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中医学 > 泸州医学院 > 正文:中医骨科学电子教材:第一节 内治法
    

中医骨科学-电子教材第十一章 药物疗法:

中医骨科学:电子教材第十一章 药物疗法 第一节 内治法:骨伤科内治和中医各科一样,以八纲、经络、脏腑、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施治作为治疗原则。根据损伤的虚实、久暂、轻重、缓急以及伤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先攻后补,攻补兼施,消补并用或先补后攻等不同治法进行施治。根据损伤"专从血论"、"恶血必归于肝"、"肝主筋、肾主骨"以及"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等骨伤科内治法基本理论,临床应用可以归纳为消、下、清、开、和、续、舒、补、温等内治方法

骨伤科内治和中医各科一样,以八纲、经络、脏腑、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施治作为治疗原则。根据损伤的虚实、久暂、轻重、缓急以及伤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先攻后补,攻补兼施,消补并用或先补后攻等不同治法进行施治。
根据损伤"专从血论"、"恶血必归于肝"、"肝主筋、肾主骨"以及"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等骨伤科内治法基本理论,临床应用可以归纳为消、下、清、开、和、续、舒、补、温等内治方法。
骨伤科常用内治法根据疾病分类不同,可分为骨伤内治法、骨病内治法及骨伤杂症内治法。

一、骨伤内治法
(一)损伤三期辨证治法
人体一旦遭受损伤,则经脉受损,气机失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离经之血瘀滞于肌肤腠理。"不通则痛",无论气滞还是血瘀,都能引起疼痛,因此必须疏通内部气血。唐容川《血证论》、钱秀昌《伤科补要》均以"损伤之症,专从血论"为辨证施治的基础。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一般分初、中、后三期。初期,一般在伤后1~2周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肿止痛,以活血化瘀为主,即采用"下法"或"消法";若瘀血积久不消,郁而化热,或邪毒入侵,或迫血妄行,可用"清法";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则用"开法"。中期在损伤后3~6周期间,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减而未止,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法为基础。后期为损伤7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而筋肌拘挛,风寒湿痹,关节屈伸不利者则予以温经散寒、舒筋活络,故后期多施"补"、"温"两法。三期分治方法是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临证时,必须结合患者体质及损伤情况辨证施治。
1、初期治法《圣济总录o折伤门》中说:"人之一身,血荣气卫,循环无穷。或筋肉骨节,误致伤折,则血气瘀滞疼痛。仓卒之间,失于调理,所伤不得完,所折不得续。"说明跌扑损伤之后,必须经脉通畅,气血调和方能愈合。清o陈士铎在《百病辨证录》中说:"血不活者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所以骨伤在治疗上必须活血化瘀与理气止痛兼顾,调阴与和阳并重。早期常用治法有攻下逐瘀法、行气消瘀法、清热凉血法、开窍活血法等。
(1)攻下逐瘀法:本法适用于损伤早期蓄瘀,大便不通,腹胀拒按,苔黄,脉洪大而数的体实患者。临床多应用于胸、腰、腹腔部损伤蓄瘀而致阳明腑实证,常用方剂有大成汤、核承气汤、鸡鸣散加减等。
攻下逐瘀法属峻下法,常用苦寒泻下药以攻瘀血,通泄大便,排除积滞。药效峻猛,对年老体弱、气血虚衰、有宿疾或亡血者,妇女妊娠、经期及产后失血过多者,应当禁用或慎用该法,而宜采用润下通便或攻补兼施的方法,方剂可选用六仁三生汤、养血润肠汤加减。
