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耐惊菜、蓬子草、虾蠊菜、满天星、虾钳菜、白花仔、 白花节节草、曲节草、蛇痫、水牛膝、一包针 、猪屎草、水金铃、地扭子、飞疔草、蟛蜞菊、耐惊花、鲎脚菜 |
汉语拼音 | jie jie hua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苋科植物莲子草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10-45cm。茎上升或匍匐,多分枝,具沟,沟内有柔毛,在节处有一行横生柔毛。单叶对生;无柄;叶片条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长圆形、倒卵形,长1-5cm,0.2-2cm,先端渐尖,基部渐窄,全缘或具不明显锯齿。头状花序1-4个腋生,球形或长圆形,无总梗;花密生,花轴密生白色柔毛;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均白色,宿存;雄蕊3个,花丝基部连合成环状,花药长圆形,退化雄蕊三角状钻形,全缘;子房1室,有胚珠1枚,柱头短裂。胞果倒心形,边缘常具翅,包于宿存花被片内。种子卵球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华东南和西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平旷野路边、水边、田边请潮湿处。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与空心苋(参见“空心苋”条)相近似,唯茎有明显的条纹及纵沟,沟内有柔毛,在节处有1行横‘柔毛。叶缘有时具不明显锯齿。头状花序1-4个,腋生,无总 花梗;花白色。雄蕊3。 显微鉴别 与空心苋相似,但叶片上短蚕形非腺毛为4-5细胞,顶端细胞显著形狭而略延长。 |
中药化学成分 | 全草含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环桉烯醇(cycloeucalen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5-α-豆甾烷-7-烯醇(5-α-stigmasta-7-enol)[1],二十九烷(nonacosane),16-三十一烷酮(16-hentriacon-tanone),汉地醇(handianol)[2]。叶中分得3β-O-β-D-吡喃葡萄糖基熊果酸酯(3β-O-β-D-glucopyranosyluronic acid),28-O-β-D-吡喃葡萄糖齐域果酸酯(28-O-β-D-giuc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3]。 有报道说分得以齐墩果酸为甙元,葡萄糖和鼠李糖为糖部分的皂甙。[4]从根中提取分得羽扇豆醇(lupeol)[5].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甘;性寒 |
归经 | 心;胃;小肠经 |
功效 | 凉血散瘀;清热解毒;除湿通淋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渗湿利尿药 |
主治 | 咳血;吐血;便血;湿热黄疸;痢疾;泄泻;牙龈肿痛;咽喉肿痛;肠痈;乳痈;痒腮;痈疽肿毒;湿疹;淋症;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或捣汁炖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生草药性备要》:散瘀,消毒,敷疮。 2.《植物名实图考》:洗无名肿毒。 3.《福建民间草药》:消炎止痛,拔毒退肿。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咳嗽,吐血,下乳。 5.《四川中药志》:清火退热,治牙痛,利水,疗肠风下血。 6.《泉州本草》:清热解毒,逐血消瘀,通淋利小便。治发热口渴,淋症,肠痈,痢疾,外敷痈疽肿毒。 |
考证 | 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Herba Alternantherae Sessilis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Alternanthera sessilis(L.) DC. [Illece- bruin。Sessile L.] |
科属分类 | 苋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