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伤寒论条辨 卷之五 上课笔记
    

伤寒论条辨 教程:卷之五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六凡九条 方二 阴经皆属脏,脏病不易治,虽然,治之得其道,则反易愈,由其不似阳经之数于变也。三阴惟太阴之条目医学全在线少者,孤脏也。然以大概言之,首尾只病三阳而病者极多。盖太阳主表,先太阳而病者,常也。天人之自然也。各经之自中凿说也。…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六

凡九条 方二

阴经皆属脏,脏病不易治,虽然,治之得其道,则反易愈,由其不似阳经之数于变也。三阴惟太阴之条目医学全在线少者,孤脏也。然以大概言之,首尾只病三阳而病者极多。盖太阳主表,先太阳而病者,常也。天人之自然也。各经之自中凿说也。无此事理也。且三阳当病之时,得治则愈,又况一入阳明,则不复转,所以病阴证而病者绝少,临病切要仔细端详,不可苟且忽略,谣俗专以交口阴阳,偶尔中伤,执为阴证,下医又快售,乃习迷而同醉,遂致普通大谬。(数,音速,夫以病在三阳,而谓之阳证,病在三阴而谓之阴证,非甚高远难知也。而徇俗者,乃胶固执迷而不 醒,道之不明有以夫。)

(一)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脾经也。其脉起于大趾之端,上循膝股内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灵枢曰,是动,则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盖脾为胃之合,自利益甚者,脾苦湿,病而不能为胃以行其津液,水谷不分也。时腹自痛者,灵枢曰,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入络肠胃。实则肠中切痛是也。胸下结硬者,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故误下,则邪反聚其别也。

(二)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四肢,四末也。脾主四末,素问曰,风yin末疾,是也。阳微,阳经无邪也。阴涩,太阴统血。血凝气滞也。长,阳气胜也。阳主发生。故邪自退,而病欲愈也。

(三)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浮为在表,太阴之脉,尺寸俱沉细,今见浮,则邪见还表可知,然浮为风,宜桂枝汤者,以太阴之中风言也。方见太阳上编。

(四)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自利不渴,湿胜也。太阴湿土,故曰有寒,四逆之辈,皆能燠土以燥湿,故曰温之也。

(五)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秽腐当去故也。

此条二节,自不能发黄以上,与阳明第四十一条上节同,下节相反。盖同感异变,而各成一家之证也。然彼以至七八日,反大便硬,为转阳明,此以至七八日,暴下利,秽腐当去,为脾家实,何也?盖脾主为胃以行其津液,暴下利则脾得以为胃行其津液矣,所以脾为实,而证为犹系太阴也。彼大便硬者,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反为约,所以为转阳明也。然则一脾胃也。而反覆之变不同有如此者,医之为道,岂可以易易言哉。

(六)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
于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依桂枝汤法。腹满时痛者,脾受误伤而失其职司,故曰属太阴也。以本太阳病而反下也。故仍用桂枝以解之,以太阴之被伤而致痛也。故倍芍药以和之。

(七)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一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二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承上条,而又以胃家本来实者言,本来实者,旧有宿食也。所以实易作而痛速,故不曰阳明而曰大实,例之变也。桂枝加大黄者,因变以制宜也。然曰桂枝加,则补方者,当一例如上文云云,不当载成方,且以本方加也。而用芍药六两,水七升,不合数,皆后人之苟用者,当斟酌焉。

(八)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利便,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此承上条,申致戒谨之意。

(九)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亥子丑,太阴所王之三时也。欲解者,正王则邪不胜也。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七

凡四十六条 方十五

三阴先太阴者,太阴正位中宫,统仓廪也。少阴居下,而先于厥阴者,阴道逆,自下而上也。

(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去声,下皆同,少阴,肾经也。脉微细者,少阴居于极下,其脉起于小趾之下也。灵枢曰是主所生病者,嗜卧,但欲寐,嗜卧也。盖人肖天地,天地之气,行于阳则辟而晓,行于阴则阖而夜,故人之气,行于阳,则动而寤,行于阴,则静而寐,然则病患但欲寐者,邪客于阴故也。

