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其它 > 中药学 > 正文:中药学电子教材:解表药
    

中药学-电子教材:解表药

中药学:电子教材 解表药:解 表 药【目的要求】1.通过本章及章内各节概述部分的学习,应当了解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以及有关解表功效术语的含义;熟悉解表药的分类;掌握解表药及两类解表药在功效、主治病证、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方面的共性以及常用解表药的分类归属。2.通过本章具体药物的学习:掌握麻黄桂枝、紫苏、荆芥羌活防风薄荷桑叶菊花牛蒡子蝉蜕葛根柴胡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

解 表 药

【目的要求】

1.通过本章及章内各节概述部分的学习,应当了解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以及有关解表功效术语的含义;熟悉解表药的分类;掌握解表药及两类解表药在功效、主治病证、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方面的共性以及常用解表药的分类归属。

2.通过本章具体药物的学习:

掌握麻黄桂枝、紫苏、荆芥羌活防风薄荷桑叶菊花牛蒡子蝉蜕葛根柴胡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香薷、生白芷细辛苍耳子、蔓荆子升麻的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藁本辛夷淡豆豉的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概述】

1.含义

   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或称发表药。

表邪,是指以风邪为主,经皮毛、口鼻侵入人体,并引起表证的六yin外邪。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且有起病急,病程短,以恶寒、发热、脉浮为主要表现等特点。

由于解表药在药性和主治的寒热性质互异,一般将其分为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两类。或分别称为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

2.性能特点

解表药多味辛,性质轻宣疏散,作用趋向为升浮,归肺、膀胱经。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足太阳膀胱经亦主一身之表。其能疏散经肌肤或口鼻内犯的邪气,或开腠发汗,使表邪随汗而外解。

3.功效与主治

(1)功效:解表

(2)主治:外感表证,症见发热、恶风寒、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而不畅、脉浮,或伴有鼻塞流涕、咽痒、咳喘等表现者。

此外,部分药物还兼有祛风湿、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肿、透疹、消疮等其他多种功效,所以尚可用于风湿痹痛、咳喘、水肿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所谓解表,就是辛散的药物,外散表邪以解除表证的治疗作用,又称发表、疏表,或发散表邪,疏散表邪等。其中性温而又能散寒,主要用以治疗表寒证的作用,称为发散风寒、散寒解表或辛温解表。其发汗作用较明显者,又称发汗解表;其温散之性较弱者,多称祛风解表。药性偏于寒凉,用于治疗风热表证的作用,称发散风热、疏风热或辛凉解表。 

4.配伍应用

⑴使用解表药,首先应因证选药,注意区分表证的寒热,风寒表证宜选用发散风寒药,风热表证宜选用发散风热药。

⑵其次,应根据四时气候变化及患者体质的不同,选用相宜的解表药并作适当的配伍。如:

①冬多风寒,春多风热,夏多暑湿,秋多兼燥,分别要与温里药、清热药、化湿药或润燥药配伍。

②表证夹湿,宜以祛风胜湿的解表药为主,并合用化湿之药。

③温热病邪在卫分,宜用发散风热药,并辅以清热解毒药。

④若体虚之人外感,应辨别不同的正气虚衰,分别与益气、助阳、养血、滋阴药配伍,以扶正解表。

⑶此外,还可依据兼有症,进行必要的配伍。如见咳喘痰多,或气滞胀闷、呕恶者,可与化痰止咳平喘药或行气和中药同用。

5.使用注意

⑴使用解表药,尤其是发汗解表药,服用量不可过大,否则汗出淋漓,既会伤阴,又会损阳,可微令汗出,得汗即止,可使邪气外出,而正气不伤。

⑵因津血同源,凡平素津血亏耗之人,如多汗、久患疮疡、淋证、失血及孕妇、产后、年老体虚等,虽有表证,亦应慎用。

⑶解表药的用量,还应注意因时因地制宜,凡寒冬之时或阴冷之地,发散风寒药的用量宜稍重;而温暖之时或炎热之地,发散风寒药的用量宜稍轻。

⑷发散风寒药多宜饭后热服,药后温覆其体,可助散寒解表之力。

⑸解表药多为芳香质轻之物,一般不宜久煎,以免挥发性有效成分逸散而药效降低。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1.性能特点:

发散风寒药性味辛温,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功效,主治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口不渴,苔白而润,脉浮紧,或兼咳喘,鼻塞流涕者。

多数发散风寒药,还分别兼有止咳、平喘、止痛、祛风湿、利尿、通鼻窍、祛风止痒等不同功效,又可主治肺寒咳喘,风寒头痛,风湿痹证,水肿初起,鼻渊鼻塞及风邪外郁引起的皮肤瘙痒等证。但仍以兼有风寒表证者,最为适宜。

2.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性偏温燥,多能开腠发汗,燥热内盛者不宜。平素阴虚津亏,表虚不固而外感风寒者,亦当慎用。

 

麻黄《神农本草经》

为麻黄科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以秋季割取的嫩枝入药。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

1.发汗解表

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治疗此证,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更能增强发汗解表、温通郁滞之力。

又因其兼有平喘的功效,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伤寒论》麻黄汤。本品亦常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同用,如《和剂局方》十神汤,其与紫苏等药配伍。

2.宣肺平喘

用于肺气郁闭的喘咳证为主治肺气塞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

⑴对于风寒外束,肺失宣降之喘急咳逆,最宜使用本品,其发散风寒与平喘的功效,能全面针对该证的病机,本品与杏仁、甘草同用,如《和剂局方》三拗汤

⑵对肺热壅盛而肺气上逆之喘咳,本品仍可宣降肺气以收平喘之效,但须配伍清泻肺热之药以治本,并制约其温散发汗之性,使全方成为清肺平喘之剂,如《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其与清肺之石膏配伍。

⑶本品长于平喘,无明显祛痰作用,故喘咳而痰多者,常须配伍化痰之药,如《摄生众妙方》定喘汤,其与款冬花、半夏苏子等同用。

3.利水消肿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尤宜于风水初起有表证者。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其与生姜白术等同用。

此外,本品发散风寒的作用,还可以治疗风寒所致疮疹、皮肤瘙痒,鼻渊等鼻病之鼻塞不通或流涕不止。其散寒通滞之效,尚可用于风寒痹痛及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等证。

【用法用量】

⑴煎服,3~10g。

⑵本品生用发汗力较强,宜用于外有风寒之证;蜜炙麻黄长于平喘,尤宜用于喘咳而不宜发汗之证。

【使用注意】

虚喘多由肺气不足、肾失纳气所致,治宜补益肺肾,麻黄辛散耗气,故虚喘不宜。

⑵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兴奋作用,并可使血压上升,失眠高血压患者慎用。

【按语】

麻黄辛温升散,作用于肺和膀胱经,长于开泄腠理、透发毛窍,以外散侵袭肌表的风寒邪气,故较常用于风寒表证。在发散风寒药中,其发汗作用最为明显,为辛温解表的峻品。本品辛散而微兼苦降之性,可外开皮毛的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能平喘,也是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本品既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的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水肿初起,而有表证者。

桂枝《神农本草经》

为樟科乔木植物肉桂的嫩枝。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以3~7月割下的嫩枝入药。生用。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肺、心、肾、肝、脾经。

