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精品课程评估
自评报告
学 校 名 称 河北医科大学
课 程 名 称 中医诊断学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课 程 类 型 √ 理论为主课程 □实践为主课程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中医学与中药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中医学
课 程 负 责 人 杨牧祥
申 报 日 期 2002年6月25日
课程建设网址
河北省教育厅制
二○○七年四月
填 写 要 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3~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六、本表中“建设期内”是指5年的建设时间内。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杨牧祥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40年2月 | ||||
最终学历 | 大学 | 职 称 | 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 电 话 | 0311-86265009 | |||||
学 位 | 学士 | 职 务 | 教研室主任 | 传 真 | 0311-86265009 | |||||
所在院系 |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系 | | yangmx427@163。com | |||||||
通信地址(邮编) | 石家庄市新石南路326号 | |||||||||
研究方向 | 1.肺病证候研究;2.血瘀证治研究 | |||||||||
1-2 教学 情况 | 建设期内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建设期内为02-06级中医系、针推系以及留学生等本专科学生讲授中医诊断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平均每周9学时, 6届学生总人数达2602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自2002年至2006年共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及临床实践21人,博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及临床实践13人,高级中医学术继承人毕业设计及临床实践4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1.金元医家李东垣辨证诊断经验特色文献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编号:教古字[2001]167号, 2001.1-2002.1,课题负责人;2.《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建设与改革研究,河北省教育厅,编号: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Y-015,2007.1-2009.12,课题负责人;3.《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建设与改革研究.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度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编号:06zd-1,2007.1-2009.12,课题负责人。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1.中医望诊CAI课件应用体会.河北中医药学报,2003,18(1):48;2.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中医药学刊,2006,24(9):1593-1595 获得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教师的荣誉、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多媒体技术在中医望诊教学中的应用,第一完成人,荣获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2.中医诊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第一完成人,荣获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度教学成果二等奖;3.2002年度荣获“河北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奖”;4.2006年荣获“河北省教学名师奖”。 | |||||||||
1-3 学术 研究 | 建设期内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1.河北省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中医药科非典专项14号 2003.7-2004.7,课题负责人;2.乙肝泰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02-03LQ01,2002.7-2003.7,第2主研人;3.酒速愈冲剂治疗急性酒精中毒作用机理研究,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C2005000690,2005-2007,课题负责人;4.柔肝消癥颗粒治疗肝硬化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河北省科技厅03276196D-7,2003.1-2005.1,课题负责人;5.咳喘宁胶囊治疗支气管哮喘作用机制研究,河北省科技厅06276102D-37,2006.1- 2007.12,课题负责人。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1.脂调康胶囊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清IGF-2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国家级, 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中文核心期刊),第1作者.2005,25(1):30~32;2.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海马区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第1作者.2006,29(3):177~180;3.中风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含量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中文核心期刊,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第1作者.2005,30(19):1546~1548;4.中风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IGF-1含量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中成药(中文核心期刊,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第1作者.2006,28(5):742~744;5.酒速愈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海马AchE和纹状体单胺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第1作者.2007,30(2):112-114,123。 获得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1.“咳喘宁胶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实验与临床研究”2002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授予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2.