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陆观虎治疗眩晕用药经验
    

本草求真:陆观虎治疗眩晕用药经验

陆观虎是已故天津名老中医,生前曾任天津多伦道中医院首任院长,被誉为津门四大名医之首。陆老是江苏人,用药轻灵平正,多用花、梗、叶、须、络等药物,且用量清轻,确有“四两拨千斤”之妙。今就其治疗眩晕病证的用药经验做一简单阐释。挂一漏万,愿与同道共同探讨。

一、眩晕多因风作祟,蒺菊花必当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云“风胜则动”。肝为风木,眩晕者,如坐舟车,眼花屋转,属于风之为患。故《素问•玄机原病式》曰:“眩晕者,其动不正而左右纡曲。”经曰:“曲直动摇,风之动也。”因其病机在风,则应以平肝熄风为治疗眩晕的基本原则。因此,陆老在处方时,必用蒺藜和菊花两药,以熄肝风。《神农本草经》云:“菊花主治风头眩、肿、痛,其味苦、甘、气平、略寒,禀金水之气,故可补水制火,益金平木。木平则风熄,风熄则眩止。需指出的是陆老处方时常用“杭甘菊”之名,强调要用道地药材,白蒺藜一药专擅去风,《本经》言其明目,其味辛,性升散,主入肝经,为治风明目之要药。《本经逢原》云:“风盛则目病,风去则目明矣。”可见,“明目”一功用意即清火平肝之作用。此二药配伍,疏风散热平熄肝风,则眩晕自除,故方方用之,处处用之。

二、肝阳上亢亦致眩,平肝潜阳止眩灵
肝为刚脏,本身又为阴中之阳。临床上少见阳虚之证,恰多阳盛,又火性炎上,最易至头,从而出现眩晕耳鸣,甚则风火相煽,血宛于上,发为中风。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云:“所谓风甚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木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故火本动也,焰得风则自然旋转。”治疗上陆老主要应用金石甲介类药物来重镇潜阳,栀子黄芩苦寒传热泻火为法。常用的潜阳药有石决明珍珠母、紫贝齿等。其中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张锡纯谓其为凉肝镇肝之要药。“为其能凉肝,兼能镇肝,故善治脑中充血作痛作眩晕,为此症多系肝气肝火挟血上冲也。”珍珠母、紫贝齿用意均同石决明,都是以其质重而平肝之阳的。此二药尚有安神定悸之功。栀子清三焦郁火,黄芩主泻上焦之火,均用于肝阳上亢,化火之症,尤其见口苦、胸中烦热等症状更当应用。

三、丹溪首倡痰作眩,化痰止眩效果彰
张仲景论述眩晕病机时曾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后世刘河间倡风火之说,而朱丹溪则提出:“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说明痰饮也是导致眩晕的重要原因。陆老每遇舌苔腻者,恒以痰湿论治,在临床上分为两型处理;即丹溪所言“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对于舌淡苔白腻之患者,陆老每用健脾渗湿为治疗大法,常用茯苓猪苓赤苓泽泻等药物,意即“脾为生痰之源”, 俟脾气健运,湿邪自然化解也。而对于舌红苔白腻或黄腻之患者,陆老每用清热化痰药物。如大贝、竹茹天竺黄等,以去痰热,同时加用泽泻、通草,以利热自小便排出。如此痰湿得化,则眩晕自止。

四、肝肾阴虚是根本,滋养肝肾效堪夸
陆老认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体阴即为物质性,用阳则为功能性,功能要靠物质来濡养,物质要靠功能来发挥作用。而肝为血脏,血为物质属阴,肝之疏泄作用属阳,根据阴阳学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阴阳相互维系。若肝阴不足无法系住肝阳,则致肝阳上亢,发为眩晕。如《直指方》云:“人身阴阳相抱而不离,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若yin梦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原,使诸气逆奔而上,此眩晕出于肾虚也。”因此治疗这个根本的方法为补益肝肾之阴。
陆老在补肝肾时绝少用滋腻之品,虽有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然临床上,特别对于眩晕患者,正如前所述,往往挟痰,一旦使用味厚滋腻之品则易将痰邪留住,而使眩晕缠绵难愈。因此陆老常选用滋水涵木之女贞子旱莲草黑豆衣、潼蒺藜等药物。《本经》上说女贞子可“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因其气味俱阴,为入肾除热补精之要药。合旱莲草为二至丸,补益肾阴。黑豆衣色黑入肾,性质清轻,补肾而不腻。僮蒺藜又名沙苑蒺藜,《本经逢原》记载其“性降而补益肾,治腰痛,为泻精虚劳要药。”此药为陆老最喜用之品,每于补肾壮腰填精时同黑豆衣同用,大有效果。

五、外感风热头眩晕,疏风散热疾可除
陆老认为头晕一症应分外感、内伤两大类别。对于外感风热之邪而致的头晕,当疏风散热以治之,临床用药如桑叶、菊花、薄荷等药物。其中桑叶、菊花合用,乃是仿吴鞠通之桑菊饮。桑叶清透肺络之热,菊花清散上焦风热,故对于出现头晕伴寒热脉浮等症状的患者,用之尤宜。此正合《金匮要略》所云:“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由此可见,陆老治病法遵经旨也。

六、清阳不升眩晕作,升清通阳法可传
经云:“清阳出上窍。”清轻之阳气宜走头面之清窍,如若清阳不升,清窍失于濡养,则出现头目眩晕之症。《景岳全书》曰:“非风眩晕掉摇惑乱者,总由气虚于上而然。”《经》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之苦倾,目为之苦眩。”又曰:“上虚则眩,此明训也。”治疗上陆老认为应升清阳,通阳气。常选用荷叶、通草等药物。荷叶提升清阳,通草有通气利水泻热之效,尚有通阳之作用,颇合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故二药合用轻阳得升,浊阴得降,而头晕亦除也。
综上所述,陆老用药可谓灵机活法,丝丝入扣,效果也如桴鼓应手而得。其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继承。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