【功效应用】

1.发汗解表

用于风寒表证对于外感风寒之证,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

⑴治风寒表实证,桂枝与麻黄相须为用,既增强发汗散寒之力,又宣畅血脉以缓和头身疼痛。

⑵治风寒表虚证,营卫不和而自汗出、脉浮缓者,桂枝宜与白芍配伍,本品发汗祛邪,解肌表之风寒以调卫,白芍酸寒敛阴,固外泄之阴液以护营,共收调和营卫之效,如《伤寒论》桂枝汤

⑶治阳虚感寒,本品外散风寒,内温阳气,多与附子等温补药同用,共收助阳解表之效。

本品性味辛甘,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又可温助阳气于卫分,使营血畅旺于肌表。

2温通经脉

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

桂枝辛散温通之性,可温散经脉寒邪,有利于寒凝血瘀及风寒痹证等里寒证的治疗。治疗寒凝血瘀证,本品虽非活血之品,但善入人血分,以温散脉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其化瘀止痛之效。

⑴治妇女经脉受寒,月经不调,痛经癥瘕,产后腹痛等,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

⑵治风寒湿痹证,本品常与祛风湿散寒药同用,有助于通痹止痛;因其性升浮上达,与肉桂相对而言又以上肢及肩背痹痛多用。

⑶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常与薤白丹参等药同用。

⑷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常配伍黄芪、白芍等。

3温助阳气

用于肾心脾诸阳虚证。

本品甘温,可助心、肾、脾之阳气,故常用于以上三脏的阳虚证。

⑴治心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疼痛,或心失温养,心动悸,脉结代之证,可分别其血瘀、痰凝及正气虚衰等不同证型,配伍相宜的活血、消痰或温补之药。

⑵治脾阳不足,水湿内停之泄泻、痰饮等,本品常与补脾除湿、化痰药同用。

⑶治肾与膀胱阳虚寒凝,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本品常与茯苓猪苓等利尿药配伍,共收温阳化气,利尿退肿之效,如《伤寒论》五苓散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之性较强,并易入营动血,故实热内盛、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忌用;孕妇慎用。

紫苏《名医别录》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的叶和茎。其叶称苏叶(或苏叶),其茎称苏梗(或苏梗)。各地均产。以夏秋采收的地上部分人药。生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

1.发散风寒

用于风寒表证对风寒表证而兼脾肺气滞,胸膈不利、脘腹满闷、恶心呕逆;或咳喘痰多者,较为适宜。治前者,本品常与陈皮香附等行气药同用,如《和剂局方》香苏散;治后者,本品常与杏仁、半夏、桔梗等化痰、止咳药同用,如《温病条辨》杏苏散。

2.行气宽中

用于脾胃气滞之腹胀及呕吐 

⑴治疗中焦气机郁滞之脘腹胀满,恶心呕吐。

①偏寒者,常与砂仁丁香等温中、止呕药同用;

②偏热者,常与竹茹芦根等清胃、止呕药同用;

③痰湿甚者,常与半夏、橘皮等燥湿化痰、和胃止呕药同用。

⑵治妊娠胎气上逆,脘闷、食少、呕吐,甚至胎动不安者,本品常与砂仁、橘皮等药配伍,有理气安胎之效。

⑶亦可用于气滞痰凝之梅核气,咽中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者。

此外,本品对食鱼而腹痛吐泻者,具有和中解毒之功。可单用煎服或配伍生姜、橘皮等。 

【用法用量】

⑴煎服,3~10g。

⑵紫苏叶辛温发散,宜于外感风寒者;紫苏梗微辛微温,无发汗解表作用,其行气作用亦较紫苏叶和缓,宜于气滞轻证及胎动不安者。

【按语】

紫苏叶辛温发散之性较为缓和,其发汗之力亦不及麻黄、桂枝等药,外感风寒之轻证可以单用,重证须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合用,如《不知医必要》苏叶汤,本品与防风、川芎等药配伍。因其外可解表宣肺,内能理脾胃之气,又略兼化痰止咳之效,故适宜于外感风寒而兼有气滞者。此外,本品能行脾胃之气滞以宽中除胀、和胃止呕。

 

生姜《名医别录》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各地均有栽培。以秋冬二季采挖的新鲜品入药。切片生用、煨用或捣汁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

1.发散风寒

用于风寒表证。

本品散寒解表的作用亦较温和,略有发汗解表之功。对于风寒外感的轻证可以单用,尤多以本品为主,辅以葱白或红糖煎服。本品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与麻黄、桂枝、羌活等作用较强的发散风寒药同用,如《伤寒论》大青龙汤、桂枝汤等。

2.温中止呕

用于胃寒及呕吐证。

⑴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食少、呕吐等症,不论虚实均可收祛寒开胃、止呕、止痛诸效。本品辛温,长于温中散寒,和胃运脾。

①寒重者,可与可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

②脾胃气虚者,宜与人参、白术等补脾益气药同用。

⑵治疗呕吐证。本品尤长于和胃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①其本为温胃之品,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合,可单味煎服或捣汁服。

②若治胃热呕吐,亦可与竹茹、枇把叶等清胃止呕药配伍,共收清胃止呕之效;

③若治痰饮呕吐,常与半夏同用,既可增强和中止呕之效,又可降低半夏的毒副作用,此即《金匮要略》小半夏汤。

3.温肺止咳

用于肺寒咳嗽对于肺寒咳嗽者,不论有无外感风寒,痰多痰少,皆可选用。

⑴风寒外犯而咳者,可与麻黄、紫苏、细辛等兼能平喘止咳的辛温解表药同用,如《和剂局方》三拗汤,本品配伍麻黄、杏仁与甘草;

⑵外无表邪而痰多者,可与半夏、橘皮等化痰止咳药同用,如《和剂局方》二陈汤。

此外,本品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姜汤或姜汁灌服,或姜汁滴鼻,还可急救猝然昏厥者。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急救昏厥捣汁服,可用10~20g。生姜汁长于止呕和急救昏厥,宜用于呕吐重证及昏厥者,冲服或鼻饲,每次3~10滴。煨姜专于温中止呕,胃寒呕吐而不宜辛散解表之证多用。

【使用注意】热盛及阴虚者忌用。

附药

生姜皮  为生姜根茎切下之外表皮。其性味辛,凉。主要功效为利水退肿,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者。

香薷《名医别录》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香薷的地上部分或全草。主产于江西及安徽、河南等地。待果实成熟后采收地上部分或全草入药。生用。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膀胱经。

【功效应用】

1.发散风寒,化湿和中

用于风寒外感而兼湿阻中焦之证

本品辛温发散,以发汗解表为主要功效;其气芳香,又可人于脾胃而化湿和中。

⑴治风寒感冒,本品可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同用;

⑵湿阻中焦,可为苍术藿香等化湿药的辅助。

因其具有外散表邪、内化湿浊的特住院医师点,故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为湿困,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纳差,苔腻,或恶心呕吐,腹泻者,并多与厚朴扁豆等化湿药配伍。该证多见于暑天贪凉饮冷所致之阴暑证(或暑湿证),故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此为本品解表、化湿之功在暑湿证的同时应用。

