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蒲螨与其它螨类
第一节 蒲螨
一、形态特征
蒲螨属于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蒲螨科(Pyemotidae),是严重危害农作物的害螨。蒲螨种类较多,分布广泛,部分种类具重要的医学意义,可引起人体疾病。
与人类疾病有关的蒲螨主要隶属于蒲螨属,该属包括2个种群,一群寄生于小蠹虫,无毒;另一群寄主多样,分泌毒素。后者侵袭人体引起疾病的危险性较大。
成螨体微小,躯体长200~350mm。未孕雌螨体长达125mm,体黄色或灰色,卵圆形,背腹扁平,甚小。妊娠雌螨直径可达2mm以上,肉眼清晰可见,似一洁白小珠。形态特征描述如下。
颚体近似圆形,螯肢针刺状,须肢各节难以辨认。躯体前足体前缘无悬垂于颚体的板状延伸物,而这种颚体板状延伸物却是盾螨科(Scutacaridae)的特征。躯体的后半部有分节,后足体长于前足体二倍以上。第Ⅲ足与Ⅳ足构造相同,此特征可与跗线螨相区别。
躯体表皮除大多数刚毛呈短针状。前半体背面着生有刚毛3对,第1对为较短的顶毛,位于颚体背面,向前伸展并超越颚体上方2对也较短,为内胛毛,着生在假气门器之前3对较长的为外胛毛,着生于假气门器之后。后半体背面的第1节有2对刚毛,较细短,两侧有1对长毛;第2节有1对长毛,第3节有2对刚毛,长短各1对,排列于同一水平上,末节后缘有长短毛各1对。在腹面,基节Ⅰ有1对刚毛,基节Ⅱ有2对,末体有5对,其中的2对分别位于第Ⅲ,Ⅳ基节间,其余位于基节Ⅲ、Ⅳ的基节板上。躯体腹面足Ⅰ的基节内突愈合成胸骨,足Ⅱ的基节内突与基节Ⅰ愈合伸达胸骨附近,足Ⅲ与足Ⅳ的基节内突和基节片斜向伸入体内,内端呈游离状。生殖孔和肛门部位于躯体的末端。
气门位于颚体基部两侧,各有一气管通入体内,先膨大成气囊,然后分支成较细的微气管通入躯体后部。
足短小,各足由4或5节组成,末端有膜质前跗节及爪2个。第1对足具有触角的作用,其余3对足用于步行。跗节Ⅰ的端部有一附觫,并具有一弯钩形的爪间突,但无爪,足末端有若干细毛,外缘上有一条短的有条纹的感棒,在胫节的外缘上有类似的但狭长的器官。后3对足各有2个爪,均出自很细的前跗节上,在前跗节末端都着生有双叶状的爪垫。股节Ⅳ分为二亚节,即基股节和端股节,跗节Ⅳ有细线状长毛。
雌螨妊娠后,发生膨腹现象,其末体膨大如球,内含大量卵同时发育。
雄螨体更小,常吸附于雌螨体上,肉眼辨认如粉末状。躯体较宽,明显地划分为颚体、前足体、后足体、末体段。前足体近似三角形,有1对长毛。后半体拱形,边缘凹入,前后缘直。后足体背面有长毛1对,其前有2对较短,几乎排列于同一水平线上。体末端有2对较短的毛。躯体的后缘有一尾节状附肢,上有1对交配角的吸盘。足Ⅳ向内弯成钩爪状,股节不分二亚节,无呼吸系统,其余特征均似雌螨。
二、分类
蒲螨科3属30多种。曾有学者根据对人及南部松小蠹的毒性来区分蒲螨的种类,并将栖息在小蠹坑道中的螨类,捕食小蠹的卵、幼螨及若螨统称为小蠹蒲螨群(Pyemotes scolyti group)。此类螨雌性成虫可携播异性,携播雌螨较正常的雌螨更短更阔。
蒲螨科常见属检索表(雌螨)
1.足Ⅱ~Ⅳ同形,转节Ⅳ三角形或横带状................................................................2
足Ⅱ~Ⅳ不同形,转节Ⅳ四边形,长远大于宽...........................................……11
2.足Ⅰ具双爪.....................................………………………………………………..3
足Ⅰ具单爪或爪缺如...............................……………………………………….. 6
3.无假气门器,基节Ⅰ~Ⅳ1根刚毛................……………………………………..4
具假气门器,基节Ⅰ~Ⅳ2~3根刚毛..........……………………………………..5
4.大部分足毛刺状,气门可辨认..................…………….刺蒲螨属(Acanthomastix)
足毛刚毛状,气门难辨认........................……………长毛蒲螨属(Dolichomotes)
5.颚体长宽相近,螯肢大、镰状.....................………………镰螯蒲螨属(Pavania)
颚体细长,螯肢微小.................................………………长头螨属(Dolichocybe)
