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国方剂数据库 >> 正文:地黄丸功效主治药物组成
    

地黄丸

别名
补肾地黄丸、补肝肾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六味丸
处方来源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药物组成
熟地黄8钱,山萸肉4钱,干山药4钱,泽泻3钱,牡丹皮3钱,白茯苓(去皮)3钱。
加减
功效
滋补肝肾。
主治
肾阴虚,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腰膝痠软,遗精盗汗,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失血失音,消渴淋浊;妇女肾虚,血枯闭经;小儿囟开不合,五迟五软。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心温水化下。
用药禁忌
萝卜。忌器,忌三白。本方熟地滋腻滞脾,有碍消化,故脾虚食少及便溏者慎用。阴盛阳衰,手足厥冷,感冒头痛,高热,寒热往来者不宜用。又南方夏季暑热湿气较盛时,宜少服用。
临床应用
①慢惊后不语《小儿药证直诀》:东都王氏子,吐泻,诸医药下之,至虚,变慢惊。后又不语,诸医作失音治之。钱曰:既失音,开目不能饮食,又牙不紧,而口不紧也,诸医不能晓。钱以地黄丸补肾。治之半月而能言,一月而痊也。
②血痢《明医杂著》薛已注:祠部李宜散,患血痢,胸腹膨胀,大便欲去不去,肢体殊倦。余以为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归原,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治之渐愈。后因怒,前症复作,左关脉弦浮,按之微弱,此肝气虚不能藏血,用六味丸治之而愈。
糖尿病《中华医学杂志》(1956;6:549):用六味地黄丸改汤剂治疗糖尿病2例。例1入院时昏迷,经胰岛素治疗后,神志清醒。通过饮食治疗,尿糖始终无法控制。经服六味地黄汤4天后,不仅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等临床症状好转,尿糖亦告消失,同时血糖亦逐渐恢复正常,体重日增。例2进院时极度消瘦,合并结核,咳嗽严重;影响睡眠,体力十分衰弱,自服六味地黄丸后,咳嗽很快停止,精神好转,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显著改善,夜间仅解小便每次,1周后体重增加4kg,尿糖已逐渐消失,惟血糖未恢复正常。
④病理性室性早搏《河南中医》(1987;3:24):以六味地黄汤加苦参,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治疗病理性室性早搏12例。12例经心脏听诊,其中7例经心电图复查,均无室早发现,且无自觉症状。
⑤防治食管癌《中医杂志》(1983;6:71);先后在湖北、河北两地食管癌高发人群中用六味地黄汤治疗食管上皮重度增生患者92例,1年后,病理脱落细胞复查,癌变2例,稳定8例,好转和正常者82例,而在湖北当地作对照的未服药患者89例中,8个月后随访,癌变11例,稳定23例,好转55例。两者相较,差异显著(P<0.001)。对湖北的57例患者作了5年以上的随访,并和相应的47例未服药患者作了对比观察,服药组的癌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药理作用
①降血脂作用《中成药研究》(1986;12:41):以本方片剂对实验性高血脂家进行研究,给药组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分别低于对照组,效果显著(P<0.01),而对正常大无明显影响;给药组肝、脾、肾上腺重量均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解剖时肉眼观察,对照组肝脏等脏器都呈现较明显的脂肪沉积,而给药组色泽均较正常;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HDL-C能明显增高(P<0.01)。②降血糖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6;4:11):用本方水提物口饲糖尿病大鼠,3天后能降低血糖、尿素氮和甘油三脂,5天后能降低血钾、提高血钠和血蛋白,降低尿中酮体水平。③防治肿瘤《中医杂志》(1983;6:71):本方能抑制N-亚硝基酸乙脂和氨基甲酸乙脂的诱瘤作用,有助于荷瘤体的单核吞噬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骨髓干细胞和淋巴组织增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荷瘤小鼠甲状腺功能,降低蛋白分解代谢,从而对肿瘤的形成和荷瘤体的生存具有某些作用。④保护肾功能作用《中成药研究》(1982;12:23):用本方对大鼠Masugi型肾炎的实验治疗,治疗组血清尿素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停药后尿素量又明显增高,说明本方能促进肾脏对体内代谢产物——尿素的排泄,从而保护肾功能。⑤对实验性肾虚动物牙周组织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3:295):本方对牙周病阴虚模型动物的牙周组织有保护作用.具有修复牙周组织损害的作用,并且动物体重和活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由甲状腺素引起的代谢紊乱,对由甲状腺素所致肾虚模型动物的牙组织有保护作用。⑥滋补强壮作用《中成药研究》(1986;4;26):本方与人参有类似的抗低温、抗疲劳、耐缺及促皮质激素样作用,对氢化考的松引起的小鼠肾上腺、胸腺萎缩有一定的对抗作用,并能抑制小鼠棉球肉芽肿增生。
