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堪扎嘎日
|
汉语拼音 | DUOXIANXUANGOUZI
|
拉丁名 | Rubus phoenicolasius Maxim.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蔷薇科植物多腺悬钩子的茎枝。
|
动植物形态 | 落叶灌木。根茎直立,木质。茎初直立,后蔓生,分枝或不分枝,高40~60cm,直径2~4cm,黄绿色至绿褐色,具纵沟槽,被黄棕色长短不等的小硬刺和黑色腺头的小腺毛及短柔毛。老茎栓皮薄而透明,成层状纵向崩裂。叶互生,三出复叶,少有5出,最上部首为单叶,厚纸质,连叶柄长5~12cm;小叶片卵圆形、长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钝圆或微斜,边缘具不整齐锯齿,上面绿色至绿褐色,光滑或疏被短柔毛或小刺,背面密被灰白色交织短茸毛,并沿叶脉具刚毛状腺毛;顶生小叶片,有时浅三裂,大于侧生小叶片,长3~6cm,宽1.5~4cm,柄长0.5~2cm;侧生小叶近无柄;叶柄长3~5cm,与叶轴均被稀疏小刺、腺毛和柔毛;托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0.5~1.5cm,具腺毛和小刺,着生于距叶柄基部约1cm处,基部与叶柄合生。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有花8~10朵,直径1~1.5cm;花梗长1.5~4cm,具刺和腺毛;萼片卵状狭披针形,长1~1.5cm,先端尾尖,全缘,外面密生小刺和腺毛,内面密被短柔毛;花瓣粉红色,狭倒卵状至匙状,短于萼片;雄蕊短于花瓣。聚合果近球形,直径1~1.2cm,红色,无毛,味酸。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产于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分布于河南、陕西、湖北等省区;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2500~3000m的山坡、路旁或林缘。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花果期6~8月。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全年均可采收,或于秋季割取地上部分,去其杂质,晒干备用。
|
药用部位 | 以茎枝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本品为干燥茎枝。长15~40cm,直径2~4mm。老茎圆柱形,外被薄而透明的黄棕色至灰褐色的表皮,疏被小点状皮孔及皮刺、腺毛和柔毛,多呈纵向破裂状剥落,剥落处光滑,红棕色至紫棕色;幼枝皮粗糙,黄绿色至绿褐色,具纵槽纹,密被皮刺、腺毛和短柔毛,皮刺长短不等,黄棕色,腺毛短于皮刺,具明显黑色小腺头。质硬,断面不平整,中心为白绿色至棕黄色的髓部。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1.嫩茎枝横切面:呈圆形。表皮为1列扁小长形细胞,外具非腺毛、腺毛和乳头状皮刺细胞群,壁木化,非腺毛单细胞。皮层由数列类方形至长方形薄壁细胞组成,靠近表皮的几列较扁小且排列紧密,部分皮层细胞木栓化。内皮层为1列整齐排列的近方形细胞,垂周壁微木化。维管束筒状,中柱鞘纤维断续连接成环,纤维细胞多角形,壁甚厚,强木化。韧皮部较厚,由薄壁细胞组成。木质部由导管、木纤维、木薄壁细胞和射线细胞组成,均木化。髓部宽广,外为髓鞘,为数列呈环层状整齐排列的多角形细胞,壁较厚,微木化,髓部薄壁细胞较大,圆多角形或类圆形。 2.老茎枝横切面:皮层以外的组织脱落,在中柱鞘的外侧形成木栓层,残留约数列木栓细胞,正方形至长方形,内含色素物质,中柱鞘纤维和厚壁组织连接成完整的环层,射线细胞1~5列,强木化,由木质部直达中柱鞘内侧,把连接成环的韧皮部划分为段。髓鞘细胞明显木化,部分髓细胞壁亦木化。本品皮层薄壁细胞、韧皮薄壁细胞及髓细胞间隙中均含草酸钙簇晶。 粉末鉴别:非腺毛单细胞,微弯曲,长60~500μm,基部宽约10μm,壁厚,木化,腔狭细,有的仅在基部有腔。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14~28~40μm,顶角较钝。纤维线形或长梭形,长450~1960μm,直径12~30μm,顶端急尖或渐尖、平截或斜尖,有的侧壁波状弯曲或呈细波状弯曲或呈细波状增厚,具斜向单纹孔,有的胞腔狭细如线状。具缘纹孔和网纹导管直径约40~70μm。淀粉粒小形、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8~15~25μm,复粒多由2粒组成。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汤剂,丸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甘、涩,平。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方一:多腺悬钩子200g,勒哲125g,藏木香、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各100g,尕架35g。共研粗粉;气微香,味微涩苦。能解表散寒。用于时行感冒,热病初起,恶寒发热,头及关节疼痛。一次3g,一日2~3次,煎服。 方二:多腺悬钩子、甘草各75g,诃子65g,石灰华、余甘子、勒哲、肉果草各50g,毛诃子、生草乌各40g,白花龙胆、藏艾菊各37g,蒂达、洪连、哇夏嘎、榜嘎、藏木香、葡萄干、沙棘膏各35g,力嘎都30g,尕架、白胡椒、无茎荠各25g,牛黄1.5g。共研细粉,水泛丸,每丸重0.5g。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主治肺病,一次2~3丸,一日2次。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月王药诊》、《四部医典》均收载。《晶珠本草》记载:藏语中称“才日玛”,梵语中称“堪扎嘎日”。《药物大全》记载:味甘、苦、微辛。果味甘酸,化味相同。治风热病、培根病、浮肿,治肺病特效,亦治时疫成熟期。果实熬膏治热病初起,恶寒发热。 单味药煎汤也有上述功效。《甘露之环》记载:根味苦,茎叶微甘、苦,皮辛,果实甜如蜜,叶苦、涩。治赤巴病;根、茎、皮、果治风热病;与荜茇相佐,治肺热。《图鉴》记载:生于阴坡山林,树如蔷薇幼苗,花白黄色,有光泽,果实红色,聚生在一个膨大的花托上,叶茎被刺毛,茎中空,味甘、涩。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