6.无拟器门器,颚体部分或全部与前足体融合....…………………………………..7
具拟器门器,颚体大,明显.........………………………………………………….9
7.气门开口在前足体两侧,足Ⅱ~Ⅳ只有爪垫无爪………………………………..8
气门开口在前足体背面,各足均具爪.........…..…旁小首螨属(Paracarophenax)
8.前足体背毛3对;颚体与前足体部分融合;后胸板5对毛......…....…....….. …
………………………………………………………………小首螨属(Acarophenax)
前足体背毛2对;颚体与前足体完全融合;后胸板3~4对毛…………………
……………………………………………………………….无爪螨属(Adactylidium)
9.足Ⅰ 5节,体躯通常梭形............................................…………………………..10
足Ⅰ仅4节,体躯卵圆形..........................……………….杉胶螨属(Resinacarus)
10.足Ⅰ无爪,足Ⅳ4节,前足体腹面有1对吸盘...…..宽颚螨属(Caraboacarus)
足Ⅰ具爪,足Ⅳ5节,前足体腹面无吸盘......….....…………..蒲螨属(Pyemotes)
11.前足体游离,具2~3对背毛。前胸板毛4~6对,偶尔2对..................……12
前足体一部分或全部被前背板覆盖,背毛1对,前胸板毛4对...................…2l
12.前足体背毛3对,前胸板毛不一定4对....................................…………………13
前足体背毛2对,前胸板毛4对.................................................……………. .. 16
13.足Ⅰ 5节,从体背面观察颚体明显......…….......................................…………..14
足Ⅰ胫节与跗节融合为粗大的胫跗节......................…...................………… 15
14.前背板和后胸板分成三块,爪Ⅰ无柄,股节Ⅰ5根毛.….............…………
….............…….............……………….............……轮板螨属(Trochometridium)
前背板和后胸板完整,爪Ⅰ具柄,股节Ⅰ4根毛.…...…...…穗螨属(Siteroptes)
15.爪Ⅰ十分粗壮,内缘具横纹,与相邻拇指样突起成钳状,前胸板毛4~6对…………………………………………………………矮螨属(Pygmephorus)
爪Ⅰ非如上述,前胸板毛仅2对…………………金龟螨属(Geotrupophorus)
16.颚体卵圆形,须肢短.........……………………………………………………..17
颚体长形,须肢长.............……………………………削吻螨属(Xystrotostrum)
17.部分腹毛明显变形...............................…..................………......... ....………..18
腹毛正常刚毛状.................................................................……….................. .19
18.大部分前胸板毛及腋毛抹刀状或杆状......…..........…...小果螨属(Acinogaster)
大部分腹毛变形为点滴状....................... ………………滴毛螨属(Guttacarus)
19.足Ⅰ、Ⅱ在外形和大小上无明显差别...........................................………..... 20
足Ⅰ很短,除胫跗节外,其宽度只为足Ⅱ的1/2 ...… 扁矮螨属(Petalomium)
20.股节Ⅰ毛均刚毛状 ....................www.med126.com/kuaiji/............……………….赞培螨属(Zambedania)
股节Ⅰ毛dF钩状.............................…………………...贝克蒲螨属(Bakerdania)
