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外科学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中西医结合外科教案:绪论、外科证治概论
    

中西医结合外科-教案:绪论、外科证治概论

中西医结合外科:教案 绪论、外科证治概论: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绪 论外科学在我国包括:西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一、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内容与范围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是以中医外科学和西医外科学为基础,通过有机的结合而形成的。中医外科学和西医外科学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内容与范围中医外科学总的包括生于人体体表、能够用肉眼直接诊察到的、有局部症状可凭的疾病。n中医外科学病生于外以病位区分n中医内科学病生于内n西医外科学以手术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外科学在我国包括:西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一、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内容与范围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是以中医外科学和西医外科学为基础,通过有机的结合而形成的。

中医外科学和西医外科学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内容与范围

中医外科学总的包括生于人体体表、能够用肉眼直接诊察到的、有局部症状可凭的疾病。

n中医外科学  病生于外

 以病位区分

n中医内科学  病生于内

n西医外科学  以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以治疗方法区分

n西医内科学  以药物为主要疗法

二、中医外科学简史

起源

形成

发展

成熟

1.起源—原始社会

用草药、树叶包扎伤口压迫止血,砭石、石针刺开排脓治疗脓肿。

周代外科成为独立的专科,《周礼》中有“疡医”的记载,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感染、创伤、冻疮漏、皮肤病等多种外科疾病。

2.形成—汉朝

《内经》《灵枢·疽》记载外科病名17种,对痈疽的病因病理的认识已有一定的水平,且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剖腹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剖腹手术。

《金匮要略》对肠痈、寒疝、惑病等方药至今应用(肠痈—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散;寒疝—当归羊肉汤,乌头煎,乌头桂枝汤;狐惑病—甘草泻心汤苦参汤)  

西汉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瘛疭方》,可惜已失传。

到了汉代,从理论、实践、药物、手术、著作等多方面讲,中医外科学已初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

3.发展—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时期

晋末出现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葛洪《肘后备急方》用海藻治疗瘿疾,是世界上最早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孙思邈《千金方》提出脏器疗法,用葱管导尿。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外科病的病因病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提出“五善七恶”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是一本创伤外科专著

另外还有《卫济宝书》 《外科精要》 等

4.成熟—明清时期

系统的著作

学术流派

著   作

薛己《外科枢要》第一次详细记载了新生儿伤风的诊治

汪机《外科理例》提出“治外必本诸内”

陈司成《黴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毒

吴师机《理瀹骈文》专述药膏外治法

另外有王肯堂《疡科准绳》、陈文治《疡科选粹》陈士铎《外科秘录》等

学术流派:

流 派  代表人物 代 表 作主要学术思想

正 宗派  陈 实 功   《外科正宗》列证最祥,论治最精;重视脾胃,重视外治和手术疗法

  

全 生派  王 维 德   《外科全生集》创立了以阴阳为主的外科辨证论治法则,主张“阳和通凑,温补气血”为法

治疗阴证,创阳和汤。主张“以 消为贵,以托为畏” 反对滥用刀针

    

心 得派  高 锦 庭   《疡科心得集》运用三焦辨证辨治疮疡;受温病学派的影响,善用三宝治疗疔疮走黄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外科血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新阶段

医学教育:  1954年成立了中医研究院

 1956年各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医学院

 1960《中医外科学》教材

临床:在全国各市、县都先后开办了中医院, 并大都设有中医外科

科学研究:骨髓炎,脉管炎,痔瘘,皮肤病,男性病,烧伤

三、西医外科学的发展

四、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形成、发展与成就和展望

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侵略使中国成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医学也涌入中国,为中医学习西医创造了条件,出现了“中西医会汇通”,这也是最早的中西医结合雏形。

但在旧中国发展较慢,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医教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形成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1 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模式

2 建立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新体系

3 在理论探索方面也开展了初步的工作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研究领域相当广泛,有很多“处女地”等待大家去开发,去研究。所以,我们现在就要打好基础,学好这门课。

