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名族首页  |   藏族医学  |   蒙古族医学  |   维吾尔族医学  |   苗族医学  |   傣族医学  |   瑶族医学  |   考试宝典  |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傣族医学 >> 傣族医药 >> 正文:酸角 -傣药麻夯药物说明书
    

酸角

  
汉语拼音
Suan jiao
傣药名
麻夯
别名
中药材基原
为豆科植物酸豆的果实、树皮和叶。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酸豆 Tamarindus indica L· 乔木,高 6~20 m。树皮暗灰色,成不规则裂开。枝多,无刺,小枝被短柔毛,皮孔多,褐色。偶数羽状复叶,长 8~ 11 cm,小叶 14~40,长圆形,长 l~2.4 cm,宽 4.5~9 mm,先端钝或微凹,基部偏斜不等,全缘,两面无毛。花序顶生,总状或有少数分枝;苞片和小苞片具颜色,常早落;萼管陀螺状,裂片4,披针形;花瓣仅后方3片发育,近等大,前方2片小,退化呈鳞片状,黄色,有紫红色线纹;能育雄蕊3枚,花丝中部以下合生,其余退化成刺状,位于合生丝鞘顶端;雌蕊l,子房有柄,具多数胚珠。荚果厚,长圆形,长5~14 crn,宽约2 cm,灰褐色。种子3~10粒,红褐色,光亮,近圆形或长圆形。花期5~8月,果熟期12月至翌年5月。 多为栽培,或野生于杂木林、河边、地旁。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春季采摘果实,除去种子,晒干备用。树皮和叶随用随采。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果实长圆形,长3~6cm,直径约1.5 cm。表面深褐色,果皮较厚,质坚硬,内含种子 3~10枚。种子长圆形或近圆形,表面红褐色,平滑有光泽。气微,味酸。
化学成分
果实含糖类:葡萄糖(glucose),D一甘露糖(D-mannose),D一麦芽糖(D-maltose),D一阿拉伯糖(D-arabinose);有机酸:酒石酸( tartaric acid),枸橼酸( citric acid),草酸(oxalic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等;基酸:丝氨酸(serine),脯氨酸(Proline),丙氨酸(alanine),2一哌啶酸(pipecolic acid),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1],亮氨酸(lucine)[2]等。还含维生素(Vitamin)B1[3]、 C[4],植酸(phytic acid)[5],果胶(pectin)[6],5一羟基一2化一3,5一己二烯醛( 5-hydroxy-2-oxo-hexa-3,5-dien-al)[7]。 种子含酒石酸[8],枸橼酸[9]。还含甘露聚糖(mannan),戊聚糖( pentosan)[10],半乳糖木精葡萄聚糖( galactoxyloglu-can)[11],木糖葡萄糖低聚精( xylogluc)[12,13],戊糖( pen-tose)[14]。又含脂质(lipi)[15],植物凝集素(lectin)[16],亚油酸(linoleic acid),皂苷(saponin),甾醇(sterol),脂肪酸(fattyacid)[17],植酸[5],甲硫氨酸(methionine),半胱氨酸(cvstcine)[18]。
药理作用
酸角叶等有一定抗菌作用[1]。果肉有轻泻作用[1]。
性味
味酸,性寒。入水塔。
功效
清火解毒,消肿止痛,利尿排石,涩肠止泻,镇心安神。
主治
主治“拢沙龙接喉,说风令兰”(牙痛,口舌生疮),“拢达儿”(腮腺、颌下淋巴结肿痛),“农杆农暖”(乳房胀痛),“拢牛哈占波”(小便热涩疼痛,尿路结石),“鲁短”(腹泻),“拢胖腊里”(便秘),“拢栽线栽歪”(心慌心悸),“暖冒拉方来”(失眠多梦)。
用法用量
内服:树皮煎汤,30~50 g;嫩叶煎汤,20 g;果 10~20 g,调服;鲜幼果捣细,开水送服,5~10 g;外用:鲜叶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多食幼果会引起腹泻。
附方
1.治“拢沙龙接喉,说风令兰”酸角酱 10 g,开水调服。(景洪市傣医波的应验方) 2.治“拢达儿”,“农杆农暖”酸角鲜叶适量,加少许红糖,或醋包敷患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3.治“拢牛哈占波”酸角嫩叶 20 g,煎汤内服。(景洪市傣医波温囡验方) 4.治“鲁短”酸角树皮30g,煎汤内服。(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5.治“拢胖腊里”酸角鲜幼果 5 g,捣细,开水送服。(4、5方出自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6.治“拢栽线栽歪”,“暖冒拉方来”酸角酱15g,加红糖,开水调服。(景洪市老傣医康郎仑验方)
药物分类
植物药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Hasan SK,et al.CA, 1979, 91: 54835y [2] Lakshminarayan Rao M V, et al C A, 1954, 48: 12239c [3]Vialarol-Goudou A, et al.C A, 1961, 53; 6477a [4]Eromosele I C, et al.C A, 1991, 115。 113204f [5]Ishola M M, et al.C A, 1990, 112: 177210a [6]Roy P, et al.C A, 1990, 112: 6377f [7]Imbabi E S, et al.C A, 1993, 119: 113323b [8]Salkla B K.et al. C A, 1974, 81: 169142f [9]Purohit H J, et al C A, 1986, 105: 189427v [10]Herrana J F, et al C A, 1947, 44: 7456a [12]Vian B, et al C A, 1991, 115: 25223f [13]Misaki A, et al.C A, 1994, 121: 101994z [14]Marangoni A, et al.C A, 1988, 109: 209864y [15]刘婉俏,等食品与发酵工业,1992,6:l [16]De Navarro Y, et al.C A, 1981, 94: 45395q [17]Guerere M, et al.C A, 1986, 104: 106254s [18]De lumen B O, et al.C A, 1986, 104: 128554s 药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531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参考
《中华本草》傣药卷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评论加载中...
    网 名: (必填项)
    评论内容:
    没有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1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