(二)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热,邪在表也。脉沉,少阴位北而居里也。以其居里,邪在表而发热,故曰反也。以邪在表不在里,故用麻黄以发之,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细辛辛温,通于少阴,用之以佐主治者,以其专经而向导也。

(三)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口中和,谓不燥不渴,里无热也。少阴之脉,贯脊,脊,背吕也。背字从北从肉,北,天地之阴方也。北肉为背,人身背阴之处也。阳脉在背,根阴之义也。经传谓背为阳者,其犹谓桂枝发汗。与夫历家谓月行速之意欤,肾居北方,其行属水,生于天一,故曰少阴,然则阴寒凑于少阴,宜乎背恶寒而他处不恶也。灸之以火者,火能助阳而阴自消也。主之以附子者,附子温经而寒自散也。人参甘寒,补其气以扶阳于生,芍药酸平,收其阴而为阳之附,茯苓甘淡,淡以利窍,逐水以消阴,甘以入心,顺火以从阳,术味甘苦,苦以燥湿,制水而燠土,甘以益脾,和中而固本也。

(四)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欲吐不吐心烦者,少阴之脉循喉咙,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故也。自利者,肾气实,水无制也。虚故引水自救,释上文之渴也。白,寒色也。病形悉具,以其本病之口燥舌干言也。小便白者,至末,反覆申明上文,所以晓人,勿认烦渴为热以致误之意。

(五)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阴阳俱紧,伤寒也。伤寒不当有汗,故谓汗为反出,亡与无同,古字通用,无阳者,汗乃血之液,阴主血,寒为阴而伤血,阴邪凑于少阴,阴盛矣,故谓无阳以为之卫护,而汗所以反得自出也。咽痛者,少阴之脉循喉咙也。其脏属水,所以不惟咽痛,而复吐利,水无制也。

(六)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细沉而数,里热也。故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恶虚其表也。

(七)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微者气不充,故曰无阳,无阳则化不行,故汗不可发也。尺以候阴,弱涩者阴血不足也。故谓复不可下。盖少阴藏寒,其官作强,有出无入,有虚无实,有补无泻,所以汗下皆不可行,而反覆叮咛以示禁止如此。

(八)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少阴之脉,从足走腹,循喉咙,其支别至肺,自下而上者也。受火之劫,火性炎上,循经而蒸烁于肺,肺伤则气逆,所以咳也。下利者,少阴属水,其脏虚寒,劫迫则滑脱也。滑脱而虚。故生热乱而谵语也。强责,谓过求也。小便与汗,皆血液也。少阴少血,劫汗夺血,则小便之涸竭,故难也。

(九)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 卧,手足温者,可治。下利,阴寒盛也。自止,寒邪退也。恶寒而 卧,其脏本虚寒也。手足属脾,温者,脾土和也。土和则万物生,故曰可治也。

(十)少阴病,恶寒而,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恶寒而,承上条而言也。时或自烦欲去衣被,阳热复也。犹之手足温,故亦曰可治也。

(十一)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紧,寒邪也。自下利,脉暴微者,阴寒内泄也。故谓手足为反温,言阳回也。阳回则阴退。故谓紧反去为欲解也。夫寒邪在阴而脉紧,得自利,脉暴微,手足温,紧去为欲解者,犹之邪在阳,脉数而热,得汗出,脉和身凉,数去为欲愈之意同,阴阳胜复之理也。

(十二)少阴中风,阳微阴浮者,为欲愈。阴阳详见二难三难,阳微,风邪散,而表气和也。阴浮者,里气胜而邪外出也。

(十三)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子丑寅,阳生之时也。各经皆解于其所王之时,而少阴独如此而解者,阳进则阴退,阳长则阴消,且天一生水于子,子者,少阴生王之地,故少阴之欲解,必于此时欤。

(十四)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膀胱属太阳,太阳者,六经之长也。为诸阳主气,与少阴肾为合,阴从阳化,里热达表,故一足尽热也。热在膀胱,太阳多血,肾司开阖,阴主下降,故热乱,则血出于二便也。

(十五)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必动其血者,汗为血之液,不得汗则得血也。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迫则错经而妄逆也。下厥,以少阴居下而热深言也。上竭,以妄逆言也。

