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名族首页  |   藏族医学  |   蒙古族医学  |   维吾尔族医学  |   苗族医学  |   傣族医学  |   瑶族医学  |   考试宝典  |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瑶族医学 >> 瑶族医药 >> 正文:囊己交 -瑶药灵芝菌、灵芝、菌灵芝药物说明书
    

囊己交

  
一级分类
常用植物药
二级分类
分类
年份
naangh giev jiou
别名
灵芝菌、灵芝、菌灵芝
来源
多孔菌科植物紫芝Ganoderma japonicum(Fr.)Lloyd.,赤芝Ganoder-ma lucidum(Leyss.exFr.)Karst.的全株。
形态特征
1.紫芝 菌盖木栓质,半圆形至肾形,稀近圆形,直径约20厘米;具侧生的柄,圆柱形,长与菌盖直径近等,与菌盖均有黑色且有光泽的皮壳,表面并有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菌肉锈褐色;菌管硬,与菌肉同色;管口圆,每毫米5个;孢子褐色,卵形,内壁有显著的小疣。 2.赤芝 形态特征与紫芝相似,但菌盖皮壳黄色至红褐色,菌柄紫褐色,菌肉近白色至淡褐色,菌管口初时白色,后变褐色而不同。
生态分布
1.紫芝生于腐朽的木桩旁。产于广西各地县市;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福建等省份。2.赤芝生于标及其他阔叶树的木桩旁。产于广西各地县市;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四川、安徽、江苏、浙江、江西、贵州、云南、广东、福建等省份。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晒干备用。
性味
味淡,性平。
功效
滋补强壮,安神。
传统应用
治高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神经衰弱、头晕失眠、肝炎、慢性气管炎、虚劳、咳嗽、气喘、消化不良、风湿性关节炎、白细胞减少症。
用法用量
3~9克水煎或浸酒服,或研末每用1.5-3克冷开水冲服。
方例
1.神经衰弱 囊己交(灵芝菌)30克,研粉,米酒500毫升浸泡,每服30~50毫升,每日3次。
化学成分
灵芝孢子粉含13种基酸:精氨酸,色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和微量的蛋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1]。又含甘露醇,又含甘露醇α,α-海藻糖,硬脂酸[1],棕榈酸,二十四烷酸,十九烷酸,山萮酸,二十四烷,三十一烷和胆碱,甜菜碱[2]。还含有机锗[3]及钙、镁、钠、锰、铁、锌、铜[4]。硫[1]等元素,有机锗被认为是目前较理想的强有力的免疫增强剂。又含类脂,内有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5]。灵芝中含有多种多糖类有效成分:一种具抗肿瘤活性的水溶性多糖GL-1,系由葡萄糖,木糖和阿拉伯糖按摩尔数比18.8:1.5:1.0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40000[6]。另有具降血糖活性的灵芝多糖A、B、C,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3000、74000和58000,都各含有一个肽核。灵芝多糖A的肽核含量小于2.6%,多糖部分系由鼠李糖、半乳糖和葡萄糖按摩尔数比0.4:1.0:O.7所组成[7],灵芝多糖C含多糖72.5%(其中葡萄糖为69.6%,半乳糖为2.9%)及肽核25.5%,其氨基酸组成为:甘氨酸12.7%,丙氨酸12.5%,丝氨酸11.5%,苏氨酸11.1%,天冬氨酸9.2%,谷氨酸7.6%,缬氨酸6.6%,酪氨酸5.5%,脯氨酸5.2%,亮氨酸4.0%及少量其他氨基酸[8]。还有一种具促进核酸蛋白质合成代谢作用、改善造血功能的多糖BN3C,从中分离出4种多糖均一体,经确认:BN3C1为葡聚糖;BN3C3为由葡萄糖、阿拉伯糖组成的肽多糖,葡萄糖与阿拉伯糖的摩尔数比为4:1,肽的含量为5.4%,由胱氨酸、亮氨酸、酪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谷氨酸、γ-氨基丁酸及微量的精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组氨酸所组成[9]。
药理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赤芝酊、赤芝发酵浓缩液、菌丝体醇提取液及孢子粉脱脂后的醇提取物腹腔注射时均可减少小鼠自发活动[1-3]。醇提取液可明显增强戊巴比妥纳的中枢抑制作用(翻正反射消失),并有抗电惊厥作用[1]。赤芝发酵浓缩液或菌丝体醇提取液体可增强硫喷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2]。
2.对心血管的作用  赤芝酊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强心作用,家兔腹腔注射赤芝酊可使心收缩力加强,心率变化不大,腹腔注射赤芝醇提取物,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兔心电图T波高耸有明显对抗作用,表明其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对抗。麻醉猫静注赤芝醇提液血压立即下降,但维持时间短暂。小鼠灌服赤芝酊或醇提液均能提高常压耐缺能力[1]。
3.对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小鼠腹腔注射赤芝多糖BN3C(即D6)能促进血清、肝脏及骨髓的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加速骨髓细胞分裂、增殖、还能增加小鼠肝匀浆细胞P-450的含量,提高肝脏的解毒功能[4,5]。赤芝浸膏对烫伤动物可增加血浆皮质醇的含量[6]。
4.保肝作用  小鼠灌服赤芝酊能减轻四氯化碳中毒所致的肝病理损害[1]。大鼠给予赤芝浸膏和谷胱甘肽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以血清转氨酶和脂质过氧化物为指标,显示有明显保肝作用,组织学检查亦有效,比单用任一种药物效果好[7]。
