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名族首页  |   藏族医学  |   蒙古族医学  |   维吾尔族医学  |   苗族医学  |   傣族医学  |   瑶族医学  |   考试宝典  |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藏族医学 >> 藏族医药 >> 正文:丁香 -藏药勒协药物说明书
    

丁香

  
品名
藏名:勒协
汉语拼音
DINGXIANG
拉丁名
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
英文译名
销售地区
保护品种
中药材基原
为桃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
动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叶对生,革质,卵状长圆形,长5~10cm,宽2.5~5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渐窄下延至柄。花芳香,顶生聚伞花序,萼片4,肥厚;绿色后变紫色;花瓣4,白色稍带紫色;雄蕊多数;子房下位,2室。浆果红棕色,稍有光泽,有宿萼。本品多为进口。
动植物资源分布
产于非洲东部、马达加斯加等地。中国的广东、广西等地亦有分布。
动植物生态环境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8~9月花蕾由绿经黄至开始带红色时采集,除去花柄,晒干或于50℃以下干燥即得。
药用部位
以干燥花蕾入药。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本品似研棒状,长1~2cm,顶端花冠呈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覆瓦状抱合,棕褐色至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花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萼片4,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显微鉴别:萼筒中部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有较厚的角质层。皮层外侧散有2~3列径向延长的椭圆形油室,长150~200μm,其下有20~50个小型双韧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维管束外围有少数纤维,壁厚,木化。内侧为数列薄壁细胞组成的通气组织,有大型细胞间隙。中心轴柱薄壁组织间散有多数细小维管束,薄壁细胞中含众多细小的草酸钙簇晶。
粉末鉴别:暗红棕色。纤维梭形,顶端钝圆,壁较厚。花粉粒众多,极面观三角形,赤道表面观双凸镜形,具三副合沟。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4~26μm,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油室多破碎,分泌细胞界限不清,含黄色油状物。
中药化学成分
花蕾含挥发油16%~19%,油中含丁香酚(eugenol,C(10)H(12)O(2))80%~87%,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 C(15)H(24))9.12%,乙酰丁香酚(acetyleugenol)7.33%;其他微量成分为庚酮-(2)(menthyl-n-amyl-ketonc  C(7)H(14)O)、水杨酸甲酯、α-丁香烯(α-cryop-hyllene  C(15)H(24))、苯甲醛、苯甲醇、乙酸苯甲酯、间甲基苯甲醛、衣兰烯(ylangena C(15)H(24))、胡椒酚(chavicoI  C(9)H(10)O)等。
理化性质
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5ml,振摇数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丁香酚对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ml中含16μl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石油醚(1∶9)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液,于105℃烘干。供试品溶液在与对照溶液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中药剂型
散剂。
中药制药工艺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1.抗菌作用:含1%浓度丁香的乙醚浸出液、水浸液或含8%浓度丁香煎剂的沙伯氏培养基,对许兰氏黄癣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种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2.驱虫作用:水或醇提取液在体外对猪蛔虫有麻痹或杀死作用,感染蛔虫的狗口服丁香油0.5~1.0g/kg,有驱虫作用。
3.健作用:可缓解腹部气胀,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5%丁香油酚乳剂可使胃粘膜分泌增加,而酸度则不增强。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筛选
新药的临床评价
实验动物的品种
犬。
方剂组成
药物和剂量
药物配伍
方一:七味石灰华散:石灰华、红花、肉豆蔻、丁香、小豆蔻、唐古特乌头、獐牙菜。白糖。 方二:白檀香麝香、诃子、小豆蔻、丁香、红花、獐牙菜、大托叶云实,白糖。 方三:六味丁香散:丁香,诃子,甘草,龙胆花,石灰华,藏木香。 方四:丁香、草果、小豆蔻、红花、獐牙菜、波棱瓜子宽筋藤。,白糖。
药性
味辛、苦。性温,燥、糙。
归经
功效
补阳,化食,开胃。
性味分类
主治
治命脉诸疾,寒性龙病,痘疮病等。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1~3g。
用药忌宜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方一:七味石灰华散:石灰华、红花、肉豆蔻、丁香、小豆蔻、唐古特乌头、獐牙菜。白糖。共研内服,治热增盛于
方二:白檀香、麝香、诃子、小豆蔻、丁香、红花、獐牙菜、大托叶云实。共研为散,白糖调服。可治热隐伏于肾。
方三:六味丁香散:丁香25g,诃子150g,甘草50g,龙胆花100g,石灰华100g,藏木香100g。共研内服,可治流感引起的喉部灼痛和声音嘶哑。一日2~3次、一次1~1.5g。
方四:丁香、草果、小豆蔻、红花、獐牙菜、波棱瓜子、宽筋藤。共研细末,白糖调服。主治脾热证。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考证
据《晶珠本草》记载:丁香治命脉病。祛寒以紫色,坚硬,质重,气香,味辛,苦,无瘦粒者佳。本品有拉巴木嘎、拉巴扎、厘夏等名。《宝堆》中记载:丁香性热,糙,能祛寒,治痘疮病。《明释三十章》中记载:丁香性燥,温,可舒胸开胃,生胃火、肝火,消食。《释难》中记载:本品分为公丁香和母丁香。《形态比喻》中记载:丁香状如小铜瓶。
据《晶珠本草》记载:公丁香与母丁香的区分与中药不同,以颗粒大而粗为公,颗粒小而细为母,未提及二者在性味功效上之区别。
药物应用鉴别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评论加载中...
    网 名: (必填项)
    评论内容:
    没有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1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