(十六)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阴寒吐利,法当厥逆者,以无阳也。手足不逆冷,则阳自若而脾胃和,故以热为反发者,婉词也。然阳自若,则阴为有制,脾胃和,则五脏六腑皆得以受其气而生也。灸之者,以其有可生之道,所以通其经以遂其生也。

(十七)少阴病,恶寒,身 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阴盛则阳竭,故曰不治。

(十八)少阴病,吐利,燥烦,四逆者,死。阴寒吐利而至于燥烦,津液内亡,而成枯竭也。加之四肢厥逆,脾土败绝也。

(十九)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头眩,俗谓昏晕是也。诸阳在头,然则下利止而头眩者,津液内亡,而阴已虚竭,阳无依附。浮越于外,而神气散乱,故时时自冒也。

(二十)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四肢温和为顺,故以厥冷为逆,不顺也。,不伸也。阴主屈故也。诸证具见而脉又不至。则阳已先绝,可知矣,不烦而躁,孤阴亦欲自尽也。

(二十一)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息,呼吸气也。叹声曰息,言叹息之声,高而散漫,无接续生息之意。盖阳气欲绝,故其声息如此。

(二十二)少阴病,脉微沉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脉微沉细,但欲卧,少阴之本病也。汗出而不作烦热,无阳也。欲吐,经中之邪不退也。自利,脏病进也。更复烦躁不得卧寐者,阳欲绝而扰乱不宁也。

(二十三)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无里证,谓不吐利燥烦呕渴也。以无里证,而表又不见,故用附子以佐麻黄,虽曰微发汗。而用甘草以易细辛。盖亦和解之意也。

(二十四)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本欲寐,反心中烦不得卧者,风邪客于里,热甚而里不和也。黄连黄芩,清膈,以除风拥之里热,鸡黄阿胶,和血,以益不足之真阴,然阿胶者,黑皮之膏液也。故能逐阴经之邪风。鸡黄者,巽木禽之诞卵也。故能定邪风于少阴,芍药下气以和阴,所以为少阴风热之佐使也。

(二十五)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少阴肾也。肾主骨,寒yin则痛,然则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者,伤寒也。沉为在里,是故附子汤者,温里以散寒之要药也。

(二十六)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花汤主之。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腹痛,寒伤胃也。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者,胃伤而土不能制水也。便脓血者,下焦滑脱也。石脂之涩,固肠虚之滑脱,干姜之辛,散胃虚之里寒,粳米甘平,和中而益胃,故三物者,所以为少阴下利便脓血之主治也。

(二十七)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古利无 。后人所加,此比上条差轻,以便脓血同,故治亦同。

(二十八)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可刺。

此承上二条而申着其辅治之意,刺,所以通其壅瘀也。壅瘀通,便脓血自愈,可者仅可之词。

(二十九)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吐则耗阳,利则损阴,厥冷者,阴损而逆也。烦躁,阳耗而乱也。茱萸辛温,散寒暖胃而止呕,人参甘温益阳,固本而补中,大枣助胃益脾,生姜呕家圣药,故四物者,为少阴扶危之所须也。(方见阳明篇。)

(三十)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下利,寒甚而水无制也。咽痛,胸满,心烦,脏病与经病具见也。猪肤,本草不载,义不可考。说者不一,用者不同,然既曰肤,则当以 猪时所起,皮外毛根之薄肤为是,但猪属亥,宜入少阴,肤乃外薄,宜能解外,其性则凉,固能退热,邪散而热退,烦满可除也。白蜜润燥以和咽。咽利而不燥,痛可愈也。白粉益土以胜水,土王水制,利可止也。猪肤汤义,意者其在于兹乎。

(三十一)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咽痛,邪热客于少阴之咽喉也。甘草甘平而阴阳,故能主除寒热,桔梗苦甘而任舟楫,故能主治咽伤,所以微则与甘草,甚则加桔梗也。

(三十二)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以上各等分)
以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煮七沸,内散一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少冷,少少咽之。

咽痛与上同,而治不同者,此以风邪热甚,痰上壅而痹痛者言也。是故主之以桂枝,祛风也。佐之以半夏,消痰也。和之以甘草,除热也。三物者,是又为咽痛之一治也。

(三十三)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 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咽下,不瘥。更作三剂服之。

