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红娘子、灰花蛾 |
汉语拼音 | chu ji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蜡蝉科动物樗鸡的成虫。 |
动植物形态 | 樗鸡,体长14-22mm,宽6-8mm。头狭小,复眼黑褐色。额延长如象鼻。前胸背板浅褐色;腹部大,黑褐色,腹部背面黑色,间被白色粉霜。前翅基半部淡褐色而稍带绿色,有黑斑20余个,端半部黑色,翅脉白色;后翅基部呈红色,有黑斑7-8个,翅端黑色。红色与黑色交界处有白带,体翅常有粉状白蜡。尾端逐渐狭小。 |
资源分布 | 盛发于我国北方。 |
生态环境 | 多九栖于樗、榆、刺槐、女贞及多种果树上。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7-8月捕捉,捕后蒸死或烤死,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给小鼠一次性灌胃鲜樗鸡匀浆20g/kg、干樗鸡煎剂25g/kg,观察7天,小鼠无死亡发生。给小鼠按4.2g/kg给药连续4星期,小鼠体重增长,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色素及血清AST和ALT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用40%鲜樗鸡匀浆和40%樗鸡乙醇浸液泡过的滤纸片贴于人体上壁皮肤,4-8h取下,结果40%鲜樗鸡匀浆组无红肿反应,40%樗鸡乙醇浸液组有一人局部微红,12h内消失。用樗鸡乙醇浸液3g/10ml,涂小鼠耳,4h后观察,樗鸡可引起小鼠耳水肿,但无发泡现象。0.14g/ml的樗鸡头足翅混悬液、0.12g/ml去头足翅混悬液小鼠灌胃的最大耐受量分别为7.59g/kg,6.44g/kg。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苦;辛;性平;有毒 |
归经 | 肝经 |
功效 | 活血通经;玫毒散结 |
功效分类 | 活血通经药;玫毒散结药 |
主治 | 血瘀经闭;腰伤疼痛;阳痿;不孕瘰疬;癣疮;狂犬咬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研末,入丸、散,0.1-0.2g。外用:适量,研末敷贴或调涂。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Lycorma delicatula White |
科属分类 | 蜡蝉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