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黑七、山大黄、雪里七 |
汉语拼音 | xue san qi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蓼科植物牛尾七的根。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粗壮草本。高40-50cm。茎直立,具硬毛或近无毛;根粗壮,有根茎。叶互生;叶柄粗壮,长5-7cm,具硬毛;基生叶卵形或宽卵形,长10-15cm,宽8-13cm,近革质,先端圆钝,基部心形,边缘具弱皱波,上面具短硬毛,下面沿叶脉具硬毛,具3-5条基出脉;茎生叶较小,具短柄。花序圆锥状,多分枝;密生硬毛;苞片线形,长7-8mm;花两性;花被片6,淡绿色,宽椭圆形,长约2mm,成2轮,宿存;花梗细弱,丝状,长3-4mm,近基部具关节。瘦果连翅成宽椭圆形,长7-8mm,宽5-6mm。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3500-4400m的山坡灌丛或林下。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采挖,去泥土、须根,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丽江大黄根及根茎中含大黄素(emodin),芦荟大黄素(aloe-en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酚(chrysopharol)等蒽醌类成分及鞣质[1]。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本品含蒽醌类成分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和芦荟大黄素[1],其药理作用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涩;性寒 |
归经 | 脾;肝经 |
功效 | 活血止血;散瘀止痛;止痢 |
功效分类 | 活血药 |
主治 | 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痢疾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0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撒。 |
用药禁忌 | 孕妇慎服。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出自《云南中草药》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Rheum likiangense San. |
科属分类 | 蓼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