咽伤而生疮,则比痛为差重,可知也。不能语言者,少阴之脉,复入肺络心,心通窍于舌。心热则舌不掉也。声不出者,肺主声而属金,金清则鸣,热则昏而塞也。半夏主咽而开痰络,苦酒消肿而敛咽疮鸡子甘寒而除伏热,以上三条证同而治殊。盖各适其因之宜然尔。

(三十四)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少阴病而加下利者,不独在经,而亦在脏,寒甚而阴胜也。治之以干姜附子者,胜其阴则寒自散也。用葱白而曰白通者,通其阳,则阴自消也。

(三十五)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葱白(四茎) 干姜(二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汁亦可用。

尿,与溺同,奴吊切,此承上条复以其甚者言,脉微,阳虚也。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热药治寒,寒甚者,格拒而不入,汤不为用,反争而逆乱也。人尿性寒,胆汁微寒,以之为向导者,经曰:逆者从之,此之谓也。暴出,烛欲烬而焱烈也。微续,真阳回而渐复也。然属加减耳,成方疑后人所增。

(三十六)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腹痛,小便不利,阴寒内甚,湿甚而水不行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湿内渗,又复外薄也。自下利者,湿既甚而水不行,则与谷不厘清,故曰此为有水气也。或为诸证,大约水性泛滥,无所不之之故也。真武者,北方阴精之宿,职专司水之神,以之名汤,义取之水,然阴寒甚而水泛滥。由阳困弱而土不能制伏也。是故术与茯苓燥土胜湿,芍药附子利气助阳,生姜健脾以燠土,则水有制而阴寒退,药与病宜,理至必愈。后加减法。(或为诸证之治。)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水寒相搏则咳,细辛干姜之辛,散水寒也。既散矣,肺主咳,而欲收,五味子者,酸以收之也。)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茯苓淡渗而利窍。小便既利,不须渗也。)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芍药收阴而停液,非下利者所宜。故去之,干姜散寒而燠土,土燠则水有制,故加之,)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斤。(呕,气逆也。去附子,以其固气也。加生姜以其散气也。)

(三十七)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而里寒者,阴甚于内也。身反不恶寒,面色赤而外热者,格阳于外也。阴阳不相通,所以逆乱而有或为诸多证,利虽止邪欲罢也。脉仍不出,阳气未复也。夫脉者血气之道路,血,阴也。非阳不行,姜附辛热,助阳也。甘草甘平,益气也。
汤本四逆而分两殊,通脉则加姜之谓。后加减法。(同前。)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面色赤,阳格甚也。加葱,通阳气也。)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腹中痛,真阴不足也。去葱,恶其顺阳也。加芍药,收阴也。)
呕者,加生姜二两。(见前)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咽痛,气结也。去芍药,聚气也。加桔梗,利咽也。)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利止脉不出见上,去桔梗者,嫌其载而少畅通也。加人参者,生其阳而和其阴也。)

(三十八)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此承上文自利而言,以示人通诊吉凶利害之大意。盖谓少阴属水,其自利者以阴寒甚。土弱而水无制也。趺阳主胃而属土,负谓趺阳有脉,土尚强,土强则水有制,而少阴反 为输负矣,顺言不以受制为拘也。盖水惟其有制,则卒遵道,不得终于泛滥而成大害,且 万物资生于土,而百骸藉养于胃,水土平成,物类又安,非天下之至顺乎,古今谓趺阳有 脉者不死,有以哉。

(三十九)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分,去声,上同,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和为逆,但不温和而未至于厥冷,则热犹为未入深也。故用柴胡解之也。枳实,泄之也。然热邪也。邪欲解本阴也。阴欲收,芍药收之也。甘草和之也。分,今之二钱五分也。

后加减法。(同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咳见前,并主下利,亦散水寒收泄气之意,)
悸者。加桂枝五分。(心主悸,桂枝通心气也。)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见前)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腹中痛,寒甚也。附子,温之也。)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下重,气滞也。薤白,疏泄也。)

(四十)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下利,固乃阴寒甚而水无制,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水寒相搏,蓄积不行,内闷而不宁也。猪苓汤者,泻利以厘清其水谷之二道也。二道清则利无有不止者,利止,则呕渴心烦,不待治而自愈矣,方见阳明篇。