“脂肝泰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实验与临床研究”2003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授予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3.“脂调康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的实验与临床研究”2004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授予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4.“河北省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 2005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授予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5.“醒脑启智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研究”2006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授予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
| |||||||||
课程类别: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2.主讲教师情况⑴
① 基 本 信 息 | 姓 名 | 方朝义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5.03 | |||
最终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职 称 | 教 授 | 电 话 | 13932102202 | ||||
学 位 | 医学博士 | 职 务 | 中西医结合学院副院长 | 传 真 | 0311-83809066 | ||||
所在院系 |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 | hbfcy@163。com | ||||||
通信地址(邮编) |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石南路326号(050091) | ||||||||
研究方向 | 肺病证治特点及规律研究 | ||||||||
② 教 学 情 况 | 讲授的主要课程: 建设期内主讲《中医诊断学》,系专业主干课,周学时6,共6届,包括2002-2006级中医、针推、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专业及留学生等,学生总数约1200人。 实践性教学: 承担本科生实验及实训,共12个班次,学生总数约800人;指导中西医结合临床和中医诊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和临床实践,共19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医德教育与中医诊法教学及实践研究,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2001-2005; 2.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探索,河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2006-2008; 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三、五、七年制培养模式研究,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2009; 4.中西医诊断学课程比较与中西医结合基础教材建设研究,河北医科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2007-2009; 5.中医诊断案例教学特点及应用研究,河北医科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2003-2006。 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中医诊断学》课堂教学面面观,河北中医药学报,2005.1 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 1.中西医结合专业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度教学成果二等奖,第3完成人。 荣誉及奖励: 1.2005年荣获河北省第五届中青年骨干教师; 2.2005年河北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 | ||||||||
③ 学 术 研 究 | 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补气活血中药对衰老大鼠ALI的保护作用机理研究,2006-2008,河北省科技领军人才基金,课题负责人; 2.益气养阴祛瘀方药对大鼠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2004-2006,河北省科技厅,课题负责人; 3.实验性肺气虚证VEwww.med126.comGF和NOS的表达特征及益肺方药的影响作用,2004-2006,河北省科技厅,课题负责人; 4.中医诊断特色案例精选,2003-2006,河北省高等学校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课题负责人; 5.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虚证血管状态及补气祛瘀法作用机理研究,2003-2005,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负责人。 发表的学术论文: 1.补气活血中药对衰老性ALI大鼠ET-1、NO的影响,第1作者,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6 2.9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舌象分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第2作者,2004.8 3.芍药八味汤治疗胃脘痛126例临床观察.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第2作者,2004.3 科研成果: 1.咳喘宁胶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实验与临床研究,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省人民政府,第2完成人,2002年 | ||||||||
课程类别: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2⑶-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王占波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3.8 | ||||||
最终学历 | 本科 | 职 称 | 主任医师 | 电 话 | 86265026 | |||||||
学 位 | 学士 | 职 务 |
| 传 真 |
| |||||||
所在院系 |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系 | | Hbwzb101@126。com | |||||||||
通信地址(邮编) | 石家庄市新市南路326号(050091) | |||||||||||
研究方向 | 肝病证治特点及规律研究 | |||||||||||
