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江木斋
|
汉语拼音 | DATUOYEYUNSHI
|
拉丁名 | Caesalpinia crista L.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豆科植物大托叶云实的成熟种子。
|
动植物形态 | 藤状灌木。枝密被黄色柔毛,有多数直立或钩状黄色的小硬刺。二回羽状复叶,长30~60cm,叶轴具钩刺,羽片6~9对,对生,长5~7.5cm,基部有钩状硬刺样托叶;小叶6~12对,膜质,长椭圆形,长1.5~4cm,宽1.5~2cm,先端钝圆而具小凸尖,基部偏斜,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密柔毛,基部常有小钩刺;托叶大,叶状,早落,长20~35mm,宽15~25mm,羽状深裂或全裂,中裂片常呈长圆形,长约20mm,先端平截而中部具凸尖,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长15~25cm,花在上部排列稠密,下部稀疏;小花梗长3~8mm,棕色,被柔毛;苞片锥状,长6~8mm,外折,被棕色柔毛,开花时脱落;萼片5,内外均被锈色柔毛;花瓣黄色,最上一瓣具红斑且较其余4瓣宽但略短,其余4瓣呈倒披针形,与萼等长,有爪;花丝短,弯曲,基部被白毛;子房被毛。荚果革质,膨胀,长圆形,长5~7cm,宽4~4.5cm,顶端有喙,基部有短梗,表面具细长的针刺。种子1~3粒,呈不规则的长圆形,长约13mm,浅灰色,有光泽。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不产于青藏高原。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湛江地区、广西钦州地区及台湾;广布于热带地区;在云南西双版纳有栽培。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生于疏林灌丛、海边村庄荒地,本种植物虽然用于藏药,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花期6~8月,果期10月~翌年3月。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果实成熟时,割下,晒干,打取种子,除净杂质。
|
药用部位 | 以成熟种子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种子呈不规则圆形,稍扁。有的一侧平截或有浅凹陷,表面灰绿色,光滑,微具光泽,有同心性环纹延及顶端。一端有点状种脐,浅黄白色或浅黄棕色,其周围有直径2~3mm的暗褐色环纹。摇之常发响声,质极坚硬,破开后,种皮厚约1mm,内表面淡黄白色,有稍凸起的线纹;子叶扁圆形,黄白色,质坚,表面有不规则沟槽,断面略平坦。气微腥,味苦。 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种皮的表皮细胞为1列栅状组织,厚约90μm,其中部有明显的光辉带,外被角质层,栅状组织下方为3~6列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椭圆形,细胞壁厚,沟纹明显,内含暗绿色至黄棕色物质,靠近栅状组织的细胞较小,向内为数十层排列疏松的大而不规则形、类多角形及类圆形的厚壁细胞;再向内细胞排列稍紧密,细胞间隙明显,壁稍厚;维管束外韧型,断续排列成环,韧皮部细胞压缩呈不规则形;维管束下方有十余列薄壁细胞,多角形、不规则形,切向延长,向内细胞渐小。子叶表皮为1列多角薄壁细胞,类长方形、椭圆形、类圆形,经向延长,排列整齐。内部细胞较大,为类圆形、长圆形、多角形的薄壁细胞,其内充满淀粉粒和油滴。 粉末鉴别:灰绿色。种皮大型厚壁细胞碎片,细胞壁厚达12μm。子叶薄壁细胞碎片甚多,充满油滴和淀粉粒。栅状细胞壁厚,长90~130μm。石细胞多见,直径30~42μm,螺纹导管直径约8μm。淀粉粒多单粒,圆球形、椭圆形或盔状,直径5~10μm,脐点点状,中心性,层纹不明显;偶见2~3个组成的复粒。 |
中药化学成分 | 种子含甾醇、皂甙、脂肪油、淀粉、多种苦味素。已分离的有α-云实苦素(α-caesalpin) 0.01%、β-云实苦素(β-caosalpin)0.003%,γ-云实苦素(γ-caesalpin)0.73%,以及δ、ε-云实苦素(δ、ε-caesalpin)。 种子含脂肪油20%(其脂肪酸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谷甾醇(sitosterin)、二十六烷(n-heptancozane)、25.3%蛋白质,富于赖氦酸(lysine)、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蛋氨酸(methionine)、羟丁氨酸(thr-eonine)及L-γ-亚乙基谷氨酸(L-γ-ethylideneglutamic acid)种皮(种壳)约占整个种子的40%,含双糖类。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丸剂,散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蛙。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温。
|
归经 | |
功效 | 温肾。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用于肾寒病。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历代藏本草均有记载。《月王药诊》、《四部医典》、《晶珠本草》均记载:治肾寒病、肾病。《祖先口述》中记载:“大托叶云实生胃火,祛胃寒、肾寒,治寒性胃病、肾病。”《蓝琉璃》中记载:“树皮甚黑,叶小,羽状,被刺。花黄色,荚果椭圆形,种子绿灰色,在耳边摇动时有响声。治肾寒症等”。
|
药物应用鉴别 | 1.原植物在《海南植物志》(1965)、《常用中草药手册》(1969)、《中药大辞典》(1977)三本书中均称“刺果苏木”;但在《藏医藏药的初步调查》(1965)及(《新医药杂志》1973、6-11期)和《青藏高原药物图鉴》(第一册,附录)等均依《(中国植物图说)5.豆科》(1955)称作大托叶云实。因此,根据中国文献早的记载以及藏医常用的名称而采用大托叶云实。汉族民间用叶治慢性胃炎、胃溃疡,6~9g煎服;治痈疮疖肿,外用捣敷。
2.藏药名“江木斋”,蒙医使用时在西部地区(阿拉善盟)有用大托叶云实,而在东部地区则用中药材石莲子。
3.藏医使用本品时常与“沙哲”(一种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芒果核共同出现于一处方中,有“亚三果”之称,即其使用频率次于三果(诃子、毛诃子、余甘子)。
4.本品在印度传统医学上作补益药、抗疟药、解热药,又用于哮喘及腹绞痛、皮肤病;种子油作润滑剂:又作涂布剂或化妆品,对面部雀斑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