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名族首页  |   藏族医学  |   蒙古族医学  |   维吾尔族医学  |   苗族医学  |   傣族医学  |   瑶族医学  |   考试宝典  |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瑶族医学 >> 瑶族医药 >> 正文:麻灵安 -瑶药马连鞍药物说明书
    

麻灵安

  
一级分类
常用植物药
二级分类
分类
麻灵安
年份
mah lengh orn
别名
连鞍
来源
蔷薇科植物地输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的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粗大,圆柱形,多分枝。基生叶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15片,小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7厘米,宽0.5~3厘米,顶端圆钝少急尖,基部近心形,边有圆钝或细急尖锯齿,无毛;茎生叶较小;托叶包茎,近镰刀状,有齿。花无花瓣,萼紫红色;穗状花序顶生,椭圆形,圆柱形或长圆柱形,自顶端开始向下逐渐开放。瘦果包藏在宿萼内,外面有4棱。花果期7~10月。
生态分布
生于草坡、荒地、石山脚或草坪上。产于广西武鸣、贵港、昭平、灌阳、秀、庞塞等县市;分布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浙江、江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吉林、辽宁等省份。
采集加工
春秋季采,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性味
味苦、酸,性微寒。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润,收敛止泻。
传统应用
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子宫出血、痔疮出血、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产后流血过多、痢疾、慢性肠炎、胃痛。
用法用量
15~30克,水煎服。
方例
1.吐血 麻灵安(地榆)30克,烈根(红背菜)15克,吓烈使(红毛毡)15克,骨蒙群咪(土人参)10克,扁化(金耳环)10克,水煎服。 2.血崩 麻灵安(地榆)60克,炒存性,加水一大碗煎取半碗,去渣取汁煮鸡蛋1~2个,加净油一汤匙,盐适量,吃蛋喝汤。 3.子宫脱垂 麻灵安(地榆)30克,得从亮(木姜子)15克,水煎服。另用仁同紧(鹰木扑)、红九牛(毛杜仲藤)、双钩钻(钩藤)、白背风(驳骨丹)各适量,水煎外洗。 4.痢疾腹痛 麻灵安(地榆)15克,木恐碎(海金沙)15克,心合咪(仙鹤草)30克,勤人旁(金花)炭、朴背炭(血余炭)各6克,后两味研末,用前三味水煎取汁冲服。 5.湿疹、皮炎、皮肤溃疡 麻灵安(地榆)适量烤黄研细末,用茶油调成糊状外涂。
化学成分
根中含多种鞣质成分:地榆素H-1、H-2、H-3[1]、H-4[2]、H-5、 H-6[3]、H-7、H-8、H-9、H-10、H-11[4],1,2,6-三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3,6-四没食子酰-β-D-葡萄糖,2,3,4,6-四没食子酰-D-葡萄糖,1,2,3,4,6-五没食子酰-β-D-葡萄糖[5],6-O-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6-O-双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4,6-O-双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2,3,6-O-三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3,4,6-O-三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2,3,4,6-O-四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没食子酸-3-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甙[gallicacid-3-O-β-D-(6′-O-galloyl)-glucopyranoside],3,4,3′-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7],地榆酸双内酯[1]。还含有2种没食子酰金缕梅糖衍生物:5,2′-双-O-没食子酰金缕梅糖,2‘,3,5-三-O-没食子酰-D-呋喃金缕梅糖[8]。根中还含有多种黄烷-3-醇衍生物:右旋儿茶精[9],7-O-没食子酰-右旋-儿茶精7-O-galloyl-(+)-catechin,3-O-没食子酰前矢车菊素B-3[5],3-O-没食子酰前矢车菊素C-2[2],棕儿茶素A-1,棕儿茶素B-3[5]。从根中还得到地榆糖甙Ⅰ及Ⅱ[10],地榆皂甙A、B、C、D、E(其中,已确定结构的为B和E)[11],甜茶皂甙R1,坡模醇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甙[9],2,4-二羟基-6-甲基苯乙酮,3,3′,4-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3,4,4′-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地榆皂甙元,胡萝卜甙[12],3-氧代-19α-羟基-12-乌苏烯-28-酸,3,11-二氧代-19α-羟基-12-乌苏烯-28-酸,坡模醇酸,2α-羟基坡模醇酸即是委陵菜酸[13,14]。根茎中分离到右旋儿茶精,右旋没食子儿茶精。茎叶富含黄酮甙,甙元为槲皮素,山柰酚[15]。还含白桦脂酸[16]。
药理
