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在线
搜索更多精品课程:
热 门:外科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肤性病学骨科学全科医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影像药 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生物技术制药生药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卫生毒理学检 验:理化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护 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 社区护理五官护理护理学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学中 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口 腔: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组织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医用化学其 它:人体解剖学卫生统计学人体寄生虫学仪器分析健康评估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会心理学康复医学法医学核医学危重病学中国医史学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其它 > 中医基础理论 > 正文:中医基础理论电子教材:第三章
    

中医基础理论-电子教材:第三章

中医基础理论:电子教材 第三章:第三章 气血精津液第一节  气一、气的基本概念定义: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构成人体的气有两种形式:其一为有形之气------如人的脏腑,身形其二为无形之气------如元气、宗气2、维持人的生命活动(1)机体的代谢活动空气、水、食物进入体内维持人体最根本的生命活动,故内经指出天食人以气,地食人以味,天地合气,命之曰人。(2)精神活动脏腑、气血是产生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二、

第三章 气血精津液

第一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定义: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构成人体的气有两种形式:

其一为有形之气------如人的脏腑,身形

其二为无形之气------如元气、宗气

2、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1)机体的代谢活动

空气、水、食物进入体内维持人体最根本的生命活动,故内经指出天食人以气,地食人以味,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2)精神活动

脏腑、气血是产生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气的生成

(一)气的主要来源

1、先天之精气——来源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2、后天之精气——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又称天气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又称谷气

(二)气的生成过程

1、肺

自然界的清气——肺吸清呼浊——参与人体的代谢

肺主要生成宗气,其聚于膻中,具有行呼吸,行气血的作用

2、脾胃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肺——全身

3、肾

肾精——先天之精:构成人的原始物质,生命的基础

——后天之精:供给www.med126.com脏腑代谢消耗后剩余的部分

肾精不断贮藏,又不断消耗,促进脏腑维持正常功能,而生气不绝

三、气的运动

(一)气机的含义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二)气的运动形式

1、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2、气的运动与脏腑关系:

气的运动是脏腑功能的具有体现

五脏: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

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

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脾主升,胃主降。

六脏:以通为用,宜降。

气机失调:当气的运动失去了升降出入的平衡时,人的生命活动就要出现异常而成为病理状态。

气机失调——气机不畅: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

——气滞:www.med126.com/jianyan/气的运动受阻较甚在某些局部发生瘀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运动太过,

——不降:下降运动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的外出运动太过

——气结、气郁: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

——气闭:出入运动不及甚者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1、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2、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二)温煦作用

温煦作用表现在:

1、维持人体的体温

2、维持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3、维持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循行

温煦作用的气——阳气——多则热,少则寒——气有余便是火

(三)防御作用

表现在:1、可以抵御外邪入侵

2、驱邪外出

(四)固摄作用

表现在:

1、固摄血液,防止其溢出脉外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其分泌量和排泄量,防止体液丢失

3、固摄精液,防止妄泄

4、固摄脏腑,使其位于恒定的位置

(五)气化作用

中医学的气化其含义有二:

1.气化指自然界六气的变化。“岁候,其不及太过,而上应五星。……承天而行之,故

无妄动,无不应也。卒然而动者,气之交变也,其不应焉。故曰:应常不应卒。此之谓也。

帝曰:其应奈何?岐伯曰:各从其气化也”(《素问·气交变大论》)。“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

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素问·至真要大论》)。

2.气化泛指人体内气的运行变化。(本节指此)

(1)气化是在气的作用下,脏腑的功能活动精气血津液等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化生以及物质与功能之间的转化,包括了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以及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等过程。

(2)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有形物质向气的转化,

如食物经脾胃腐熟运化之后化为营气,

又有气向有形物质的转化,

如营气在心肺的作用下而化为血液。

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气化作用的机体。阳化气,阴成形。阳主动,阴主静。阴阳动静的相互作用是气化作用的根源。要言之,人体的生命活动全恃气化,气化是生命活动的本质所在。

 

气化作用失常:饮食的消化吸收异常

       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异常

       汗液、尿液和粪便的排泄异常

五、气的分类

先天之精气  元气

气 水谷精气   营气、卫气

后天之精气

自然清气宗气

(一)元气

1、基本含义

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包括元阴和元阳。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元气根于肾,乃肾精所化生的肾气,统称肾中精气。

肾中精气,以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又赖后于水谷之气的培育

(2)分布:元气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脏,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3、主要功能

(1)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

(2)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命门为元气之根,内寓元阴元阳。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二)宗气

1、基本含义

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

宗气所聚之处——上气海,又名膻中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组成

(2)分布:

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上行者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下行者注于丹田(下气海),并注入足阳明之气街而下于足;其贯心者,经心脏入脉中,推动血气的运行。

3、功能

(1)走息道而司呼吸——助肺呼吸

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肺气不足或宗气不足

(2)贯心脉而行气血——助心行血

通过 虚里(心尖搏动处)的搏动状况,推测宗气的旺衰。

(3)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

(三)营气

1、基本含义

是行于脉动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于营养,故称营气。

因营气行于脉中,化生为血,营气与血不可分离,常称营血

与卫气相对而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外为阳,内为阴,故又称营阴

2、生成与分布(见书134页)