(2)行气消瘀法:为骨伤科内治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损伤后有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或有某种禁忌而不能猛攻急下者。常用的方剂有以消瘀活血为主的桃红四物汤、活血四物汤、复元活血汤、活血祛瘀汤或活血止痛汤;以行气为主的柴胡疏肝散、复元通气散、金铃子散;以及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并重的血府逐瘀汤、活血疏肝汤膈下逐瘀汤、顺气活血汤等方。临证可根据损伤的不同,或重于活血化瘀,或重于行气止痛,或活血行气并重。
行气消瘀法属于消法,具有消散和消破的作用。行气消瘀方剂一般并不峻猛,如需逐瘀通下,可与攻下药配合。对于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虚、妊娠产后、月经期间、幼儿等不宜猛攻破散者,可遵王好古"虚人不宜下者,宜四物汤加穿山甲"之法治之。
(3)清热凉血法:本法包括清热解毒与凉血止血两法。适用于跌扑损伤后热毒蕴结于内,引起血液错经妄行,或创伤感染,邪毒侵袭,火毒内攻等证。常用的清热解毒方剂有五味消毒饮龙胆泻肝汤、普济消毒饮;凉血止血方剂有四生丸、小蓟饮子、十灰散、丹栀逍遥散犀角地黄汤等。
清热凉血法属清法,药性寒凉,须量人虚实而用,凡身体壮实之人患实热之证用清热凉血。若身体素虚,脏腑虚寒,饮食素少,肠胃虚滑,或妇女分娩后有热证者,均慎用。《疡科选粹》曰:"盖血见寒则凝",应用本法应注意防止寒凉太过。在治疗一般出血不多的疾病时,常与消瘀和营之药同用。如出血太多时须辅以补气摄血之法,以防气随血脱,可选独参汤、当归补血汤。必要时须当结合输血、补液等疗法。
(4)开窍活血法:本法是用辛香开窍、活血化瘀、镇心安神的药物,以治疗跌扑损伤后气血逆乱、气滞血瘀、瘀血攻心、神昏窍闭等危重症的一种救急方法。适用于头部损伤或跌打重症神志昏迷者。神志昏迷可分为闭证和脱证两种,闭证是实证,治宜开窍活血、镇心安神;脱证是虚证,是伤后元阳衰微、浮阳外脱的表现,治宜固脱,忌用开窍。头部损伤等重证,若在晕厥期,主要表现人事不省,常用方剂有黎洞丸、夺命丹、三黄宝腊丸、苏合香丸、苏气汤等。复苏期表现眩晕嗜睡、胸闷恶心,则须熄风宁神佐以化瘀祛浊,方用复苏汤、羚角钩藤汤、桃仁四物汤加减,熄风可加石决明天麻蔓荆子;宁神可加菖蒲远志;化瘀可加郁金三七;去浊可加茅根、木通;降逆可加法夏、生等。恢复期表现心神不宁、眩晕头痛,宜养心安神、平肝熄风,用镇肝熄风汤吴茱萸汤加减。若热毒蕴结筋骨而致神昏谵语、高热抽搐者,宜用紫雪丹合清营凉血之剂。开窍药走窜性强,易引起流产早产,孕妇慎用。
2、中期治法 损伤诸症经过初期治疗,肿胀消退,疼痛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断骨虽连而未坚,故损伤中期宜和营生新、接骨续损。其治法以和法为基础,即活血化瘀的同时加补益气血药物,如当归、熟地黄芪何首乌鹿角胶等;或加强壮筋骨药物,如续断补骨脂骨碎补、煅狗骨、煅自然铜等。结合内伤气血、外伤筋骨的特点,具体分为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从而达到祛瘀生新、接骨续筋、疏风通络、活血舒筋的目的。
(1)和营止痛法:适用于损伤后,虽经消下法等法治疗,但气滞瘀凝、肿痛尚未尽除,而继续运用攻下之法又恐伤正气。常用方剂有和营止痛汤、橘术四物汤、定痛和血汤、七厘散、和营通气散等。
(2)接骨续筋法:本法是在和法的基础是发展起来的。适用于损伤中期骨位已正,筋已理顺,筋骨已有连接但未坚实,瘀肿已化或渐趋消散,或尚有瘀血未去者。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新血不生则骨不能合,筋不能续,所以使用接骨续筋药,佐活血祛瘀之药,以活血化瘀、接骨续筋。常用的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接骨丹、接骨紫金丹等。
(3)舒筋活络法:本法主要是使用活血与祛风通络药,再佐理气药,以宣通气血,消除凝滞,增强舒筋通络之功效。适用于损伤肿痛缓解后而有瘀血凝滞、筋膜粘连的伤筋中期,或兼有风湿,或受伤之处筋肌发生挛缩、关节屈伸不利等症。常用方剂有舒筋活血汤、活血舒筋汤蠲痹汤独活寄生汤等。
