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医学院危重病医学教研室教案 | |||||||||||
课程名称 | 危重病医学 | 年级 | 2006级 | 专业、层次 | 麻醉学 | ||||||
授课教师 | 屈强 | 职称 | 副教授 | 课型(大、小) | 大 | 学时 | 3 | ||||
授课题目(章、节) | 第十一章 体温监测 | ||||||||||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 曾因明,主编. 危重病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赵俊,主编. 现代麻醉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 ||||||||||
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 了解常用的体温监测的方法② 熟悉体温调节的生理和病生基础;③ 掌握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④ 重点:体温监测和监测不同部位体温的临床意义 | |||||||||||
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学习本章的目的和要求 一、概述、 5分钟 二、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一)体温生理 10分钟 (二)体温升高 1、定义、2、分级 3分钟 3、体温升高的热型 5分钟 4、病因 7分钟 5、体温升高的病理生理影响 5分钟 6、体温升高的处理 5分钟(第一学时结束) 7、高温的治疗作用 5分钟 (二)体温降低 1、定义;2、病因 5分钟 3、体温降低的病理生理影响 10分钟 4、围术期的体温下降 10分钟 5、治疗和预防 5分钟 6、低温的治疗作用 5分钟(第二学时结束) 三、体温监测的方法 (一)测温方法 5分钟 (二)测温部位及临床意义 20分钟 病案讨论 10分钟 小结及提问时间 5分钟( 第三学时结束) 【方法】CAI, 大量图片简图加深感性认识,简表对比加深理解,动画有助机理的理解,尝试课堂讨论 |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该章的重点体温监测和监测不同部位体温的临床意义; 难点:体温调节的病生基础 | |||||||||||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 |||||||||||
基本内容 | 教学手段 | 课堂设计和时间安排 | |||||||||
药品数据体温监测monitoring of Body temperature学习本章的目的和要求① 了解常用的体温监测的方法② 熟悉体温调节的生理和病生基础;③ 掌握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④ 重点:体温监测和监测不同部位体温的临床意义一、概述 (overview)n 体温是重要的生命体征– 体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机体温度,为身体内的平均温度,即中心温度,其范围为37±0.4℃。– 适宜而恒定的体温对于机体极为重要n 体温监测– 1776年,英国John Hunter医师– 围术期监测中常用的措施之一二、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monitoring of body temperature )(一)体温生理(physiology of temperature )1、正常的体温及生理波动n 中心温度:37±0.4℃» 生理情况下,产热与散热动态平衡,体温相对稳定,变化一般不超过1℃n 昼夜变化:周期性波动n 年龄:婴幼儿 > 成年人 > 老年人n 性别:女性>男性 0.3 ℃,随月经周期性变化n 肌肉活动n 药物2、体热的房室模型– 核心室包括躯干和头» 体热主要由核心室产生» 灌注良好,代谢活跃,各部分温度相对一致– 外周室主要是指四肢及皮肤» 最主要的散热器官» 各部分温度不一致、不恒定,易受环境影响– 外周室通常比核心室低2~4℃– 核心温度在体温调节中起主导作用3、体温调节的相关概念Ø 阈值(gain) :触发某一体温调节反应的核心温度Ø 增益(threshold):核心温度达到并偏离阈值后体温调节反应强度进一步变化的程度Ø 最大反应强度(maximum intensity ):核心温度进一步偏离也不再增强的最大的反应强度4、自主性体温调节不同反应的特性Ø 调节性血管收缩减少经皮散热的作用有限l 对于体热再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Ø 不同的体温调节反应有不同的阈值l 血管收缩反应的阈值温度 >寒颤的阈值(二)体温升高( Hyperthermia )1、定义(definition)n 腋下温度 > 37℃ or 口腔温度 > 37.5℃,一昼夜温度波动在1℃以上,即认为是体温升高,又称发热,俗称发烧。