21.颚体宽阔或狭长,须肢很长或较短........................................... …..………….22
颚体小,正常形状:圆形或卵圆形,须肢短....................................………... 25
22.须肢长,其长度超过颚体2/3;足Ⅳ无爪,足Ⅰ具爪或不具爪.............…. .23
须肢短;足Ⅳ具爪,足Ⅰ无爪....................….....................…………………. .24
28.体躯圆形,背板C后缘平滑,足Ⅰ具爪............…………..拟蚁螨属(Perperipes)
体躯长卵形,背板C后缘具齿,足Ⅰ无爪......……...镞颚螨属(Glyphidomastax)
24.颚体宽阔,宽约是长1.5倍,蝥肢长刀形........………..软头螨属(Peponocara)
颚体狭长,长约是宽3倍,螫肢不为刀形.............……….萎足螨属(Vietodispus)
25.足Ⅰ与足Ⅱ、Ⅲ长宽相差不大...........................................…………….……..26
足Ⅰ与足Ⅱ、Ⅲ相比短而细,其转节宽度仅为足Ⅱ、Ⅲ的1/2......................3l
26,体躯倒卵形,向后明显变窄。足Ⅳ基部间距小于足Ⅲ基部间距的l/2..........27
体躯近椭圆形,末体不明显变窄,末端成宽阔弧形。足Ⅳ基部间距大于足Ⅲ
基部间距的2/3 ……………………………………………………………….. 29
27.大部分背毛变形为羽状、叶状或柱状毛 ..................................……………..28
顶多有1对背毛梭形;足Ⅰ无爪..........……………….……微螨属(Microdispus)
28.全部背毛羽状或叶状;足Ⅰ具爪................………….. 爪微螨属(Unguidispus)
具巨大的柱状毛或叶状毛;足Ⅰ爪缺如....……………管毛螨属(Tubulodispus)
29.大部分背毛变形为巨大的叶状或羽状毛.......……………....…….............…..30
背毛通常刚毛状............................…………………….布伦螨属(Brennandania)
30.至少1对背毛或腹毛变形为交织成“巢状”或“蓝状”的毛…….…………
. .………. .………….….……………. …………………蓝毛螨属(Cochlodispus)
背毛变形为巨大的叶状毛,腹毛刚毛状或针状....……叶毛螨属(Phyllodispus)
31.足Ⅰ无爪;具发达的咽泵........................………………矩咽螨属(Caesarodispus)
足Ⅰ具爪;不具发达的咽泵................……………..蚁寄螨属(Myrmecodispus)
三、生物学
蒲螨是一种胎生螨类,卵、幼螨、若螨都在体内发育,直至成熟后自母体产出。其性别可通过母体透明几丁质体壁观察到的特征而鉴别。母体内发育成熟的雄螨自行移动至母体生殖孔处爬出。产出的雄螨不离开母体,附着于母体膨大的末体上刺吸寄生。子雌螨在母体内移动到生殖孔附近即将产出时,母体外的雄螨以强有力的第Ⅳ足抓住子雌螨,将其拖出生殖孔,完成生产。一旦雌螨产出生殖孔,母体外的雄螨即与其交尾,行有性生殖。若将所有雄螨都从受孕雌螨的末体移去,雌螨则进行孤雌生殖,产出的螨均为雄性。
四、生态学
蒲螨多为昆虫体外寄生物,其雌螨寄生于某些鳞翅目、同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及膜翅目的幼虫或蛹体上,并刺吸其体液为食。雄螨则终生寄生于母体膨胀的末体上。蒲螨对宿主的选择并不严格,大多数粮仓害虫及农林物昆虫都可被寄生,以球腹蒲螨为例,其常见自然宿主有家蚕、绵红铃虫、麦蛾、桃枝麦蛾、桑螟、二化螟、菜粉蝶、棉斑实蛾、莲纹夜蛾、谷象、棉铃象、四纹豆象、绿豆象、胡椒象、麦茎小蜂、萍果食心虫等。麦蒲螨是粮仓中鳞翅目昆虫幼虫及蛹的天敌,其注入毒素于昆虫体内,使其麻痹,甚至死亡;由于其数量的迅速增加和具有毒性的特异性毒液,可引起人类疾病。麦蒲螨与茨氏蒲螨往往同时出现。国内学者赖乃揆1982年1月~1986年12月在广州检查屋尘样本时发现赫氏蒲螨,说明蒲螨亦可孳生于人类生活环境中。