3、后期治法 "久伤多虚",损伤日久,正气必虚,因此损伤后期,调治脏腑经络功能,补益气血,加速损伤的恢复极为重要。根据《素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治则,补法可以分为补气养血、补养脾胃、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此外,由于损伤日久,瘀血凝结,筋肌粘连挛缩,复感风寒湿邪,关节酸痛,屈伸不利颇为多见,故后期治疗除补养法外,温经通络法也较为常用。
(1)补气养血法:本法是使用补气养血药物,使气血旺盛以濡养筋骨的治疗方法。凡外伤筋骨,内伤气血以及长期卧床,出现气血亏损、筋骨萎弱等症候,如创口经久不愈,损伤肿胀时久不消等,均可应用本法。补气养血法是以气血互根为原则,临床应用本法时常需区别气虚、血虚或气血两虚,从而采用补气为主、补血为主或气血双补。损伤气虚为主,用四君子汤;损伤血虚为主,用四物汤;气血双补用八珍或十全大补汤。气虚者,如元气虚常投以扶阳药补肾中阳气,方选参附汤;中气虚方用术附汤;卫气虚用芪附汤;如脾胃气虚可选用参苓白术散;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若气血虚损,创口日久不愈,脓液未尽,补益气血需与清热解毒法并用,以扶助正气,托毒外出,可在补养气血的基础上合用五味消毒饮透脓散。对损伤大出血而引起的血脱者,补益气血法要及早使用,以防气随血脱。方选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
使用补养气血法应注意,补血药多滋腻,素体脾胃虚弱者易引起食呆、便溏泄,补血方内宜兼用健脾和胃之药。阴虚内热肝阳上亢者,忌用偏于辛温的补血药。此外,若跌扑损伤而瘀血未尽,体虚不任攻伐者,于虚补之中仍需酌用祛瘀药,以防留邪损正,积瘀为患。
(2)补益肝肾法:本法又称强壮筋骨法,凡骨折、脱位、筋伤的后期,年老体虚,筋骨萎弱,肢体关节屈伸不利,骨折迟缓愈合,骨质疏松等肝肾亏虚者,均可使用本法加强肝肾功能,加速骨折愈合,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利损伤的修复。肝主筋,肾主骨,主腰脚。损伤筋骨必内动于肝肾,故欲筋骨强劲必求之于肝肾。
临床应用本法时,应注意肝肾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肾的阴阳偏盛。肝为肾之子,《难经》云:"虚则补其母",故肝虚者也应注意补肾,养肝常兼补肾阴,以滋水涵木。肝虚肾阴不足,或损伤久不康复,常以补血养肝为主,滋肾为辅,常用的方剂有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肾阴虚用四物汤合左归丸肾阳虚用四物汤合右归丸;筋骨萎软、疲乏衰弱者用健步虎潜丸、壮筋续骨丹等。阴虚火旺可用知柏地黄汤加味大补阴丸,滋阴降火。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若气阴两虚可用六味地黄汤合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在补益肝肾法中参以补气养血药,可增强养肝益肾的功效,加速损伤筋骨的康复。
(3)补养脾胃法:本法适用于损伤后期,耗伤正气,气血亏损,脏腑功能失调,或长期卧床缺少活动,而导致脾胃气虚,运化失职,饮食不消,四肢疲乏无力,肌肉萎缩。因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补益脾胃可促进气血生化,充养四肢百骸,本法即通过助生化之源而加速损伤筋骨的修复,为损伤后期常用之调理方法。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健脾养胃汤等。
(4)温经通络法:本法适用于损伤后期,气血运循不畅,瘀血未尽,或阳气不足,腠理空虚,复感外邪,以致风寒湿邪入络,遇气候变化则局部症状加重的陈伤旧疾的治疗。本法属温法,血喜温恶寒,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流行通利。温经通络法用温性或热性药祛风、散寒、除湿,并佐以调和营卫或补益肝肾之药,以求达到祛除留注于经络骨节之风寒湿邪,使血活筋舒,关节滑利,经络通畅。常用方剂有麻桂温经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活络丸、小活络丸乌头汤等。