2.利水消肿

用于水肿

本品发汗以散肌表水湿,又宣肺气启上源,且通畅水道,利尿退肿,亦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可单用,或配伍其他利水之药。 

【用法用量】

⑴煎服,6~15g。

⑵用于发汗解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应久煎,并多热服,以利发汗解表;治水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并多冷服,以助利水消肿。

【使用注意】暑热证慎用。

荆芥《神农本草经》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以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或分别采收花穗与梗入药。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

1.祛风解表

用于风寒表证及风热表证

本品药性微温,辛散轻浮,长于祛风解表,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亦有称其为发散风热药者),对于外感表证,不论风寒、风热,均广泛使用。

⑴治风寒表证,常与防风、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如《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

⑵治风热表证,常与薄荷、银花等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药同用,如《温病条辨》银翘散

2.清头目、利咽喉、止痒

用于风邪所致的头昏头痛、目赤多泪、咽喉痒痛、皮肤瘙痒。

本品善祛肌表及上焦风邪,亦常用于风邪上扰清窍或郁滞肌肤所致的以上诸症,风寒与风热者均宜。

⑴治头昏头痛,宜与蔓荆子、防风等祛风止痛药同用;

⑵目赤多泪,多与菊花、桑叶等法风、清热明目药同用;

⑶治咽喉痒痛,多与蝉蜕、薄荷、牛蒡子等祛风宣肺、清热利咽药同用;

⑷治皮肤瘙痒,多与祛风止痒药同用,亦可单味外用,研末撒涂并揉搓患处。

3.透疹

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

对于表邪外束,麻疹难于透发者,本品的透疹作用,可直接促进疹点外透;其祛风解表之效,亦有助于透疹。因麻疹为“内蕴热毒,外感天行”所致,故应与清热解毒药同用。

4.炒炭止血

用于出血证

荆芥炒炭,其性味功效已经改变成为味涩性平之收涩止血药,并主归肝经,可以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失血证,但宜辨别证型的寒热虚实,作相应的配伍,以标本兼治,增强止血之效。

此外,以本品祛风解表及“通利血脉”(《药性论》)之力,还可促使疮肿消散,故宜于疮肿初起而有表证者。

【用法用量】

煎服,6~12g。外用适量。荆芥穗的辛散之性强于荆芥,其用量可稍轻。

 

防风《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以春秋季采挖之根入药。生用。

【性昧归经】辛、微甘,微温。归膀胱、肝经。

【功效应用】

1.祛风解表

用于风寒表证。 

本品药性微温,以辛散风邪为主,亦略有祛寒之功,尚能胜湿止痛。

⑴常用以治疗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者,并多与荆芥、羌活等药同用,以增强发散风寒之效,如荆防败毒散

⑵因其发散作用温和,《丹溪心法》玉屏风散主治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以本品与黄芪等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

⑶本品虽偏温燥而不峻烈,前人称其为“风药中润剂”,经与发散风热药或清热药配伍,亦可用于风热表证。

2.祛风湿,止痛

用于风湿痹证。

本品是较常用的祛风湿、止痹痛药,治风湿痹证,宜与其他作用较强的祛风湿药同用,并根据风、寒、湿邪的偏盛等情况,作必要的配伍,如《宣明论方》防风汤,本品与秦艽、麻黄等药同用,主治行痹。

3.止痉

用于伤风

本品既辛散外风,又熄内风以止痉,破伤风因外伤受邪,风毒内侵经络,引发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故宜用本品。因作用缓和,故《外科正宗》玉真散以本品与天南星天麻等止痉力强之药同用。此外,本品能祛风止痒,皮肤瘙痒之症亦十分常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本品性偏温燥,内风因于热甚或阴血不足者不宜

羌活《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及宽叶羌活的根茎和根。主产于四川、青海等地。以春秋二季采挖的根及根茎入药。生用。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经。

【功效应用】

1.发散风寒

用于风寒表证。对外感风寒夹湿,恶寒发热,股体酸楚较重者,尤为适宜。并常与防风、细辛、川穹等祛风止痛药同用,如《内外伤辨惑论》羌活胜湿汤、《此事难知》九味羌活汤等。

本品辛温苦燥,其性雄烈,有较强的散寒解表作用,为主治风寒表证之要药,并素有“非时感冒之仙药”之称。因其又长于胜湿、止痛,故尤宜于外感风寒夹湿者。

对于外感风热,表邪较甚,而恶寒发热及头身酸痛较剧者,可于发散风热药或清热药中酌加本品,亦有较好的祛风止痛作用。

2.祛风湿,止痛

用于风湿寒痹证。因其善人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尤为多用。

本品辛苦性温,辛能祛风,苦能燥湿,温能散寒,具有较强的祛风湿作用,常与其他祛风湿药配伍,主治风湿寒痹,关节疼痛。

治风寒头痛亦有较佳疗效,并常与川芎、白芷、藁本等祛风止痛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2g。

【使用注意】本品温燥性强,血虚阴亏及燥热内盛者尤应慎用。

 

白芷《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根。主产于四川、浙江等地。以秋季采挖的根入药。生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祛风解表

用于风寒表证,鼻塞、头痛。

本品辛温解表,虽发散风寒以解表之力较温和,但因其兼有较好的止痛和通鼻窍之功,故亦常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并伴有头痛或鼻塞、流涕之症,并常与羌活、细辛、川芎或苍耳子、辛夷等药同用。

2.止痛

用于头痛、牙龈肿痛等疼痛证。

本品长于止痛,芳香上达,善入足阳明胃经,以头额眉棱骨疼痛及牙龈肿痛多用。

属风寒者,单用有效,即《百一方选》都梁丸;配伍细辛、川芎等散寒、祛风、止痛药,其效更佳。

属风热者,须与菊花、蔓荆子、薄荷等疏风、清热药同用。

治痹证、外伤疼痛等,本品亦可协助祛风湿或活血药增强止痛之效。

3.通鼻窍

用于鼻渊。

本品辛温香燥,可祛风、散寒、燥湿,使肺气宣利;又能升阳明清气,上养鼻窍,以针对鼻渊(鼻窦炎)因于风寒湿邪之病因。其通鼻窍,止疼痛,可改善该病鼻塞不通、浊涕不止、前额疼痛等主要症状。可以内服,亦可嗅鼻外用,并常与苍耳子、辛夷等药同用。其因于风热或肺热内郁者,亦常于相应的对证药中加入本品。

4.燥湿

用于湿浊偏盛之带下证。

本品性偏温燥,可以燥湿止带。

⑴治寒湿下注,白带清稀量多者,可以散寒、燥湿,并升举阳明清气而使白带减少,其多与炮姜、白术、莲子等温阳祛寒及健脾除湿药同用。

⑵湿热内盛,带下黄赤者,亦可与黄柏车前子等清热燥湿或清热利湿药同用,共收清热除湿以止带之效。

此外本品尚有消肿、排脓之效。以其辛散邪毒和温通血脉之力,用于疮初起时可助清热解毒药以消疮肿;痈疡脓成后,可助补气养血药以托毒排脓。

其祛风止痒之功,还可用于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温燥,阴虚火旺及血热内盛者忌用。

 