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对雌螨的繁殖影响较大。在室温20~22℃时,自母体产出下一代成虫需38天,气温增高至最适温度时,其发育繁殖时间可缩短至8~10天。在温度达28~35℃,相对湿度为85%~98%时,则大量繁殖,高峰期每日可产螨50个。一个雌螨可产下一代螨200~300个,其雌雄比例为200:3~8个。
五、中国重要医学蒲螨
1. 赫氏蒲螨 又称虱状蒲螨或虱状羌螨。
雌螨 未孕时为长约223mm,而已孕雌螨直径达2mm。幼雌螨体扁平卵圆形,灰白色或略带黄色。前足体侧缘几近挺直,背面突起1对,假气门器位于其后方。假气门器是与细柄相连接的球状头部的刚毛,插入杯状结构中。后半体长度为前足体2倍以上,并分为5节,向躯体后方逐渐缩小。Ⅰ足表皮内突与长的腹板相连,Ⅱ足表皮内突与Ⅰ足基片连接,几达腹板。Ⅲ~Ⅳ表皮内突和Ⅳ基片斜向插入体中,末端游离。生殖孔位于体躯末端。气门在颚体基部两侧开口,2条气管由此聚合,通入贮气囊,以供给体躯后部空气。(图8-1)
图8-1 赫氏蒲螨
躯体刚毛细而光滑,顶毛在背侧向前伸越颚体,内、外胛毛着生在假气门器之前及后,而外胛毛较内胛毛为长。后半体第一节有刚毛2对,第二节1对,第三节2对,躯体后缘有长度不等的刚毛2对。肩区侧方有长的刚毛1对。在腹面,Ⅰ足基节有刚毛1对,Ⅱ足基节有2对,末体有5对。
颚体圆形,螯肢针状,须肢各节彼此无法区别。足为5节,第一对足起触角的作用,其余各足用于步行。Ⅰ足跗节粗钝,并有粗的钩状爪。足末端有若干细刚毛,外缘短感棒1条具横纹。Ⅱ~Ⅳ足前跗节上有叉状爪着生于细长的。Ⅳ足股节可分为短的基股节及较长端股节,而Ⅱ~Ⅳ足则分裂。
雄螨 躯体后缘有尾节状附肢,上有交配用的吸盘。口器及前方3对足与雌螨相似,第Ⅳ足股节弯曲而延长,且不再分节。Ⅳ足跗节末端的爪粗大。
2. 茨氏蒲螨 前足体板3对刚毛的相对长度可与赫氏蒲螨相区别,最长的刚毛是后伪气门刚毛,向前伸时超越Ⅰ足跗节。前伪气门刚毛仅为顶毛或气门刚毛长度之半。据说此毒素是由须肢基部的腺体分泌的,1个雌螨可以2分钟内使蜡蛾幼虫完全麻痹。
3. 球腹蒲螨 表皮有光泽,覆有光滑而纤细的刚毛,后足体长于前足体2倍以上。前半体在足Ⅱ水平的背面两侧各一樱桃状感器,其毛窝如盅状,后半体分5节,各节向后逐渐缩小,末体有3节,其节间膜能随妊娠时体增大而伸展。
六、与疾病的关系
1. 蒲螨性皮炎 又称谷痒症、枯草热或草痒症。蒲螨寄生于昆虫体表,人类受其骚扰是偶然和暂时的。蒲螨叮咬人体后约20min,被叮咬处即出现持续性剧痒,继而出现皮疹,以丘疹或丘疱疹为主要特征,亦可有荨麻疹或紫红色斑丘疹。皮疹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1~0.6cm,皮疹上常可见螨叮咬的痕迹,中央有水泡,由于抓挠水泡易被破坏。少数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可有发热、全身不适、乏力、恶心、心动过速、头痛、关节痛等。甚至尿中出现少量蛋白,局部淋巴结肿胀,血检有白细胞增高,诱发哮喘和出现继发感染等。如果患者连续接触蒲螨,则皮炎反复出现症状加重。如无重复接触一般2~3d后痒感渐退,5~6d后消失。皮炎好发部位为背部、腹部和前臂屈侧等裸露部位,严重者可遍及全身,但以躯干居多,面部较少。
在欧洲Olomouc地区某农场的猪舍,7名工作因接触猪饲料被赫氏蒲螨(Pyemotes herfsi)感染引起皮炎。除手和脸外,身体其他部位均有丘疹出现。当患者停止接触该饲料,丘疹迅速消失。由于蒲螨体小,肉眼难于观察,临床医生检查时常难发现。且当痒状开始时,蒲螨通常已离开宿主。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皮炎,检查其环境中体外寄生虫的存在非常重要。在英国,关于蒲螨引起皮炎的报道始于1976年,一位渔夫因接触陈旧的樱桃木材发生了急性皮炎,随后在该木材中发现的一种螨,形态学鉴定为博氏蒲螨(P. beckeri),是导致患者皮炎的原因。1978年9月,法国Alpes-Maritimes数人因接触来自南斯拉夫的一种持久开放的Helichrysium angustifolium花发生瘙痒症。患者第二周即出现红斑样皮损,且中央有水泡,此症状至第三周尚未消失。在那些永久开放美丽的花内发现数不清的、移动迅速的雌性茨氏蒲螨(Pyemotes zwoelferi)。自1961至1981年得克萨斯州爆发了三次谷痒症,1981年爆发的第三次皮炎事件起源于工作人员暴露在被球腹蒲螨(Pyemotes ventricosus)侵袭的小麦,该小麦正被销往一个现代化的大型购物中心。