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水映草、田石梅、针筒草、水仙桃、田浮草、香须公、细叶水丁香、化骨溶、假木瓜
|
汉语拼音 |
cao long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柳叶菜科植物线叶丁香蓼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全株无毛。茎直立,具3-4棱,分枝纤细。单叶互生;有柄或无柄;叶片披针形,长1-3(-9)cm,宽0.2-1.5(-3)cm,先端渐尖,基部狭楔形,侧脉11-17对,全缘。药腋生;萼片4,披针形,3脉;花瓣4,黄色,长椭圆形,长约2.5mm,短于萼片;雄蕊8;子房下位,花柱短,柱头扁球形。蒴果绿以或淡紫色,长1.2--2cm,直径1-2mm;种子多数。花期夏、秋季。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至西南各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240-750m的沼泽、湿草地、田边、水沟边、河滩。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辛;微苦;性凉
|
归经 |
|
功效 |
发表清热;解毒利尿;凉血止血
|
功效分类 |
发表清热药;解毒利尿药;凉血止血药
|
主治 |
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痛;口舌生疮;湿热泻痢;水肿;淋痛;疳积;咯血;咳血;吐血;便血;崩漏;痈疮疖肿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含漱。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Ludwigia hyssopifalia (G .Don)Exell[Jussiaea linifolia Vahl;J,hyssopifolia G,Don;J.sup-pruticosa auct.non L.]
|
科属分类 |
柳叶菜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