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 常用植物药
|
二级分类 | |
分类 | 来姑
|
年份 | laih nquh
|
别名 | 刘寄奴、甜菜子、鸭脚菜、肺痨草
|
来源 | 菊科植物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ex DC.的全草。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60~120厘米,无毛,有纵槽。单叶互生,形状多变,常为宽卵形,长7~18厘米,宽5~12厘米,顶端渐尖,1~2次羽状深裂,基部有假托叶。花白色,杂性,外层雌性,内层两性,全为管状花;头状花序圆锥状排裂;总苞卵形。瘦果椭圆形,无毛。花期9~10月。
|
生态分布 | 生于林缘、田边、路旁、草丛等阴湿处。产于广西富川、钟山、蒙山、苍梧、岑溪、平南、桂平、贵港、北流、陆川、博白、金秀、龙州等县市;分布于我国西部、西南部、东南部、中部各省份及陕西南部;亚洲南部也有。
|
采集加工 | 夏秋季采,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
性味 | 味苦、甘,性平。
|
功效 | 理气止痛,活血祛瘀,清肺止咳,解毒消肿,调经,祛风湿,续筋骨。
|
传统应用 | |
用法用量 | 9~15克,水煎服(或调红糖),或用鲜草30~90克,切碎,水煎取汁煮鸡蛋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
方例 | |
化学成分 | 鸭脚艾含挥发油[1]。挥发油中含白花蒿烯醇,匙叶桉油醇,硫-愈创木薁,7-甲氧基香豆精即脱肠草素,气相色谱检出α-蒎烯,β-蒎烯,对一聚伞花素,龙脑,棕榈酸[2]。地上部分含7-甲氧基香豆精,7-羟基香豆精即伞形花内酯[3]。从花和叶中分得白花蒿素[4]。
|
药理 | 1.护肝作用 鸭脚艾水煎液及乙醚提取物以相当于生药120g/kg给予,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且活性成分集中于乙醚提取物部分。从乙醚部分分得的7-甲氧基香豆素有明显护肝作用。伞形花内酯则无护肝作用[1]。鸭脚艾浸膏60g/kg,显著降低四氯化碳中毒大鼠的丙氨酸转氨酶(ALT),肝脏重量也减轻。当剂量达到90g/kg、120g/kg时,其治疗作用更显著。电镜观察,治疗组大鼠肝细胞形态结构变化程度减轻,脂肪滴明显减少,线粒体形态趋向正常[2]。鸭脚艾水煎剂对2-萘异硫氰酸脂造成的小鼠高脂红素血症,具有明显的退黄作用[3]。 2.毒性 鸭脚艾浸膏给小鼠灌胃LD50为156.6g/kg。鸭脚艾20g/kg、120g/kg连续给大鼠口服3个月,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病理改变[2]。挥发油给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750mg/kg±30mg/kg。挥发油250mg/kg、150mg/kg分别给家兔灌胃,连续4个星期,各脏器切片镜检均未见明显清理变化[4]。 |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 [1]方洪钜等:《中草药》,1984,15(3):99。 [2]徐成俊等:《中草药》,1982,13(12):529。 [3]冯珍等:《中草药》,1981,12(7):303。 [4]徐成俊等:《药学学报》,1986,21(10):772。 |
药理参考文献 | [1]冯珍等:《中草药》,1981,12(7):303。
[2]王茂山等:《浙江药学》,1985,2(6):8。
[3]戴阜昌等:《湖北中医杂志》,1985,(2):13。
[4]戴阜昌等:《江西医药》,1983,(2):31。
|
附注 | |
出处 | 中国瑶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