2⑶-2 教学 情况 | 建设期内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建设期内为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02-05级讲授中医诊断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周学时:6。五届学生总数达769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程,学生人数325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1、新世纪多媒体医学生临床技能综合训练模拟实验室,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编号:DYB010820,2002.4-2005.12,课题负责人。2、《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建设与改革研究,河北省教育厅,编号: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Y-015,2007.1-2009.12,第1主研人。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心肺听诊多媒体临床技能综合训练实验室研究与应用,河北中医药学报,2003,18(3):46-47 获得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教师的荣誉、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新世纪多媒体医学生临床技能综合训练模拟实验室,第一完成人,荣获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中医诊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第二完成人,荣获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度教学成果二等奖;3、河北医科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先进个人。 | |||||||||||
2⑶-3 学术 研究 | 建设期内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金元医家李东垣辨证诊断经验特色文献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编号:教古字[2001]167号, 2001.1-2002.1,第1主研人。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脂肝泰胶囊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血清和肝组织SOD、CAT活性及MDA的影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第3作者,2002,12:35-38;2、脂肝泰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第3作者,2002,9(12):37-38;3、脂肝泰胶囊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血清和肝脏游离脂肪酸的影响,中国医药学报,第3作者,2003,1:6-8。 | |||||||||||
课程类别: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⑶-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周俊琴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56.2 |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 称 | 教授 | 电 话 | 86265076 | |||||||
学 位 | 硕士 | 职 务 |
| 传 真 |
| |||||||
所在院系 | 中医学院中医系 | | zhou5076@126。com | |||||||||
通信地址(邮编) |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石南路河北中医学院 | |||||||||||
研究方向 | 诊法与证治 | |||||||||||
2⑶-2 教学 情况 | 建设期内讲授的主要课程 1.中医诊断学 专业主干课 周学时 6 6届 250人 2.中医诊断疾病的思路与方法 专业基础课 周学时 2 1届 120人 3.中医养生 选修课 周学时 6 2届 70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带学生临床见习250人次; 2.批改毕业论文20篇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多媒体技术在中医望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医科大学课题. 2002年 2.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改革探讨 医科大学课题. 2002年 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中医望诊CAI课件的研制思路与效果评价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2年6月 获得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教师的荣誉、表彰/奖励 1.“望诊CAI课件”2002年荣获河北医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2.“中医望诊”2005年荣获河北医科大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
2⑶-3 学术 研究 | 建设期内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 丹参黄芪配伍改善心肌缺血的研究 河北省科技厅 2002年 课题负责人 2. 中医望诊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河北省教育厅 2003年 课题负责人 3. 解毒活血方治疗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的研究 河北省科技厅 2005年 课题负责人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肺癌局部望诊特征的研究概况 临床荟萃 第1作者 2003,18(18):1077-1078 2.丹参黄芪配伍对家兔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第1作者,2004,20(5):5~7 3.芪丹煎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转化生长因子的影响.中国中医基础杂志.第1作者, 2004,10(12):40~42 4.芪丹煎对家兔心肌转化生长因子的影响.中国医药学报.第1作者 2004,19(9):569-570 5.芪丹煎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1作者,2004,27(5):42-44 6.中药复方芪丹煎对家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第1作者,2005,13(5):560-562 7.肺癌患者舌下络脉形态变化规律探讨.河北中医杂志,第1作者,2006,28(11):820-821 8.舌下络脉望诊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河北中医药学报,第2作者,2006,21(1):12-13 9.利用彩色空间分析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的变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1作者,2007,30(4):282-284 10.舌下络脉颜色变化与肺癌临床观察.临床荟萃,第1作者,2007,22(4):287-288 获得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励 1.“丹参黄芪配伍改善心肌缺血的研究”2005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授予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 2.“中医望诊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2007年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授予单位:河北省中医药学会。 | |||||||||||
课程类别: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构成(含外聘教师)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学科专业 |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