大多数患者出现丘疹症状,另有一员工出现寒战、发热、全身不适、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Betz TG等人提出当临床发现水痘样或恙螨叮咬样皮炎,应考虑蒲螨叮咬的可能性,尤其是患者居所或工作环境有蒲螨孳生物品时。fo罗里达大学曾发生一起由蒲螨侵袭马及其接触人群引起的皮炎,检查周围环境发现苜蓿草内孳生有大量的麦蒲螨(Pyemotes tritici)。综上,蒲螨属(Pyemotes Amenling,1861)中的麦蒲螨(Pyemotes tritici)、茨氏蒲螨(P. zwoelferi)、球腹蒲螨(P. ventricosus)、博氏蒲螨(P. beckeri)均可引起人体皮炎。
我国有关球腹蒲螨引起皮炎的报道较多,北京、上海、四川、江苏、浙江、湖南、东北等地均曾有过暴发流行。由于球腹蒲螨广泛存在于粮食、谷物秸杆等农作物储藏和堆放场所,农民、农产品加工及搬运工人常因接触稻谷、麦草、棉花、豆类、高梁、玉米、各类谷物秸杆等及其制成品而被侵袭发病。作物收获季节,农作物浮尘中的球腹蒲螨可随风飘扬至较远处,使附近居民受到侵袭。其亦可随粮食或其他农作物运输至外地并进一步扩散,引起暴发流行。据四川射洪县卫生防疫站(1980)调查统计,该县洋溪区6个公社71 137人中,发生皮炎者达1 400多人,全县8个棉花加工厂944人中,有929人发病,发病率高达98.4%。在农村,蒲螨性皮炎发生时间多与作物收获季节一致,因其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病程短、可自愈等一般不引起注意,只有出现暴发流行和重症时才会得到重视,故其实际流行地区及发病率远较文献记载的要多。
2. 蒲螨人体内寄生 螨类寄生的现象在动物界相当普遍,其寄生的方式既有终生寄生和发育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寄生,又有营自由生活的某些种类偶而侵入宿主体内的偶然寄生和某些种类既可营自由生活,又可营寄生生活的兼性寄生。关于人体内寄生螨,综合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寄生可能为后一种类型,但鉴于泌尿系统螨病的存在和有螨进入体内脊髓及血螨症的报道,究竟某些螨类可否在人体内完成生活史或长期生存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3. 其他 曾有学者报道从人体痰液中检出球腹蒲螨和麦蒲螨,另在小儿肾炎患者尿中发现球腹蒲螨的存在。对于蒲螨人体内寄生的确切原因、机制等尚不明了。
七、蒲螨的防治
预防蒲螨性疾病最重要的措施是减少和清除工作环境或生活场所中孳生的螨类,将有蒲螨孳生的稻谷、麦草、棉花、豆类、高梁、玉米、各类谷物秸杆等置烈日下暴晒,必要时进行焚烧,以消灭螨虫及其孳生物。对蒲螨孳生环境,如储藏或堆放谷物的场所,使用杀虫剂喷洒,如除虫菊酯类(Pyrethrins)、胡椒基丁醚(Piperonyl butoxide)、杀螨特(Aramite)、马拉硫磷等。苯甲酸苄酯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等涂于皮肤表面可驱避蒲螨,防止其叮咬。对蒲螨性皮炎患处,可使用止痒剂如10%硫磺炉甘石洗剂等,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
第二节 跗线螨
早在1910年Saul在人和动物的癌组织中发现人跗线螨(Tarsonemus hominis),同年Blanc和Rollet在膀胱炎患者的尿液中亦发现此种螨。此后国外学者有先后在痰液、脑脊液中检出人跗线螨。近年来,国内关于人痰液中查获跗线螨的报告日趋增多,经鉴定证实为谷跗线螨(Tarsonemus granarius),故对谷跗线螨与人体疾病及其流行分布亦有较多关注与研究。
跗线螨属于跗线螨科(Tarsonemidae,Kramer,1877),螨体一般甚小,长100~400μm,卵圆形,体略发亮,淡黄色。螯肢呈针刺状。躯体背面后部分节,从前向后作叠瓦状套盖。雌螨在足基节Ⅱ水平的上方有感器,足Ⅳ退化,其足端仅有2根长刚毛。雄螨体小,足Iv短而弯钩状。跗线螨生活史简单,营自生生活,常以霉菌为食,亦可刺吸昆虫。雌螨产卵发育为幼虫,幼虫经静止期发育为成虫。雌螨孕卵后体有所增大,但并不象蒲螨孕卵后形成膨大的球腹。