以上治法,在临床上应用时都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治疗骨折,在施行手法复位、夹缚固定等方法外治的同时,内服药物初期以消瘀活血、理气止痛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气养血、强筋骨为主。如骨折气血损伤较轻,瘀肿、疼痛不严重者,往往在初期就用接骨续筋法,配合活血化瘀之药。挫扭伤筋的治疗,初期也宜消瘀活血、利水退肿,中期则用舒筋活络法,后期以温经通络法为主,而适当结合强壮筋骨法。创伤的治疗,在使用止血法之后,亦应根据症候而运用上述各法。如失血过多者,开始即用补气摄血法急固其气,防止虚脱,血止之后应用"补而行之"的治疗原则。创伤吐血可用清热凉血止血法,创伤感染可结合使用清热解毒等法。对上述的分期治疗原则,必须灵活变通,对特殊病例尤须仔细辨证,正确施治,不可拘泥规则或机械分期。
内治药物的剂型,分为汤剂、丸剂、散剂、药酒四种。近代剂型改良,片剂、冲剂、合剂、口服液应用也普遍。一般仓卒受伤者,多用散剂或丸剂,如夺命丹、玉真散、三黄宝腊丸、跌打丸等,如受伤而气闭昏厥者,急用芳香开窍之品,如苏合香丸或三七粉、琥珀麝香沉香粉同鸡蛋清调服(或鼻饲)抢救,www.med126.com此类药物骨伤科门诊平时可以配妥,随时选用。治疗严重内伤或外伤出现全身www.med126.com症状者,以及某些损伤的初期,一般服汤剂或汤丸剂兼用。宿伤而兼风寒湿者,多选用药酒,如虎骨木瓜酒、损伤药酒、蕲蛇酒等。此外,患者无出血,损伤处无红肿热痛者,一般可用酒少许以助药力(黄酒、白酒均可),可加入汤剂煎服,或用温酒冲服丸散。
(二)按损伤部位辨证治疗
损伤虽同属瘀血,但由于损伤的部位不同,治疗的方药也有所不同。
1、三焦辨证治法 《活法机要o坠损》提出:"治登高坠下,重物撞打……,心腹胸中停积郁血不散,以上、中、下三焦分之,别其部位,上部犀角地黄汤,中部桃仁承气汤,下部抵当汤之类下之,亦可以小便酒同煎治之。"临床应用可根据损伤部位选方用药:头面部用通窍活血汤、清上瘀血汤;四肢损伤用桃红四物汤;胸胁部伤可用复元活血汤;腹部损伤可用膈下逐瘀汤;腰及小腹部损伤可用少腹逐瘀汤、大成汤、桃核承气汤;全身多处损伤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2、主方加部位引经药 根据不同损伤的性质、时间、年龄、体质选方用药时,可因损伤的部位不同加入几味引经药,使药力作用于损伤部位,加强治疗效果。损伤早期症见肿胀、皮下瘀斑、局部压痛明显、患处活动功能受限,治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方选桃红四物汤;筋伤中期治拟活血舒筋、祛风通络,方选橘术四物汤;骨折者治拟接骨续筋,方选新伤续断汤。辨证加减:如上肢损伤(骨折、伤筋)加桑枝桂枝羌活防风;头部损伤如伤在颠顶加藁本、细辛,两太阳伤加白芷,后枕部损伤加羌活;如肩部损伤加姜黄;胸部损伤加柴胡、郁金、制香附苏子;两胁肋部损伤加青皮陈皮延胡;腰部损伤,加杜仲、补骨脂、川断狗脊枸杞桑寄生萸肉等;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川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茴香乌药;下肢损伤加牛膝、木瓜、独活、千年健防己泽泻等。
明代医家异远真人《跌损妙方o治法总论》曰:"夫跌打损伤,气血不流行,或人事昏沉,往来寒热,或日轻夜重,变作多端。昧者不审原因,妄投猛剂,枉死多人,诚可惜也。治宜及早,半月后才医,瘀血已固,水道不通,难为力矣。既表不可复表,要仔细看明,随轻重用药。青肿转红色,血活将愈。"明确提出跌打损伤,瘀血留滞,变症多端,应及早诊治,以防瘀血凝固。同时指出用药的转归。
《跌打妙方o用药歌》曰:"归尾生地,槟榔赤芍宜。四味堪为主,加减任迁移。乳香没药,骨碎以补之。头上加羌活,防风白芷随。胸中加枳壳,枳实又云皮。腕下用桔梗,菖蒲厚朴治。背上用乌药,灵仙妙可施。两手要续断,五加连桂枝。两胁柴胡进,胆草紫荆医。大茴与故纸,杜仲入腰支。小茴与木香,肚痛不须疑。大便若阻隔,大黄枳实推。小便如闭塞,车前木通提。假使实见肿,泽兰效最奇。倘然伤一腿,牛膝木瓜知。全身有丹方,饮酒贵满卮。苧麻烧存性,桃仁何累累,红花少不得,血竭也难离。此方真是好,编成一首诗。庸流不肯传,无乃心有私。"该歌诀介绍跌打损伤主方及常用部位引经药,容易记诵,应用方便,广为流传。

二、骨病内治法