细辛《神农本草经》

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及华细辛的全草。前两种习称“北细辛”或“辽细辛”,质较佳,主产于东北地区;后者产于陕西等地。以夏秋季采挖的干燥全草入药。生用。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应用】

1.发散风寒

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及咳喘之证。

本品性温味辛烈,可以怯风散寒,尤长于止痛,故宜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且头身疼痛较甚者,如《此事难知》九味羌活汤中,其与羌活、川芎、白芷等祛风止痛药相须为用。

本品止痛、还能通鼻窍,亦宜于风寒感冒而见鼻塞流涕者;鼻渊头痛、浊涕不止者,亦较常用。

治阳虚感寒,本品外助发散风寒药以发汗解表,内温经脉以助温阳药振奋阳气,表里兼顾,可收助阳解表之效。风寒表证有咳嗽者,本品尚可止咳。

2.通鼻窍

3.止痛

用于疼痛证。

⑴本品止痛之力颇强。因其辛温走窜而祛风散寒,尤宜于风寒性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单用有效。但常与羌活、川芎、白芷等药同用。

⑵对于热痛者,本品须与疏散风热或清热药配伍,以清热止痛,如《景岳全书》二辛煎,其与石膏配伍,主治胃火牙龈肿痛。

⑶寒凝瘀滞之胸痹,痛经,外伤疼痛等,本品亦可与川芎、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同用。本品外用有麻醉止痛作用。

4.温肺止咳

用于肺寒咳喘。

本品辛香之性较强,可温肺桂寒以宣畅肺气,又可降肺逆而止咳喘,常与麻黄、干姜、半夏等散寒宣肺、温化痰饮药同用,以主治寒饮咳喘证。

此外,本品还用于寒邪痰浊闭阻心窍,猝然昏厥,牙关紧闭之证,单味研末,嗅鼻取嚏;或与皂荚麝香冰片等开窍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散剂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热盛及阴血不足者忌用。不宜与芦配伍(十八反)

 

苍耳子《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苍耳带总苞的果实。各地均产。以秋季采收的成熟干燥果实入药。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

【功效应用】

1.发散风寒,通鼻窍

⑴用于风寒表证。

本品辛温升散,具有发散风寒之力,对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者,其既能辛温解表,又有止痛和通鼻窍之特长,故可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同用。

因其解表之力甚弱,一般风寒感冒而鼻塞流涕不明显者,实不多用。

⑵用于鼻渊。

本品性温而升浮上达,善通鼻窍以除鼻塞,性辛燥又可止浊涕,并以缓解前额及鼻内胀痛见长,对风寒内犯之鼻渊鼻塞,浊涕不止,难辨香臭,前额昏痛之证,一药数效,标本兼治,可内服亦宜外用,被古今视为要药,且常与辛夷、白芷等法风止痛药同用。

鼻渊一证,因于风热外袭或胆经、脾经湿热内蕴者亦多,本品又常分别与薄荷、菊花等疏风热药,或黄芩龙胆草等清热药同用。气虚者,亦可与补气药同用。鼻窒(慢性鼻炎)、鼻鼽(过敏性鼻炎)等其他鼻病,本品亦较常用。

2.祛风湿,止痛

用于风湿痹证。本品辛温,略有祛风湿,止痹痛之功。用于风湿寒痹,关节疼痛,可与其他祛风药同用。

此外,以其发散风寒之力,还可用于皮肤瘙痒及风寒头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本品宜炒后碾去刺用,不仅便于配方,又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并可降低毒性。

【使用注意】过量易致中毒。血虚阴亏者慎用。

辛夷《神农本草经》

为木兰科乔木植物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花蕾。主产于河南、湖北、四川等地。以春初采收的干燥花蕾入药。生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经。

【功效应用】

1散风寒

用于风寒表证。

本品辛温,略能发散风寒,因其又可宣通鼻窍。⑴故治外感风寒,肺窍郁闭,恶寒发热,且鼻塞头痛者,宜与防风、白芷、细辛等发散风寒药同用。⑵风热感冒而鼻塞头痛者,亦可于薄荷、金银花等疏散风热药中,酌加本品,以增强通鼻窍及逐表邪之力。⑶因其解表之力较弱,与苍耳子相似,外感而无鼻塞、流涕等症者亦不多用。

2通鼻窍

用于鼻渊。 

本品性味辛温轻浮,芳香升散,外能祛除风寒邪气,内能升达肺胃清气,尤长于宣通鼻窍,亦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的要药。

⑴偏风寒者,常与苍耳子、白芷、细辛等散风寒、通鼻窍之药相须为用。

⑵偏风热者,宜与薄荷、菊花、石膏、黄芩等疏风热、清肺热药配伍。

⑶鼻渊之气虚证,常与补气之药同用。其他鼻病之鼻塞、流涕亦多用本品。

【用法用量】煎服,3~9g。本品质轻浮于水面,不便煎煮,且表面有毛,易剌激咽喉,宜用纱布包煎。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鼻病因于阴虚火旺者忌用。

藁本《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藁本和辽藁本的根茎。前者主产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等地;后者主产于吉林、辽宁等地。以春季采收的干燥根茎入药。生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膀胱、胃经。

【功效应用】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用于风寒表证、风寒头痛及风寒湿痹。

本品气味辛温,上行升散,长于入膀胱经以祛风、寒、湿邪,功效与羌活相似,惟其辛散雄烈之性较为缓和,故常配伍同用,其主治病证及配伍原则亦同于羌活,如《内外伤辨惑论》羌活胜湿汤,主治风寒湿气在表之证。

此外,本品还可寒湿所致的腹痛泄泻诸证。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温燥,热盛及阴血不足者忌用。

葱白《神农本草经》

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葱的近根部的鳞茎。我国各地均产。临用时采集。鲜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散风寒,通阳气

1.用于风寒感冒。本品辛温而不燥烈,发汗而不峻猛,发散风寒作用较为缓和,适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之轻证,可以单用。更常与其他较温和的解表药同用。

2.用于阴盛格阳,厥逆脉微、面赤,下痢等证。

本品能宣通阳气,温散寒凝,可使阳气上下顺接、内外通畅。

治体内阴寒过盛,阳气被拒于外的面赤、烦躁等外部假热之证,宜与附子、干姜等同用,以助回阳破阴之效。

单用捣烂炒热,外敷脐腹,加以温熨,亦能通阳散寒,主治寒凝气阻,腹部冷痛,或小便不通者。

此外,本品还略有解毒散结之功,可外用于疮痈肿毒。单用捣敷患处,若调入适量蜂蜜更佳。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

胡荽《食疗本草》

为伞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芫荽的全草。我国各地均有栽种。以果实成熟时采收的全草入药。多用鲜品。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发表透疹

用于风寒外束,麻疹不透。

本品辛香温散,亦可解表,治风寒感冒可配伍其他发散风寒药。因其既发散风寒,又可透疹外达,故宜于因外感风寒,疹出不畅,或疹出而即隐没之证。多单用煎汤熏洗,或与荆芥、薄荷等解表透疹之品同用。
2开胃消食