5.抗氧化、延缓衰老作用  赤芝多糖GLA、GLB、GLC对超氧阴离子(O)自由基的产生和红细胞脂质过氧化均有抑制作用,并对羟基自由基(OH)有清除作用,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样活性,是灵芝延缓衰老的重要因素。灵芝多糖对人胚二倍体细胞DNA合成和细胞分裂代数的影响,显示BN3B和BN3C有促进DNA合成和延缓衰老的作用[8]。
6.抗炎作用  大鼠灌服人工和天然紫芝水煎酒沉浓缩物均可显著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关节肿。灌服人工紫芝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有抑制作用,对角叉菜胶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明显降低作用,可明显抑制棉球肉芽肿形成和渗出液中白细胞游入,使体重明显增加,而对胸腺、肾上腺和脾重量无影响,对大鼠黏膜也无损伤作用[9]。
7.抗肿瘤作用  赤芝子实体柄粗提取物对小鼠5180抑制率达87.6%,其成分含多糖和蛋白质[10]。赤芝热水提出物中分离得多种多糖腹腔注射,对小鼠S180移植性肿瘤有抑制作用[11,12]。
8.抗放射作用  小鼠经致死量60Co照射可致急性放射病引起死亡。如在照射前灌服赤芝子实体醇提取物20d,照射后继续给予2星期,能明显降低小鼠的死亡率;如果只在照射后腹腔给予灵芝,虽对60Co的致死作用无影响,但可使动物平均存活时间延长。表明灵芝对放射损伤有一定防护效应[13]。对雄性小鼠X线照射,灵芝浸膏腹腔注射可预防放射线损伤[14]。
9.免疫调节的作用  赤芝中分离的蛋白多糖腹腔注射可使小鼠腹腔渗出液中的细胞、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增加,表明有免疫加强作用[15]。对绵关红细胞(SR-BC)免疫小鼠的脾脏溶血空斑形成细胞数明显增加,此种多糖含半乳糖、葡萄糖和木糖[16]。白介素-2(IL-2)是重要的淋巴因子之一,在免疫调节网络中占重要地位,它主要由T辅助细胞产生,故IL-2的水平间接反映T细胞的功能。研究表明,在试管内,氢化可的松和环孢素A可明显抑制小鼠脾细胞产生IL-2。赤芝热水提取物能明显对抗上述两者的抑制作用,促进IL-2的产生,其作用与浓度相关。整体研究亦证明赤芝可促进脾细胞产生IL-2,即使在同时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条件下,IL-2的产生仍有显著增加[17]。
10.毒性  灵芝毒性较小,小鼠腹腔注射赤芝漉出液LD50为38.3g/kg±1.04g/kg,赤芝热醇提取液腹腔注射,小鼠的LD50为6.75g/kg,灌胃的MLD为165g/kg。冷醇提取液毒性更小,每日给大鼠灌胃1.2g/kg及12g/kg,共30d,对生长发育、肝功能、心电图等均无中毒表现。犬每日灌服冷醇提取液12g/kg,共15d,再给热醇提取液24g/kg,共13d,指标与大鼠同,结果也类似,病理切片亦未见异常[18]。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1]侯翠英:《中草药通讯》,1979,10(6):4。
[2]侯翠英等:《植物学报》,1988,30(1):66。
[3]Chiang H C,et al.C A,1987,107:141218s.
[4]Shin H W,et al.C A,1986,105:29874k.
[5]Yeh S F,et al.C A,1987,107:233058t.
[6]Mayazaki T,et al.Chem Pharm Bull,1981,29(12):3611.
[7]Mikino H,et al.Planta Med,1985,51(4):339.
[8]Tomoda M,et al.Phytochemistry,1986,25(12):2817.
[9]何云庆等:《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9,21(3):225。
药理参考文献
[1]北京医学院药理教研组:《北京医学院学报》,1974,(4):246。 [2]北京医学院药理教研组等:《北京医学院学报》,1975,(1):16。 [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药理室:《中华医学杂志》,1977,57(10):607。 [4]丛铮等:《北京医学院学报》,1980,12(3):209。 [5]关洪昌等:《北京医学院学报》,1981,13(4):261。 [6]彭华民等:《中草药》,1986,17(4):165。 [7]Byun S H,et al.C A,1988,108:68948u. [8]李荣正等:《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1,23(6):473。 [9]万阜昌等:《中国中药杂志》,1992,17(10):619。 [10]Kim B K,et al.C A,1981,95:93841z. [11]Mizuno T,et al.C A,1987,107:64716y. [12]Mizuno T,et al.C A,1984,101:226886j. [13]林志彬等:《北京医学院学报》,1979,(2):134。 [14]Hsu H Y,et al.Amer J Chin Med,1990,18(1~2):61. [15]Shin H W,et al.C A,1986,105:29874k. [16]Kang C Y,et al.C A,1981,95:144002m. [17]张罗修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0):613。 [18]北京医学院药理教研组:《中草药通讯》,1974.(4):260。
附注
出处
中国瑶药学
...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评论加载中...
    网 名: (必填项)
    评论内容:
    没有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1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