杨牧祥 | 男 | 1940.02 | 教授、博导 | 中医 | 主讲及辅导中医诊断学课程、临床带教 | |
韩淑芬 | 女 | 1948.04 | 教授 | 中医 | 主讲及辅导中医诊断学课程 | |
方朝义 | 男 | 1965.02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主讲及辅导中医诊断学课程 | |
王占波 | 男 | 1963.08 | 副教授 | 中医 | 主讲及辅导中医诊断学课程 | |
周俊琴 | 女 | 1956.02 | 教授 | 中医 | 主讲及辅导中医诊断学课程 | |
田元祥 | 男 | 1966.01 | 教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主讲及辅导中医诊断学课程 | |
王香婷 | 女 | 1971.02 | 副教授 | 中医 | 主讲及辅导中医诊断学课程、承担实验教学 | |
田义龙 | 男 | 1968.07 | 副教授 | 中医 | 主讲及辅导中医诊断学课程 | |
于文涛 | 男 | 1971.11 | 讲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主讲及辅导中医诊断学课程、承担实验教学 | |
王 霞 | 女 | 1976.01 | 讲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主讲及辅导中医诊断学课程、承担实验教学 | |
王少贤 | 女 | 1975.11 | 讲师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主讲及辅导中医诊断学课程、承担实验教学 | |
王 蕊 | 女 | 1978.09 | 助教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辅导中医诊断学课程及承担实验教学 | |
3-2 教学 梯队 结构 | 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高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还要注明双师结构 本课程共12名教师。 学历结构:研究生9名,占75%,其中博士3名,占25%;硕士6名,占50%。 职称结构:高级职称8名,占66.7%,其中教授5名,占41.7%;副教授3名,占25%。中级职称讲师3名,占25%。助教1名,占8.3%。 年龄结构:高级职称教师平均47.4岁,中级职称教师平均33岁。50岁以上教师3名,占25%;40~50岁教师3名,占25%;30~40岁教师5名,占41.7%;30岁以下教师1名,占8.3%。 学缘结构:研究生中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1名,占11.1%;河北医科大学8名,占88.9%;本科生(大学)中,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1名,河北中医学院1名,原河北医科大学1名,各占33.3%。 师资配置情况:本教学队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师资配置恰当,教学经验丰富,以教授为主进行理论教学和辅导,以副教授和讲师为主进行实验教学,专职辅导教师与学生的人数比为1:60,实验教师与学生人数比约1:20。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教学梯队积极申报承担各级各类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课题,参加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 | |||||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 建设期内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多媒体技术在中医望诊教学中的应用,荣获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开发出了中医望诊CAI课件,使教学内容直观化,教学结构优化,课堂信息容量加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中医诊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荣获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度教学成果二等奖。该成果运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望诊”教学,改革了中医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 3.医德教育与中医诊法教学及实践研究,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2006年已经通过省级专家鉴定。此成果主要研究中医诊法望、闻、问诊和中医临床诊病实践中的医德教育,探索新世纪中医教育的新方法。 4.新世纪多媒体医学生临床技能综合训练模拟实验室,荣获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以教师主控台为中央控制,以若干学生实验台为信息终端的局域网络立体化教学平台,实现个别化、交互式教学,亦可供学生独立操作进行实践练习。项目齐全,临床体征形象逼真且数量多,操作简便,满足教学需要。 5.课件《中医望诊》,荣获2006年河北医科大学课件比赛二等奖。该课件对中医望诊内容表达以图片、兼插录象、动画等形式,使得教学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易懂、易学、易记。 | |||||
3-4 师资 培养 | 建设期内培养中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主要措施:(1)采取以老带新的导师制,对中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一对一辅导。对青年教师严格执行试讲制度,做到岗前试讲、课前试讲,教学团队内相互听课,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鼓励中青年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撰写教学研究论文;(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不断完善自己,并努力为青年教师外出学习、进 修、参加学术会议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成效:(1) 02年至今,教研室教学团队中取得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各2名,5名新进教师参加了岗前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并全部参与精品课程建设,1名教师到外地参加实验课教学培训。(2)中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新引进的4名研究生工作一年后基本上能独立进行教学、指导毕业论文和组织各项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受到学生欢迎。 | |||||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团队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数的比例。 |
4.课程描述
