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血见愁、野苦菜、野花毛辣角、十萼茄、双花红丝线、红珠草、耳附子、帮梨子、猫耳朵、野辣茄、山辣子 |
汉语拼音 | mao yao |
英文名 | Herb of Twoflower Lycianthes, Hupeh Lycianthes |
药材基原 | 为茄科植物红丝线的全株。 |
动植物形态 | 红丝线,灌木和亚灌木,高0.5-1.5m。小枝、叶柄、花梗及花萼上密被淡黄色绒毛。单叶互生,在枝上部成假双生;叶片大小不等,大叶片椭圆状卵形,偏斜,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渐狭至叶柄成窄翅,长9-15cm,宽3.5-7cm,叶柄长2-4cm;小叶片宽卵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宽圆形而后骤窄下延至柄而成窄翅,长2.5-4cm,宽2-3cm,叶柄长0.5-1cm;全缘,两面有疏 柔毛。花常2-3朵(称4-5朵)生于叶腋;花梗长5-8mm;花萼杯状,长红3mm,径约3.5mm,萼齿10,钻状线形;花冠淡紫色或白色,星形,直径10-12mm,深5裂;雄蕊5,花药顶裂;子房卵形,2室。浆果球形,直径6-8mm,熟后绯红色,罕萼盘状,齿长4-5mm。种子多数,淡黄色,卵状三角形。花期5-8月,果期7-11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长于荒野阴湿地、林下、路旁、山边惯用语山谷中。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季采收,通常鲜用。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根中含2α-羟基蜀羊泉次碱(2α-hydroxysoladulcidine),芸脱皂甙元(gitogenin),新芰脱皂甙元(enogitogenin),蜀羊泉次碱(soladulcicine),澳洲茄胺(solasodine)。叶、茎中也含有新芰脱皂甙。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苦;性凉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祛谈止,咳 |
功效分类 | 清热解毒药 |
主治 | 咳嗽;哮喘;痢疾;热淋;狂犬咬伤;疔疮红肿;外伤出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植物名实图考》:捣敷红肿。 2.《贵州民间药物》:清热,解毒,止咳,补虚。 |
考证 |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Herba Lycianthis Biflorae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Lycianthes biflora( Lour.) Bitter[Solanum biflorum Lour.;S.decemdentatum Roxb.;S.decemfidum Nees;S.callerynum Dunal] |
科属分类 | 茄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