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Jiu fen
|
蒙药名 | 腰勒音-巴斯
|
别名 | 高布润
|
考证 | 本品载于《无误蒙药鉴》。内称:“形体基本与秃鹫近似,但红黑色,头白,眼红,易消食。”并附动物图1幅。上述动物特征、附图与蒙医所认用的胡兀鹫特征基本相符,故依据历代蒙医药文献及蒙医沿用经验,认定高布润即腰勒音-巴斯(鹫粪)。
|
中药材基原 | 鹰科动物胡兀鹫的粪。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胡兀鹫 Gypaetus barbatus Linnaeus
体长133cm,翅长83.5cm,尾长54cm。额及头顶覆以淡黄色或黄白色绒状羽,眼先及蜡膜生长有长而呈黑色的刚毛,曲向嘴端,眼先上方亦具有同样的刚毛,似眉毛状;在颏下与下嘴连接处亦有同样刚毛,成45°角向前下方;后头及耳羽呈淡乳黄色;多少杂有黑色羽;后颈、颈侧、颏的大部分以及喉、胸、腹、胫、跗趾的羽毛和尾下覆羽均为淡的乳黄白色,前胸及上脑略带褐色,并有黑色纵纹,特别是上胸形成宽而不完全的胸带。背、腹及屋上覆羽呈银灰色,基部白色,具黑色羽缘,轴斑白色。飞羽黑色,稍杂银灰色,羽轴似牙白色,覆羽和背同色,白色轴斑在羽端较宽,呈三角形屋羽银灰色,带有黑色,羽轴亦似象牙白色;尾形为较深的凹尾状。雌鸟形似雄鸟。胡兀鹫体色随年龄变异,可分成幼年、成年、老年三种体色类型;一般老年的头部羽色偏浅,是黄褐色至黄白色;年幼的头颈几黑色,上体黑褐色,区别甚大,往往误认为不同的种,实际上只是年龄之别而已。成年的羽色介于上两者之间。
栖息于高原地带,在青藏高原常见。一般停栖在山麓和山上比较高的石峰或树桩、电线杆上。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新疆甘肃、四川及青藏高原。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全年均可采收。采得后除去杂质,晒干。
|
药材鉴别 |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取净鹫粪清炒或焖煅。
|
性味 | 味辛,性温。
|
功效 | 破痞,温中,消食,开欲,消肿。
|
主治 | 主治食痞消化不良,红肿,胃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研末,1.5~3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治胃巴达干病,消化不良,胃寒 寒水石(制)、诃子、荜茇、鹫粪(制)各10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蒙药方剂学》四味老虎散)
|
制剂 | |
药物分类 | 动物药
|
参考文献 | |
蒙药名出处 | 《无误蒙药鉴》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