用于饮食不消,纳食不佳、脘腹胀闷。

本品芳香,入于脾胃,能使中焦健运。治饮食积滞者,可与健脾消食药和行气和中药同用。尤多用于饮食调味,以开胃消食,增加食欲。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热盛而疹出不畅者忌服。

 

柽柳《开宝本草》

为柽柳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柽柳的嫩枝叶。全国各地均产。以开花时采集的嫩枝入药。生用。

【性味归经】辛,平。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发表,透疹

1.用于感冒。

本品可辛散表邪,又能宣肺气而止咳喘。风寒表证而咳喘者,可与麻黄、紫苏等药同用;风热表证而咳喘者,可与桑叶、牛蒡子等药同用。

2用于麻疹不透。

本品具有辛散宣发之性,以透疹为主要功效,且兼解表。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或表邪外束,疹毒内陷,始见形而骤然收没者,均可使用。证轻者,可单用。属热者,宜与发散风热药和解毒透疹药配伍。兼寒者,可与荆芥、胡荽等辛温透疹药同用。

此外,本品还有祛风湿及祛风止痒等功效。治风湿痹痛,可与羌活、独活、秦艽等同用;治风疹瘙痒,可与防风、荆芥、薄荷等祛风止痒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1.含义:

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热表证及温热病卫分证的药物,称为发散风热药,此前多称辛凉解表药。

2.性能特点:

发散风热药性偏寒凉,味辛而多苦。辛散以法风,苦寒则清热。其作用趋向以升浮为主,多兼沉降。其发散之力较辛温解表药缓和,多数无明显发汗作用。

本类药物的解表功效主治风热表证及温热病初起邪在卫分,症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兼口渴、咽干、头昏身痛、流涕及咳嗽等。

其发散风热之功,除主治风热感冒等表证外,还有利咽喉,清头目及止痒等多方面的效果,故还常用于风热上犯清窍所致的咽喉痒痛、头痛头昏,目赤多泪或邪郁闭肌表引起的皮肤瘙痒。

大部分发散风热药还兼有透疹作用,适用于麻疹初起,因风热外束而疹出不畅之证。此类药物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疹点外透,其解表或清热解毒功效亦能通过法邪而有利于透疹。

多数发散风热药除解表外,又为清热之品,同时具有清热药的性能特点及功效,还可主治相应的里热证。

薄荷《新修本草》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的叶和茎。各地均产,以江苏产者质优。一年可以采割2~3次,以干品或鲜品入药。生用。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

用于风热表证或温病卫分证。

本品性味辛凉,芳香轻浮,其辛以发散,凉以解热,且辛散外邪之力较强,是发散风热诸药中发汗作用较为明显之药,故风热感冒和温病卫分证十分常用。并与其他疏散风热药或清热解毒药配伍,以增强法表邪或解热毒之力,如《温病条辨》银翘散,本品与金银花、牛蒡子等药同用。

本品重在辛散表邪,亦常与发散风寒药同用,以治疗风寒表证,如《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本品与羌活、防风等药配伍。

2.清头目,利咽喉,止痒

用于风热头昏头痛、目赤多泪、咽喉痒痛及皮肤瘙痒。

本品不仅长于发散风热以解表,而且还有良好的清头目、利咽喉和止痒之效。

⑴治风热上攻的头痛、眩晕等,多与菊花、蔓荆子、川芎等祛风止痛药同用。治肝热目赤多泪,宜与菊花、木贼、石决明等清肝明目药同用。

⑵治咽喉肿痛,宜与桔梗、牛蒡子、僵蚕等利咽药同用。

⑶治风疹瘙痒,常与荆芥www.med126.com/sanji/、防风等祛风止痒药同用。

3.透疹

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

治疗风热外束而疹出不畅者,本品既能透疹,又可辛散风热之邪以利疹毒外透,常与蝉蜕、牛蒡子等既透疹又可疏风热、解热毒之药同用。

此外,本品还略有疏肝行气、化湿和中的功效,可用于肝气郁滞,胁肋胀痛;以及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脘腹胀满、吐泻等症。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本品芳香之气较浓,相对于其他解表药尤宜后下。外用适量。薄荷叶发汗解表力较强,其梗作用缓和,多用于行气和中。

【使用注意】体虚多汗者不宜。

牛蒡子《名医别录》

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果实。主产于河北、吉林、浙江等地。以秋季采收的干燥成熟果实入药。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

用于风热表证及或温病初起而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多与金银花、薄荷、桔梗等解表、利咽药配伍。

2.透疹

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者。常与薄荷、葛根等同用。

3.清热解毒

用于热毒咽喉肿痛、疮痈及痄腮等证。(治疗咽喉肿痛,不论风热或热毒证,皆较常用。)常配伍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

又因本品兼能滑肠,可使大便通畅而利于热毒清降,故上述病证有大便热结不通者,尤为适宜。

【药性分析】本品性味辛能发散,味苦能泄,性寒清热,升散祛风之中又有清降热邪之性,作用于肺、胃经,既能发散肌表的风热邪气,以解表、透疹;又能清泻肺胃的热毒,消肿利咽。发散解表之力虽不及薄荷,但长于清利咽喉。

【用法用量】煎服,6~15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有降低。

【使用注意】虚寒便溏者慎用。

桑叶《神农本草经》

为桑科乔木植物桑树的叶。各地均产。以秋冬经霜后采收的叶片入药。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辛、苦、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

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热犯肺之卫分证。

本品辛甘性寒,发散表邪的作用较为缓和。用以疏散风热,常与菊花、薄荷等药同用以增效。因其兼能清肺止咳,故多用于外有风热,内有肺热而发热、咽痒、咳嗽等症可收外祛风热以解表,内清肺热而止咳的效果,如《温病条辨》桑菊饮,以本品与菊花、薄荷、桔梗、杏仁等辛凉解表、利咽止咳药同用。

2.清肺润燥

用于肺热或燥热咳嗽。

本品苦寒以清泄肺热,甘寒以凉润肺燥,除风热表证而兼咳嗽者外,亦常用于肺中有热咳嗽痰少,色黄而粘稠,或燥热伤肺,干咳无痰,咽痒之证。

如《温病条辨》桑杏汤,主治外感温燥,身热、口渴、干咳等症,本品与沙参、浙贝母、杏仁等清肺、化痰、止咳药同用。燥热甚者,如《医门法律》清燥救肺汤,以本品配伍麦冬阿胶、石膏等养阴润肺、清肺之药。

3.清肝明目

用于肝热目疾及头昏头痛。

本品苦寒入肝可清热,又甘润益阴以明目。故既常用于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等症,亦多用于肝肾精血不足、眼目昏花、视物不清者。

⑴治肝热或风热目疾,宜与菊花、决明子谷精草等清肝明目药同用;

⑵治肝虚目疾,宜与枸杞子、黑芝麻等养肝明目药同用;

⑶对肝热引起的头昏、头痛,本品亦可与菊花、蔓荆子等清肝药同用。

4.平抑肝阳

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烦躁易怒者,常与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略有凉血止血之功,尚可用于血热妄行之咳血、衄血、吐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9~15g。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宜用于肺燥咳嗽证。

 

菊花《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头状花序,主产于浙江、安徽等地。由于花色和产地不同,又有白菊花、黄菊花和杭菊(浙江)、滁菊与毫菊(安徽)、怀菊(河南)、祁菊(河北)、川菊(四川)之分。以花期采收的干燥花序入药。生用。