1.止血作用  以地榆粉或炒炭地榆粉5g/kg给小灌胃,出血时间分别缩短31.9%和45.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但地榆粉和炒炭地榆粉之间则无统计学差异[1]。给家以地榆粉或炒炭地榆粉2g/kg灌胃,两者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凝血时间均缩短25%[1]。由于炒炭可使地榆缩合鞣质几乎完全破坏,故其止血作用并非完全由鞣质所致。但也有报告认为地榆煎剂小鼠灌胃给药也可使断尾出血,凝血时间缩短,而去除鞣质后该作用消失,故认为其止血作用与鞣质有关[2]。另外,地榆中的鞣质及其多元酚对纤维蛋白溶酶有强的抑制作用[3]。地偷成分3,3′,4-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有止血作用[4]。
2.抗炎作用  腹腔注射地榆水提取剂400mg/kg或醇提取剂650mg/kg,对大鼠甲醛性足跖肿胀均有抑制作用;腹腔注射水提取剂500mg/kg能抑制巴豆油合剂对小鼠耳廓致肿作用,800mg/kg腹腔注射对前列腺素E1引起的大鼠皮肤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呈明显抑制作用;水提取剂750mg/kg及醇提取剂800mg/kg对大鼠棉球肉芽肿有显著抑制作用[5,6]。地榆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为3,3′,4-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7]。小鼠耳部涂抹地榆鞣质4mg,显著抑制巴豆油诱发的耳廓肿胀,口服此化合物1g/(kg·d),连续4d,也有效抑制巴豆油诱发的耳廓肿胀[8]。
3.其他作用  体外实验地偷对人子宫颈癌JTC-26株有抑制作用[9]。雌性小鼠或豚鼠口服地榆饲料,可致性周期延长,这一作用与脑垂体促性腺激素无明显关系[10]。小鼠口服地榆鞣质20mg/kg明显对抗基匹林合并亚硝酸钠引起的急性肝损伤,2.5μg/ml明显抑制O2的产生,60μg/ml显著对抗过氧化氢诱发的溶血,160μg/ml对羟自由基有明显清除作用[8]。
4.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以地榆水提剂或醇提剂给小鼠灌胃2.5g/kg,观察7d,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水提溶液及醇提溶液小鼠腹腔注射LD50分别为1.60g/kg±0.29g/kg和2.17g/kg±0.49g/kg。说明地榆口服毒性极小[5]。大鼠每日口服水提取物(1:3)20ml/kg,共10d,未见明显中毒症状,但在给药5~10d作肝穿刺检查,发现脂肪浸润的细胞数较对照组有增加[11]。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1]Nonaka G,et al.J Chem Soc Perkin Tran I,1982,(4):1067.
[2]Nippon Shinyaku Co Ltd.C A,1984,100:136144r.
[3]Nonaka G,et al.Chem Pharm Bull,1982,30(6):2255.
[4]Tanaka T,et al.J Chem Res Synop,1985,(6):176.
[5]Tanaka T,et al.Phytochemistry,1983,22(11):2575.
[6]Tanaka T,et al.Chem Pharm Bull,1984,32(1):117.
[7]Kosuge T,et al.Chem Pharm Bull,1984,32(11):4478.
[8]Nonaka G,et al.Chem Pharm Bull,1984,32(2):483.
[9]秦国伟等:《中草药》,1991,22(11):483。
[10]Yoshika I,et al.Chem Pharm Bull,1971,19(8):1707.
[11]Eyxapo B BГ,et al.C A,1971,74:121340x.
[12]刘向前等:《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2,13(6):767。
[13]姜云梅等:《西北药学杂志》,1993,8(1):17。
[14]Cheng D L,et al.Phytochemistry,1992,31(4):1317.
[15]Azovtsev G R,et al.C A,1969,71:10264u.
[16]Reher G,et al.Phytochemistry,1992,31(11):3909.
药理参考文献
[1]山东省中药研究所药理组:《药学通报》,1965,11(12):562。 [2]南云生等:《中成药》,1990,12(4):15。 [3]奥田拓男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4,6(2):84。 [4]Kosuge Tskuo,et al.C A,1985,102:74751u. [5]叶聚荣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85,(创刊号):153。 [6]叶聚荣等:《福建医药杂志》,1985,(6):34。 [7]Kosuge T,et al.Chem Pharm Bull Tokyo,1984,32(11):4478. [8]傅乃武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4,10(2):13。 [9]佐藤昭彦等:《汉方研究》(日),1978,(11):427。 [10]East J.J Endocrinology,1955,12(4):273. [11]黎光南:《云南中药志》(第1卷),第1版,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41。
附注
出处
中国瑶药学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评论加载中...
    网 名: (必填项)
    评论内容:
    没有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1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