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Do ye gou teng
|
傣药名 | 怀免王
|
别名 | |
中药材基原 |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大叶钩藤 Uncaria macrophylla Wal1.
攀缘状大藤本,高12~15m。小枝压扁,有褐色疏粗毛,每一节上有双钩,钩幼时亦有疏粗毛。叶革质,对生,卵形、宽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16cm,宽6~12cm,先端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上面近光滑,下面有褐黄色粗毛;托叶卵形,全缘,深2裂,裂片窄卵形。头状花序球形,单生于叶腋,开花时直径4~4.5cm;总花梗长3.5~6.5cm,有褐黄色粗毛;花淡黄色,长约l.5cm;萼管长,花萼裂片5,线状长圆形;花冠营状漏斗形,裂片5,覆瓦状排列;雄蕊5枚;子房下位,纺锤形,2室。蒴果有长柄,纺锤形,长1~1.5cm,有粗毛。花期夏季。
生于海拔600~1500m的路边丛林中。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及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8~9月将带有钩的茎枝剪下,趁鲜时将着生钩的藤两头剪断,除去枝梗,晒干。叶随用随采。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直径2~5mm。表面灰棕色至浅棕色,黄绿色或灰褐色者有的可见白色点状皮孔,被黄褐色柔毛。钩长1.7~3.5cm,向内深弯儿成半圆形,末端膨大成小球。断面髓部通常中空,偶有髓。
|
化学成分 | 叶含2一氧代吲哚类生物碱:异钩藤碱(iso一rhynchophylline),钩藤碱(rhynchonhylline),柯诺辛碱(corvnox-ine)和柯诺辛碱 B[1]。
|
药理作用 |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麻醉猫静注钩藤碱(Rhy)盐酸盐血压呈三相变化,先降压,随之回升,然后又下降[1.2]。肾性高血压大鼠灌服或腹腔注射Rhy也有降压作用[1]。麻醉犬静注异钩藤碱(iRhy)或肾性高血压大鼠十二指肠注入iRhy均可降低血压,并伴有心率减慢[3]。iRhy使K+、去甲肾上腺素(NA)和Ca2+收缩离体兔主动脉条的量效曲线右移,最大反应降低。提示Rhy可阻滞外Ca2+内流和内Ca2+释放,特点与维拉帕米相仿[4]。Rhy对犬和猫具负性肌力作用,与阻滞Ca2+通道有关[5]。Rhy和iRhy对电位依赖性钙通道有阻滞作用[6]。 iRhy静注对麻醉开胸犬降压作用强于 Rhy,且对肾血流量无不良影响[7]。Rhy和iRhy可减低豚鼠右心房自发节律,抑制心房收缩力,上述作用与抑制心肌细胞膜Ca2+转运有关[8]。膜片钳法也证明 Rhy抑制 L型钙通道[9],还能抑制 K+通道[10]。
2.抑制血小板聚集 Rhy对 ADP所致兔血小板聚集有促解聚作用并能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11]。Rhy也明显抑制花生四烯酸(AA)、胶原和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并可抑制胶原诱导的血栓烷A2(TXA2)的生成,对前列环素(Pgl2)的生成无影响[12]。Rhy抑制凝血酶诱导血小板生成丙二醛,抑制血小板因子4释放。静注Rhy明显抑制大鼠静脉血栓及脑血栓形成[13]。Rhy可显著降低血栓形成诱导剂ADP、胶原加肾上腺素静注所致小鼠死亡率[12]。
3.镇静作用 小鼠皮下注射 Rhy能显著延长环己巴比妥睡眠时间[14],使小鼠自发活动减少,增加下丘脑和杏仁核5一羟色胺(5-HT)含量,而皮质,杏仁核和脊髓的多巴胺(DA)减少,使培养大鼠脑片DA释放增加,皮质和杏仁核5-HT释放增加,但下丘脑释放减少,对高K+所致5-HT及DA释放则为抑制作用[15]。
4.对平滑肌的作用Rhy和iRhy能抑制乙酰胆碱引起的小鼠离体肠管收缩,呈非竞争性拮抗[14]。Rhy对催产素和高K+去极化后Ca2+引起的大鼠离体子宫收缩均有抑制作用,对CaCl2。的量效曲线呈非竞争性拮抗[16]。对结肠带,Rhy,也与维拉帕米作用相似[17]。
5.毒性 小鼠腹腔和皮下注射Rhy的LD50分别为162.3mg/kg[1]和165mg/kg[18]。iRhy腹腔和静注的LD50分别为217ms/kg和80mg/kg[19]。
|
性味 | 味苦、徽涩,性凉。入水、风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消肿止痛,祛风,通气血。
|
主治 | 主治“拢蒙沙喉”(风湿热痹证,肢体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拢贺接答泵”(头目胀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或泡酒,10~3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叶适量,煎水熏洗。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Phillivson J D,et al.Phytochemistry,1973,12(11):2795
药理
[1]天津市药品检验所.中草药通讯,1974,(4):216
[2]张听新,等.中华医学杂志,1978,58(7)408
[3]石京山,等.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89,3(3):205
[4]张炜,等.中国药理学报,1987,8(5):425
[5]张炜,等.中国药理学报,1986,7(5):426
[6]黄燮南,等.中国药理学通报,1993,9(6):428
[7]石京山,等.中国药理学报,1992,13(1):35
[8]朱毅,等.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3,7(2):117
[9]王晓良,等中国药理学报,1994,15(2):115
[10]王晓良,等.药学学报,1994,29(1):9
[11]陈长勋,等现代应用药学,1995,12(1):13
[12]金若敏,等.药学学报,1991,26(4):246
[13]陈长勋,等.中国药理学报,1992,13(2):126
[4]尾崎幸纮.日本药理学杂志,1990,95(2):47
[15]石京山,等.中国药理学报,1993,14(2):114
[16]孙安盛,等.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88,2(2):93
[17]孙安盛,等.中国药理学通报,1989,5(4):244
[18]Katsusuke U.C A,1962,56:12227d
[19]尾崎幸纮.日本药理学杂志,1989,94(1):17
|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 《西双版纳傣药志》
|
参考 | 《中华本草》傣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