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中医学 > 泸州医学院 > 正文:中医骨科学电子教材:第六节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中医骨科学-电子教材第十四章 创伤急救:

中医骨科学:电子教材第十四章 创伤急救 第六节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又称为骨筋膜室综合征、深筋膜室综合征、伏克曼(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创伤性张力性肌肉缺血等。在肢体骨和筋膜形成的间隔区内,因各种原因造成组织压上升,致血管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肌肉、神经组织严重供血不足,甚则发生缺血坏死,最终导致这些组织功能损害,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统称为筋膜间隔区综合征。《诸病源候论·金疮伤筋断骨候》载:"夫金疮始伤之时,半伤其筋,荣卫不通,其疮虽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又称为骨筋膜室综合征、深筋膜室综合征、伏克曼(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创伤性张力性肌肉缺血等。在肢体骨和筋膜形成的间隔区内,因各种原因造成组织压上升,致血管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肌肉、神经组织严重供血不足,甚则发生缺血坏死,最终导致这些组织功能损害,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统称为筋膜间隔区综合征。《诸病源候论·金疮伤筋断骨候》载:"夫金疮始伤之时,半伤其筋,荣卫不通,其疮虽愈合后,仍令痹不仁也。"说明祖国医学早在公元7世纪对此证的病机"荣卫不通"及临床表现"痹而不仁"已有所认识。
一、病因病机
筋膜间隔区是由肢体肌间隔、深筋膜与骨膜等构成,多数闭合且缺乏弹性。间隔区内的组织主要是肌肉,血管神经通过其中。在正常情况下,筋膜间隔区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组织压或肌内压。当间隔区的容积突然减小(外部受压)或内容物突然增大(组织肿胀或血肿),则肌内压急剧上升,使血管、神经及肌肉组织遭受挤压。其发生原因有以下几种:
1.肢体外部受压 创伤骨折后,石膏、夹板固定或胶布、绷带包扎过紧过久;车祸,房屋或矿井倒塌,肢体被重物挤压;昏迷或麻醉时,肢体长时间受自身体重压迫等,均可使筋膜间隔区容积变小,引起局部缺血。
2.肢体内部组织肿胀 闭合性骨折严重移位或形成巨大血肿,肢体挫伤,毒蛇或虫兽伤害,针刺或药物注射,剧烈体育运动或长途步行,均可使肢体内部组织肿胀,导致筋膜间隔区内压力升高。
3.大血管受阻 损伤、痉挛、梗塞、血栓形成等,引起筋膜间隔区内血管受压或受阻而缺血,继而组织发生水肿,使间隔区内压力逐渐增高。
由于筋膜间隔区内血循环障碍,肌肉因缺血而产生类组织胺物质,从而使毛细血管床扩大,渗透性将大为提高,大量血浆和液体渗入组织间隙,形成水肿,使肌内压更为增高,形成缺血-水肿恶性循环(见表14-3),最后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即产生"痹而不仁"的症状。通常缺血30分钟,即发生神经功能异常;完全缺血12~24小时后,则发生肢体永久性功能障碍,出现肌肉挛缩、感觉异常、运动丧失等表现。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病理变化若局限于肢体部分组织,经修复后遗肌肉挛缩和神经功能障碍,则对全身影响不大。如病变发生于几个筋膜间隔区或肌肉丰富的区域,大量肌组织坏死,致肌红蛋白、钾、磷、镁离子及酸性代谢产物等有害物质大量释放,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全身不良反应严重,则发展成挤压综合征。
二、辨证与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患者有四肢骨折或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史,伤后处理不当。
