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名族首页  |   藏族医学  |   蒙古族医学  |   维吾尔族医学  |   苗族医学  |   傣族医学  |   瑶族医学  |   考试宝典  |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维吾尔族医学 >> 维吾尔族医药 >> 正文:余甘子 -维药阿米勒破斯提药物说明书
    

余甘子

  
汉语拼音
Yu gan zi
维药名
阿米勒 破斯提
别名
阿迷刺、阿米刺《回回药方三十六卷》,克西如力阿米来吉、破斯提 阿米勒《拜地依药书》。
考证
《药物之园》载:“是一种树的果实,多产于印度;树高与核树大小,叶细似现状,生在小枝上,果实初生时似李子,大的核桃大小;味酸苦涩。”据维吾尔医古代本草所述,产地、植物形态特征、果实滋味及实物对照等均与维吾尔医今用余甘子一致。
中药材基原
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果实。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1.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3~8m。树皮灰白色,薄而易脱落,露出大块赤红色内皮。叶互生于细弱的小枝上,2列,密生,极似羽状复叶,近无柄;落叶时整个小枝脱落;托叶线状披针形;叶片长方线形或线状长圆形,长1~2cm,宽3~5mm。花簇生于叶腋,花小,黄色;单性,雌雄同株,具短柄,每花簇有1朵雌花,每花有花萼5~6片,无瓣;雄花花盘成6个极小的腹体,雄蕊3枚,合生成柱;雌花花盘杯状,边缘撕裂状,子房半藏其中。果实肉质,径约1.5cm,圆而略带6棱,初为黄绿色,成熟后呈赤红色,味先酸涩而后回甜。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于海拔300~1200m的疏林下或山坡向阳处。我国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国外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来西亚等地。
栽培与养殖
采收加工
9~10月果熟时采收,开水烫透或用盐水浸后,晒干。
药材鉴别
本品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2~2.5cm,表面棕褐色至紫褐色,少见墨绿色,散布有浅黄色颗粒状突起,具皱纹及不明显的6棱,果梗长约1mm、果肉厚1~5mm,质硬而脆;内果皮为淡黄色,硬核样,具6棱,质坚硬,3室,背缝线上部伸出维管束数条,干后可裂成6瓣,每室有种子2粒。种子近三角形,棕色,略硬。气微,味酸、涩而回甜。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呈棕褐色。果皮石细胞众多,呈长卵形、多角形和不规则形,胞腔大,壁孔明显,长30~190μm,宽20~100μm。薄壁细胞中簇晶大型,直径15~120μm。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由胞壁增厚的多角形细胞2~7列组成,细胞直径8~20μm,中果皮较广厚,为薄壁细胞组成,有维管束通过,薄壁细胞直径32~65μm,细胞内常有草酸钙柱晶和方晶,内果皮为多列较小的石细胞组成,胞腔明显,层纹不甚清楚。
化学成分
果实含鞣质,其中葡萄糖没食子鞣苷(glu-cogallin),没食子酸(gallic acid),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鞣料云实精(corilagin),原诃子酸(terchebin),诃黎勒酸(chebulagicacid),诃子酸(chebulinic acid),诃子次酸(chebulic acid),3,6-二没食子酰葡萄糖(3,6-digalloylglucos)[1,2]。干果含黏酸(mucicacid)4%~9%[3]。果皮含没食子酸,油酸(phyllemblic acid),余甘子酚(emblicol)[4]。种子含固定油约26%,油含亚麻酸(lindenic acid)8.8%,亚油酸(linoleic acid)44%,油酸(oleicacid)28.4%,硬脂酸(stearic acid)2.2%,棕榈酸(palmitic acid)3.0%,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1%等[5]。
药理作用
干果先以80%乙醇提取,再用乙醚提取,以盐酸酸化可得良好的抗菌活性物质,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真菌无作用。果实提取物给口服,可增加体重及血中总蛋白含量而不改变各蛋白间的比例,说明有同化作用。本品含丰富的维生素C,有营养作用[1]。并发现对家兔有一定降血脂作用[2]。
余甘子的醇提取物(1g/kg,口服连续2d)对异丙肾上腺素(85mg/kg,皮下注射2d)引起的心肌坏死大,能有效增加心肌糖元水平,血清中的脂肪酸也产生明显变化。余甘子果肉的80%醇提取物,在试管及活体组织中具若干肾上腺素样药理作用,又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弱的抑制作用和解痉作用[3]。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性味
