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Ping wo tu san qi
|
傣药名 | 帕崩板
|
别名 | |
中药材基原 | 为菊科植物平卧土三七的全草。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平卧土三七 Gynura procumbes(Lour.)Merr.
多年生草本,高约50cm。茎下部倾斜,肉质,绿色或淡褐色,略具棱。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长7~13cm,宽4.5~8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浅锯齿,两面有短粗毛。头状花序排列成疏散的伞房状花序,顶生;总苞圆筒状,苞片1列,绿色,近基部附有数枚较小的短苞片;花全部管状,先端5裂,紫红色或鲜黄色;雄蕊5;花柱基部小球状,柱头分叉,被毛。瘦果小,有棱线,冠毛多数。
生于海拔200m左右的荒地、次生林中。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全年可采,洗净,用鲜品。
|
药材鉴别 | |
化学成分 | 叶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一谷甾醇一3-O-β-D-吡喃葡萄糖苷(β-sitosterol-3-0一β-D-glucopyranoside),豆甾醇(stigmasterol)及豆甾醇一3-O-β-D-吡喃葡萄糖苷(sitgm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1]。
|
药理作用 | |
性味 | 味淡,性平。小毒。入水、土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消肿止痛,祛风利水。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Sadikun A,et a1.C A,1996,125:323046p
|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 《西双版纳傣药志》
|
参考 | 《中华本草》傣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