跗线螨科的分类,根据Beer(1954)将本科分为长喙跗线螨属Rhynchotarsonemus、异跗线螨属Xenotarsonemus、半跗线螨属Hemitarsonemus、狭跗线螨属Steneotarsonemus和跗线螨属Tarsonemus。1965年Beer和Nucifora进行了修订,将该科增加为18个属,其中有7个新属。1980年曾义雄和罗干成研究台湾的跗线螨,又建立两个新属。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本科共有20个属。仅跗线螨属目前已报道近300种,且不断有新种的记述。
大多数跗线螨除有性生殖外,常营孤雌生殖。谷跗线螨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卵、幼螨、静息期及成螨4个时期。此螨在自然界营自生生活,但有机会也可侵入人体寄生于组织器官内,如肺、肾,但能否在人体内完成生活史尚待探讨。
在诸多的跗线螨中以谷跗线螨最为常见,同时也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谷跗线螨雌螨近椭圆形,躯体长约160μm,体黄色,由发亮的表皮覆盖。颚体长大于宽,有背中基节内突1条,但基部无腹基节内突,须肢圆锥形,接近平行,螯肢针鞘短而不显著,背腹刚毛着生在须肢基部附近。(图8-2)
图8-2 谷跗线螨雌螨背腹拼合图
前足体背板似三角形,局部覆盖颚体基部和假气门器,躯体背面为4块背片重叠覆盖,第1块背片最大,其缘叠盖腹面。后胃(opisthogaster)也为基节板和一系列叠盖的胸骨所覆盖,后方的胸骨在躯体后缘形成一个尾叶,并有刚毛1对。躯体后端有交配孔。
雄螨体长约116μm,体小,行动迟缓。前足体背板稍骨化,后半体背面为一块大的前背片和一块较小的后背片所覆盖。腹面为4块基节板所覆盖,前后基节板为一片有条纹的基板分隔开。基节内突Ⅰ愈合成1块长的胸骨,基节内突Ⅱ可自由活动,基节内突Ⅲ和基节内突Ⅳ延长,在前方彼此愈合,且与一块中骨片愈合。
前足体背板有顶毛2对,肩毛2对。前肩毛约为后肩毛的2倍长。后半体前方背片大,有刚毛3对及孔1对,后方背片小,有刚毛和孔各l对。基节板Ⅰ~Ⅲ有基节毛。基节板I有刚毛2对。足趾节Ⅰ~Ⅲ与雌螨的相似。足Ⅳ股节延长,内缘几乎挺直,外缘稍凸起,末端短且向内弯。
谷跗线螨主要以真菌为食,常栖息在中药材、粮食等的贮藏场所,如粮库、面粉厂、中药厂、中药店、药材库等。尤以粮库及中药材仓库为最多。谷跗线螨与粉螨、肉食螨:甲螨等的一些种类混合栖息于相同环境内。李朝品和李立(1990)报道,在粮仓、中药店、药材库中采集地脚样本、稻仓尘、麦仓尘、玉米仓尘、中药柜尘、中药厂选料车间地脚药渣,均检出有谷跗线螨和其它螨种。仇祯绪等(1991)报道,检查中药材时,也检出了谷跗线螨,占所有检出螨类总数的13.88%。
目前由谷跗线螨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 肺螨症(pulmonary acariasis) 有关肺螨症的报道,在感染者痰液中查获的多种螨中,无一例外包括有谷跗线螨,故认为此螨是肺螨症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患者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中存有大量的螨类,当达到一定的数量和密度时,就可经呼吸道侵入人体内而引起该病(李朝品,1989)。
李朝品(1991)曾报道,一患者连续三年均因咯血而住院治疗,其间多次经抗酸染色查结核杆菌及痰液结核杆菌培养均为阴性。胸片显示肺门阴影增厚,肺纹理增粗,两肺尖及右上第1肋间、左第4前肋间均见斑点状阴影,边缘尚清。肺科诊断为“咯血,右上肺浸润型结核”。经收集该病人早晨第一口痰和24h痰液检查,均发现有谷跗线螨。据临床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该病例的原发呼吸系统疾病经治疗后已愈。结合其职业和病史,加之其症状不消失或时轻时重且长期不愈的情况,高度疑为肺螨症,最终经进行痰中螨的分离成功而确诊。
2. 肠螨病(intestinal acariasis) 李朝品等(1996)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18例粪螨阳性患者进行螨种的分类鉴定时,也发现了谷跗线螨。因此,谷跗线螨也有可能作为肠螨病的病原螨。