(1)生成:乃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粹部分化生

(2)分布:通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而循行于全身,贯五脏而络六腑

肺-----------------------肝

 任----督

3、主要功能

(1)化和血液

(2)营养全身

(四)卫气

1、基本含义

卫,卫护、保卫。

与营气相对而言,又称卫阳。

特性:PIAO疾滑利,流动迅速。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由水谷精微所化生。

(2)分布: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具体路线,说法不一:

①营卫并行,阴阳相随。

《灵枢·营卫生会》“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

《难经·三十难》“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

②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在黎明开始,当眼睛睁开的时候,卫气从目内眦上行头部,循手足太阳、手足少阳和手足阳明经,至四肢末端,再通过四肢的阴面上至目,是为一周。每一白天,卫气环行阳分二十五周次。从入夜到黎明,则从肾开始,依次由肾,心,肺,肝,脾五脏,又返回肾,一夜之中,卫气往复环转于阴分,亦二十五周次,昼夜合为五十周次。

③散行于全身

外达皮肤之中,筋骨分肉之间;内至胸,腹,脏腑,育膜等处。

3、主要功能

(1)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2)调节腠理开合、汗液的排泄

司汗孔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恒定。

(3)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卫气自身有防御作用,另外肌肤腠理为机体抗御外邪的首要屏障,通过卫气的充养可使皮肤柔润,肌肉壮实,腠理致密,使其抗邪能力增强。

第二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1.定义: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脉,是血运行的通道,称为血府

3.血不能在脉内正常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

二、血的生成

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

1.水谷精微  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

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2.营气与津液  血由津液和营气化合而成。

3.精髓   肾精生髓化血

(二)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脾胃  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心 心主血脉,

(1)主行血:供各脏腑生理功能活动,促进血的生成;

(2)主生血: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变化而赤,变为血。

3、肺

(1)肺主气,气能生血

(2)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上输肺,赖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化为血。

4、肝

(1)肝五行中属木,应春之生发之气,协助于脾生血

(2)肾精归于肝,由肝转化为血

《张氏医通·诸血门》“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4、肾

(1)肾中精气化生元气,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进而化血;

(2)肾藏精,精生髓,髓化血。

 

三、血的循行

(一)血液的循行方式

在脉中运行不息,环周不休。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yin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yin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二)血液循行与脏腑的关系

血液正常循行的条件:(1)脉道通利(2)血液充足(3)心气充沛

1、心主血脉

血信赖心气的推动

2、肺朝百脉

肺主一身之呼吸,调节着全身的气机,助心行血。

3、脾主统血

脾气旺盛可固摄血液,防止其溢出脉外。

4、肝主藏血、主疏泄

(1)肝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使循环血量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防止出血;

(2)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利于血液的正常循行。

四、血的生理功能

(一)濡养滋润全身

《素问·五脏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二)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各利,精神乃居。”

“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

心血虚肝血虚——惊悸、失眠、多梦

失血——烦躁、恍惚、昏迷

第三节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精的生成

(以上见肾)

三、精的功能

1.繁衍生殖

2.生长发育

3.生髓化血

以上3个同前肾精的功能

4.濡润脏腑  

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营养滋润五脏六腑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1、定义: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等。

换言之,体内除血液外,其它所有正常液体都属于津液。

中医古文献,津液指一切体液及其代谢产物,如尿和汗等由津液化的代谢产物也指津液,故膀胱称为“津液之府”,茎垂为“津液之道”,汗、泪为“津液之别”

2、津液不但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这是由于:

(1)津液存在于形体内,起滋润作用

(2)津液载气,保证气发挥防御、固摄、化生等功能活动

(3)津液可化血,营养周身

3、津与液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性状  功能  分布

津   性质清稀流动性大  滋润 散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血脉

液   性质稠厚流动性小  濡养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

(2)联系: 同属于水液,同源于饮食水谷,在运行、代谢过程中互相补充,相互转化,病变过程中又相互影响。

一般常津液并称,只是在伤津和脱液时有不同。

伤津未必脱液,脱液一定伤津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一)津液的生成

津液的生成是在脾的主导下,由胃、小肠、大肠的参与而共同完成的,但与其他脏腑也不无关系。

总之,津液的生成取决于如下两方面的因素:

其一是充足的水饮类食物,这是生成津液的物质基础;

其二是脏腑功能正常,特别是脾胃、大小肠的功能正常。其中任何一方面因素的异常,均可导致津液生成不足,引起津液亏乏的病理变化。

1、脾运化水液

2、胃主受纳、腐熟

2、小肠主液

3、大肠主津

(二)津液的输布

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心(未提过)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完成的。

心主血脉  “中焦蒸水谷之津液,化而为血,独行于经隧”(《侣山堂类辨·辨血》)。“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疽》)。心属火,为阳中之太阳,主一身之血脉。津液和血液赖心阳之动力,方能正常运行,环周不休:

脾气散精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通过其转输作用,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由肺的宣发和肃降,使津液输布全身而灌溉脏腑、形体和诸窍。另一方面,又可直接将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即脾有“灌溉四旁”之功能,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素问·厥论》)的作用。

肺主行水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接受从脾转输而来的津液之后,一方面通过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至人体上部和体表,另一方面,通过肃降作用,将津液输布至肾和膀胱以及人体下部形体。

肾主津液  “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逆调论》)。肾对津液输布起着主宰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是胃“游溢精气”、脾的散精、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分别清浊等作用的动力,推动着津液的输布。二,由肺下输至肾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清者蒸腾,经三焦上输于肺而布散于全身,浊者化为尿液注入膀胱。 ;

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使气机调畅,三焦气治,气行则津行,促进了津液的输布环流。

三焦决渎  三焦为“决渎之官”,气为水母,气能化水布津,三焦对水液有通调决渎之功,是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 ·

津液的输布虽与五脏皆有密切关系,但主要是由脾、肺、肾和三焦来完成的。脾将胃肠而来的津液上输于肺,肺通过宣发肃降功能,经三焦通道,使津液外达皮毛,内灌脏腑,输布全身。

(三)津液的排泄

津液的排泄与津液的输布一样,主要依赖于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其具体排泄途径为:

1.汗、呼气  肺气宣发,将津液输布到体表皮毛,被阳气蒸腾而形成汗液,由汗孔排出体

外。肺主呼吸,肺在呼气时也带走部分津液(水分)。

   2.尿  尿液为津液代谢的最终产物,其形成虽与肺、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但尤以肾为最。肾之气化作用与膀胱的气化作用相配合,共同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肾在维持人体津液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说:“水为至阴,其本在肾”。

粪  大肠排出的水谷糟粕所形成的粪便中亦带走一些津液。腹泻时,大便中含水多,带走大量津液,易引起伤津。

综上所述,津液代谢的生理过程,需要多个脏腑的综合调节,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为要,故曰:“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景岳全书·肿胀》)。若三脏功能失调,则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过程,破坏津液代谢的平衡,从而导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环流障碍,水液停滞,或津液大量丢失等病理改变。其中,尤以肾的功能最为关键。故曰:“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逆调论》)。津液生成不足或大量丢失而伤津化燥,甚则阴液亏虚,乃至脱液亡阴,其治宜滋液生津、滋补阴液、敛液救阴。津液停聚则为湿、为饮、为水、为痰,其治当以发汗、化湿、利湿(尿)、逐水、祛痰为法。

三、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和濡养

濡:粘湿、润泽。

在肌表——滋养肌肤毛发

在孔窍——滋养、润泽孔窍

在骨髓脏腑——滋润内脏,充养脑、骨、脊髓

在关节——润滑关节

(二)化生血液

(三)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寒冷:汗少,小便增多

炎热:汗多,小便减少

津液不足:饮水增加

(四)排泄代谢产物

(五)运载全身之气

大汗亡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一、气和血的关系

气   阳   主动主温煦

血   阴   主静主濡润  气与血同来源于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

气与血在生成与输布方面关系密切,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对血的作用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1、气能生血  

(1)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主要指营气。

(2)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气化——通过脏腑功能活动表现出来

饮食——水谷精微——营气、津液——血液

2、气能行血

(1)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贯心脉以行血

(2)气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

如:妇女闭经、行气活血

3、气能摄血

摄,统摄。这主要指脾能统血

(二)血对气的作用

血能生气——血不断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气存在于血中,赖血面运载而达全身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一)气对津液的作用

1、气能生津饮食——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津液

气的推动和激发

2、气能行津   气的升降出入——肺脾肾升降出入——津液在体内输布、排泄

3、气能摄津

(二)津液对气的作用

津液可化气

津液可载气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一)血对津液的作用

血渗于脉外——津液

血液不足——瘀血:脉外津液减少,致肌肤干燥、粗糙、甚则甲错

失血过多----脉外津液渗入脉内:口渴、尿少、皮肤干燥

夺血者无汗。

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

(二)津液对血的作用

津液、血同为水谷精微所化,津可入血,血可生津,同荣同损——津血同源

汗为津液所化——血汗同源

津液大损——脉内津液不足

甚至脉内津液渗于脉外——血脉空虚、津枯血燥

夺汗者无血

四、气与精的关系

(一)气对精的作用

精包括先天与后天。精依气生,气化为精。

生理:肾精秘藏赖元气固护

病理:元气不足,肾失封藏,则失精

(二)精对气的作用

精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

生理:肾精旺,供给五脏六腑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即气旺。

病理:精少则气化不足出现:少气不足以息,动辄气喘,肢倦神疲、懒言等气虚之症。

五、血与精的关系

(一)血对精的作用  (二)精对血的作用

血旺则精足,血亏则精衰  精足则血足,精亏则血虚

血虚易见肾精亏损之候。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补肾填精之法治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