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刺海松、刺松藻、软软菜、鼠尾巴、青虫子、鹿角菜 |
汉语拼音 | shui song |
英文名 | Yew |
药材基原 | 为松藻科植物刺松藻及长松藻的藻体。 |
动植物形态 | 1.刺松藻 藻体暗绿色或深绿色,海绵质,富汁液,幼体被白色绒毛,高10-30cm,粗1.5-3(-5)mm。自基部向上叉状分枝,渐分渐多,达同一高度时呈扇状,分枝圆柱状,上粗下细,先端钝圆。体内有许多无色的管状丝体,疏松地交强成髓部,侧生于髓部周围的棒状囊胞,排列成可行光合作用的栅状皮层,囊胸直径为215-350μm;长为900-1025μm,顶端较厚,尖突,其上有毛。叶绿体小盘形,不含淀粉核,多数分布在囊胞的顶部。藻体基部由假根组成的固着器,呈盘状或皮壳状。 2.长松藻 藻体亮黄绿色,海绵质,一般长约60cm,有时可极大延长,这与海绵质盘状固着器大小有关。体圆柱形,疏叉状二岐分枝,上部渐细长,先端钝圆,分枝处节间呈楔形或宽三角形。囊胞顶端薄,其上无毛。薄体成熟时,产生配子囊的囊胞很大,一般直径为400-550μm,长1.5-2.5mm,突出于藻体,呈颗粒状,肉眼即能见到。 |
资源分布 | 1.我国黄海、渤海沿岸分布较多;东南沿海较少。 2.我国东、南沿海均有分布,福建、广东沿海较多。 |
生态环境 | 1.生于中、低潮带向阳的岩石上或石沼中,常集群生成。 2.生于低潮带或低潮线下岩石上和泥沙滩的石砾上。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1)刺松藻 藻体深绿色,复叉分枝,呈扇状,长10-30cm,海绵质。分枝直径1.5-3mm,上粗下细,枝端钝圆,腑间狭窄。固着器圆盘状或皮壳状。整个藻体为一分枝很多、管状无隔膜的多核单细胞组成。气微腥,味微咸。 (2)长松藻 藻体黄绿色,长约60cm。叉状分枝稀疏,腑间楔形或宽三角形。 |
中药化学成分 | 刺松藻藻体含硫酸多糖(sulfated polysaccharide),甘露聚糖(mannan)、淀粉型多糖(starchtype polysaccharide)和水溶的硫酸阿拉伯半乳聚糖(sulfated arabogalactan)。又含3种水溶性砷化物:1-甘油磷酰基-2-羟基-3-[5'-去氧-5'-(二甲基胂基)-β-呋喃核糖氧基]丙烷{1-glycerophosphory1-2-hydroxy-3-[5'-deoxy-5'-(dimethylarsinoyl)-β-ribofuranosyloxy]propane},1'-(1,2-二羟基丙基)-5'-去氧-5'-(二甲基胂基)-β-呋喃核糖甙[1'-(1,2-dihydroxypropyl)-5'-deoxy-5'-(dimethylarsinoyl)-β-ribofuranoside],二甲基次胂酸(dimethylarsinic acid);三种甾醇类物质:赪桐甾醇(clerosterol),松藻甾醇(codisterol),胆甾醇(cholesterol);挥发性成分:甲硫醚(dimethyl sulfide),α-甲基糠醛(α-methylfurfural),糠醛(furfural),糠醇(furfuryl alcohol),1,8-桉叶素(cineole),芳樟醇(linalool),异松油烯(terpinolene),牻牛儿醇(geraniol),丁香油酚(eugenol),对甲苯酚(p-cresol),甲酸(formic acid),丙酸(propionc acid),丁酸(butyric acid),异戊酸(isovaleic acid),己酸(caproic acid),辛酸(capryl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另外,还含有胃蛋白酶(pepsin),胰酶(palmitic acid),链霉蛋白酶(pronase),以及相对分子质量为38000和39000两个类胰蛋白酶的丝氨酸蛋白酶(trypsin-like serine protease)。 此外,还含有管藻黄质(siphonaxanthin),管藻素(siphonein),新黄质(neoxanthin)等多种色素;又含植物血凝素(lectin),较高量的牛磺酸(taurine),以及有强烈抑菌作用的丙烯酸(acrylic acid)。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水松浸出液驱虫效果较海人草强三倍。水松所含成分丙烯酸有强大的抑菌作用。芳樟醇和牻牛儿醇有抗菌、抗真菌作用。对小鼠有镇静作用。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甘;咸;寒 |
归经 | 膀胱;大肠经 |
功效 | 利水消肿;杀虫解毒 |
功效分类 | 利水药;消肿药;驱虫药 |
主治 | 水肿;蛔虫病;中暑;小便不利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 |
用药禁忌 | 孕妇慎服。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本草经集注》:疗溪毒。 2.《本草拾遗》:主水肿,催生。 |
考证 | 出自1.《本草经集注》。 2.《海藻学》:水松,可供食用,广东人民常用它煮水,作为清凉饮料。 3.《中国经济海藻志》:日本人民以刺松藻作为驱蛔虫剂,据他们的试验结果,刺松藻的驱虫药效很高,如以海人草浸出液的驱虫效率为100%,则刺松藻为300%。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Alga Codii Fragilis;Alga Codii Cylindrici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Codium fragile(Sur.) Heriot[Acanthocodium fragile Sur.];Codium cylindricum Holm. |
科属分类 | 松藻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