2.临床表现 本综合征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在严重情况下才出现全身症状。
(1)局部症状:①疼痛:初以疼痛、麻木感、异样感为主,疼痛为伤肢深部广泛、剧烈的进行性灼痛。至晚期,因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感觉亦消失,则无疼痛。一般患者对早期的麻木感和异样感很少申诉,而剧烈疼痛可视为本综合征的最早而且可能是唯一的主诉,应引起重视。②肤温升高:患部皮肤略红,肤温稍高。③肿胀:早期并不显著,但患部有严重压痛,并可感到局部驵织张力增高。④感觉异常:受累神经支配的区www.med126.com域出现感觉过敏或迟钝,晚期感觉消失。其中两点分辨觉的消失和轻触觉的异常出现较早,较有诊断意义。⑤肌力变化:患肢肌力初则减弱,进而功能逐渐消失。患区内肌肉轻轻牵拉可引起剧烈疼痛。⑥患肢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发病时肢体肌内压不断增高,阻断肌肉组织内的血流,已有紧急切开筋膜间隔区的指征,但此压力还远远低于病人的收缩期血压,因此动脉仍能通行,并可在其远侧摸清动脉的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但若任其发展,肌内压继续升高,远侧脉搏也将逐渐微弱,肢体苍白或紫绀,直至无脉。此外,若属动脉血管损伤,血流阻断引起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开始就摸不到动脉脉搏。
(2)全身症状:患者表现为发热,口渴,心烦,尿黄,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但这些情况在已发生肌肉坏死的情况下才出现。
(3)理学检查:筋膜间隔区组织压测定。正常前臂筋膜间隔区组织压为1.2kPa,小腿为2kPa,如组织压超过2.67~4kPa者,即须严密观察其变化。当舒张压与组织压之间的差只有1.33~2.kPa67时,则有紧急切开深筋膜的指征。
(4)影像学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血液循环情况,若出现肢体血循环受阻图象,可作为临床诊断参考。
(5)实验室检查:当筋膜间隔区内肌肉发生坏死时,血液化验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严重时尿中出现肌红细胞,电解质测定可出现高钾低钠等现象。
以上症状、体征和各项检查指标并非固定不变。若不及时处理,缺血将继续加重,发展为缺血性肌挛缩或坏疽,症状和体征也将随之改变。为了加深印象,将本征临床表现归纳为五"P"症,即:①由疼痛转为无痛(Painless);②苍白(Pallor)或紫绀,大理石花纹等;③感觉异常(Paresthsia);④肌肉瘫痪(Paralysis);⑤无脉(Pulselessness)。
3.各部间隔区综合征特征
(1)前臂间隔区综合征:①背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患部肿胀,组织紧张,有压痛,伸拇及伸指肌无力,被动屈曲拇指及手指时引起疼痛。②掌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患部肿胀,组织紧张,有压痛,屈拇及屈指肌无力,被动伸拇及伸指均引起疼痛,尺神经及正中神经分布区的皮肤感觉麻木。
(2)小腿间隔区综合征:前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小腿前侧肿胀,组织紧张,有压痛,有时皮肤发红,伸趾肌及胫前肌无力,被动屈趾引起疼痛,腓神经深支分布区的皮肤感觉麻木。外侧间隔区压力增高时,小腿外侧肿胀,组织紧张,有压痛,腓骨肌无力,内翻足部引起疼痛,腓神经的浅支和深支分布区的皮肤感觉麻木。后侧浅部间隔区压力增高时,小腿后侧肿胀,有压痛,比目鱼肌及腓肠肌无力,背屈踝关节时引进疼痛。后侧深部间隔区压力增高时,小腿远端内侧,跟腱与胫骨之间处组织紧张,有压痛,屈趾肌及胫后肌无力,伸趾时引进疼痛,胫后神经分布区的皮肤感觉丧失。
(二)辨证分型
1.瘀阻脉络 损伤早期,血离经脉,瘀积不散,阻塞脉络,气血不能循行,受累以下部位筋肉失养,故肢体肿胀掣痛,压痛明显,肢端麻木,屈伸无力,舌质青紫,脉涩。
2.肝肾亏虚 损伤后期,气血耗损,肝肾失却濡养而亏虚。肝主筋,肝不荣筋,筋腱拘挛;肾主骨,肾亏则骨髓失充,肢体痿废。