第二章外科证治概论

第一节  病因病机

一、致病因素

n外因:外感六yin邪毒

  感受特殊之毒

  外来伤害

n内因:情志内伤

  饮食不节

  房室所伤

一、外感六yin邪毒

六yin: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邪气

六yin致病特点:   ①外感性

     ②季节性

 ③地域性

 ④相兼性

 ⑤转化性

病邪  外科致病特点 疾病举例

风邪 起钟宣浮  色红或不变  痛无定处颈痈

  伴恶风  头痛 头面丹毒  

暑邪 阳证  焮红肿胀  灼热  糜烂流脓滋水  暑

 痒  痛  伴口渴  胸闷  神疲乏力  暑湿流注

燥邪 干燥  枯槁  皲裂  脱屑等  伴口唇干   痈

  燥  咽喉干燥疔  

寒邪 阴证  色紫暗  不红不热  肿势散漫  脱疽 

  酸痛 得暖则缓  化脓迟缓  伴畏寒肢冷  冻疮

火邪 阳证  发病迅速  焮红灼热  皮薄光亮  疔疮

  疼痛剧烈 易脓易腐  伴口渴喜饮 便干  丹毒

  溲赤

n外科疾病得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

二、感受特殊之毒

n虫毒:如虫咬皮炎

n蛇毒:毒蛇咬伤

n疯犬毒:狂犬病

n药毒:药物性皮炎

n食物毒:瘾疹

n疫毒:天行时气:如痄腮   白喉

  大风苛毒:  梅毒   爱滋病

  死畜疫毒:  炭疽   口蹄疫

三、外来伤害

n跌仆损伤

n水火烧伤直接或间接致病

n冻伤

四、情志内伤

n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n由于长期得剧烈得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所能够调节得范围  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  外科疾病

n瘰疬乳痈、瘿病、岩等

五、饮食不节

n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或辛辣刺激之品  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  痈、疔等

 《素问·生气通天论》“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六、房室损伤

 

肾精耗伤

早婚、房事过度、生育过多 肾气亏损

冲任失调  病

  外邪

如:脱疽、瘰疬等

二、发病机理

n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

外科疾病发病总的机理主要是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

n气血凝滞在病理过程中的转化

 

积极治疗  祛除病因—气血运行正常—痊愈

气血凝滞 

郁而化热  热胜肉腐  肉腐化脓— 脓肿—溃破—毒从外解  气血通畅—新肉生长  愈合

n气血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及其预后

气血盛者—不易发病;发病后易消、易溃、易敛。预后良好。

  

气血虚者—易于发病;发病后难消、难溃、难敛。预后较差。

 

n脏腑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及其预后

①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导致疮疡的发生

  “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

  如肝气郁结脾胃湿热火毒、肾虚—疮疡

② (加重)脏腑 体表(向愈)

n经络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及其预后

①局部经络受损为外科疾病发病的先决条件

②疾病所属经络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

③经络也是传导毒邪的通路

n病因与部位的关系

  

  上部(头面、颈项、上肢)——风温、风热

  中部(胸、腹、腰、背)——气郁、火郁

  下部(臀、腿、胫、足)-——寒湿、湿热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

n近年来,对痰饮、瘀血越来越重视

第二节  诊法与辨证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辨阴证阳证

辨肿、痛、痒、脓、麻木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辨经络部位

辨善恶顺逆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

在外科领域中,辨病尤为重要。

“病、证、症”三者概念、区别及其关系?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辨病的目的——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与相关疾病鉴别。以确定治疗原则。

证:指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辨证的目的——确立具体的治疗方法。

症: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外在表象。

外科疾病诊断思维程序:

一、四诊在外科中的应用

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必要手段,是辨证正确与否的先决条件。望、闻、问、切是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解疾病在各方面的病理表现,这些临床表现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故历代医家均主张“四诊合参”。

外科同样也遵循这个原则,与其它各科不同的是外科疾病多见于体表,局部表现比较突出,临床上在不忽视整体辨证的同时,相对于其它学科更强调局部辨证的重要性。

望诊:

(一)局部病变  根据病变的好发部位、颜色、疮疡的形态、渗出物等来辨。

(二)精神

 得神:精神振作,目光有神,形容自如,反映灵敏,呼吸均匀,语言清晰。“得神者昌”——正气未衰,预后较好。

 失神:精神萎靡,目陷精暗,形容憔悴,反应迟钝,呼吸急促,语无伦次。“失神者亡”——正气已衰,预后不良。

(三)形态

异常的形态能提示病变之所在

(四)舌象

舌质   红——热证,如阳性疮疡初、中期

  绛——热入营分,如疔疮走黄

 淡白——气血两虚,如疮疡后期

  青紫——瘀血,如瘀血流注

 舌苔   白——表证寒证,脾胃有湿

  黄——邪热蕴结

  腻——湿重。白腻:寒湿;黄腻:湿热

  黑——热极,命门火衰

舌态   胖嫩舌——气虚、阳虚

  镜面舌——阴虚

 

