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诸病源候论》的是是非非
    

中医资料:《诸病源候论》的是是非非

《诸病源候论》成书于公元610年,由隋代巢元方等人编撰,全书共5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病因和证候学的专著,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诸病源候论》对外感热病的认识,既受《素问•热论》热病学说的影响,也吸收了《伤寒杂病论》、《伤寒例》等伤寒思想的精华,同时还融入了作者个人的认识与创造。其中,“伤寒诸候”二卷、“热病诸候”一卷,主要阐发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与《素问•热论》中外感病学说:“时气诸候”与“温病诸候”各一卷,则是借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与《素问•热论》的有关论述,加以比附扩张,再参以己意而成。
      
一、《诸病源候论》对疾病认识精辟
      综观《诸病源候论》伤寒诸候,共有两卷内容,上卷39论,下卷44论,论述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涉及到伤寒病所有的问题。
      
《诸病源候论》首列“伤寒候”,为总论,开篇即云:“经言:春气温和,夏气暑热……此则时行之气也”。《诸病源候论》此处提到的“经”就是《伤寒例》中所说的《阴阳大论》。这一段论述,简要地论述了伤寒与温病、热病、时气病的联系与区别,十分精辟,所以深受历代医家推祟,该书后文中所列的伤寒诸候也将其作为立论的依据。此外,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也不难看到作者引用的王叔和阐发华佗伤寒学说的有关论述和《素问•热论》中热病及两感伤寒学说、伤寒热病治法、伤寒死脉、伤寒汗吐下后不解证的有关论述,使华佗所创伤寒六部传变和汗吐下三法疗伤寒的学说得到继承与传播。
      
以辩证的眼光来看,《诸病源候论》“伤寒发汗不解候”对表证、里证的认识十分精当。“中风伤寒候”,论述了六经中风的证候,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一日候至九日以上候取之于《素问•热论》。“伤寒咽喉痛候”、“伤寒虚烦候”、“伤寒呕候”、“伤寒渴候”、“伤寒谬语候”、“伤寒喘候”、 “伤寒悸候”、“伤寒厥候”、“伤寒心痞候”、“伤寒结胸候”、“伤寒变成黄候”、“伤寒余热候”、“伤寒大便不通候”、“伤寒小便不通候”、“伤寒热毒利候”、“伤寒宿食不消候”、“伤寒阴阳毒候”、“伤寒百合病候”、“伤寒惑候、“伤寒衄血候”、“伤寒上气候”、“坏伤寒候”、“伤寒内有瘀血候”、 “伤寒后不得眠候”、“伤寒后交接劳复候”……阐发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六经证治,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等方书,以及《伤寒总病论》、《伤寒类证活人书》、《伤寒九十论》、《伤寒补亡论》等伤寒著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是推理臆论
      
与此体例相似,《诸病源候沦》“时气病诸候”首先引用《伤寒例》的有关论述,作为立论根据,然后两次引用了华佗的“六部传变”理论,虽然文字稍有出入,但仍可以看出其来源。尽管王叔和、孙思邈等晋唐时代的医家都把华佗的“六部传变”看成是其对伤寒病传变规律的认识,但隋代《诸病源候论》的作者却将 “六部传变”作为时气病的传变规律。是《诸病源候论》作者别有所据,而认定华佗“六部传变”堪为时气病立法,还是《诸病源候论》作者为了铺张时气病的传变规律,而强拉华佗“六部传变”学说为其所用呢?笔者通过对典籍的研习、考证,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在《诸病源候论》中,“时气一日候”、“时气二日候”、“时气三日候”、“时气四日候”、“时气五日候”、“时气六日候”是作者用“六经传变”叙述时气病的传变规律,而未用“六部传变”学说。“时气烦候”、“时气狂言候”、“时气呕候”、“时气热利候”、“时气大便不通候”等的编撰体例,也是模仿伤寒诸侯。
      
《诸病源候论》“温病诸候”中的“经言”,也是出于《伤寒例》所引用的《阴阳大论》。“温病一日候”至“温病八日候”、“温病九日以上候”,都是对照“伤寒诸候”,按“日传一经”的六经传变次序进行论述的。只是比附推演,并无创建独识。其中关于温病三日之前为在表,可以用汗法进行治疗的说法,虽然与清代温病学观点一致,但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概念完全不同,为日后寒温论争、温病概念的变迁埋下了伏笔。
      
笔者认为,张仲景区分伤寒与温病,完全是从临床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理论推理立论。临床上的确有一些病人,近期没有感受风寒的诱因,而且症状上也只有发热烦渴、不恶寒,是一种里热外发的起病形式,没有表证,治疗只需清泄里热,与一般外感病证从表入里明显不同,所以另立一名为“温病”。《诸病源候论》的作者未能理解张仲景深意,用伤寒六经传变的学说来类推温病,演绎其传变规律,比附成“日传一经”,虽能与“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广义伤寒学说相互呼应,但终因其为“纸上谈兵”,而非得之于临证,所以很少为后世医家推崇、借鉴。“温病烦候”、“温病狂言候”、“温病嗽候”、“温病渴候”、“温病下利候”、“温病大便不通候”、“温病变成黄候”等,大多取自“伤寒诸候”。
      
在学术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强加于古人,苛责先贤,但我们应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对待前人学说,有创建者就予以发扬光大;见造作臆说,也不必曲意圆滑,为其藏短遮拙,这样才有利于中医学术的昌明。对于《诸病源候论》在阐发仲景伤寒学说方面的贡献,我们应当大书特书:对于其推演时气与温病证治,而非从临证实际出发的治学方法,我们有必要质疑于其间。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