(四十一)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口燥咽干者,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邪热客于经,而肾水为之枯竭也。然水干则土燥。土燥则水愈干,所以急于下也。方见阳明篇,下同。

(四十二)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

水,肾邪,青,肝色,肾邪传肝也。心下必痛者,少阴之脉,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也。口干燥见上,故治同。

(四十三)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胀不大便,胃实可知,急下者,少医.学全在线阴属水,恶土实也。

(四十四)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脉沉,寒邪深入于里也。温之不容以不急也。方见太阳中篇,下同。

(四十五)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

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饮食入口则吐,少阴主喉咙而寒邪客之也。少阴之脉,络心,注胸中,实,谓痰壅而上塞也。寒,以虚言,温,有补意。

(四十六)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数,音朔,更平声,反少之少,上声,微,阳虚也。涩,血少也。汗出,阳虚不能外固,阴弱不能内守也。更衣见阳明篇,反少者。阳虚则气下坠,血少所以勤努责而多空坐也。上,谓顶,百会是也。灸,升举其阳以调养夫阴也。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八

凡五十四条 方六

(一)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撞,陟降切,蛔,音回,厥阴,肝经也。其脉起于大趾丛毛之上,循股入阴中,环阴器,抵小腹,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也。盖厥阴属木,邪由少阴传来,少阴属水,木为水之子,子能令母虚,厥阴之邪热甚,则肾水为之消,肾消则引水以自救,故消而且渴,渴不为水止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者,心属火,木火通气,肝气通于心也。饥不能食者,胃司食而属土,木邪甚,土受制也。吐蛔者,蛔在胃中,无食则静,闻食臭则出也。下之,利不止者,邪属厥阴。下则反虚阳明,阳明属土,土虚则木益贼其所胜也。

(二)厥阴,中风,脉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风脉当浮,以厥阴本微缓不浮,故微浮,则邪见还表,而为欲愈可诊,不浮,反不然。

(三)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属木,王于丑寅卯之三时,正气得其王时,邪退而病解,在六经皆然,夫以六经各解于三时而三阳解自寅至亥,三阴解自亥至卯,厥阴之解,至寅卯而终,少阳之解,自寅卯而始,何也?

曰:寅为阳初动,阴尚强,卯为天地辟,阴阳分,所以二经同王,其病之解,由此而终始也。然则三阳之王时九,各不相袭,三阴之王时五,太阴与少阴同子丑,少阴与厥阴同丑寅,何也?曰:阳行健,其道长,故不相及,阴行纯,其道促,故皆相蹑也。

(四)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厥阴属木,木生于水,欲饮水,求生也。少少与,润之也。愈,木得润则生也。

(五)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四逆见少阴篇,厥见下。盖厥为四逆之极,阴阳既不相顺接,下则必至于脱绝,故禁勿用也。

(六)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反,音板,应,平声,反,犹左也。言不顺于道也。黄芩汤,寒药也。彻,亦除也。应,亦当也。反能食者,胃欲绝,引食以自救也。中,以胃言,死,谓万物无土不生也。

(七)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

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脓也。食以之食,与饲同,索,当作素,数,音朔,食,以饲之也。素,常也。谓以素常所食之饼饵饲之,以颐其情也。一说无肉曰素,谓不令犯食禁也。不发热,言所食之饼化消而无患,故曰知胃气尚在也。暴热,谓厥而猛然得热,见阳回之意也。故曰其热续在,期之旦日夜半愈也。旦日:明日平旦,朝而阳长之时也。夜半,阴尽阳生之时也。所以然者,以下至夜半愈,乃反覆申明上文之意,数以候热,痈脓者,厥阴主血,血热持久,则壅瘀,壅瘀则腐化,故可必也。

(八)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先厥,起于阴也。后发热,阳胜也。见厥,谓复厥也。

(九)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

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此承上条而言,汗出,咽中痛,阳胜而热上行也。湿则痹,咽中痛而曰痹者,痰亦湿也。厥以得湿为阳回,故发热虽无汗,而利亦必自止,便脓血,亦协热也。