闻诊:

(一)听声音

 语言、呼吸、呕吐呃逆

(二)嗅气味

 嗅辨脓液:脓无特殊气味——病浅,易愈合

  脓液腥臭难闻——病深,难愈合

问诊

现病史:主诉,诱因,主症特点,伴随症状,鉴别症状,诊治过程。

既往史:

家族史:

个人史:包括预防接种史、经带胎产史、职业、不洁性交史等。

 

切诊

(一)脉诊  与外科疾病相关的八种脉象

肿疡溃疡 

 浮脉  浮而有力为风寒风热在表、在上 外感未尽;续发;浮而无力气血不足正虚邪不去

 沉脉  邪气深闭,病位较深 遗毒在内,气血凝滞

 

迟脉  寒邪内蕴,气血衰少 脓毒已泄,邪去正衰

 

数脉  热邪蕴结其势正盛,或为化脓  热邪未退,毒邪未化

 

滑脉  热盛,有痰,酿脓热邪未退,痰多气虚

 

涩脉  实邪窒塞,气血凝滞 阴血不足

 

大脉  邪盛正实  邪盛病进

 

小脉  正不胜邪  气血两虚

浮、数、滑、大脉——阳脉,属热属实

沉、迟、涩、小脉——阴脉,属寒属虚

未溃之前——邪盛,见有余之脉

  反之气血衰弱,毒深邪盛

已溃之后——邪去正衰,见不足之脉

  反之邪盛气滞难化

(二)触诊

二、外科辨证

(一)辨阴证阳证

 

阳证 阴证

发病缓急   急性发作慢性发作

病位深浅   皮肉(浅) 筋骨(深)

皮肤颜色   红活焮赤暗紫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   灼热 不热或微热

肿形高度   高起 平坦下陷

肿胀范围   局限  根脚收束不局限  根脚散漫

肿块硬度   软硬适度溃后渐消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疼痛感觉   疼痛剧烈   不痛 隐痛  酸痛  抽痛

脓液稀稠   稠厚 稀薄  或纯血水

病程长短  较短 较长

全身症状 初起伴形寒发热  口渴 初起无明显症状

  纳呆 大便秘结小便短 酿脓期骨蒸潮热 

  赤  溃后症状逐渐消失 颧红  或面色苍白

  神疲  自汗盗汗

   后更甚

预后顺逆 易消  易溃  易敛  难消  难溃  难敛

  预后良好(顺)预后不良(逆) 

 

(二)辨肿痛痒脓麻木

1. 辨肿

肿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的,

  

肿胀:边界不清,形态不明

 肿块: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有较明显的界限

  

(1)以其外形来辨

局限性 红肿高突,根围收束,不甚平坦

—实证热证

弥漫性 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

 阳证——邪甚毒势不聚

 阴证——气血不充

全身性 多见于手足、头面——气血不足脾阳不振

(2)以成因来辨

寒——不红不热,肿而木硬,酸痛,

风——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不热,轻微疼痛。

湿——有坠胀感,深则按之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  破流黄水,浸yin皮肤

  

火——红肿热痛,如痈、有头疽

痰——不红不热,或软如棉馒,或硬如结核

  

气——皮紧内软,不红不热,随喜怒消长

郁结——坚硬如石,或边缘有棱角,形如岩突,不红不热。

  

瘀血——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

  

(3)以其部位和色泽来辨

病发于皮肤浅表,肌肉之间——肿势高突,焮红,发病较快,易溃,易脓,易敛。

病发于筋骨关节之间——肿势平坦,皮色不变,发病缓慢,难溃,难脓,难敛。

病发于手掌、足底——肿势易于蔓延

病发于手指——肿势不甚,疼痛剧烈

附:辨肿块

大小:

质地:囊性肿块——软,波动感

  脂肪瘤——柔软如馒

  炎性肿块——质地坚实

  恶性肿块——坚硬如石 

界限:炎性肿块: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的界限

  恶性肿块

  非炎性良性肿块——有明确的界限

形态:  良性——表面光滑,有完整的包膜

恶性——表面高低不平,无包膜

活动度:良性——活动度好

恶性——活动度差

  皮内肿块——可随皮肤提起,如皮脂腺瘤

  皮下肿块——用手推之,能在皮下移动,如脂肪瘤

  肌肉肌腱——随肌肉收缩而移动,如腱鞘囊肿

  骨肿块——固定不移,如骨瘤

触痛:炎性肿块——有触痛

  囊肿性肿块——无触痛

  恶性肿块——中后期有不同程度的触痛

    