【性味归经】辛、苦、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

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热犯肺之卫分证。

本品性味辛苦微寒,能外散风邪,内清肺热,性能及功用均与桑叶相似,且相须为用。其发散表邪之力同样较为和缓,亦宜与薄荷等辛散力强之药配伍以增强解表之力。本品亦主要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热犯肺,发热、头痛而有咳嗽者,如《温病条辨》桑菊饮。

2.清肝明目

用于肝热或肝虚目疾。

本品清肝明目并略兼养阴益肝的作用,亦与桑叶相似。常用以治疗肝经实热或风热上攻所致的肝热目;赤、红肿、涩痛、流泪等症,以及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之视物昏暗。其配伍原则亦与桑叶相同,如《和剂局方》菊花散,主治肝热眼目赤肿、目暗羞明或痒或痛等,本品与木贼、蝉蜕等清肝明目药同用;《医级》杞菊地黄丸主治肝肾不足之目疾,本品与地黄、山茱萸等补肝肾之药同用。

3.平抑肝阳

用于肝阳上亢或肝热上攻之眩晕、头痛等症。

本品能平肝阳,并清肝火,无论肝阳上扰或肝火上炎引起的头昏、头痛、眩晕等症均宜选用。

治阴虚肝阳上亢而眩晕头痛者,可与生地、白芍、羊角钩藤等滋阴药及平肝潜阳药同用,如《重订通俗伤寒论》羚角钩藤汤

治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者,可与夏枯草、蔓荆子等清肝热药或疏风止痛药同用。  

4.清热解毒。

用于痈肿疔毒,内服与外敷均宜。因其清热解毒之力不及野菊花,故较为少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

 

蝉蜕《神农本草经》

为蝉科昆虫黑蚱羽化时脱落的皮壳。主产于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以夏秋季收集去净泥土的皮壳入药。生用。

【性味归经】甘、微辛,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利咽开音

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病初起。

本品味微辛,能疏散风热以祛邪解表,治疗外感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发热、头痛者,宜与薄荷、牛蒡子等药同用,如《时病论》辛凉解表法。因其长于疏风热以宣肺利咽开音,对以上病证而兼风热郁肺,声音嘶哑或咽喉痒痛、咳嗽者尤为适宜。

本品还能止痒,可用于风邪外郁所致的多种皮肤瘙痒证。治风热瘙痒,如《景岳全书》二味消风散,本品与薄荷同用;属风寒者,可与麻黄、防风、荆芥等药同用。
2.透疹

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

本品既透疹又疏散风热,宜用于风热外束而麻疹难透者。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竹叶柳蒡汤,本品与薄荷、荆芥穗、牛蒡子等解表、透疹药同用。
3.明目退翳

用于目赤翳障。

本品又善入肝经,能清泄肝热,以明目退翳,故可用以治疗肝热上攻所致的目赤流泪、翳膜遮睛之症,常与菊花、车前子、决明子等清肝明目药同用,如《银海精微》蝉蜕散。
4.息风止痉

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

本品味甘缓急,熄风止痉,可用以治疗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等肝风内动之证。因其性偏寒凉,能清泻肝火,更宜于肝热生风者。治小儿急惊风等肝热动风者,常与牛黄、钩藤等清肝熄风药同用;治慢惊风,《幼科释谜》蝉蝎子散,本品与全蝎、天南星等止痉药同用。治破伤风,可与天南星、全蝎、天麻等祛风止痉药同用。

此外本品还常用以治疗小儿夜啼不安,现代研究该药能镇静安神,故用之有效。

【用法用量】煎服,6~15g。止痉宜用较大剂量。

附药

蝉花 麦角菌科真菌大蝉草的分生孢子(蝉棒束抱菌)及其寄主山蝉幼虫的全体。性味甘,寒;归肺、肝经。功效:熄风止痉,明目退翳,疏风清热,透疹止痒。《本草纲目》认为:“功同蝉蜕。”亦可用于肝热生风、破伤风,风热目疾,风疹瘙痒及风热头痛,咽喉疼痛等证。用法用量:煎服,3~6g。

蔓荆子《神农本草经》

马鞭草科灌木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果实。主产于山东、江西、浙江等地。以夏季采收的干燥成熟果实入药。生用或微炒用。用时打碎。

【性味归经】辛,微寒。归肺、肝、胃经。

【功效应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1.用于外感表证头昏头痛。

本品味辛而性微寒,虽外散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因其善能疏风止痛、清利头目,故风热表证而有头昏头痛或目赤流泪者,较为多用。且多配伍薄荷、菊花等药以增强疏散风热之力,如《银海精微》菊花茶调散配伍本品,主治此证。

亦可用于风寒感冒,头身疼痛,可与羌活、防风等发散风寒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

2.用于其他多种疼痛证。

本品止痛之功,还可用于头风痛、痹痛及牙痛、胃脘痛等证。治前二证,常配川芎、羌活等祛风止痛药以增强止痛之效;治后二证,可与白芷、升麻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

葛根《神农本草经》

为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野葛或甘葛的根。各地均产。野葛主要野生于湖南、河南、浙江等地;甘葛多栽培于广东、广西等地。以春秋二季采挖的根入药。生用或煨用。

【性味归经】辛、甘,凉。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
1.解表退热

用于外感表证,发热头痛。

本品辛凉升散,能祛在表之风邪,发汗解表,且以退热之效较佳。外感表证发热、无汗、头痛等症,无论风寒与风热,均可选用。治风寒表证,可与发散风寒药同用,如《和剂局方》十神汤,本品配伍麻黄、紫苏等药;风热表证,可与疏散风热药或清热药同用。本品既辛散在表之风,又清泄内入之热邪,前人称其为太阳阳明“解肌”之药,故外感表证,邪郁化热初犯于里,发热加重,恶寒渐轻,口微渴等症者,较为多用。本品又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颈背强痛。该证见于风寒表证其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汤合用;若见于表虚汗出者,常与桂枝汤合用。

2.透疹

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

本品发散表邪,兼清肺胃之热,又可透发麻疹。用治麻疹初起因风热外束、热毒内蕴而疹出不畅者,常与牛蒡子、升麻等疏风热、解热毒又可透疹之药同用。
3.生津止渴

用于热病口渴及消渴

本品能清泄胃热、生津止渴,可用于多种病证而有烦渴者。其性甘凉,尤宜于热病伤津之口渴,常与知母、石膏等清热泻火药同用。阴虚内燥之消渴病口渴,可与沙参、麦冬等养胃生津药同用。其又能升发脾胃清气,对脾虚气弱所致的消渴,又可与人参、黄芪等补气药同用,还有助于促进津液的化生和输布。
4.升阳止泻

用于脾虚泄泻。

本品升阳,乃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的简称。因其能升举脾胃清阳而收止泻之效,故脾虚气陷,运化失司而便溏泄泻者较为适宜,并常与白术、茯苓等益气健脾药同用,如《六科准绳》七味白术散痢疾初起而有发热者,本品主要用以透邪解热,如《伤寒论》葛根芩连汤,其与清热燥湿解毒药黄连、黄芩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解表退热,透疹及生津宜生用,煨制后升阳止泻作用增强,辛凉之性减弱,脾虚泄泻宜用。