4-1 建设目标、内容、采取的政策措施、建设进展和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建设目标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重点,整合教学改革成果,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促进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和明显进展,形成在我省具有示范作用的中医教学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建设内容 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课程特色。 3、政策措施 学校重视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到位;课程建设向精品课程倾斜,经费到位。 4、建设进展和成效 (1)教学队伍:教师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师德好。教学经验丰富且能力强,学术造诣高,拥有国家、省部级教学改革及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和成果,发表了高质量研究论文。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高级职称教师授课率达100%。青年教师培养有计划、有措施,效果明显。全体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 (2)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明确课程目标,“中医诊断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获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建设与改革研究”2007年被河北省教育厅批准为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能够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教改成果引入教学中,合理处理了经典与现代的关系。投资10余万元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修订了实验指导,实验室开放。实践教学内容以印证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而设计,恰当处理教学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探索性之间的关系。 (3)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理念先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如组织学生讲课、点评;介绍研究成果、参考学术期刊。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声像教学,所研制“中医望诊CAI课件”已成功应用于教学中。组织启发式病例讨论,如在辨证内容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临床病例讨论,训练、培养学生辨证思维方法及能力。完善并丰富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率高,能够及时更新。 (4)教学效果:教师讲课富有感染力,能够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近三年河北医科大学课堂教学情况学生调查表的反馈意见认为:中医诊断学教师教学责任心强,对学生要求严格;备课认真、充分,授课逻辑性强,难点、重点讲解透彻,因材施教,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学效果良好。 (5)课程特色:重视师资,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创新教学 5、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教学队伍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力争在下一建设期内博士学位人数达到50%以上。 (2)学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力争在教学改革、科学技术方面取得国家级成果。 (3)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积极争取加大实验教学投入,力争建设成为校级重点实验室。 |
4-2 目前本课程教学内容(理论为主课程填此表)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目标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整个中医学课程体系中,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
4-2-2本课程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1、绪论 2 学时 2、诊法 58 学时(问诊、望诊、舌诊、闻诊、脉诊、按诊) 3、舌诊实验2学时 4、脉诊实验4学时 3、辨证 36 学时(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其他辨证) |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诊法及辨证 2、难点:望诊、舌诊、脉诊、辨证思维方法。 3、解决办法:(1)加强声像教学。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如望诊、舌诊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形象直观,便于掌握。(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如舌诊、脉诊等内容开展实验教学,模拟病理征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3)组织启发式病例讨论。如在辨证内容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临床病例讨论,训练、培养学生辨证思维方法及能力。(4)介绍诊断学最新研究成果及教改教研成果。(5)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建设与改革研究”2007年被河北省教育厅批准为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论课程不填) 依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为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实践教学内容以印证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而设计,恰当处理教学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探索性之间的关系。开设的实践教学内容既有基本实验、基本操作,又有综合见习、综合实验;既有中医传统诊法的练习,又有现代实验方法的训练与探索。另外,实验室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向学生开放。 几年来实验教学的开展证明,学生们既印证了中医传统诊法理论,规范了诊法操作,体会了常见病理征象,又得到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探索中医诊法的训练。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科学创新精神,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
4-2 目前本课程教学内容(实践为主课程填此表)
4-2-1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目标 |
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实训或其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
4-2-3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
4-2-5创新与特点 |
4-3教学条件