内容物:甲状腺囊肿——淡黄色或清亮液体

皮脂腺囊肿——豆渣样物

结核性脓肿——脓液稀薄暗淡,夹败絮样物

腱鞘囊肿——清亮胶冻状液体

2. 辨痛

痛是由多种因素导致气血凝滞,阻塞不通而成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1)以其疼痛原因来辨

热——红肿热痛,遇冷则痛减

寒——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风——痛无定处,游走性疼痛

气——胀痛、掣痛、攻冲作痛,随情志而变化

化脓——肿势胀急,痛无止时,如有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瘀血——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暗褐,继则皮色青紫而胀痛

(2)以疼痛发作情况来辨

卒痛:  突然发作,疼痛急剧——急性疾患

持续痛:痛无休止,持续不减——阳证未溃之前

痛势缓和,持续较久——阴证初起

(3)以疼痛性质来辨

刺痛:痛如针刺——皮肤

灼痛:痛有灼热感——肌肤

裂痛:痛如撕裂——皮肉

钝痛:疼痛滞钝——骨与关节之间

痠痛:又痠又痛——关节

抽掣痛:有抽掣感,放射痛——传导与邻接组织

啄痛:痛如鸡啄,伴有节律性疼痛——肌肉 ,疮疡化脓

  

(4)疼痛与肿结合来辨

先肿后痛——病浅在肌肤,如颈痈

先痛后肿——病深在筋骨,如跗骨疽

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流注

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者——毒已渐聚

肿势散漫而痛无定处者——毒邪四散

肿块坚硬如石不移,不痛或微痛——岩

3. 辨痒

风湿虫热,客于皮肤肌表——皮肉间气血不和 

 痒

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

(1)以其原因来辨

  

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如牛皮癣、瘾疹。

湿胜:浸yin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如急性湿疮等

热胜:皮肤隐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不传染。如接触性皮炎

虫胜:浸yin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痒甚,最易传染。如疥疮

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滋水,多见于慢性皮肤病。

(2)以其病变过程来辨

肿疡作痒

初期作痒——毒势炽盛,病变有发展之势

经治肿痛已消时痒——毒势已衰,病变有消散之势

溃疡作痒

溃后肿痛渐消,忽患部焮热奇痒——①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②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

溃疡脓流已畅,四周余肿未消或腐肉已脱新肌渐生时微微作痒——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之象。

4. 辨脓

脓是由于皮肉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是由气血所化生。是肿疡不能消散阶段得主要症状。

疮疡出脓是正气载邪外出得方式,犹如伤寒表证,邪随汗解;腑实内结,下之邪出。虽伤正气,但邪出正气才能恢复。

(1)辨脓之有无

有脓:按之灼热痛甚,肿块已软,有应指感,脉数。为脓已成。

无脓:按之微热,痛势不甚,肿块较硬,不应指,脉不数。为脓未成。

  

(2)辨脓的操作方法

按触法

透光法

点压法

穿刺法

(3)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

形质

脓稠厚者——元气较充

脓淡薄者——元气衰弱

先出黄白色稠厚脓液,次出黄稠滋水——将敛佳象

脓由稠厚转为稀薄——体质渐衰,一时难敛

脓成日久不泄,溃后如水流但色不晦,气不臭——预后佳

脓稀似粉浆污水,或夹有败絮状物质,色晦腥臭——气血衰竭,败象 

色泽

黄白质稠,色泽鲜明——气血充足

黄浊质稠,色泽不洁——气火有余

黄白质稀,色泽洁净——气血虽虚,未为败象

脓色绿黑稀薄——蓄毒日久,有损筋伤骨的可能

脓中夹有瘀血色紫成块——血络损伤

脓色如汁——多兼黄疸,病势较重

气味

略腥臭,质稠——顺证

腥秽恶臭,质稀——逆证,常有穿膜损骨之征

 

(4)辨脓的部位深浅

浅部:肿块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灼热焮红,轻按痛而应指。

深部: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而应指。

  

5. 辨麻木

  气血不运

麻木是由于 经脉阻塞而成

  毒邪炽盛

如:脱疽早期患肢麻木且冷——气血不运脉络阻塞

 

