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简论章太炎对中医文献学之贡献
    

中医资料:简论章太炎对中医文献学之贡献

章太炎(1867~1936年),字枚叔,名炳麟,浙江余杭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国学大师。他学问淹通,于小学、经史、诸子、哲学、fo学等均有颇高造诣,其成就早为世人所仰止,但他在医学上的建树却知者寥寥。其实,太炎先生之祖、父、兄“三门知医”[1],他自幼承嗣家学,并有学医经历。成年后到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曾著《内经辨言》、《药言随笔》)治经,与乃师一样,把一切古书作为考据的工具,在研治文史的同时,泛涉医典。中年以后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研究学术上,包括医学,不仅撰写医学论文,创办中医刊物,还组建中医学校,设立伤兵医院等,从事大量医事活动,可以说,医学是太炎先生学术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太炎先生医学著述丰富,一生共撰写各种医论百余篇,悉已被收入《章太炎全集》第八卷[2](以下所引均出自该书),其中既包括对医理、医术的探讨,更涉及许多文献考据、训诂、医史方面内容。尤其是后者,由于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和熟谙古文献,加之精专的研究方法,太炎先生所取得的成就是平常人难望其项背的,将这些内容整理研究,即使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
    文字释诂
    近代史上,章太炎在小学方面的成就极其卓越,他上承清末训诂学的殿军俞樾及孙诒让,又精研音韵文字,与其弟子黄侃开创现代训诂史上著名的“章黄之学”,因而他在解读医经的过程中常运用古文字知识释疑,例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有“黔首共馀食”之句,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馀食’作‘饱食’”[3],但未能说明讹字原因,章太炎则指出:“观饱字之误为馀,则知本依古文作■,故识者知为饱,不识者误为馀”。对《素问·生气通天论》“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之“苛”字释道:“《说文》云:小草也。”“《礼记·内则》:疾痛苛痒。苛,疥也。”“《春秋传》称:苛,匿不作。”说明了“苛”字在古书中有“细小”和“疥”二义。
    又如《伤寒论》卷三:“项背强几几”,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卷二:“几几,音殊,短羽鸟飞几几也。”[4]数百年来几成定论,章太炎重新予以解释:“《毛传》:几几,(纟句)貌。《士冠礼》注:(纟句)之言拘,以为行戒,状如刀衣鼻履在头(当为‘在履头’)。然则几几者以(纟句)交叉履头,故足指受拘而履不落,项背强几几,正状其牵绊多矣。”指出成氏之误。针对刘宝楠《论语正义》将“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之“达”注为通晓之义,章太炎认为不确:“达,针也,与《春秋·左氏传》‘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能’之达义同。”此乃以医学知识来训经。章太炎曾数度流亡日本,注意到日本人将(月臣)子油称(月卒)脏,疑乃“(月率)”字之误,因为《礼记·郊特牲》有“取(月率)膋燔”, (月率)为肠间脂,故有此误。
    本草钩玄
    关于本草之起源问题,章太炎著《论本草不始于子仪》,揭示郑玄注《天官·疾医》之谬,理由是:“据《说苑》,子仪为扁弟子,扁鹊与赵鞅同时,而《周书·王会篇》已说桴苡宜子,《诗》载许穆夫人已知贝母愈思,《春秋传》载申叔展已知麦曲、山鞠穷愈腹疾”等等,而王会、申叔展诸人均先于子仪,“则识药效,知处方者必不始于子仪。”并进一步说:“神农无文字,其始作本草者,当在商周间,代有增益,至汉遂以郡县附之耳。”为什么说是在商周间,他根据《吕览·遇合篇》“文王嗜菖蒲菹”,因古时无茶,以菖蒲止卧强心,而《神农》草药首列菖蒲,故推断该书为周初医师所集。
    有药物必涉及剂型用法,他注意到,古时治药,或(口父)咀或刀(坐刂),到宋代有了变化,将药物研治为散再煮服,称为煮散之法,因为“五代分裂之际,远方药物致之不易,于是简省其量,而以散煮服之,延及宋时,遂为常法。”评价此法煮之易出,量虽减,“效几相若,此具用之巧也。”