各家论述
①《医方考》:肾非独水也,命门之火并焉。肾不虚,则水足以制火,虚则火无所制,而热证生矣,名之曰阴虚火动。河间氏所谓肾虚则热是也。今人足心热,阴股热,腰背痛,率是此证。老人得之为顺,少年得之为逆,乃咳血之渐也。熟地黄、山茱萸、味厚者也,经曰: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滋少阴,补肾水;泽泻味甘咸寒,甘从湿化,咸从水化,寒从阴化,故能入水脏而泻水中之火;丹皮气寒味苦辛,寒能胜热,苦能入血,辛能生水,故能益少阴,平虚热;山药、茯苓,味甘者也,甘从土化,土能防水,故用之以制水脏之邪,且益脾而培万物之母也。
②《红炉点雪》:六味丸,古人制以统治痰火诸证。痰火之作,始于水亏火炽金伤,绝其生化之源乃尔。观方中君地黄,佐山药。山茱.使以茯苓、牡丹皮、泽泻者,则主益水、清金、敦士之意可知矣。盖地黄一味,为补肾之专品,益水之主味,孰胜乎此?夫所谓益水者,即所以清金也。惟水足则火自平而金自清,有子令母实之义也。所谓清金者,即所以敦土也。惟金气清肃,则木有所畏而土自实,有子受母荫之义也。而山药者,则补脾之要品,以脾气实则能运化水谷之精微,输转肾脏而充精气,故有补土益水之功也。而其山茱、茯苓、丹皮,皆肾经之药,助地黄之能。其泽泻1味,虽曰接引诸品归肾,然方意实非此也。盖茯苓、泽泻,皆取其泻膀胱之邪。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致偏胜之害。
③《审视瑶函》:肾者,水脏也。水衰则龙雷之火无畏而亢上,故王启玄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即《经》所谓求其属而衰之。地黄味厚,为阴中之阴,专主补肾填精,故以为君药;山茱萸味酸归肝,乙癸同治之义,且肾主闭藏,而酸敛之性,正与之宜也;山药味甘归脾,安水之仇,故用二味为臣;丹皮亦入肝,其用主宣通,所以佐茱萸之涩也;茯苓亦入脾,其用主通利,所以佐山药之滞也,且色白属金,能培肺部,又有虚则补其母之义;至于泽泻有三功:一曰利小便以泄相火,二日行地黄之滞,引诸药速达肾经,三曰有补有泻,诸药无畏恶增气之虞,故用之为使。此丸为益肾之圣药,而昧者薄其功缓,乃用药者有四失也:一则地黄非怀庆则力浅;一则地黄非自制则不工,且有犯铁之弊;一则疑地黄之滞而减之,则君主力弱;一则恶泽泻之渗而减之,则使力微。自蹈四失,而反咎药之无功,毋乃冤乎。
④《古今名医方论》柯韵伯曰:肾虚不能藏精,坎宫之火无所附而妄行,下无以奉春生之令,上绝肺金之化源。地黄禀甘寒之性,制熟味更厚,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用以大滋肾阴,填精补髓,壮水之主。以泽泻为使,世或恶其泻肾而去之,不知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阖者,动静之机。精者,属癸,阴水也,静而不走,为肾之体;溺者,属壬,阳水也,动而不居,为肾之用。是以肾主五液,若阴水不守,则真水不足,阳水不流,则邪水逆行。故君地黄以护封蛰之本,即佐泽泻以疏水道之滞也。然肾虚不补其母,不导其上源,亦无以固封蛰之用。山药凉补,以培登水之上源。茯苓淡渗,以导壬水之上源,加茱萸之酸温,籍以收少阳之火,以滋厥阴之液。丹皮辛寒,以清少阴之火,还以奉少阳之气也。滋化源,奉生气,天癸居其所矣。壮水制火,符其一端耳。
⑤《医方集解》:此足少阴、厥阴药也。熟地滋阴补肾,生血生精;山茱温肝逐风,涩精秘气;牡丹泻君相之伏火,凉血退蒸;山药清虚热于肺脾,补脾固肾;茯苓渗脾中湿热,而通肾交心;泽泻泻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六经备治,而功专肾肝,寒燥不偏,而补兼气血。苟能常服,其功末易殚述也。
⑥《医方论》: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止六味,而大开大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
⑦《实用方剂学》:本方是补阴的代表方剂,其组成特点,是补中寓泻,而以补阴为主。方中以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敛精气;山药健脾,兼固精缩尿;是本方的“三补”,用以治本。但以熟地补肾为主,山茱萸的补肝和山药的补脾为辅,故熟地的用量是山茱萸和山药的一倍。由于肝肾阴虚,常可导致虚火上炎,故又以泽泻泻肾火,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是本方的“三泻”,用以治标。但本方是以补为主,所以这三种泻药的用量较轻。这样把补虚与祛邪结合起来,就形成甘淡平和,不温不燥,补而不滞的平补之剂。因此,本方滋补而非峻补,故虚不受补者亦可用。
备注
补肾地黄丸(《幼幼新书》卷六引《集验方》)、补肝肾地黄丸(《奇效良方》卷六十四)、六味地黄丸(《正体类要》卷下)、六味丸(《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医方集解》本方用法:盐汤下;冬,下。改为汤剂,名“六味地黄汤”(见《景岳全书》)、“地黄汤”(见《证治宝鉴》)、“六味汤”(见《医学心悟》卷六)。
...
评论加载中...
网 名: (必填项)
评论内容: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1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