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Xiang xi zi
|
维药名 | 且西密胡如斯
|
别名 | 艾努德地克、滚格其《药物之园》。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种子。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 1.
缠绕木质藤本。茎细长,稍水化,表面疏生白色刚毛状伏贴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11cm,叶轴被伏贴毛,先端具尖突,小叶8~20对,具短柄,小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5~20mm,宽3~8mm,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上面光滑,下面被伏贴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序轴粗壮,肉质,被伏贴毛,花小,淡紫色,长约9mm,具短梗,花萼黄绿色,钟形,长约3mm,先端有4短齿,外则被毛,花冠蝶形,旗瓣广卵形,基部有三角状的爪,翼瓣及龙骨瓣狭窄,雄蕊9,单体,子房上位,宽线形,被毛,花柱短,柱头有乳头样突起、荚果,略呈长方形,扁平或膨胀,长2~4.5cm,宽1.2~1.4cm,先端有弯曲的喙,表面密被伏贴毛。种子l~6粒,成熟时一端黑色,另一端朱红色。花期3~5月,果期5~6月
我国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亦产于福建、云南等地;国外主产于印度、美国、阿尔及利亚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夏至秋季采摘成熟豆荚,晒干,打出种子,除去豆荚及杂质,簸净。贮于干燥处。
|
药材鉴别 | 种子呈椭圆形,少见球形,长5~7mm,直径3~5mm,种皮2/3~3/4为红色,另一端黑色而具白色凹点状的种脐,表面有光泽。质坚硬,破开后种皮内表面呈淡黄色,内含两片黄色的肥厚的子叶。气微,味具豆腥味而微苦。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栅状组织碎片及单个栅状细胞,红色或紫褐色,长150~220μm,宽约30μm,胸腔狭窄。壁厚细胞,内含棕黄色物质。内种皮细胞呈波状。子叶细胞多角形,壁厚,内侧稍弯曲,含糊粉粒及油滴。并可见梭状纤维长达1000μm,直径10~20μm,导管孔纹,直径30~60μm。
|
化学成分 | 种子含相思子碱(abrine),相思子灵(abra-line),下箴刺桐碱(hypaphorine),N,N-二甲基色氨酸甲酯阳离子,相思子林(Precatorine),胆碱,胡芦巴碱(trigonelline),还含相思子毒蛋白(abrin),角鲨烯(squalene),β-香树脂醇(β-amyr-in),环木菠萝烯醇(cycloartenol),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camPesterol),5β-胆烷酸(5β-cholanic acid),相思子酸(abrussicacid),以及黄酮类化合物;种皮含没食子酸0.6%~0.8%及相思子苷(abranin)。种子灰分含铁,铅,钙,硅,镁及硫酸盐,磷酸盐。根、茎、叶含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胡芦巴碱等[1]。
|
药理作用 | l,抗肿瘤作用 相思子中的相思子毒蛋白与蓖麻毒蛋白相似,具有强烈的细胞毒反应和抗肿瘤作用,对多种动物的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1,2]。 2.抗过敏作用 相思子碱灌服对组胺致豚鼠哮喘、鸡蛋白致豚鼠速发性过敏休克,均有防治作用。相思子碱还可抑制组胺致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3]。 3.其他作用 本品所含甾醇类部分对小鼠、大鼠有避孕作用,蛋白成分有催产素样作用[1]。本品醇提物体外可抑制某些细菌和致病性皮肤真菌的生长[1]。所含的相思子凝集素有致红细胞凝集作用[4]。 4.毒性 本品有相当毒性,主要毒性成分为相思子毒蛋白,纯化的相思子素蛋白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100为0.55μg/kg[1,5]。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三级干热,味淡。有大毒。
《药物之园》:“二级干、三级热。”
|
功效 | 生干生热,祛寒壮阳,填补精液,增强记忆,燥湿退肿,增加色素,防腐生肌,提高视力。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去毒品2~3g。外用:适量。可入散剂、汤剂、伤粉、敷剂、眼粉等制剂。
|
注意事项 | 应去毒后内服。本品对热性气质者有害,矫正药为刺糖、新鲜牛乳和香菜。
|
代用药 | 若一种颜色者缺货,可用另一种颜色者代。
|
附方 | |
制剂 | 苏福非 且西米 胡如斯 散剂 相思子适量。研成细粉,过罗即可。功能防腐生肌,愈合疮口,软坚消痔。主治疮疡糜烂,疮口不愈,痔疮不消等。外用,根据病情取适量,撒于患处。(《医学大全》)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刘勇民,等.维吾尔药志(上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299 药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班).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503 [2]Eiklid K,et a1. Exp Cell Res,1980,126:321 [3]甘钟墀,等.中药材,1994,17(9):34 [4]Lin J Y,et a1. Toxicon,1981,19:41 [5]方新德,等.中草药,1987,18(5):196 |
维药名出处 | 《药物之园》
|
参考 |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