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 提要: 晕厥是以骤起而短暂的意识和行动丧失为临床特征。 其病因较多,概括起来,有体质因素、情志因素二个方面,病机主要是经气逆乱,升降失常,清空受扰。 治疗以苏厥醒神为法,取督脉、厥阴、阳明经穴为主,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灸并用,或单用灸法。 [概述] 晕厥是指骤起而短暂的意识和行动的丧失,属于中医“厥证”、“脱证”的范围。其特征为突感眩晕,行动无力,迅速失去知觉而昏倒,数秒至数分钟后恢复清醒。本病常因精神刺 激、惊恐、体位变动而诱发。 [病因病机] n 发病原因多由元气虚弱,病后气血未复,产后失血过多,每因操劳过度、骤然起立等致使经气一时紊乱,十二经脉气血不能上充于头,阳气不能通达于四末而致;或因情志异常波动,或因外伤剧烈疼痛,以致经气逆乱,清窍受扰而突然昏倒。 n 现代医学认为,晕厥主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短暂性缺血、缺氧所致 [辨证分型] n 始则自觉头晕乏力,眼前昏黑,泛泛欲吐,继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短时尚能逐渐苏醒。 1.虚证 素体虚弱,疲劳惊恐而致昏仆,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气短眼花,汗出,脉细缓无力。 2.实证 素体健壮,偶因外伤、恼怒等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呼吸急促,牙关紧闭,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治疗] 1.刺灸法 治则:苏厥醒神。 处方;水沟 中冲 涌泉 足三里 方义;水沟位居任督交接之处,督脉入脑上颠,取之以接续阴阳经气,有开窍醒神之功;中冲刺之能调阴阳经气之逆乱,为治疗昏厥之要穴;涌泉引气下行,最能醒神开窍,多用于昏厥之重证;足三里可补气血而和中,以资气血之源。 随证配穴:虚证配气海、关元、百会,俱灸;实证配合谷、太冲。 操作:毫针刺,虚证补,实证泻,虚证可灸。 n 2.耳针法 选穴:神门 肾上腺 心 皮质下 方法;毫针刺,强刺激,每次留针15-30min。 [附注] ①针灸对情绪激动、外伤疼痛引起的晕厥效果良好,其他原因者可作为临时辅助治疗。②对晕厥须详细检查,明确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n (一)古代文献 1.《针灸甲乙经·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撅第三》:尸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隐白及大敦主之。恍您尸厥、头痛,中极及仆参主之。 2.《扁鹊心书》:气厥,尸厥:灸中脘五百壮。 3.《针灸大成·痹厥门》:尸厥如死及不知人事:灸厉兑(三壮)。……尸厥:列缺、中冲、金门、大都、内庭、厉兑、隐白、大敦。 (二)现代文献 1.李惠芳介绍杨柏如针灸治疗质证的经验。实证宜疏肝降逆,开窍启闭,针用泻法:人中穴刺向鼻中隔用捻转泻法,合谷、太冲行提插捻转泻法;丰隆、涌泉行提插泻法;井穴、曲泽、委中放血。虚证应调补气血,回阳救逆,针用补法;百会、关元以大炷灸法;内关、神门行捻转补法。所介绍杨柏如4例典型病案全部治愈。(李惠芳,杨柏如针灸治疗厥证经验。针灸临床杂志 1994;10(3) :3) 2.余幼鸣针刺涌泉穴治疗癔病性昏厥抽搐23例。所治23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者18例,最大者52岁,平均32岁。23例皆是情绪在受到强烈刺激后发病。取单侧涌泉穴,左右均可,针刺0.8寸左右,提插捻转,予强刺激,行针1-3min,留针在5min以内,以病人意识恢复、抽搐停止为原则。结果:23例全部意识恢复,见效最快30秒,最慢3min,平均1分20秒。有4例因情绪末稳定,出针15min后再次发作,重新针刺该穴抽搐停止。(余幼鸣,针刺涌泉穴治疗癔病性昏厥抽搐23例。中国针灸 1997:17(6) :367)。 虚脱 [提要] 虚脱,是以亡阴亡阳为特征的病证,是久病元气虚弱、精气逐渐消亡而致。若因中风、大汗、剧泻、大失血等导致阴阳离决者,称为暴脱。 针灸治疗以回阳固脱,苏厥救逆为原则,取任脉、督脉经穴为主,针、灸并用,重用灸法,针用补法。 [概述] n 虚脱是以面色苍白、神志淡漠,或昏迷、肢冷汗出、血压下降为特征的危重证候,类似现代医学的休克。 n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大量失血,大吐大泻;或因六yin邪毒,情志内伤,药物过敏或中毒,久病虚衰等严重损伤气血津液,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能供养全身所致。甚者导致阴阳衰竭,出现亡阴亡阳危候。 [辨证分型] n 面色苍白或紫绀,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或昏迷,或烦躁不安,尿量减少,张口自汗,肢冷肤凉,血压下降,脉微细或芤大无力。 n 1.亡阳 兼见呼吸微弱,唇发紫绀,舌质胖,脉细无力。 2.亡阴 兼见口渴,烦躁不安,唇舌干红,脉细数无力。若神志不清转入昏迷,呼吸微弱,心音低钝,脉微欲绝,为阴阳俱脱之危候。 [治疗] n 1.刺灸法 治则:回阳固脱,苏厥救逆。 处方:素髎 水沟 内关 方义:素髎属督脉,有升阳救逆,开窍清热之功,急刺可使血压回升;水沟这苏厥救逆之要穴,急刺可回阳固脱;内关宁心安神。三穴合用,回阳固脱。 随证配穴;神志昏迷配中冲、涌泉,肢冷脉微配关元、神阙、百会,俱灸。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并灸。 n 2.耳针法 选穴;肾上腺 皮质下 心 方法: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每次留针60-120min。 3.艾灸法 选穴:百会 膻中 神阙 关元 气海 方法:艾炷直接灸,每次选2-3穴,用中等艾炷灸至脉回汗收为止。 [附注] n 虚脱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发病突然,病情复杂,须针对原因采取不同治疗方法作为抢救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n (一)古代文献 1.《针灸资生经》卷三:久冷伤惫脏腑,泄利不止,中风不省人事等,宜灸神阙。 2.《类经图翼》十一卷:尸原卒例气脱:百会、人中、合谷、间使、气海、关元。 n (二)现代文献 n 1.郑培銮应用艾灸关元穴治疗出血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各1例。①出血性休克:卓某某,男,23岁,农民,左前额外伤,深达颅骨,出血过多,就诊时患者面色苍白,口唇紫绀,脉搏135次/分,血压70/49mmHg.诊为中度出血性休克。立即艾灸关元穴10壮,30min后,四肢渐温,意识清晰,又灸7壮,脉搏有力。②过敏性休克:刘某某、女,36岁,因胆囊炎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石家庄市第二制药厂生产,批号M871076),5次后,于当日下午又给注射青霉素80万单位(同厂产,批号E871011),针刚退出。患者即耳鸣、头晕、胸闷,继而气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血压70/40mmHg.意识丧失。取大艾炷速灸关元17壮。20min后,患者四肢转温,出汗减少,面有起色,继灸5壮,血压升至90/60mmHg,休克解除。(郑培蛮,艾灸关元穴治休克验案。新中医 1990;22(2):32) n 2.张从道应用针刺治疗休克150例,其中心原源性休克30例,感染性休克15例,低血容量性休克20例,过敏性休克15例,创伤性休克50例,主要表现为反应迟钝,面色苍白,出虚汗,肢端发绀,脉沉细数,血压下降至可诊断休克范围,取穴:主穴取人中、涌泉、合谷、内关、足三里、百会;配穴:呼吸困难配孔最、列缺,剧疼配阿是穴,耳穴交感;腹痛配中脘;烦躁不安配神门;尿少尿闭配照海、太冲、肾俞;肢冷配内庭、阴陵泉。方法:进针后大幅度捻转提插,每5min 1次,留针30min,1日1次或1日2次,待病情稳定,再按常规1日1次,巩固疗效,1周为1疗程。结果显示l50例中显效96例(64%),有效44例(29.3%)。无效10例(6.7%),总有效率93.3%。(张从道,针刺治疗休克15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8939(4) :22) 高热 [提要] 凡体温超过39℃者,称为高热,是临床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病由外感风热侵袭肺卫;或温热邪毒,燔于气分,或入陷营血所致。 临床辨证以卫、气、营、血为纲, 治以清泄邪热,取督脉、阳明、十二井穴、十宣穴为主,并根据邪在卫、气、营、血及脏腑部位的不同,随证配穴。毫针刺多用泻法,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概述] 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的急性症状,中医文献所称的“壮热”、“实热”、“日晡潮热”等,均属于高热的范畴。其病因多由外感引起,亦有内伤发热者。本节主要讨论外感发热的辨证及治疗。 n [病因病机] 外感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卫失宣散,肺失清肃;或温邪疫毒侵袭人体,燔于气分;或内陷营血,引起高热。亦有因外感暑热之邪,内犯心包而致者 n [辨证分型] 外感高热,发病急,病程短,体温在39℃以上,初起伴有恶风寒等外感证候。 1.风热表证 高热恶寒,咽干,头痛,咳嗽,舌红苔黄,脉浮数。 2.肺热证 伴有咳嗽,痰黄而稠,咽干口渴等症。 