柴胡《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根或全草。前者称北柴胡,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等地;后者称南柴胡,主产于湖北、四川等地。以春秋二季采挖之根入药。生用或醋炙用。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肺、肝、脾经。

【功效应用】

1.解表退热

用于外感表证发热及少阳证寒热往来。

本品辛散升浮,其性微寒,能祛邪解表,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治外感表证发热,不论偏寒偏热,皆可使用。如《外科理例》荆防败毒散,主治风寒表证,柴胡与羌活、荆芥、防风等发散风寒药同用;《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治风热表证,本品与葛根、石膏等发散风热药和清热药同用。本品尤善入少阳,以辛散入于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伤寒少阳证的要药。且常与长于清泄少阳热邪之黄芩配伍,共收和解少阳之效,如《伤寒论》小柴胡汤

2.疏肝解郁

用于肝气郁结证。

本品味辛,能入肝行散气滞,以疏肝解郁。为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妇女月经失调等肝郁气滞证的要药。如《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本品与香附、川芎等行气药和活血药同用,以行气疏肝,活血调经止痛。
3.升阳举陷

用于中气下陷。

本品升浮,入于脾胃,能升举其清阳之气。治疗脾气亏虚,升举无力,中气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久泻不止,甚至脱肛、子宫下垂等症,须与黄芪、人参、升麻等补脾益气及升阳之药同用,共收补气升阳之效,如《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解表退热用量宜稍重,且宜用生品。疏肝解郁宜醋炙,以增强疏肝止痛之效。

升麻《神农本草经》

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根茎。大三叶升麻的药材称为关升麻,主产于辽宁、黑龙江;兴安升麻药材称为北升麻,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地;升麻药材称为西升麻,主产于陕西、四川、青海等地。以夏秋二季采挖的干燥根茎入药。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肺、胃、脾经。

【功效应用】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1.用于外感表证发热。

本品能辛散风邪,解表退热,前人称本品为“阳明伤风之药”,故表证渐入阳明,身热增盛者,较为适宜,如《阎氏小儿方论》升麻葛根汤,“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等症。治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亦可与其他辛凉解表药同用。治风寒表证,则须与辛温解表药同用。

2.用于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本品能直接透发麻疹,且有解表退热,清热解毒之功,对表邪外闭,或热毒内盛所致的麻疹初发难透者,既可祛邪又能透疹,并多与牛蒡子、薄荷、葛根等解表透疹药配伍。

3.用于热毒病证。

本品清热解毒之功效,可用于瘟疫、痄腮、咽喉及牙龈肿痛、疮肿等多种热毒病证。因其长于清解阳明胃经热毒,故胃火炽盛成毒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肿喉痛等较为多用。治牙痛口疮,常与黄连等清胃解毒药同用;治咽喉肿痛、痄腮等,常与牛蒡子、板蓝根、黄连、黄芩等解毒、利咽、消肿药同用。本品亦可治疮肿,常与金银花、连翘、赤芍等解毒消痈药同用。

4.用于中气下陷。

本品的升阳功效与柴胡相似,皆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且多与之同用以增强作用,主治脾虚气陷所致的肮腹坠胀、久泻脱肛、子宫及胃下垂等证。如《脾胃论》补中益气汤,以本品与黄芪等补气药配伍,共收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3~10g。生品辛散与苦泄力强,解表、透疹及清热解毒宜用;蜜炙可使辛散之性减弱,升阳作用持久并减轻对胃的刺激,故升阳举陷宜用。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及阴虚火旺者忌用。

 

淡豆豉《名医别录》

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加发酵制成的炮制品。全国各地均有生产。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辛、微苦,微寒(以青蒿、桑叶等药为辅料加工者)或辛,微温(以麻黄、紫苏等药为辅料加工者)。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解表

用于表证。

本品辛散解表,可以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等症。因其发散作用不强,药性平和,风热表证或风寒表证,均可使用。证轻而寒热不明显者,常与葱白同用,如《肘后方》葱豉汤。较重之风热表证和卫分证,常与薄荷、金银花、牛蒡子等疏风热、解热毒之药同用,如《温病条辨》银翘散;风寒表证,常与发散风寒药同用,如《类证活人书》葱豉汤,以本品与麻黄、葱白等配伍。

此外,本品还有下气和中及解毒之效。可用于腹胀呕逆,泻痢腹痛、温热病及疮肿等证。因作用缓和,实不多用。如与栀子等苦寒药同用,可护胃、下气、和中,防其苦寒伤胃,如《伤寒论》栀子豉汤;又如《伤寒论》瓜蒂散、《普济本事方》紫金丹,本品与瓜蒂、砒石等毒烈药同用,能护胃和中,降低毒性,并可赋型,便于服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入丸散剂,适量。

 

浮萍《神农本草经》

为浮萍科多年生水生漂浮草本植物紫萍的全株。全国各地均产。以6~9月捞取的全草入药。生用或用鲜品。

【性味归经】辛,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

1.发汗解表

用于外感表证,发热无汗。

本品性味辛寒,具有发汗解表之功,较宜于风热表证而发热无汗者,可与薄荷、蝉蜕、金银花等疏散风热药同用。风寒表证,亦可与麻黄、羌活、香薷等发散风寒药同用。
2.止痒

用于风疹瘙痒。本品祛风止痒,对于风邪郁闭肌表,风疹瘙痒,风热与风寒者皆宜。前者,如《养生必用方》治风热瘾疹,以本品与牛蒡子、薄荷等辛凉类疏风止痒药同用;后者,多与麻黄、防风等辛温类祛风止痒药同用。
3.透疹

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

本品辛散之性,可助麻疹外透。常与薄荷、牛蒡子等药同用。
4.利水退肿

用于水肿。

本品上宣肺气,外达皮毛,发汗透邪;下入膀胱,通调水道,泄除水湿,以水肿小便不利而兼风热表证者为宜。可单用本品晒干为末服;亦可入复方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6~10g。入散剂,每次1~2g。

【使用注意】表虚自汗者不宜。

木贼《嘉祐本草》

为木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木贼的地上部分。主产于东北、华北及长江流域等地。以夏秋二季采集的干品入药。生用。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清肝热、散风热,明目退翳

用于肝热或风热之目赤、多泪、目翳等症。

本品既清肝热,又略有散风热之效,故可主治肝热与风热所致的目赤、流泪或目翳等症。兼有风热表证者,常与蝉蜕、薄荷、菊花等疏风热明目药同用,如《证治准绳》木贼散,以本品配伍蝉蜕、谷精草等药;有肝热者,可与龙胆草密蒙花、栀子等清肝药配伍,如《证治准绳》洗肝明目散。本品能疏散风热,虽解表之力较弱,亦可用于风热感冒;并有用于风寒表证者,如《圣惠方》以本品与生姜、葱白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止血之功,可用于便血、血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6~10g。

 

