生理学电子教材: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生理学-电子教材: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生理学:电子教材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细胞膜的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组成。液态镶嵌模型:它们的分子是以液态脂质www.med126.com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不同功能的球形蛋白质。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净移动,其跨膜通量与浓度差呈正比,还与物质的脂溶性大小和通透性有关,如体内的O2和CO2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一、细胞膜的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

  它们的分子是以液态脂质www.med126.com双分子层为基架, 其中镶嵌着不同功能的球形蛋白质。

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一)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净移动,其跨膜通量与浓度差呈正比,还与物质的脂溶性大小和通透性有关,如体内的O2CO2的转运。

 

(二)易化扩散:不溶于脂或脂溶性甚小的物质在膜蛋白质“帮助”下,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转运。

1.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物质与载体蛋白的位点结合,引起后者变构将物质移向浓度低侧。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亲水性、非离子物质的转运。

特点:(1)结构特异性   (2) 饱和现象 (3)竞争性抑制

2.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通道蛋白受电、化学因素剌激而变构产生水相孔道(通道),带电离子经通道顺浓度移动,扩散通量与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和电场力有关。通道有开放和关闭状态,并由“闸门”控制。体内钠、钾、钙等离子的跨膜扩散,均有其特异的通道蛋白参与,分别称为钠通道、钾通道和钙通道等。

上述两种方式均系顺浓度差转运,无需代谢能,称为被动转运。其最终达到的平衡点是两侧浓度差为零,如果转运的物质是离子,则其最终的平衡点是电-化学势为零,此时浓度差并不消失。

(三) 主动转运:通过细胞本身耗能过程, 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低浓度侧移向高浓度侧。这种转运逆电-化梯度进行,  

钠和钾的主动转运:

钠-钾泵(钠泵)作用   钠泵是一种钠-钾依赖式ATP酶, 当膜内多钠和膜外多钾时激活,分解ATP供能,耦联转运钠和钾。

钠泵活动的意义:

  (1)使细胞内高K+ , 利于细胞代谢活动;

  (2)防止Na+过多进入细胞导致水分子过多,  引起细胞肿胀而破坏细胞结构;

  (3)建立钠、钾浓度势能贮备是产生生物电的基础;

  (4)钠浓度势能也可用于非离子物质的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四)继发性主动转运

如小肠上皮皮细胞的吸收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重吸收

  

同向转运  逆向转运

(五)出胞和入胞:见于大分子物质和物质团块的跨膜转运。前者如内分泌腺分泌激素;

后者如白细胞吞噬细菌等。

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一、细胞的跨膜信号传导概念的提出

激素、递质和药物以及非化学外界剌激信号®与膜受体结合或作用于感受结构® 跨膜信号传递®细胞电变化或功能改变。

二、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一)由具有特殊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1.  化学门控通道:终板膜N-Ach门控通道(促离子型受体)

运动神经末稍释放递质(乙酰胆碱,Ach) ® 终板膜Ach 门控通道变构(开放)®Na+

内流(和K+外流)®终板电位®肌肉兴奋和收缩。

2. 电压门控通道:

   体内的神经和肌肉细胞存在感受电压变化的通道蛋白,  属于电压门控通道。 如钠通道

   其在跨膜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

   膜电位变化®电压门控通道开闭®离子跨膜运动和膜电位变化®功能效应(收缩、分泌)。  

此类通道蛋白分子内,有对电压敏感的极性基团(带正电荷的精或赖氨酸残基),感受膜电位变化剌激时产生变构,并诱发闸门开闭。

3. 机械门控通道:

机械振动引起内耳毛细胞顶部细胞膜的听毛弯曲,毛根部变形而激活机械门控通道,产生感受器电位(详感官章)。

(二)由膜的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完成的跨膜信号传导

受体:细胞的某一特殊部分,他能与某种化学分子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特定的生理效应。
蛋白质:膜、胞浆、核受体

G蛋白:由α、β、γ三个亚单位组成

G蛋白参与的信息传递系统:

ss→s→腺苷酸环化酶(+)→cAMP­ 

(三)由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激酶激活

三、跨膜信号转导和原癌基因

 

第三节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一、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兴奋:剌 激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过程

2.兴奋性:组织细胞对剌激产生兴奋 (即动电位)的能力。

3. 可兴奋细胞:神经、肌肉、腺细胞。

(一)   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

指细胞未受剌激时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又称跨膜静息电位。各种细胞介于-10~-90mV。

极化超极化 概念。

[k+]膜内>膜外 ® k+向外扩散®内负外正电位差---电-化学平衡--- ®

膜只对k+通透 

内负外正电位差稳定(k+ 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

  

2.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指膜受剌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扩布性电位变化,是兴奋的标志。
除极相:膜内负电位快速消失进而变正,由-90
mV-+35mV
复极相:膜内电位由+35mV恢复至静息电位水平。
去极化、复极化、锋电位
锋电位和钠平衡电位
除极相(上升支):
剌激
®钠通道开放(通透性­)---电-化梯度---®Na+内流®膜除极------电-化学平衡------®钠平衡电位(超 射)
复极相(下降支):
钠通道很快失活
Na+通透性迅速¯k+通道激活和k+外流® 膜内电位向负值恢复达到原先静息水平。