3.热在气分 高热汗出,烦渴引饮,舌红,脉洪数。 4.热入营血 高热夜甚,斑疹隐隐,吐血便血,舌绛心烦。 [治疗] n 1.针刺法 治则:清泻风热。 处方:大椎 十二井 十宣 曲池 合谷 方义: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十二井、十宣皆在四末,为阴阳经交接之处,三穴点刺,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曲池为阳明经合穴,配合谷清泻阳明实热。诸穴共奏疏解表邪,清泻风热之功。 随证配穴:风热配鱼际、外关配中冲、外关,肺热配少商、尺泽,气分热盛配内庭、厉兑,热入营血配中冲、内关。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大椎、十宣、井穴点刺出血。 n 2.耳针法 选穴:耳尖 耳背静脉 肾上腺 神门 方法:耳尖、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余穴用毫针刺,强刺激,每次留针15-30min。 3.刮痧法 选穴:脊柱两侧和背俞穴 方法:用特制刮痧板或瓷汤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脊柱两侧和背俞穴,刮至皮肤红紫色为度。 n [附注] 针灸退热有很好的效果,但在针刺治疗的同时,须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n (一)古代文献 1.《灵枢·热病》: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 2.《针灸甲乙经·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热病汗不出,天柱及风池、商阳、关冲、液门主之。 n (二)现代文献 1.王行素等应用针刺参与猩红热退热治疗55例。在采用抗生素静脉点滴治疗的同时,每日加用针刺1次,取穴为大椎、合谷、曲池、少商。操作:在大椎穴用0.5寸毫针向上斜刺0.3寸,快速捻转2次,出针。合谷、曲池用l.0寸毫针直刺0.7寸,用力、快速捻转3次,出针。少商穴用0.5寸毫针点刺,挤出少许血液。结果显示:55例患者、针一次后体温在18小时内恢复正常者占53例,包括最早6小时内恢复正常者1例。另3例在针二次后体温在30小时内恢复正常。所有经针刺退热治疗的病例,体温恢复正常后无1例回升。(王行素,等,针刺参与治疗猩红热退热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94:14(4):21) 2.周楣声等应用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33例,以熏灸大椎为主或火针代灸,适当选用百会五针、左右风池、手足三里、曲池、合谷等。入院患者体温在38℃以上者21例,平均退热时间为2.43天,并发现凡热度愈高,用火针代替灸其退热作用愈快,针后常可在lmin左右热势被控制,下降l℃一1.5℃,再次回升者少。(周楣声,等,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再次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90;10(3) ;35) 3.郑怀岳利用针灸治疗暑热证12例。取穴:足三里、中脘、肺俞、肾俞、大椎、风池、曲池、合谷。壮热配风府、陶道、少商(出血);口渴配太溪;烦躁配三阴交;咳嗽配太渊。操作:快速进针,得气后视病情的需要行补泻手法,不留针,如元阳不足下虚者,针后加药艾条灸,每穴2-3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结果显示:疗程最短7天,最长15天,平均10次左右。(郑怀岳,针灸治疗暑热证12例。中医杂志 1984;25(5) :61) | 多媒体教学 幻灯片展示 多媒体视频展示,并讲解临床上各种晕厥的分型及诊治。 幻灯片演示 多媒体教学 图片展示 超链接 多媒体视频演示 幻灯片演示 幻灯片演示 多媒体教学 图片讲解 超链接 多媒体视频 多媒体视频 讲解针刺的方法。 幻灯片 讲解文献内容 幻灯片 | 第一节课:晕厥(40min) 30min(讲述晕厥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处方。) 10min(文献讲解) 10min(文献讲解) 第一节课完。 第二节课开始 30min(讲解关于虚脱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处方方义。) 10min(讲解关于虚脱的古代及现代文献研究) 第二节课完。 第三节课开始 30min(关于高热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处方及方义。) 10min(讲解关于高热的古代及现代文献研究。) 第三节课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