  疔疮、有头疽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痛痒,伴较重的全身症状——毒邪炽盛,导致走黄内陷

(三)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色泽

阳证:色泽红活鲜润,疮面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收,知觉正常

   

阴证: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易脱落,或虽脱而新肉不生,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

 

形态

岩性溃疡——疮面呈翻花如岩穴,底部有珍珠样结节,内有紫黑坏死组织,渗流血水

  

瘰疬溃疡——疮口呈有空腔或伴瘘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

 

跗骨疽、流痰——疮口呈凹陷形,常伴瘘管形成

  

麻风溃疡——呈穿凿形,常可深及骨部

梅毒溃疡——边缘削直如凿成,基底面高低不平

  

(四)辨经络部位

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头顶:中属督脉,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

面部:乳部:属足阳明胃经

耳部:属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

足心:属足少阴肾经

背部:总属阳经

臀部:外属手三阳经,内属手三阴经

腿部:外属足三阳经,内属足三阴经

腹部:总属阴经

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

手足阳明经(大肠,胃)—多气多血—易溃易敛,实证—行气活血,

如乳痈等

 

手足少阳经(三焦,胆)

手足少阴经(心,肾) 多气少血—行气,滋养,

手足太阴经(肺,脾) 如瘰疬等

手足太阳经(小肠,膀胱)

 多血少气—破血,补托

手足厥阴经(心包,肝)  

引经药

手太阳小肠经——黄柏  藁本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手阳明大肠经——升麻  石膏  葛根

足阳明胃经——白芷  升麻  石膏

手少阳三焦经——连翘  青皮  地骨皮

足少阳胆经——柴胡  青皮

手少阴心经——黄连  细辛

足少阴肾经——独活  知母  细辛

手太阴肺经——桂枝  升麻  白芷

足太阴脾经——苍术  白芍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  丹皮

足厥阴肝经——柴胡  青皮  川芎  吴茱萸

(五)辨预后

善:好的现象

  多指全身症状的表现

恶:坏的现象  

病理 

顺:正常的现象

  多指局部症状表现

逆:反常的现象

顺证:在外科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

逆证:在外科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不按着顺序出现不良的症状者

 

五善七恶—《太平圣惠方》

心善:精神爽快  言语清亮  舌润不渴  寝寐安宁

恶:神志昏糊  心烦舌燥  疮色紫黑  言语呢喃

肝善:身体轻便  不怒不惊  指甲红润  二便通利

恶:身体强直  目难正视  疮流血水  惊悸时作

脾善:唇色滋润  饮食知味  脓黄而稠  大便调和

恶:形容消瘦  疮陷脓臭  不思饮食  纳药呕吐

肺善:声音响亮  不喘不咳  呼吸均匀  皮肤润泽

恶:皮肤枯槁  痰多音喑  呼吸喘急  鼻翼煽动

肾善:并无潮热  口和唇润  小便清长  夜卧安静

恶:时渴引饮  面容惨黑  咽喉干燥  阴囊内缩

脏腑败坏:身体浮肿  呕吐呃逆  肠鸣泄泻  口糜

 满布

气血衰竭:疮陷色暗  时流污水  汗出肢冷  嗜卧

 语低

顺逆吉凶

  顺证 逆证 

初起   由小渐大  疮顶高突形如黍米  疮顶平塌

焮红疼痛  根脚不散根脚散漫  不痛不热

已成   顶高根收  皮薄光亮疮顶软陷  肿硬紫暗

易脓易腐 不脓不腐

溃后   脓液稠厚黄白  色鲜皮烂肉坚无脓  时流

不臭 腐肉易脱肿消 血水  肿痛不减

痛减

收口   疮面红活鲜润  新肉脓水清稀  腐肉虽脱

易生  疮口易敛  感觉  新肉不生  色败臭秽

正常   疮口经久难敛  疮面

 不知痛痒  

判断外科疾病预后的好坏,既要观察局部症状的顺逆,又要结合全身症状的善恶,两者必须综合参看,加以分析,才能进行全面的判断。

第三节  治 法

n内治法

n外治法

一、内治法

(一)内治法的三个总则

  

“消”  “托”  “补”