小  结

【重点难点】

1.在性能方面  除掌握各药性、味、归经的共性之外,还应认识其不同的个性特点。如发散风寒药中,防风、荆芥药性微温,荆芥尤其偏于平和(荆芥炭苦、涩、性平);发散风热药中,薄荷、蝉蜕、葛根、柴胡等药性微寒(薄荷、葛根习惯称为凉性)。各药除具有辛昧和主要归肺经外,常因兼有不同功效而又有不同的药昧和归经,如麻黄、羌活、菊花等能降泄、燥湿和清热的药物又有苦昧,桂枝、葛根、防风、蝉蜕等能助阳、生津、缓急的药物又有甘味。又如紫苏能行气宽中又归脾(胃)经,桑叶、菊花、蝉蜕能明目又归肝经等等。尤应理解麻黄、香薷归膀胱经,是以脏腑辨证而言的,表明其利尿的作用部位;而羌活、防风等药归膀胱经,是以经络辨证而确定的,源于足太阳经为一身之藩篱而主表的理论,这些药虽未标明其归肺经,亦可主治表证。

2.在功效方面  发散风寒药以发散风寒(或散寒解表)为主要功效,发散风热药以发散风热(疏风热)为主要功效,但应理解发汗解表、祛风解表等类似术语所反映的不同解表特点。凡称发汗解表者,均有较明显的发汗作用;凡称祛风解表者,其温性不强,多为微温之品,且发汗作用亦不强,并多兼有止痒之效,还常用于皮肤瘙痒。在兼有功效方面麻黄、生姜、细辛发散风寒而兼平喘(或止咳),麻黄、香薷兼能利水消肿,羌活、防风、苍耳子、藁本兼能祛风湿、止痛,白芷、蔓荆子亦能止痛,苍耳子、辛夷、白芷、细辛兼能通鼻窍,香薷可化湿和中、紫苏可行气以和中、生姜可温脾胃以和中。本类药物以其疏散之性,荆芥、薄荷、蝉蜕、牛蒡子、桑叶、菊花、蔓荆子等还有清头目、利咽喉或止痒之效,其中荆芥、薄荷的作用尤为明显,故将以上作用全部列入功效之中,其他药物则从略。透疹虽与解表或解毒有关,但实为特殊功效,故仅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葛根与升麻有此功效。在发散风热的其他兼有功效中,则多与清热有关。

此外,还应理解桂枝温助阳气的功效包括温肾阳助膀胱气化、温通心阳及温助脾阳等。

3.在主治(应用)方面  发散风寒药均可主治风寒表证,还必须进一步认识各药的个性特点。而这些特点往往是由于各药在性能、作用强度及兼有功效等方面的原因而决定的。如麻黄宜于风寒表实证;桂枝则风寒表实无汗与表虚自汗均宜、且适用于阳虚而感受风寒者;紫苏宜于外感风寒而兼气滞或咳喘痰多者;荆芥不论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均广泛应用;防风以治风寒表证为主,并可止痛,风热表证及卫气不足之人外感风寒者,亦可配伍使用;羌活辛温性燥而雄烈,宜于外感风寒夹湿,头身疼痛、股体酸楚较重之证,尤善除膀胱经之疼痛。此外,熟悉药中,香薷长于治疗外感风寒内兼湿阻中焦之证,白芷、细辛长于治疗外感风寒而兼头痛、鼻塞之证(白芷善治阳明头痛);细辛、生姜还长于治疗风寒咳嗽之证。在发散风热药中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是典型的疏散风热药,既常用于风热表证,又常用于温热病卫分证;葛根、柴胡、升麻三药,长于解表退热,且为寒性,但并不常用于卫分热证,风寒表证发热亦较常用;还应注意葛根长于“解肌”及缓解外邪郁阻之项强不舒;柴胡长于治疗邪入少阳,寒热往来之证;蔓荆子能止痛,多用于表证而头昏头痛或身痛者。

此外,还应注意麻黄既能辛散以宣肺平喘,又可苦泄以降逆平喘,可主治肺气壅遏、宣降失司之喘咳实证,尤宜于风寒喘咳,肺热喘咳亦可选用;其可以利尿消肿,但更长于发汗以外散肌肤水湿,并可宣畅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助其利水,故以水肿初起兼有表证者为宜。桂枝温通经脉,既可助祛风湿药以除痹痛,又可助活血药以祛瘀止痛;故相应的主治有风湿痹证(尤以上肢及肩背等处多用),寒凝血瘀之妇女月经失调、痛经、癥瘕、产后腹痛、外伤受寒及寒凝头痛、腹痛、痛痛、阴疽等证。牛蒡子治咽喉肿痛,不论风热或热毒所致者,均宜选用,尤宜于兼见便秘者。桑叶既治肺热咳嗽,又治肺燥咳嗽。桑叶与菊花,常用于肝热目疾,亦可主治肝虚目暗,视物不清。蝉蜕利咽而善治风热所致的声音嘶哑。葛根升阳而多用于脾虚泄泻,柴胡与升麻升阳则多用于中气下陷、升举无力脏器下垂之症。

4.在配伍方面  着重理解麻黄配桂枝,麻黄配石膏,麻黄配杏仁,桂枝配白芍、桂枝配活血药,桂枝配祛风湿药,桂枝配茯苓等利水药,紫苏配砂仁、丁香,紫苏配黄连,防风配黄芪,薄荷配荆芥,桑叶配菊花,柴胡配黄芩,柴胡配黄芪的主要意义。

5.在药物比较方面  应注意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荆芥与薄荷、桑叶与菊花、葛根与柴胡在性能、功效与应用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6.在用法用量方面  注意记忆和理解本章药物的特殊用法和用量。如麻黄发散风寒宜生用,平喘(尤其是治肺热喘咳)多蜜炙用。紫苏发散风寒宜用苏叶,紫苏梗宜用于气滞轻证及孕妇。香薷治水肿用量宜稍大,且须浓煎。荆芥止血须炒炭用。生姜汁宜用于急救昏厥及呕吐甚者,煨生姜专于温中止呕,生姜皮用手水肿。苍耳子宜炒后碾去刺用。辛夷宜包煎。薄荷叶发汗解表力较强,多用于解表;薄荷梗作用缓和,多用于行气和中。牛蒡子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有降低。蜜炙桑叶长于润肺止咳,宜于肺燥咳嗽之证。生葛根长于解表退热、透疹及生津止渴,故表证发热、麻疹不透及热病口渴者宜用。煨葛根长于升阳止泻,脾虚泄泻宜用。柴胡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多酒炙,且用量均应稍轻。

7.在使用注意方面  注意记忆和理解本章药物在概述中介绍的解表药及两大类解表药共有的使用注意,并着重掌握以下部分药物特殊的使用注意。麻黄慎用于虚喘、高血压及失眠患者。桂枝性温助阳,又善入血分,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尤应忌用,孕妇应慎用。羌活温性与燥性均较强,阴虚及燥热甚者尤其不宜。细辛有小毒,用量不可过大,服散剂每次0.5~1g,且不可与藜芦配伍。苍耳子有小毒,过量易致中毒。牛蒡子有缓泻之力,便溏者不可过用。

【复习思考题】

1.试述解表药的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

2.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主治病证各是什么?

3.简述白芷的功效和主治病证。

4.简述葛根的解表特点及应用。

5.荆芥与防风在性能、功效和应用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