本课程建设期间,由于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本室教师的不懈努力,本课程的教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具体情况如下: 1. 教材使用与建设: 教材及辅导资料的使用与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是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在综合比较、消化吸收国内各种教材优缺点的基础上,坚持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国家级规划教材:①曾采用的教材是由湖南中医药大学朱文锋教授主编、本教研室杨牧祥教授担任副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②目前使用的教材是由朱文锋主编、本室杨牧祥教授参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③杨牧祥教授还参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2007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④本室方朝义教授参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案例版)”,即实训教材,200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2.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建设期间,为了配合《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针对本课程实验性强、基本技能知识多的特点,本教研室自制了中医望诊CAI课件。该课件以教育现代化理论为指导,特别注重了教育多样化和教育个性化的问题。望诊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整体设计合理,背景素雅,图像清晰,配音和谐。既可用于教师讲解望诊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又能作为学生练习、复习、自学的工具,有利于学生基本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通过多年的应用表明:提高了教学效率及质量、增强学习兴趣。 3. 配套实验实训教材的教学效果: 根据《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教研室多年的教改实践经验,自编实验教材《中医诊断学实验指导》,供中医、针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使用。旨在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保质、保量地完成实验课的教学内容。 本指导所涉及的内容,均为学生应重点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的《中医诊断学》操作的基本技能,满足了教学需要。经过两年的使用,同学反映良好。 4.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教研室有实验室160平方米,实验仪器配套齐全,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完成能开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如“舌诊方法操作练习”、“脉诊方法操作练习”、“中医脉图描记”。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效果明显。 5.网络教学环境: 基于校园网络平台的课程网络化,是当前高校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信息交流、展示教学水平的有效渠道,河北医科大学有完善的、覆盖整个校园的高速主干网,在学校主页上设有教学的专用网页《网络教学》教学平台,供学生随时学习。中医诊断教研室正在建设基于校园网大环境的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教学网络。本课程已将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教学录像等资料上传网站共享,并在建设、使用中不断维护、更新。 |
4-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理念先进:在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先进,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深受广大师生赞誉。 教学方法灵活: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开展启发式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例如:在讲述脉诊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实行情境式教学法,在教师演示和指导下,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诊脉的过程,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脉诊的操作方法;在讲述脏腑辨证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实行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临床典型病例,描述症状表现,再由学生对该病例的证候特点进行分析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辨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引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在讲述病理舌象和脉象时,由于理论的抽象和教学难点较多,学生不易掌握,运用舌象模型和脉诊模拟仪,实行演示法教学,不但使学生较快掌握了各种病理舌象和脉象的异同点,而且增强了感性认识,提高了认知能力。在教学中注重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自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脉经》、《濒湖脉学》、《望诊遵经》等书籍,扩大学生知识面;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开展肺气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近5年来为02-06级中医系、针推系以及留学生等本专科学生讲授中医诊断学,学生总人数达2600余人。 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在建设期间,教研室购进医学视听教材,内容涵盖舌诊、脉诊、望诊、辨证等教学重点难点,在课堂授课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了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知识感知能力;教研室在引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还自行研制“望诊CAI课件”,广泛应用于本校的本专科生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深受广大学生欢迎,该项研究成果荣获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自2006年以来教研室购进ZM-1型脉象仪、ZM-ⅢC智能脉象仪、MM-3脉象模型、中医舌色仪等大型教具,并率先在全省开展了中医诊断学实验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教改举措,成绩显著:在教学内容方面,进一步完善“《中医诊断学》教学系列内容建设”(该项研究成果曾荣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注重中医诊断学经典内容的讲授和“辨证要素”的分析,强化学生对诊法的深入理解和学生辨证分析能力的培养。教研室主任杨牧祥教授承担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建设与改革研究”2007年被河北省教育厅批准为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015);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中医诊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荣获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度教学成果二等奖,“新世纪多媒体医学生临床技能综合训练模拟实验室”2006年荣获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在考试改革方面,进一步完善“中医诊断学题库微机管理系统”和“中医诊断学考试系统网络版”(此2项研究成果曾分别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不断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