3. 尿路螨症(urinary acariasis) 徐秉锟、黎家灿(1985)报道,在患肾炎的儿童尿中发现谷跗线螨,且断续检出时间长达13个月以上,共检查78次,阳性者19次,检出螨25个,还有卵4个。故该螨种可能为尿路螨症病原之一。
谷跗线螨对人体危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在谷跗线螨孳生环境中,各跗线螨与其它螨类及一些昆虫混杂栖息繁衍,构成了该环境中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故应在保证贮藏物安全、优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采用物理机械防制、密封与气调防制、化学防制、生物防制、清洁卫生防制等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性治理,以创造一个使环境条件对贮藏有利而对螨类不利的良好生态环境。
对病人的治疗,可采取对症及综合疗法,并防止与病原再次接触。特效治疗方法尚待进一步研究。
第三节 甲螨
甲螨为螨类的一大类群,包括150科1 000余属,已知种类约7 000种(王慧芙,1991)。我国对甲螨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直至80年代才有较大进展。甲螨主要危害农作物,可作为监测环境污染和土壤肥力的生物指标,在医学上也有一定意义。
甲螨体大小从150 ~1 500μm不等,体形多样。体壁骨化强,具假气门器。螫肢钳状,具助螫器,颚螯都很发达。须肢简单,无爪。跗节有1~3个爪,如有爪间突则常为爪状。雌螨有产卵管,雄螨有外生殖肢骨片。生殖孔和肛门孔被分离的盾片保护,有生殖盘。(图8-3)
图8-3 滑菌甲螨雌螨背面观
甲螨区系和分类学研究最早出现在17 世纪。在当时意大利Berlese 记载了几种低等甲螨,同一时期英国Michel 发表《英国甲螨》(British Oribatiae)。在经历两个多世纪的缓慢发展后,分类学研究明显加强。到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以成螨形态学特征为依据的分类系统,计46个总科,179 科,1 157 属(Balogh and Balogh 1992)。现在的分类系统大多本着鉴定方便的目的,在忽略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的情况下提出的。匈牙利Balogh 在1972 年出版的《世界的甲螨属》一书中发表的系统就是如此,且在发表后一直被广泛应用。目前,甲螨已知种类超过10 500 种。
甲螨的生殖方式有单性生殖和两性生殖。其两性生殖颇特殊,系交配过程进行时雄螨把带柄的精包产于地面,雌螨路过拾起而受精。甲螨一般营卵生、卵胎生,其中以卵生最为普遍。有的种类卵在母体内孵化,待母体死亡后,幼螨咬破母体而出,这种生殖现象称死后胎生。每只雌螨的怀卵数一般为1~2粒,一生的产卵量为40~70粒。其发育过程须经卵、幼螨、第1若螨、第2若螨和第3若螨几个阶段才发育为成螨。
甲螨主要栖息于土壤和枯枝落叶中,在苔藓、地衣、草地中也有大量发现,另有少数种类生活于特定的生态环境,如鸟窝、蚁洞、潮间带、海岸、清水植物组织。由于甲螨个体小、活动场所隐蔽,曾在较长时间内不为人们重视,导致研究进展缓慢,直到20 世纪中叶前后研究速度才加快。目前大多学者认为环境条件的空间差异对甲螨具有很大影响。生境不同,甲螨的种类与个体数量亦不同,环境的差异与甲螨的适应协同作用,形成了各个与一定环境相联系,具有一定内部结构的甲螨类群。据中外学者关于甲螨季节动态的研究,认为土壤中甲螨的季节动态与温度、湿度、日照度、食物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甲螨的种群密度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与湿度呈正相关,而湿度可能是更为重要的环境因子。
有些甲螨种类是动物寄生绦虫的中间宿主,个别种类动物寄生绦虫可感染人体,如司氏伯特绦虫(Bemiella studeri)是猴和其它灵长类常见的寄生虫,偶可感染人,迄今报告已有20余例,见于毛里求斯、菲律宾、东非、印度尼西亚、印度和新加坡等地。该绦虫的中间宿主便是两种甲螨:滑菌甲螨(Scheloribates laevigates)及一种大翼甲螨(Galumna sp.)。虫卵在螨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终宿主因食入含似囊尾蚴的螨类而感染,人因偶然误食而感染。人感染该绦虫的似囊尾蚴后,似囊尾蚴在肠腔内发育为成虫,可致腹痛、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此外,一种合若甲螨(Zygoribatula sp.)可传播人体寄生绦虫(姜在阶,1991)。