(十)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应,平声,厥者必发热,寒极而热复也。前热者,后必厥,阳极而内陷也。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以大概言也。厥应下之,谓邪在里也。口伤烂赤,厥阴之脉,上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所以误汗则热散乱,而唇口伤也。

(十一)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厥五日,热亦五日,阴阳胜复无偏也。当复厥不厥,阳气胜也。阳主生,故自愈可知也。

(十二)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此揭厥而明其义,以申其状,案脉经流注,手之三阴,从腹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然则手之三阴,与手之三阳,相接于手。足之三阴,与足之三阳,相接于足,阴主寒,阳主热,故阳气内陷,不与阴气相顺接,则手足厥冷也。然手足为四肢,王之者脾也。脾为阴,阳不与阴相顺接,而手足逆冷,又可知也。

(十三)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痢方。

乌梅丸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枚)蜀椒(四两去汗) 桂枝(六两) 黄柏(六两) 人参(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脉微而厥,统言之也。肤冷,言不独手足,以见阳气内陷,与上文互意也。躁无暂安时,言热深且极也。脏厥,言非在经,皆互词也。寒,言尚未变热也。桂枝姜附,细辛蜀椒,胜寒而退阴也。人参固气,当归和血,除烦而止呕也。乌梅之酸,连柏之苦,安蛔使之静也。盖蛔之为物,类有情识,闻酸则伏,得苦则安,利本湿热,所以滞下,得苦则泄,惟酸能收,故虽曰治蛔。而下利脓血,可通主也。

(十四)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热少厥微,邪浅也。所以手足不冷,而但指头寒,默默,谓无言也。不欲食,厥阴之脉挟胃也。烦躁则内热,故以小便利,色白,为热除也。欲食,邪退而胃回也。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厥阴脉,挟胃,贯膈,布胁肋也。便血,肝不纳也。

(十五)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邪在表则热,入里则厥,厥少则邪散,热多则正复,故病为当愈也。热不除至末,与上条末三句互相发明。

(十六)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此反上条而言,进,谓加重也。

(十七)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灸,所以通阳也。阳不回,故于法主死也。

(十八)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肾主躁,不得卧,脏气绝也。

(十九)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此与上条大意同。

(二十)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厥七日而下利,阳不复而里虚也。

(二十一)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发热而利,里虚邪入也。故曰有阴,汗出不止,表阳外绝也。故曰无阳。

(二十二)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关元在脐下三寸,为小肠募,故小腹满,按之痛,不上结于胸,阳虚也。下结于膀胱关元者。阴寒胜,故曰冷结也。

(二十三)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濡,音软,亡,与无通,腹濡,邪在经而里阴虚也。脉者血之府,脉虚,故知无血也。血亦阴,下之死者,重亡其阴也。

(二十四)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促,谓短促,阳气内陷而脉不至,故厥逆也。灸,通阳也。

(二十五)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滑以候热,然而厥者,热本寒因,故曰里有热也。与太阳下编第十三条,文相反而意则同。互相发明者也。故治同而方见彼。

(二十六)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二两) 通草(二两) 甘草 (二两炙) 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寒,与逆同,本阳气内陷也。细则为虚,阴血不足也。当归芍药,养血而收阴,通草细辛。行脉而通闭,桂枝辛甘,助阳而固表,甘草大枣,健脾以补胃,夫心主血,当归补其心,而芍药以收之,肝纳血,甘草缓其肝,而细辛以润之,脾统血,大枣益其脾,而甘草以和之,然血随气行,桂枝卫阳,气固则血和也。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于前汤方内,加吴茱萸半升,生姜三两。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温五服。(一本,水酒各四升。)

久寒,谓宿昔素常脏腑有沉寒也。吴茱萸温脏以散寒也。生姜者,佐枣以和阴阳也。

(二十七)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阳虚而表不固也。热不去,言邪不除也。内拘急四肢疼者,亡津液,而骨属不利也。下利,厥逆,而恶寒者,亡阳,而阴寒内甚也。四逆汤,温以散寒,回阳而敛液者也。方见太阳下编。

(二十八)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此与上同而较轻,故治同。

(二十九)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渍,资四切,金匮曰:水停心下,甚者则悸,然则悸为水甚,而厥则寒甚也。寒无象而水有质,水去则寒消,入胃者,水能渗土也。方见太阳下编。