骨病的发生可能与损伤有关,但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与损伤并不相同,故其治疗有其特殊性。《素问o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骨病的用药基本遵循上述原则。如骨疽多属热证,"热者寒之",宜用清热解毒法;骨痨多属寒证,"寒者热之",宜用温阳解毒法,痹证因风寒湿邪侵袭,"客者除之",故以祛邪通络法为主;痿证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损者益之",采用补益脾胃法;筋肉挛急者,肢体活动不利,"急者缓之",宜用舒筋解痉法;骨肿瘤乃因瘀血与毒邪内聚,肿块坚硬不移,"坚者削之",宜用活血解毒法;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多因慢性劳损引起,"劳者温之",宜用温经通络法;骨软骨病者气血凝滞,"结者散之",宜用行气活血法或祛痰散结法;地方性或职业性骨关节病因毒物摄入所致者,根据"逸者行之"原则,宜用疏泄解毒法。
1、 解毒法
(1)清热解毒法:适用于骨痈疽,热毒蕴结于筋骨或内攻营血诸证。骨痈疽早期可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或仙方活命饮五神汤加减。如热毒重者加黄连、黄柏、生山栀,有损伤史者加桃仁、红花;热毒在血分的实证,疮疡兼见高热烦躁、口渴不多饮、舌绛、脉数者,可加用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等药;热毒内陷或有走黄重急之征象,症见神昏谵语或昏沉不语者,当加用清心开窍之药,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此外,阴虚内热的虚证,如骨病疮疡兼见骨蒸潮热、口干咽燥、虚烦不寐、舌光质红、脉象细数者,治以养阴清热之法(参见伤科杂证内治法)。本法是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清泄,因血喜温而恶寒,寒则气血凝滞不行,故不宜寒凉太过。
(2)温阳解毒法:适用于阴寒内盛之骨痨或附骨疽。本法是用温阳通络的药物,使阴寒凝滞之邪得以驱散。流痰初起,患处漫肿酸痛,不红不热,形体恶寒,口不作渴,小便清利,苔白,脉迟等内有虚寒现象者,可选用阳和汤加减。阳和汤以熟地黄大补气血为君,鹿角胶生精补髓、养血助阳、强壮筋骨为辅,麻黄、姜、桂宣通气血,使上述两药补而不滞,主治一切阴疽。
(3)疏泄解毒法:适用于地方性或职业性骨关节病因毒物摄入所致者。本法应用利尿、泻下及解毒药物,以期毒物迅速排出体外。但疏泄的同时,应注意扶正。罹病后发热、烦渴引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苔白腻者,宜用五苓散;热结阴亏、大便秘结者,用增液承气汤加减;肝经实火所致口苦、胁痛、小便不利者,用龙胆泻肝汤
(4)活血解毒法:适用于瘀血与毒邪内聚之恶性骨肿瘤。本法根据"坚者削之"治则,应用活血化瘀、软坚解毒的药物,以期肿块消散。肿块坚硬者,可用六军丸;兼有疼痛、皮肤青紫者,选用琥珀黑龙丹;症见局部疼痛进行性加剧,皮肤静脉怒张、舌质紫暗者,用消癌片。
2、散结法
(1)行气活血法:适用于气血凝滞之骨软骨病、骨肿瘤及其他骨病。本法应用行气、活血药物,消除骨病之肿、痛证候。四肢骨疾病的初期,宜用桃仁四物汤加减;凡经络作痛、局部有瘀结者,可用理气散瘀汤加减。
(2)祛痰散结法:适用于骨病见无名肿块,痰浊留滞于肌肉或经隧之内者。骨病的癥瘕积聚均为痰滞交阻、气血凝留所致。此外,外感六yin或内伤情志,以及体质虚弱等,亦能使气机阻滞,液聚成痰。本法在临床运用时要针对不同病因,与下法、消法、和法等配合使用,才能达到化痰、消肿、软坚之目的。常用方剂有二陈汤、温胆汤苓桂术甘汤等。
3、通络法
(1)祛邪通络法: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而引起的各种痹证。祛风、散寒、除湿及宣通经络为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各种痹证感邪偏盛及病理特点不同,辨证时还应灵活变通。常用方剂有蠲痹汤、独活寄生汤三痹汤等。
(2)舒筋解痉法:适用于各种筋肉挛缩者。本法采用养血活血、疏肝理筋或镇肝解痉的药物治疗。损伤缺血所致者,宜用圣愈汤加木瓜、柴胡、山栀、麦冬五味子;热病邪传厥阴,表现神昏、烦躁、手足痉挛者,用羚角钩藤汤;头痛、头晕、四肢抽搐者用镇肝熄风汤;脑髓病患引起筋挛者,用大活络丹