三、治疗方法
(一)切开减压法
对疑有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肢体,不可将其抬高,因为抬高患肢后将降低局部血压,可使症状加重,促使本征形成。确诊后,最有效的办法是立即切开深筋膜,解除间隔区内高压,阻断缺血-水肿恶性循环。疗效取决于切开的时间和范围。在时间上,越早越好;在范围上,须将全间隔区肌腹部筋膜充分切开。这样可使间隔区内组织压力下降,防止组织坏死,同时有利于静脉回流,加大动静脉的压差,促使动脉的血运,使小动脉开放,组织重新获得血流供应,从而消除缺血状态。充分解压后,局部血液循环应迅速改善。若无改善,则可能间隔区外大血管损伤或其他筋膜间隔区也有高压等。
1.切开位置 通常沿肢体纵轴方向作切口,深部筋膜切口应与皮肤切口一致或略大,以便充分暴露肌肉组织,上臂和前臂均在旁侧作切口,手部在背侧作切口,大腿应在外侧切开,小腿应在前外侧或后内侧切开。
2.切口范围 应切开每一个受累的肌筋膜间隔区,否则达不到减压的目的。小腿切开减压时,可将腓骨上2/3切除,以便将小腿四个筋膜间隔区充分打开。
3.切开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1)尽量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消灭感染病灶。如难以判断肌肉是否坏死时,可在每日更换敷料时密切观察,随时将已坏死的组织剔除。
(2)切口创面可用凡士林纱布、生理盐水纱布或生肌象皮膏加珍珠粉换药。如切口不大,可待其自行愈合或行二期缝合;若创面较大,肉芽新鲜,可采用植皮术以促进愈合。
(3)严格无菌操作,预防伤风气性坏疽
(4)切开后伤口不可行加压包扎,以防再度阻断血循环。
(5)注意观察伤口分泌物的颜色,并将分泌物送细菌培养,以便选用适当抗生素。
(二)中医治疗
1.中药治疗 《伤科www.med126.com/zhicheng/补要·跌打损伤内治法》说:"虚人宜佐以四物汤。若瘀散,复元通气散调之。或伤处青肿坚实,痛难转侧,脉涩而滞者,防其气瘀上冲,宜投参黄散通瘀,又宜复元活血汤。或受伤日久才医者,败血坚凝,宜服紫金丹逐瘀,又祛伤散通为要,俟其色散淡,血和痛止为度。"根据《伤科补要》的辨证施治原则,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常用的方剂有四物汤、仁四物汤、复元通气散、参黄散、复元活血汤、紫金丹等。经络受伤者,应祛瘀活络,通经散寒,可用祛伤散。
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可应用下列方药治疗:
(1)瘀阻脉络型:治宜活血化瘀,疏通脉络。方用圣愈汤加减,手足麻木者去白芍,加赤芍三七橘络木通;肿胀明显者加紫荆皮泽兰;掣痛者加乳香没药
(2)肝肾亏虚型:治宜补肝益肾,滋阴清热。方用虎潜丸加减,阴虚去干,加女贞子菟丝子、鳖甲;阳虚者去知母黄柏,酌加鹿角片、补骨脂仙灵脾巴戟天、附子肉桂等。
损伤后期,瘀阻经络,肢体麻木,筋肉挛缩,关节屈伸不利者,应祛风除痹,舍筋活络,方用大活络丹、小活络丹等。若风寒乘虚入络,关节僵硬痹痛者,宜除风散寒,通利关节,方用蠲痹汤、宽筋散或独活寄生汤等。外治可选用八仙逍遥汤、舒筋活血洗汤或旧伤洗剂熏洗患者。
2.理筋手法 轻症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用理筋手法治疗效果好,重症则疗效欠佳。其步骤是先对前臂或小腿屈肌群从远端向近端,用摩、揉、捏等手法,由浅入深,反复施行3~5分钟,然后逐一揉、捏每个手指或足趾,并被动地做伸指(趾)动作,以患者略感疼痛为度,不宜用暴力强行被动伸指(趾)。继而推、摩、揉腕或踝关节,边推拿边作伸指伸腕动作,幅度由小渐大,维持1分钟左右。上肢可取曲池、少海、合谷、内关等穴,下肢可取足三里、委中、承山、丘墟等,用指尖点按、振颤及揉法。最后以双手揉搓前臂或小腿,以放松挛缩肌群。
3.练功疗法 上肢可用健手协助患手作伸指、伸腕、握拳动作,也可两手相交,掌心向下或向前作翻腕动作。下肢可练习伸趾、屈趾及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
将患肢置于支架上牵引(图14--35),亦有一定疗效。每次约半小时左右,如牵引过程中手指发麻或发紫,可放松休息片刻再继续牵引。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