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国方剂数据库 >> 正文:竹叶石膏汤功效主治药物组成
    

竹叶石膏汤

别名
人参竹叶汤、石膏竹叶汤
处方来源
伤寒论》。
药物组成
竹叶2把,石膏1升,半夏半斤(洗),麦门冬1升(去心),人参2两,甘草2两(炙),梗米半升。
加减
功效
清热,养阴,益气。
主治
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虚羸少气,身热多汗,呕逆烦渴,唇干口燥,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虚数。现用于中暑糖尿病、小儿夏季热等出现气阴两伤证候者。
制备方法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6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每服1升,日3次。
用药禁忌
海藻羊肉菘菜、饧。
临床应用
1.阳明暑疟:已亥夏,予舅母患疟,服柴胡药2-3帖后,汗出昏厥,妄语遗溺,或谓其体质素虚,虑有脱变,劝服独参汤,幸表弟寿者,不敢遽进,乃邀孟英商焉,切其脉洪大滑数,曰阳明暑疟也,与伤寒三阳合病同符,处竹叶石膏汤,清热兼益气,两剂而瘳。
2.消渴:一女性患者,56岁,农民。患糖尿病多年,近来自觉神疲乏力,口渴引饮,溲多,诊得脉细数,舌红少津,身形消瘦。凭症参脉,系热内盛,气津俱损,宜清胃热,益气阴,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味,竹叶12g,生石膏30g、麦冬12g、法半夏6g、甘草3g、北沙参12g、天花粉12g、淮山药18g、粳米一撮。三剂后,口渴显著减轻,续服原方三剂,后未再复诊。
3.余热未净,气阴两伤:王某,女,6岁,1978年12月初诊。患儿三天前发烧38.5℃,伴有咳嗽,少痰、头痛、纳差、X线胸透未见异常。先用四环素、甘草片、克感敏等药物治疗,因无效而改用静脉点滴红霉素两天,体温仍在38℃以上,故邀中医诊治,乏力懒动,舌尖红苔薄黄、中心略厚,脉弦细。辨证为余热未净、气阴两伤,用本方治疗,党参3g、半夏9g、粳米12g、麦冬24g、竹叶9g、生石膏48g、甘草6g,水煎,分三次服。服上药二剂后,热退症消,体温降至36℃。停药观察三日,再未见发热,饮食渐增,开始下地玩耍。
4.流行性出血热: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流行性出血热32例,男28例,女4例,年龄20~40岁,病程1~2天者25例,3天以上者7例。根据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以本方适当加减,疗程7~18天,全部治愈,其中18例随访3一12个月,未见复发。
药理作用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辛甘发散而除热,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甘缓脾而益气,麦门冬、人参,梗米之甘以补不足;辛者,散也,气逆者,欲其散,半夏之辛,以散逆气。
2.《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竹叶、石膏之辛寒,以散余热;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之辛温,以豁痰止呕。故去热而不损其真,导逆而能益其气也。
3.《伤寒溯源集》:竹叶性寒而止烦热,石膏入阳明而清胃热,半夏蠲饮而止呕吐,人参补病后之虚,同麦冬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凉损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气也。
4.《古方选注》:竹叶石膏汤分走手足二经,而不悖于理者,以胃居中焦,分行津液于各脏,补胃泻肺,有补母泻子之义也。竹叶、石膏、麦冬泻肺之热,人参、半夏、炙草平胃之逆,复以粳米缓于中,使诸药得成清化之功,是亦白虎、越婢、麦冬三汤变方也。
5.《金鉴》:是方也,即白虎汤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也。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用人参、粳米,补形气也;佐竹叶、石膏、清胃热也;加麦冬生津,半夏降逆,更逐痰饮,甘草补中,且以调和诸药也。
6.《血证论》:方取竹叶、石膏、麦冬以清热,人参、甘草、粳米以生津。妙在半夏之降逆,俾热气随之而伏;妙在生之升散,俾津液随之而布,此二药在口渴者,本属忌药,而在此方中,则能止渴,非二药之功,乃善用二药之功也。
7.《成方便读》:方中以竹叶、石膏清肺胃之热,然热则生痰,恐留恋于中,痰不去热终不除,故以半夏辛温体滑之品,化痰逐湿,而通阴阳,且其性善散逆气,故又为止呕之圣药,况生姜之辛散,以助半夏之不及,一散一清,邪自不能留恋。人参、甘草、粳米以养胃,麦冬以保肺,此方虽云清热,而却不用苦寒,虽养阴又仍能益气,不伤中和之意耳。
备注
人参竹叶汤(《三因》卷五)、石膏竹叶汤(《易简》)。本方方名,《张文仲方》引作“竹叶汤”(见《外台》)。《活人书)有生姜,《医学入门》有生姜汁。本方加生姜,名“竹叶加生姜汤”(见《圣济总录》)。
...
评论加载中...
网 名: (必填项)
评论内容:
经论书籍: 《经络全书》 《四圣心源》 《内经评文》 《灵枢悬解》 《素问悬解》 更多>>
伤寒金匮: 《伤寒说意》 《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悬解》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更多>>
诊治书籍: 《脉诀刊误》 《脉诀乳海》 《脉理求真》 《脉确》 《脉象统类》 更多>>
本草书籍: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纲目》 更多>>
方言书籍: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回生集》 《本草分经》 《急救便方》 更多>>
内科书籍: 《中国医籍考》 《中风论》 《重订灵兰要览》 《重订广温热论》 《止园医话》 更多>>
妇科书籍: 《产宝》 《产鉴》 《妇科秘方》 《妇科秘书》 《妇科问答》 更多>>
儿科书籍: 《保婴撮要》 《保幼新编》 《慈幼便览》 《慈幼新书》 《达生编》 更多>>
外科书籍: 《金疮秘传禁方》 《救伤秘旨》 《立斋外科发挥》 《伤科补要》 《伤科大成》 更多>>
五官书籍: 《白喉全生集》 《白喉条辨》 《包氏喉证家宝》 《喉科秘诀》 《喉科指掌》 更多>>
针灸书籍: 《针经指南》 《针灸大全》 《针灸甲乙经》 《针灸聚英》 《针灸神书》 更多>>
医论书籍: 《思考中医》 《四圣悬枢》 《塘医话》 《推求师意》 《外经微言》 更多>>
医案书籍: 《马培之医案》 《奇症汇》 《三家医案合刻》 《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更多>>
综合书籍: 《急救广生集》 《景岳全书》 《明医杂着》 《明医指掌》 《儒门事亲》 更多>>
养生书籍: 《食疗方》 《寿世传真》 《寿世青编》 《心医集》 《服食导饵》 更多>>
其它书籍: 《本草问答》 《疯门全书》 《厘正按摩要术》 《医暇卮言》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2017320号-1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