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栀子类汤
    

经方方药: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栀子类汤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1/12/29 21:16 编辑 www.med126.com

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栀子厚朴汤(第三十六方)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方四十一。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这一条,没有了豆豉。换上了厚朴、枳实。

栀子豉剂,一般都说是:发汗、吐下后。

发汗、吐下,都会阴阳俱伤。但是,发汗在伤津液的同时,伤阳会严重。就像一壶水,你想把它变成气,需要不断地加火。所以,发汗后,如前面的29条,用甘草汤、四逆汤,需要先把阳补回来。单纯的下,往往是伤阴严重,损失津液,当然也必然会伴随亡阳,但是不会像发汗那样严重。当然,承气汤一类的急下存阴,是走向了极端。

此条,伤寒,下后。伤寒,本应该发汗,存于表之水,就进发越,邪热就进排出。而采取下发,会使邪热和津液入里。一直很难理解,栀子豉剂,所讲的虚热是什么意思?虚热大概一是非本体之热,二是往往会与水湿结合起来,就像南方的闷热天气。这个时候,白虎剂一类的办法无济于事,需要用栀子。

栀子豉剂,有豆豉。豆豉的药性在本草并无记载,但是从后世治疗风寒感冒的简易方剂===葱豉汤来看,应该有发散作用,类似麻黄。由此,推断,76条的三个方剂,大概有表征,只是不太严重,用豆豉微微发散。

那么这一条: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与76条的: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以及66条的: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应该认真研究。

心烦,应该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类似,都是虚烦,虚热惹的祸。卧起不安者,既与心烦有关,也与腹满有关。

伤寒,下之,无表证,当然去掉了栀子豉汤的豆豉。腹满,加厚朴。

66条是发汗导致的腹满,而且是胀满,有气,是因为发汗伤阳伤津液,所以用了生姜、半夏、甘草,用以温中、降气、生津液。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吃了以后,应该排气增多,人也特舒服。


79条,伤寒,下后,津液丧失严重,而且邪热入里,所以这里的腹满,估计不会有胀气的感觉,就是肚子沉甸甸的不舒服。用栀子(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齄鼻,白癞,赤癞,疮疡)
清理邪热。用厚朴(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去“惊悸气”。用枳实(味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利五脏。曹颖甫老说:栀子以降之、厚朴以燥之、枳实以通之。看来79条或许有大便不通之证,也有很多用栀子厚朴汤治疗便秘心烦的医案。倪海厦老师说:枳实长的一圈一圈的,有点像肠子的剖面。当然,我这样把药性简单划分,过于机械,其实药性远非我所认识,正因为如此,后世医家对于药性又有了那么多的想象。特别是夹杂入五运六气、性味归经等等。这对于药性的确是发展。但是,无疑也为中医玄化推波助澜。中医不再是普通人听得懂用得了的仁术,与百姓渐行渐远。

研究栀子厚朴汤,又想起了小承气汤,两个方子,只差一味药,就是栀子易大黄。看来小承气汤偏于实,偏于下。栀子厚朴汤则偏于虚热,偏于上。这里还是想重复一句话:经方的严谨为我们所畏惧。求求现在的中医,别动辄加减了。那只是您看不懂病的借口。话说重了,我更是看不懂,呵呵提个醒而已。学经方,首先应该学习经方的辩证严谨、用药精准。

(声明:我是一个一天中医也没有学过的门外汉,最近利用业余时间,糊涂经方学感,一为加深记忆,二为归纳分类,三为同道指导。所以,这里面的观点基本大半是错误的,希望中医人士大加斧正,更希望不误导像我一样的爱好者!!!)


-----------

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栀子干姜汤(第三十七方)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干姜汤和栀子豉汤,又是差了一味药。主药栀子不变,豆豉和干姜相互易位,则所治之证又发生变化。伤寒论就像魔术大师,就是这么几味药,变来变去。而且照着现在人开方子的思路,完全可以开成栀子豉汤加干姜,美其名曰栀子豉汤合栀子干姜汤。或者直接开成栀子生姜豉汤。而且一个豆豉,那不是食物嘛,多一点少一点又何妨!但是,古人就是那么较真,多一个不要,同是姜,干姜就是干姜、生姜就是生姜。

丸药,是什么丸药,现在不得而知,据大家的说法,大概是巴豆一类东西。反正是大下以后。与这一条最相近的就是=====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均是身热不去,78条的结果是心中结痛;80条是,微烦。心中结痛者====栀子豉汤,微烦者====栀子干姜汤。真不知道栀子豉汤,开成栀子干姜汤会有什么结果!!!!

不过从字眼上看,栀子豉汤,烦的厉害,不是一般厉害。栀子干姜汤微烦,稍微有一点,而且胃里的感觉也不一样。这里,应该可以看出豆豉和干姜的区别。前面写到栀子豉汤的时候,我说,豆豉在本草没有记载,联想到后世的葱豉汤,也许和表有关,类似麻黄一类的发散作用,现在看来这个活有点轻率,看来这个豆豉和胃有关。

那么这一条,从文字看,栀子豉汤也会有身热不去的症状,关键是微烦,胃没有大的反应。为什么身热不去呢?伤寒,应该从泄热,那么大下,只是把肠胃的热卸掉了,所以表热仍在,这时候为什么不能用麻黄汤呢?胃里已经空了,没有物质可以发汗了,急需的是把肠胃的阳补回来,所以用干姜,肠胃的阳恢复了,就可以和表接续。微烦,还是上有虚热,用栀子清理。

所以,栀子干姜汤是里寒外热、下寒上热,当热这个热也是虚热。而不是通常所谓的痞证,寒热交错。这也许可以叫做阴阳不交,也不完全对,因为这里的热也是客热虚热。

所以,栀子豉汤合栀子干姜汤最大的区别在于:胃里的感受如何!!!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老话题,栀子剂是吐剂吗?胡老说不吐,刘志杰说有吐的。看了曹颖甫的说法,我很赞成: 栀子味苦而主泄。能使脾湿下陷。故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今人动以栀豉汤为吐剂。夫探吐之剂,当从口出。岂有反能下泻者。其谬一。第一节言汗吐下后之余邪。岂有吐后虚烦而更吐之理。其谬二。况呕逆者。加和生姜以止之。岂有吐剂而反能止呕者。其谬三。盖旧本方治后。有得吐止后服五字。此因瓜蒂散中有香豉而误。张隐奄本删之。具见特识。为标出之。就连徐大椿也惊呼:吐之而反呕止,真匪夷所思也。不过这还是需要临床求证。但是我宁愿相信是传抄之误,比如,这一条,栀子干姜汤喝了绝对不会吐!!!

所谓:

治烦名方栀子剂,变来变去太神奇

甘草生姜和豆豉,身热微烦用干姜

(声明:我是一个一天中医也没有学过的门外汉,最近利用业余时间,糊涂经方学感,一为加深记忆,二为归纳分类,三为同道指导。所以,这里面的观点基本大半是错误的,希望中医人士大加斧正,更希望不误导像我一样的爱好者!!!)


-----------学习了....  丸药下后,中焦虚寒,上焦留热,故用栀子清上焦热,干姜温中焦之寒. 大下之后,心中结痛,那就是上焦之热结在那了,则纯用苦寒之药将之散开即可.不对之处还望多提宝贵意见.
-----------实际也不神奇,而是仲圣之"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大法则的运用.
-----------栀子对应心烦,厚朴,枳实对应腹满,就清楚了.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