1. 消法

定义: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适应症:没有成脓的初期肿疡。

具体方法:解表法、通里法、清热法、温通法、祛痰法、理湿法、行气法、和营法等

2. 托法

定义: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

适应症:外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

具体方法:补托法、透托法

3.补法

定义: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

适应症:溃疡的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

具体方法:补气、养血、温阳、滋阴

(二)内治法的具体运用

1. 解表法

辛凉解表法:银翘散、牛蒡解肌汤

 牛蒡  薄荷  荆芥  连翘  栀子—疏散风热

 牛蒡解肌汤  丹皮  石斛—清热凉血  生津

 玄参  夏枯草—泻火解毒  软坚散结

祛风清热 散结消肿。用于头面颈项疮疡、牙龈肿痛初期,局部红肿热痛有硬结者。

辛温解表法:荆防败毒散、万灵丹

2. 通里法

n攻下法:大承气汤、内疏黄连汤凉膈散

 

黄连  大黄—清热解毒  峻下实热

栀子  黄芩  薄荷  连翘—清热解毒

内疏黄连汤  当归  芍药—养血润肠  增水行舟

木香  槟榔—行气导滞

桔梗—开提肺气

甘草—调和诸药

清火泻热通便。痈疽肿硬,发热烦躁,伴阳明腑实证

n润下法:润肠汤

3. 清热法

n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n清气分热:黄连解毒汤

n清营血热:清营汤犀角地黄

n养阴清热:知柏地黄汤

n清骨蒸潮热:清骨散

4. 温通法

n温经通阳法:用于体虚寒痰阻于筋骨,患处隐痛漫肿不红不热,伴虚寒证

  肉桂  麻黄  姜碳—温阳散寒

  阳和汤 熟地  鹿角胶——补阴养血  温阳补虚

  白芥子—除寒痰散寒通滞

  甘草—调和诸药

n温经散寒法:用于寒湿邪侵袭筋骨,酸痛麻木,漫肿,不红不热,伴恶寒发热等

5. 祛痰法

n疏风化痰法:风热夹痰之证—牛蒡解肌汤合二陈汤

n解郁化痰法:气郁夹痰之证—逍遥散合二陈汤

n养营化痰法:体虚夹痰之证—香贝养营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生姜  大枣—益气

 香贝养营汤   熟地  川芎  当归  白芍—养血和营

  陈皮  贝母  香附  桔梗—理气化痰

  养血补气  理气化痰,用于体虚气滞痰凝之瘰疬、乳岩。

6. 理湿法

n清热利湿  二妙丸  萆薢渗湿汤—湿热并重

 五神丸—热重于湿

 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

 萆薢  薏米  泽泻  赤苓—利水渗湿

萆薢渗湿汤  通草  滑石  黄柏—清利湿热

 丹皮www.med126.com/Article/—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

 用于下肢丹毒、湿疮、足癣

n祛风除湿  豨莶

7. 行气法

n用于气滞所致的外科疾病如气瘿乳癖

n逍遥散、清肝解郁汤

 香附  青皮—疏肝理气

 当归  白芍  生地  川芎—养血柔肝

清肝解郁汤  陈皮  半夏  茯神  甘草—化痰宁心

 贝母  远志  桔梗—化痰散结消肿

 栀子  苏叶  木通—清肝散火  清利湿热

8. 和营法

n用于经络阻隔,瘀血凝滞,肿疡或溃后肿硬疼痛不减,结块青紫;及皮损表现结节、赘生物、肿块、紫癜、肥厚等皮肤病。

n四物汤、活血化坚汤

9. 内托法

n透托法:用于肿疡毒盛正气不虚,尚未溃破或溃

  而脓出不畅,多为实证

  黄芪—益气托毒

  透脓散   当归  川芎—合营活血

  穿山甲  皂角刺—软坚溃脓

n补托法: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 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精神萎靡。

人参  黄芪  茯苓  白术—益气托毒

托里消毒饮   当归  川芎  芍药—养血活血

 银花  甘草  白芷—清热解毒排脓

10. 补益法

n益气——四君子汤

n养血——四物汤

n滋阴——六味地黄丸

n温阳——附桂八味丸

11.养胃法

n理脾和胃法: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职   异功散

n和胃化浊法:用于湿浊中阻,胃失和降   二陈汤

n清养胃阴法:用于胃阴不足   益胃汤

  