4-5教学效果
一、校外国内知名同行专家评价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诊断学科为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副主编单位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协作建设单位,课程负责人系河北省教学名师,具有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课程定位准确、目标明确,设计合理,教学内容符合学科专业要求,优化了课程结构。教学理念先进,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内容的建设与改革研究,积极承担教学改革课题,已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先进,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不断创新教学,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较高,高级职称教师授课率达100%,保证了教学质量。教学条件完善,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成绩突出,整体水平优秀,有良好声誉。 二、督导组专家评价: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诊断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协作建设单位,是我省中医专业首批精品课程及中医专业唯一具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长期以来,该学科重视课程建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该学科已初步形成了师资结构合理,富有朝气的教学团队。在教学内容方面,该课程注重强化学生对诊法的深入理解和辨证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研制了“望诊CAI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直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感知能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辨证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总之,该学科教学成绩显著,已获得多项校级、省级教学成果,居我校中医专业领先地位。 三、校内学生评教指标: 1.备课充分,层次清楚,内容熟练 2.重点突出,难点透彻 3.理论联系实际效果好 4.新旧知识衔接自然,及时补充学科进展 5.方法灵活,因材施教,启发思维,注重能力培养 6.口齿清晰,语言标准,生动、简洁,逻辑性强 7.板书规范,设计合理,字迹工整 8.现代教育技术或教具使用规范、合理,效果突出 9.教学责任心强,严格要求学生,无教学事故 10.为人师表,言谈举止得体,重视教书育人 11.知识渊博,专业素质高,教学效果好 四、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近三年河北医科大学课堂教学情况学生调查表的反馈意见认为:中医诊断学教师教学责任心强,对学生要求严格;备课认真、充分,授课逻辑性强,难点、重点讲解透彻,因材施教,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学效果良好。 五、课堂教学录像资料: 教师:杨牧祥教授 内容:脉诊 教师:方朝义教授 内容:望神 教师:王占波教授 内容:五色主病 教师:周俊琴教授 内容:望舌形
|
4-6网络资源建设情况
本课程自被评为省级首批精品课程以来,将本课程的相关资料上传河北医科大学精品课程网站(网址:http://202.206.48.22/ec2006/C13/zcr-1.htm)共享,并在使用中不断维护更新。 2002年,本课程将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和课程特色等资料上传网站共享。同时进行“望诊”CAI课件的研制,广泛应用于本校的本专科生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深受广大学生欢迎,该成果荣获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4年,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本学科更换教材,由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改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相应的更新了网络的有关内容,如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等。 2005年,为充分体现学科特色,我们完善修订了中医诊断学实验指导,补充了主讲教师的基本资料,突出教师风范,学术水平,教学成果,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补充了三位主讲教师的授课录像,录像中充分体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与灵活运用。 2006年,本学科调整实验课程,将实验课重新编排,设置舌诊方法操作练习,脉诊方法操作练习,脉图描记三个实验,网络资源随之更新。 对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每年都认真审核筛选内容,不断完善。如网络习题资源,原来只是习题库,数量太多难以突出重点,不断更新中,针对教学内容的各个认知层次,题目力求新颖灵活,反映出各章、节的教学目标。 几年来,网络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不断收到学生反馈信息,进而更新和优化这些资源,使精品课程的电子网络资源建设得以持续进行。
|
4-7特色与创新
1.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牢固树立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综合育人的教育理念。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坚持将本课程在建设期内所获得的5项省部级科研成果有选择地融入撰写教案和讲稿、授课等相关教学环节,把本学科领域关键问题的学术动态适时传递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如“咳喘宁胶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实验与临床研究”2002年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研究成果主要研究结论即是证实了“肺气虚证”在微观状态下实为“肺气虚血瘀证”。我们在讲授“舌诊”和“肺气虚证”时,即将其微观研究特征展示给学生。
2.学历教育与师承带徒相结合,多途径开展师资培养 本课程自成为首批省级精品课程以来,更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针对《中医诊断学》课程特点和学科定位,我们采用学位深造和师承带徒相结合的模式,多途径进行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师资队伍由当初的7人,发展到现在的12人,引进或培养了3名博士、5名硕士。1位老教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第二批和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位中青年教师分别被遴选为第二批和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并顺利通过结业考试,获得出师证书。