4、内托法 简称托法。是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方法。此法适应症骨病疮疡中期毒盛正虚,不能托毒外泄,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疮疡虚证。如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补托之药物,促其早日成脓溃破,以免脓毒旁窜或深陷而导致"走黄"。《外科精义o托里法》指出:"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托里调之。"因此,内托法又可分透脓和补托两法。透脓法适用于肿疡已成,正旺毒盛尚未溃破者,不宜用之过早,脓疡初起或未成脓时勿用,常用的有透脓散等方剂。补托法适用于毒势方盛而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神疲身热,面色少华,脉数无力者。常用方剂有托里消毒散、神功内托散等。
5、补养法 是用补养药物,恢复其正气,帮助其生新,促使疮口早日愈合,患者早日康复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脓水清稀,疮口难敛,或因病灶清除等大手术后元气虚弱,气血亏损,神疲乏力者。凡气血虚弱者,宜补气养血;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脾胃虚弱者,宜补养脾胃。方药参见损伤三期辨证施治之后期各法。
骨病的治疗需审因辨证论治,如疮疡内治法初期宜用解毒法,中期宜用内托法,后期宜用补养法。但在病情复杂之时,往往数法合用。其他如兼有痰结者加用祛痰法;湿阻者加利湿药物;气血凝滞者佐以行气活血和营等法。除按病变过程,辨明其阴阳,选用基本方药外,尚有按部位加减之法,如上部加祛风药,中部佐以行气之品,下部加用利湿药物等用药方法。

三、伤科杂证内治法
1、发汗解表法 发汗解表法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o阴阳应象大论》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这是汗法的应用原则与立法依据。损伤疾病中兼见外感表证者用汗法。汗法又分辛温解表法,方如桂枝汤麻黄汤等;辛凉解表法,方如桑菊饮、银翘散等。发汗解表法常与消法、清法等其他治疗方法结合运用。
2、养阴清热法 养阴清热法主要用于损伤疾病后期或肢节病痛患者有阴液耗损、邪毒留于阴分症状者,如骨蒸、潮热、颧红、盗汗、消瘦、口干唇燥、胃纳少思、大便燥结、舌红苔少等症。养阴清热法主要选用鳖甲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秦艽白薇等药,代表方剂如青蒿鳖甲汤。本法常与和法、补法配合应用。
3、固涩收敛法 固涩收敛法是用固涩收敛药物,使气血津液不再耗散的一种治法。骨伤患者常有多汗、遗精、尿量增加、白带增多等症状,而影响骨折、伤筋、内伤的愈合。固涩收敛法可改善这些症状,临床多与消法、和法等一起应用。常用方剂如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金锁固精丸缩泉丸等。
4、镇纳安神法 镇纳安神法是用矿物类、甲壳类药物的重镇和摄纳作用,以达到重镇、潜阳、熄风、纳气等目的的一种治法。一般用于损伤疾病患者出现肝木偏旺、肝风内动者。如头部内伤中出现手足抽搐等症,可用重镇安神法配合下法、消法应用。本法常用方剂有磁朱丸天麻钩藤饮黑锡丹等。
5、健脾利湿法 湿阻是湿邪于脾胃引起的一种疾病,多发于春夏梅雨季节。损伤疾病中无论是骨折、伤筋,都易造成湿阻脏俯经络,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如患者本是脾胃虚寒则湿邪易于寒化;如患者本是胃肠积热或胃火炽盛则湿易于热化。湿邪寒化可用温运脾阳、燥湿之品,湿邪热化可用清热化湿之剂,损伤疾病中常用燥湿化浊法、清热利湿法、利水化湿法、宣散湿邪法与消法、和法等配合应用。常用方剂如平胃散甘露消毒丹、五苓散等。
骨伤科杂证以发汗解表、养阴清热、固涩收敛、镇纳安神、健脾利湿法施治为主。但在具体运用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在基本治法中参合变化,灵活应用,对特殊病例尤须仔细辨证,正确施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