二级干、一级寒。 1.《注医典》:“犹太医生认为性热;众多医家认为二级干寒;名医排热克·印地认为具有热化作用。我认为寒性小而干。” 2.《白色宫殿》:“二级干、一级寒。” 3.《拜地依药书》:“二级寒,有人认为一级寒、二级干,又有人认为干热。” 4. 《药物之园》:“二级寒、三级初干;用牛奶炮制的药性一级寒、二级干;有人认为热,其实为寒,但是其干性是医家公认的。”
功效
生干生寒,纯化异常血液质,补支配器官脑、心、肝,增强的摄住力,去除体液秽气,增强视力,固发乌发、燥湿止泻,清热止渴。
主治
主治湿热性或血液质疾病,全身虚弱,如脑虚,心虚,肝虚,胃虚,视力减弱,脱发白发腹泻口渴。 1.《注医典》:“原血,固发,乌发,滋补神经,明目,强心,起搏心脏,增强智力,补胃,清理胃脘,润喉止吐,开胃,增强肛肌,激发性欲,止泻,但其果能较便,消除痔疮。” 2. 《拜地依药书》:“清除异常黑胆质和黏液质。” 3.《药物之园》:“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故能阻止异常体液流入胃脘和肠道,能防止体液腐败,能从全身中能清除黑胆质,能阻止黑胆质混入其他体液之中,能阻止烧焦黑胆质和胆液质性邪气混入正气之中。降逆止吐,解渴,止血,清除异常黑胆质和过稀黏液质,燥湿补胃,增强食欲,止久泻,清血,明目,滋补神经,除郁,增强记忆,强筋健肌,缩尿,乌发,生发。”
用法用量
内服:3~10g。外用:适量。可入诃子膏、蜜膏、汤剂、果浆剂、散剂、舔剂、消食膏、敷剂、油剂、洗剂等制剂。
注意事项
不用于脾病和肠绞痛,若用于脾病需配欧缬草蜂蜜,若用于肠绞痛需配甜巴巴仁油。
代用药
若本品缺货,可用2倍的喀布尔诃子代。
附方
1.乌发 取适量余苷子煎汤,加适量指甲花汁洗发。 2.治白内障 余甘子6g,研成粉粉,浸泡在适量水中,用温火煎佛2h,过滤3次,滴眼。(1、 2方出自《拜地依药书》) 3.治胆液质性抑郁症,健忘,瘫痪,筋肌弛症,面瘫 取适量余甘子与适量蜂蜜制成果酱,食用适量。 4. 治胃中邪气侵脑 取适量余甘子浸泡适量开水中内服。 5.治鼻血 取适量余甘子研成粗粉,用车前汁制成敷剂,敷于额头。 6.治观弱,肠道溃疡 取余甘子、砂糖等量,研未,在早饭时取一半量用甜巴旦杏仁油湿润,温开水冲服。 7. 治遗尿 取余甘子、斑鸠菊子等量,研未,用蜂蜜制成舔剂,取适量舔服。 8. 治口渴 取余甘子适量,浸泡在水中服用。 9.治久泻 取余甘子适量浸泡于水中使其软化后,研未与适量食盐调配制成胡豆大小丸剂,每日2次,每次内服2丸。 10. 治心悸、神经衰弱 将余甘子果浆每日食用2~3次,每次适量。(3~10方出自《药物之园》)
制剂
1.买米尼 阿米勒 蜜膏 玫瑰花18g,香附根15g,丁香乳香、欧缬草、欧细辛各9g,浆杉、肉豆蔻衣、豆蔻、白豆蔻、肉豆蔻、肉桂、藏红花各6g,余甘子360g,糖720g,炼蜜720g。先将余甘子浸泡在山羊乳中2h,捞出余甘子用清水洗净,置于锅内加6480ml水用温火煎剩1/3时,用笊篱捞出余甘子,再加入砂糖和炼蜜,加热,搅拌煎成黏糖浆,待糖浆发凉后掺入余甘子,最后取上述处方量之药物研成细粉,过罗,将糖浆与药粉搅拌掺匀,制成蜜膏剂,装于蓝色搪瓷瓶内备用。性热。功能双补心脑,补胃开胃,滋补肝肾,滋补神经,养颜强身,延年益寿。主治心虚,脑虚,胃虚纳差,肝肾两虚,性欲减退,神经衰弱,面色不华,全身虚弱。如连续服用可使人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不易衰老。内服:早、晚饭前服用2次,每次1~5岁者服用1~2g,5~10岁者服用3~4g,10岁以上者酌情服用5~9g。 2. 朱瓦日西 阿米勒 消食膏 余甘子皮70g,玫瑰花25g,卡布尔诃子皮60g,落20g,鞣树果15g,阿月浑子皮、陈皮、洋乳香铁力木、刺蒺藜、肉桂、紫檀香、白檀香、剪细僵蚕、牛舌草花各10g,砂糖1800g。除了铁落以外的药物研成细粉,铁落研粉并浸泡在葡萄醋中10d,每日换醋1次,重复3次后用凉水及开水洗15次,晾干后与其他药粉混合,加入在砂糖黏糖浆中制成消食膏。功能强心,补肝,健胃,增食,补血。主治心虚头痛,肝脏虚弱,胃病纳差,贫血等。内服,每日2次,每次6g,儿童酌减。(1、2方出自《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方剂部分)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Tberes Y,et a1.Leather Sci(Madras,India),1965,12(9):327
[2]Srivostava S K,et a1.Flora(Jena),Abt A,1967,158(1):133
[3]Soman R,et a1.Current Sci(India),1962,31:13
[4]Pillay P P,et a1.C A,1959,53:5416
[5]Dhar D C,et a1.J Sci Ind Res(India),10B 1951:88
药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229
[2]Thakur C P.Experientia,1981,41:423
[3]刘勇民,等.维吾尔药志(上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196
维药名出处
《注医典》
参考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评论加载中...
    网 名: (必填项)
    评论内容: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1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