3.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多途径培养学生技能 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教学特点,我们注重从实验、实训和临床实践多个环节,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如引进ZM-1型脉象仪、ZM-ⅢC智能脉象仪、MM-3脉象模型、中医舌色仪等设备,并自编《中医诊断学实验指导》教材,顺利地开展了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在课堂上开展望神、望色、望形体姿态,舌诊、问诊、脉诊及按诊的诊断技能教学,在辨证部分则通过临床病例分析讨论,训练学生的辨证思维方法,掌握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近年来充分利用本校附属中医院临床基地,进行临床实地见习,以培养学生诊断技能。 同时,在教材建设方面也注重各实践环节,参编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实验方法学》和国家“十一五”实训教材《中医诊断学》,从而使得各个实验及实训环节有了保障。
|
5.今后课程整改和建设方案
5-1整改和建设目标、内容、拟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计划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目前本课程任课的中青年教师中,除1人外均为本校培养的博士、硕士,今后应注意吸纳国内名牌中医药大学、名专业学科的优秀中青年人才。计划在近2-3年内引进1-2名兄弟院校的博士,鼓励本室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考取校外名牌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改善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力争在下一建设期内使博士学位人数达到50%以上。 2.加强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 虽然中诊实验教学已经步入正规,但存在实验设备少,配套设施不足,教学课时少,影响教学进度等问题。故在原有实验设备基础上,利用2~3年的时间,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实验规模,计划再购置舌诊仪3台,脉象模型2套,脉象仪2台,以及“色差仪”、“中医辨证系统”各2套,使中医四诊和辨证的实验教学系统化,完整化,力争把中医诊断学实验室建设成为校级重点实验室。 3.教学手段多样化,多媒体教学系统化: 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做好与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整合。编写精品教案,修改、完善、制作一套完整全面的中医诊断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上网公布,5年内专任老师全部开设网络课堂,实现课程资源网上共享。进一步制定考试改革方案,建立中医诊断学计算机考试系统,实现部分内容的计算机考试。 4.探索教学方法的变革,加强实训教学: 继续加大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及综合训练研究的力度,建立中医诊断学临床研究基地,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临床诊断水平,加大学生临床见习力度。为了锻炼学生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围绕四诊技能规范操作建立《中医四诊技能操作规范与考核方案》,并在学生中进行尝试性实施,以教师模拟病人,学生模拟医师,对学生如何规范运用四诊技能进行严格考核。 5. 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本学科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单位,同时为我省第一个中医类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今后还将充分利用本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和优势,广泛进行交流与合作,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争取1~2年内获得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的资助,3~5年内争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力争把中医诊断学科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把中医诊断学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 |
5-2网络资源建设实施计划
本课程已将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教学录像等资料上传网站共享,并在建设、使用中不断维护、更新。为进一步搞好网络资源建设,计划如下: 一www.med126.com、充实网站资源: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补充体现师德良好、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教学艺术和风格魅力的资料,如恰当安排主讲老师的教学录像,在总体上体现出新的教学理念,革新的教学内容、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对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都再次认真审核筛选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突出重点、难点,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特色。充实教师资料,介绍主讲教师基本情况,教师成果,研究特色等。 二、推动和使用资源,不断维护,更新:教师参与精品课程电子网络资源的建设,熟悉其具体内容,自觉地引导学生去使用,使用中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这些资源,从而使精品课程的电子网络资源建设得以持续进行,达到网上全国共享优秀教学资源的目的。 三、建立师生互动平台:通过网络师生交流,设立教学论坛、问题讨论、网站调查、测试等交流园地,供学生用于预习、复习和与老师、同学网上交流讨论,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的模式教学,提高学习效果、扩展接触空间等优势。 实现课前、课堂、课后辅导、资源互动,教学互动和师生互动效果,充分利用网络便利,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
6、课程建设自评打分表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分值 (Mi) | 自评等级 | 自评 得分 | 得分依据 |
教学 队伍
20分 |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 8分 | A | 8 |
|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 4分 | A | 4 |
| |
1-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 8分 | A | 8 |
| |
教学 内容
23分 | 2-1课程内容[1] | 11分 | A | 11 |
|
2-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 8分 | A | 8 | ||
2-3实践教学[2] | 4分 | B | 3.2 |
| |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24分 | 3-1教学设计 | 8分 | A | 8 |
|
3-2教学方法 | 8分 | A | 8 |
| |
3-3教学手段 | 8分 | A | 8 |
| |
教学 条件
15分
| 4-1教材及相关资料 | 5分 | B | 4 |
|
4-2实践教学条件 | 5分 | A | 5 |
| |
4-3网络教学环境 | 5分 | A | 5 |
| |
教学 效果
18分 | 5-1同行及校内督导组评价 | 6分 | A | 6 |
|
5-2学生评教 | 6分 | A | 6 |
| |
5-3课堂录像资料评价 | 6分 | A | 6 |
| |
特色 及政 策支 持 | 80分 | 75 |
| ||
20分 | 20 |
| |||
自评总分 | 综合评估得分98.2,特色及政策支持得分95, 总得分 1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