滕斌等(1988)报道,在人体痰液中查到的螨类,包括有甲螨5种。其他学者报道中鉴定出的螨类虽未有甲螨类,但都有一些种类尚待鉴定,故甲螨可能亦为人体肺螨症的病原之一。
第四节 肉食螨
属于肉食螨科(Cheyletidae,Leach,1815)。目前所知与人体有关的为肉食螨属(Cheyletus,Lalereille,1798)中的普通肉食螨(Cheyletus eruditus,Schrank,1781)和马六甲肉食螨(Cheyletus malaccensis)。
肉食螨体色淡或红色,颚体前端尖形,侧缘突出,螯基与颚体愈合,气门片1对,成“M”形,气门开口于气门片中央交界处,新鲜标本可见气门片两侧延伸成长而无节的气管贯通全身,须肢腿节发达,胫节末端有一粗爪,爪基部有突出物,跗节上有光滑刚毛3~4条及梳状刚毛1~2条。体驱背面有前后背板各1块,前背板较宽,略成梯形,前缘有3对刚毛,后角有第4对刚毛,后背板有3~6对侧缘刚毛。腹面无骨板。有的种类其雄螨有一小腹板。有的种类雄螨跗节I外侧有一感觉棒,其基部有一支持刚毛。胫节及膝节背面有的有2个较小的感觉棒。雄体末有锥形阳茎。(图8-4)
图8-4 肉食螨的形态
Leach早在1815年就确立了肉食螨科,并首次将其分为4个属;Ewing(1938)将肉食螨分为2个亚科:肉分螨亚科Cheyletinae和肉食螨亚科Nyoviinae;Baker(1949)进一步将肉食螨亚科从亚科提高到科的位置;Dubinin(1954)和Cunliffe(1955)将肉食螨科上升为总科(Cheyletoidea);Volgin(1969)将肉食螨科分为2个亚科,54个属,是目前为止最为完整的分类系统。发展至今,肉食螨中不断发现新种,共记述了54个属,240种以上。
肉食螨的发育过程有卵、幼螨和2个若螨期,最后发育为成螨。在每个活动期之间有短暂的滞育。普遍为孤雌生殖。营自由生活,捕食其他螨类,用胫爪捕捉猎物,用螯肢穿刺,然后吸食其内容物。
肉食螨广泛分布于贮藏物、落叶层、土壤表面、植物叶等,是世界性分布的类群。Sinha & Wallace (1959~1970)对麦场中肉食螨的种群消长进行了研究,发现普通肉食螨在温度高的8 月份左右(温度在22℃~28℃)数量达到高峰,而在温度低的2月份左右(温度在-3℃~5℃)数量减少很多,且每隔2~5 年就会达到一个高峰。1961~1963年肉食螨数量达到一个非常高的值,每200g取样中螨数可达1 430头。肉食螨的消长规律大致为:每年8~9月份的螨数是一年中最多,以1962年为例,平均可达180 头/200g 左右,随后螨数减少,到2~3月份螨量仅为65 头/200g。Zaher & Soliman(1975)对土壤中捕食螨的消长行为作了调查,得出类似于Sinha 的结论,认为肉食螨在春、夏发生多,而冬季少。在温度较低的2、3 月份,温度的变化对螨的数量影响不大,螨的数量与相对湿度成正比关系。总结出如下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① 基本影响因素:温度、湿度、食物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② 其它影响因子:储存物种类,被捕食猎物,微生物等。实验调查发现肉食螨发生数和猎物的数量,粮食储藏时间相关。③ 季节性调控因素:季节性温变,季节性种群密度等。
普通肉食螨性凶猛,行动迅速,在粮堆内捕食粉螨等。人体接触此螨后可被其叮刺,引起红斑发痒。发病者主要见于粮库、粮站、粮食加工厂等的工作人员。
陈兴保等(1989)报道,在受检人员的痰液中检出的螨类有马六甲肉食螨,并且此螨在痰液中出现率较高,可能是致螨性肺病的常见种类之一。李朝品等(1990)报道,受检人员痰液中检出螨已鉴定的,其中有普通肉食螨,故此螨亦是致肺螨症的病原之一。
肉食螨致人体疾病报道尚少,注意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等,可预防其侵袭人体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