(三十)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 (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唾,吐卧切,下部脉不至者,邪乘下后,里虚深入,而阳内陷也。咽喉不利者,厥阴之脉。贯膈,上注肺,循喉咙之后也。唾脓血者,肺金燥而痿也。难治者,表里杂乱而不清,阴阳暌而不相顺接也。夫邪深入而阳内陷。寸脉沉而迟也。故用麻黄升麻升举以发之,手足厥逆,而下部脉不至也。故用当归姜桂温润以达之。然芍药敛津液,而甘草以和之,咽喉可利也。葳蕤门冬以润肺,而黄芩知母以除热,脓血可止也。躅能燥土,茯苓渗湿,泄利可愈也。石膏有彻热之功,所以为斡旋诸佐使而妙其用焉。

(三十一)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腹中痛,厥阴之脉,抵小腹挟胃也。转气下趣者,里虚不能守,而寒邪下迫也。

(三十二)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此申上条而致戒,此条汗出,与上条汗出不同,上条以自出言,此以攻之则出言,上言已然者。

此言未然者,胀满可必者,汗法,则亡阳而阴独治也。

(三十三)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故曰里寒,阴不守也。外热,故汗出,阳不固也。通脉四逆,救表里,通血气,而复阴阳也。

(三十四)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此承上而申致用治之次序,腹胀满,里虚也。故温之,身体疼痛,表实也。故攻之,惟虚也。故必先之,惟其实,故可后焉,四逆汤方,见太阳下编,上皆同,桂枝汤方,见太阳上编。

(三十五)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既下利而曰有燥屎,何也?胃热则屎燥,若服汤不能和胃,则徒利津液,其燥屎固自若,所以谵语也,宜小承气者,厥阴易于下也。方见阳明篇。

(三十六)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更烦,言本有烦,不为利除而转甚也。虚烦并方,见太阳中篇。

(三十七)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实,言邪胜也。

(三十八)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微热,阳渐回也。渴内燥未复也。弱,邪退也。令自愈,言不须治也。

(三十九)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清,与圊通,脉数,与上文微热互相发明,清,犹言便脓血也。

(四十)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此与上二条互相发明,汗出,亦阳回气彻也。紧,寒未除也。

(四十一)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诸阳聚于面,少赤,亦阳回也。故曰戴阳,郁冒,作汗也。微厥,邪正争也。下虚指利而言也。

(四十二)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喘,言息短而声不续,阳气衰绝也。

(四十三)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音碎。时,周时也。此与上条互相发明。

(四十四)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清,与圊同,寸反浮数者,热转上逆也。尺中自涩者,热壅而血瘀也。

(四十五)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下重,谓滞下也。大则病进,微弱者邪气衰也。

(四十六)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三两) 黄连(三两去须) 黄柏(三两去皮)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此申上条而出其治,白头翁,逐血以疗癖,秦皮,洗肝而散热,黄连,调胃而浓肠,黄柏者。除热而止泄也。

(四十七)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有热,谓亡津液而内燥,所以欲饮水也。方同上。

(四十八)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之脉,挟胃,属肝,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故灵枢曰,是肝所生病者,腹满呕逆,然则厥阴之邪,循经而上逆,故其证见如此,方见阳明篇。

(四十九)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或为有呕,故通其治。

(五十)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脉弱,虽似邪衰,而小便复利,则是里属虚寒也。故曰见厥者难治,以身有微热也。故虽厥。可以四逆汤得救其阳之复。

(五十一)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肝脉,其支者上注肺,肝主血,善呕,血热瘀,与肺痿者,皆为痈而呕脓,不可治者,谓脓当呕,与邪逆而呕者不同也。

(五十二)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干姜(三两去皮) 黄连(三两去须)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寒格,谓药寒致成格拒也。干姜人参,正治以遏其吐,黄连黄芩,反佐以通其格。

(五十三)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上条以药吐下言,此以水发汗言,亦互明之意。

(五十四)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哕,承上条而言,腹满,即寒生 胀也。前后,谓二便也。三条疑太阳中篇错简。


点击查看:<<伤寒论条辨 >>目录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