膜片钳技术

a) 基本原理:微吸管接触胞膜和抽吸→高阻封接 (膜片与胞膜其他部位电学隔离)→ 记录经一个或少数几个通道的离子电流并进行通道功能的分析。

b)结果:开放关闭迅速,失活特性,开放概率与去极化程度有关。

动作电位的特征:

1.全或无现象:一旦产生即达最大值

2.不衰减传导:

3.脉冲式:不应期使之不重合

小结:神经动作电位的除极是Na+内流,  复极是k+外流; 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成分

二、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的传导

(一)   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

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当剌激引起的去极化达阈电位时,更多的钠通道开放和产生更大的Na+电流并形成再生循环,可使除极速度加快约500倍。

阈强度---剌激持续时间、强度-时间变率固定不变时,  引起兴奋所需的最小剌激强度。是兴奋性高低的指标;兴奋性与阈值呈反比。
阈电位概念是用膜本身除极的临界值来描述动电位的产生条件, 而阈强度是膜由静息电位除极达阈电位引起兴奋的剌激强度。

(二)局部兴奋: 

概念:指阈下剌激引起少量钠通道开放所产生的、较小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又称局部反应。


局部兴奋的特征:
非“全或无”式电位,  随剌激强度加大而增大;电位幅度小城衰减性传导(电紧张性扩布, 影响邻近膜的兴奋性);可产生总和 (时间和空间总和) 而使膜除极达阈电位而兴奋。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传递:动作电位在两个细胞之间进行传播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通过局部电流传导, 即兴奋部与未兴奋部形成的局部电流“剌激”未兴奋部产生动作电位(兴奋)

有髓神经纤维:跳跃式传导 

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  结构

§ 传递过程:运动神经兴奋®末稍去极化和Ca2+ 内流®末稍释放递质Ach ® Ach

终板膜化学门控通道a - 亚基结合和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  终板膜去极化( 终

 板电位) ®  肌膜动作电位和肌细胞收缩。

3.   特点:  Ach从前膜之后膜

易受环境影响(美洲箭毒、a - 银环蛇毒、三碘季酚与Ach竞争受体而阻断传递;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选择性抑制胆碱脂酶,   使Ach积聚而中毒)

终板电位的特征:是局部去极化电位,无“全或无”性质,其幅度有Ach依赖性;电紧

张性扩布;无不应期,可产生总和。

Ach的清除:由胆碱脂酶降解。

(二)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1. 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肌原纤维:每一肌细胞有上千条,由粗、细肌丝组成。

肌小节:两Z线之间的肌原纤维区域,它是肌收缩的基本单位,长度变动于1.5~3.5mm,安静时为2.0~2.2µm。

(二)肌管系统:

  横管(T管)---传递信息作用;

纵管(L管)即肌浆网---其上有钙池、钙通道、钙泵,  起贮存和释放Ca2+ 作用。

三联管--- 细胞膜动作电位与细胞内肌收缩过程耦联的关键部位。

(三)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指以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 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耦联的步聚:电兴奋经横管膜传向细胞深处®三联管处信息传递 ®肌浆网对Ca2+的释放和再积聚。

(四)骨骼肌的收缩的分子机制---滑行理论:

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肌小节缩短®肌肉缩短。 已从分子水平上得到阐明。

1.粗肌丝:肌凝蛋白(肌球蛋白)组成,其上有横桥, 横桥特性:有ATP酶特性;能与肌纤蛋白可逆结合产生扭动,继而解离、复位和再结合(横桥循环)。

2.细肌丝:包括 1)肌纤蛋白---其上有与横 桥结合的位点 2)原肌凝蛋白---有阻碍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的作用3)肌钙蛋白---间断出现于原肌凝蛋白分子上, 其三个亚单位中的C是钙受体, I 则有传递信息作www.med126.com/rencai/用。

3.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收缩过程:原肌凝蛋白变构暴露位点®横桥循环®肌丝滑行肌浆 [Ca2+]­  ® 肌钙蛋白结合®肌小节缩短。

  舒张过程:肌浆 [Ca2+]¯   ®肌钙蛋白解离Ca2+ ®原肌凝蛋白复位  ®阻碍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  ® 细肌丝复位® 肌小节复位  ®肌肉舒张。

参与横桥循环的横桥数和循环进行速度是决定肌肉缩短程度、缩短速度和产生张力的关键因素。

二、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1.等长收缩(isometriccontraction):长度不变,   但产生张力。

2.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长度缩短,   但张力不再改变。

(一) 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长度-张力曲线

前负荷:  指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预先被拉长 又称初长。

长度-张力曲线---反映初长与收缩张力的关系曲线,  这种关系表明在一定范围内,  肌肉产生的张力随初长的加大而增大。当产生的张力达最大时的初长为最适初长, 此时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起作用的横桥数达最大。

 (二)后负荷对肌肉 收缩的影响---张力- 速度曲线 

后负荷:指肌肉开始收缩后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张力-速度曲线:表明在不同后负荷下进行等张收缩时,  张力与速度呈反变关系。

后负荷过大 (大于最大张力)时,   只产生张力, 无长度缩短(等长收缩);后负荷过小(理论上为零)时,  缩短速度达最大但无功输出;后负荷在最大张力的30%时, 输 出功达最大。

 (三)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肌肉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指影响肌肉收缩效果的功能状态改变。目前尚无力学

指标来确定这一参数的变化。当前、后负荷不变或在最适初长下而肌肉收缩效果改变,可以认为是收缩能力改变引起的。 

三、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李建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