2、分级Ø 低热:37.5~38℃Ø 中等热:38.1~39℃Ø 高热:39.1~41℃Ø 超高热:41 ℃以上3、体温升高的热型l 稽留热: > 39~40℃,数天,波动<1℃l 驰张热: 常> 39℃, 24h波动 > 2℃,l 间歇热:发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l 波状热:体温波浪式起伏,布鲁病l 双相热:第二次热程,某些病毒感染l 回归热:高热期和无热期周期性交替出现l 双峰热:24h内两个发热高峰l 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4、病因(etiological factors)– 感染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l 肿瘤l 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等l 产热过多:甲亢等l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中暑,颅脑损伤等l 环境温度及湿度太高– 恶性高热n 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 MH)– MH是指由某些麻醉药激发的全身肌肉强烈收缩、伴体温急剧上升及进行性循环衰竭的代谢亢进危象。– Tachycardia,PetCO2↑,PaO2↓– 小儿多见,死亡率可高达7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9号染色体长臂突变» 肌质网钙离子的重摄入减少– 诱发因素:琥珀胆碱、挥发性麻醉药5、体温升高的病理生理影响 | 多媒体 powerpoint 提问,互动 powerpoint powerpoint 房室模型图表示意 powerpoint powerpoint 图表示意 热型曲线图 powerpoint powerpoint 采用提问与回答的方式 powerpoint powerpoint 提问、讨论 powerpoint 多媒体动画演示 powerpoint powerpoint 图片示意 powerpoint powerpoint 图片 powerpoint powerpoint 临床操作图片 powerpoint powerpoint 课堂互动讨论 | ★重点 ☆难点 1分钟 首先进行提问“生命的四大体征是什么?”引出体温监测的重要性,介绍体温监测的发展及现状,使学生从总体上具有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难点 4分钟 一般性复习体温生理的基础知识 3分钟 介绍体热的房室模型的概念,为理解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以及监测部位的相关性作铺垫 ☆难点 3分钟 通过介绍相关概念为学生对后面体温监测及其临床应用特点的理解打下基础 2分钟 ☆难点 2分钟 ☆难点 1分钟 2分钟 一般性复习 应用各热型曲线图加深学生的印象 5分钟 4分钟 重点讲述恶性高热的特点,使麻醉学学生对这一专业性并发症具有初步的认识 ★重点 3分钟 主要强调体温升高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重点 5分钟 主要强调处理原则 5分钟 (第一学时结束) 通过讲述利用高温病理生理改变进行治疗的原理,使学生明白副作用与治疗作用的相对性(5分钟) 2分钟 3分钟 强调代谢改变,特别是降温时的变化 2分钟 ☆难点 2分钟 1分钟 1分钟 1分钟 突出低温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重点☆难点 3分钟 从病理生理角度突出围术期患者体温变化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10分钟 5分钟 再次强调医疗行为的相对性 ☆难点 5分钟 (第二学时结束) 通过介绍红外热像图的意义及应用价值启迪学生对体温监测进展方向的思考 5分钟 注重从病理生理角度讲述各监测部位的意义和缺点的差异性 ★重点 ☆难点 2分钟 2分钟 2分钟 2分钟 2分钟 临床最常用的中心温度监测措施 3分钟 ★重点 2分钟 5分钟 介绍部分监测进展 ☆难点 结合前面章节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功能监测内容重点训练学生临床思维方式 5分钟 5分钟(第三学时结束) | |||||||||
小 结 | n 维持适宜而恒定的体温对于机体是极为重要的;机体以中心温度的变化为基准进行体温调节;体温监测可根据不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尽可能的反应中心温度的变化。 | ||||||||||
复习思考题、 作 业 题 | 思考题 1、为什么临床上将体温监测作为围术期常规的监测项目之一? 2、中心温度和外周温度对机体体温调节的影响有何差异性?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3、监测中心温度时选用食道温度和鼓膜温度有何差异性? | ||||||||||
下 次 课 预 习 要 点 | 按教学进度表预习下次课内容。 | ||||||||||
实 施 情 况 及 分 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