二、外治法

n外治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瘀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治疗方法。

n外治法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一)药物疗法

n膏药

n油膏

n箍围药  

n掺药

1. 膏药

n适应症: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

n用法

  太乙膏—消肿清火  解毒生肌—阳证肿疡、溃疡

  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  行气活血—阴证疮疡未溃者

  千捶膏—消肿止痛  提脓祛腐—阳证疮疡

  咬头膏—蚀破疮头—肿疡脓成不能自破

2. 油膏

n适应症:肿疡、溃疡;皮肤病的糜烂结痂渗液不多

  者;肛门病。

n用法

金黄油膏  玉露油膏—清热消肿  散瘀化痰—阳证肿疡肛门周围痈疽

冲和膏—疏风消肿  活血祛寒  行气定痛—半阴半阳证

回阳玉龙油膏—温经活血  散寒化痰—阴证疮疡

红油膏—防腐生肌—一切溃疡

油膏

生肌玉红膏—活血祛腐  润肤生肌—疮疡溃后腐肉未脱新肉未生之时,或日久不能收口者

  

生肌白玉膏—润肤生肌收敛—溃疡腐肉已尽,疮口不敛者,及乳头破裂,肛裂

疯油膏—润燥杀虫止痒—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等

青黛散油膏—收湿止痒  清热解毒—蛇串疮  湿疮等皮肤红肿痒痛,渗液不多者

消痔膏——消痔退肿止痛—痔疮等出血、水肿、疼痛

3. 箍围药(敷贴)

n概念: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的药物

n适应症: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无集中之硬 块者。

用法

 金黄散  玉露散—清热消肿  散瘀化痰—阳证肿疡

 冲和膏—疏风消肿  活血祛寒  行气定痛—半阴半阳证

 回阳玉龙油膏—温经活血  散寒化痰—阴证疮疡

4. 掺药

n消散药

n提脓祛腐药

n腐蚀药和平胬药

n生肌收口药

n止血药

n清热收涩药

n酊剂

n洗剂

n草药

消散药

n概念:具有渗透和消散作用,使疮疡蕴结之毒移深居浅,肿消毒散。

n适应症:肿疡初起肿势局限于一处者

n用法

阳毒内消散   红灵丹—活血止痛  消肿化痰—阳证疮疡

阴毒内消散

桂麝散  温经活血  破坚化痰  散风逐寒 —阴证疮疡

黑退消

提脓祛腐药

n概念:具有提脓祛腐作用,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

n适应症: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阶段

n用法

  九一丹  八二丹 

升丹  + 赋形剂   七三丹  五五丹

  九黄丹

  黑虎丹

腐蚀药和平胬药

n腐蚀药:具有腐蚀作用能使疮疡不正常组织腐蚀枯落

n平胬药:具有平服胬肉作用,能使创口增生胬肉收缩

n适应症:肿疡脓未溃时;痔疮、瘰疬、赘、息肉;溃破后创口太小,引流不畅;疮口僵硬;胬肉突出;腐肉不脱妨碍收口者

n用法

  白降丹—创口太小,引流不畅,瘰疬、赘疣

  枯痔散—痔疮、息肉

  三品一条枪—漏管、痔疮、瘰疬

  平胬丹—胬肉突出

生肌收口药

n概念:具有解毒、收涩、收敛促进新肉生长作用,能使疮口加速愈合

n适应症:溃疡腐肉已脱,脓水将尽时

n用法

生肌散

八宝丹

止血药

n概念:具有收涩凝血作用,促使创口血液凝固,达到止血的目的。

n适应症:溃疡或创伤出血

n用法

  桃花散——溃疡出血

  如圣金刀散——创伤性出血

清热收涩药

n概念:具有清热收涩止痒作用,掺扑于皮肤糜烂渗液不多的皮损处,达到消除红热,干燥,止痒的目的。

n适应症: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渗液不多者

n用法:

青黛散—青热止痒—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渗液不多者

三石散—收涩生肌—皮肤糜烂渗液不多而无红热者

5. 酊剂

n是将各种药物浸泡于乙醇溶液内,根据制方规律,最后倾取其药液,即为酊剂

n适应症:疮疡未溃及皮肤病

n用法

红灵酒—活血消肿止痛—冻疮、脱疽未溃者

土槿皮酊—杀虫止痒—鹅掌风、灰指甲、脚湿气

白屑风酊—祛风杀虫止痒—面游风

6. 洗剂

n将各种不同的方药先研成细末,然后与水溶液混合在一起而成

n适应症:急性、过敏性皮肤病,酒渣鼻,粉刺等

n用法

三黄洗剂—清热止痒—急性皮肤病红肿者

颠倒散洗剂—清热散瘀—酒渣鼻,粉刺

7. 草药

n适应症:一切外科肿疡,红肿热痛的阳证;创伤浅表出血;皮肤病止痒;毒蛇咬伤等。

(二)手术疗法

n切开法

n烙法

n砭镰法

n挂线法

n结扎法

切开法:

n概念:运用手术刀进行脓肿切开的一种手术方法

n适应症: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

n用法

  1.时机:脓已成熟

  2.切口位置:脓肿稍低部位

  3.切口方向:

关节—横切口

 面部—沿皮肤自然纹理切开

循经直开  乳房—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

 关节区附近—避免越过关节

 手指—从侧方切开

4.切开深浅:以得脓为度

脓腔浅,头、颈、胁肋、腹手指部疮疡—浅开

脓腔深,臀、臂等部位得疮疡—深开

5.切口大小:以脓流通畅为度

脓肿大,脓腔深,肌肉丰厚—切口宜大

脓肿小,脓腔浅,肌肉薄—切口宜大

烙法:

n火针烙法

适应症:附骨疽、流痰等肉厚脓深得阴证,脓熟未溃,活虽溃而疮口过小,脓出不畅者。

细针——消散  如瘰疬

粗针——刺脓

n烙铁烙法

适应症:创伤脉络裂断出血,赘疣、息肉突出。

砭镰法(飞针):

n三棱针或刀锋在疮疡患处,浅刺皮肤或粘膜,放出少量血液,促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

n适应症:急性阳证,如丹毒、红丝疔

挂线法;

n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药线或橡皮筋等来挂断瘘管和窦道的方法,以利用线的紧力,促使气血阻绝,肌肉坏死,达到切开的目的。

n适应症:疮疡溃后脓水不净,形成瘘管和窦道者,或疮口过深,或生于血络丛处,不宜手术切开者。

结扎法:

n利用线的紧力,通过结扎,促使患部经络阻塞,气血不通,结扎上部的病变组织失去营养而致逐渐坏死脱落,达到治疗目的。或结扎止血。

n适应症:瘤、赘疣、痔、脱疽等病,及脉络断裂出血。

(三)其它疗法

n引流法

n垫棉法

n药筒拔法

n针灸法

n薰法

n熨法

n热烘疗法

n浸渍法

1.引流法

n药线引流

www.med126.com/zhuyuan/  外粘药物法—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

多用升丹类药,黑虎丹

  内裹药物法—已成瘘管和窦道者

多用白降丹、枯痔散

n导管引流

  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畅者

n扩创引流

  用于痈、有头疽溃后有袋脓者;瘰疬溃后形成空腔者;脂瘤继发感染化脓者。

2.垫棉法

n适应症:

  ①溃疡脓出不畅有袋脓者;

  ②疮孔窦道形成脓水不易排尽者;

  ③或溃疡脓腐已尽,新肉已生,但皮肉一时不能粘合者。

3.药筒拔法

n适应症

  ①有头疽坚硬散漫不收,脓毒不得外出者②毒蛇咬伤,肿势迅速蔓延毒水不出

  ③反复发作的流火

4.针灸法

n适应症

针刺:瘰疬、乳痈、乳癖、湿疮、瘾疹、蛇串疮、脱疽、内痔术后疼痛、排尿困难等。

灸法:肿疡初起坚肿,特别是阴寒毒邪凝滞筋骨,正气虚弱,不能托毒外出;或溃疡久不愈合,脓水清稀,新肉不生者。

5.薰法

n用药物燃烧后,取其烟气上薰,借着药力与热力的作用,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目的。

n肿疡、溃疡都可用

6.熨法

n用药物加酒醋炒热,布包熨摩患处,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目的。

n用于风寒湿痰凝滞筋骨肌肉等证;乳痈初起回乳。

7.热烘疗法

n在病变部位涂药后,再加热烘,使局部气血流畅,腠理开疏,药物渗入以活血祛风减轻或消除痒感,消除皮肤肥厚。

n用于鹅掌风、慢性湿疮、牛皮癣等皮肤干燥、瘙痒之症。

8.浸渍法

n用药物煎汤淋洗患部,使疮口洁净,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目的。

n用于溃疡后脓水淋漓或腐肉不脱;皮肤病瘙痒、脱屑;内外痔肿胀疼痛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