    同时,他明确指出宋代丸散药量不当之处,于平药及常用之悍药皆减轻用量,于至毒之药(如硫磺,水银)则反重,并举《局方》阴阳二胜散和《本事方》破阴丹为例,对此他持反对态度,“纵令治病得愈,亦非常法。”这也提醒我们对待宋代方书,须斟酌用量。
    在章太炎的许多论著中还时常散见有关药物的古文献记载。例如《论惑及疠》载:砒霜宋时始入本草,此前但有雄黄。《论脚气证治》一文记:《淮南子》有地黄质粘,有续骨之功;《周官·天师》有茱萸味酸,有养骨之效。在《论微生菌非伤寒热病因》中谈到古代对“桂”的认识:《说文》桂,百药之长。引用《梦溪笔谈》“徐锴以桂屑布砖缝中,宿草尽死”,“以桂为丁,以钉木中,其木即死。”说明桂或有杀菌之功。《论治温者用药之妄》说:今治温家最忌柴胡,而于前胡则轻率用之,这是不对的。因为“《本草》本无前胡,《别录》有焉,陶隐居云:前胡似柴胡而柔软,为疗效欲同。按此知,柴胡、前胡本是一类,土宜小异,呼音渐殊,《秘要》、《崔氏》小柴胡汤直作小前胡汤,其证也。”
    辨异求真
    中医沿革既久,不少概念或病名出现古今异义,章太炎凭借广博的文献学知识予以澄释。例如对于《内》、《难》五脏附五行之说,引用古文《尚书》“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和《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说明“分配五行,本非诊治的术,故随其相似,皆可比拟”。从侧面演示了五行说的演变过程。而对于病名之间的含义变化也进行了区别,举如:
    五劳六极与虚劳:《外台》中二者各列一门,治法各异:其所谓虚劳者,即传尸骨蒸,包括肺痿,《金匮》中虚劳、血痹,《外台》谓五劳六极。
    肠澼与利:古者滞下、洞泄皆称利。《难经》称泄有五: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实则后三者皆为肠澼,不属泄。《伤寒论》里所谓利者,前五篇指洞泄,厥阴篇则指肠澼、滞下,但亦有例外,“唯《释名·释疾病篇》泄利,言其出漏泄而利也,下重而赤白曰(月带),言厉滞而难也,分别最审。”
    温病与温疫:认为《伤寒论》内有五种伤寒,是广义伤寒,即包括温病,且“证治甚备”,而《外台》分伤寒、天行、温病三类,温病者,以温疫、温毒为主,天行即温病之类。
    其他还有现代传染病与古代病名的对应关系之考证:《集验方》有九瘘,五曰蚍蜉瘘,初得之如伤寒,九曰转脉瘘,始发于颈,如大豆,浮在脉中濯濯,脉转苦惊惕,身如振寒热,认为颇与急性粟粒结核相合。鼠疫:宋世称黄肉随,黑骨温,明后称为纥答温。麻风梅毒与大麻风,甚则鼻柱皆坏,故古人通谓疠,《病源》所说癞病,皆今大麻风候。
    考校医经
    《内经》之著作年代,章太炎说“宋人已知为七国时作”,但作了更深入的论证:《礼记·祭义》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因此始皇更名,民曰黔首,或有所承;加之饱之古字误为馀,故推论出该书“作于周末,始皇并天下前矣”。
    他断定《中藏经》“必是宋人伪造”,论据充分。首先,《隋志》载《华佗方》十卷,撰者吴普;梁有《华佗内事》五卷,并无《中藏经》名目,其次,元化方为《千金》、《外台》及《魏志·华佗传》所引者,均不见于此书,“徒列庸俗方剂”,且何首乌用始唐末,鹅梨名起宋时等等,“其伪可想也。然其书《三因方》已称之,作伪者盖在《局方》以后。”
    章太炎自谓上不取《灵》、《素》,下不举叶、吴,一生所重,“惟其长沙太守”,因此非常重视对《伤寒论》的研究,共写相关文章数十篇,其中在作者、注家之考证、版本沿革和校勘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他曾写《王叔和考》及《张仲景事状考》,从《太平御览·七百二十》引高湛(张湛)《养生论》和《千金方》中《河东卫汛记》考证出王叔和名熙,高平人。通过《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与《后汉书·党锢传》、《魏志·王粲传》、《桓阶传》、《刘表传》、《广韵》等书进行互考,从而推论出仲景官长沙和作《伤寒论》的基本年代。以上两文被钱超尘全文附录于其所著《伤寒论文献通考》[5]一书,足见其文献价值。
    他还对《伤寒论》之演革及版本流传情况做了缜密的疏理,他据《隋志》、《唐志》载张仲景方十五卷,后世又出《伤寒论》、《玉函经》、《金匮要略》之名,敏锐地指出“《伤寒论》在其中”,意谓《伤寒论》离析于张仲景方,并说林亿所校《伤寒论》十卷为单行本,而此书明代为赵开美摹刻,但清修《四库》时已不可见,日本安政三年丹波元坚又重摹之,复行于中土。
    对《伤寒论》的古老版本《金匮玉函经》,他亦给予足够重视,指出了自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至后来马端临、徐镕以及《四库全书》均将其混同于《金匮要略》的错误,通过与《伤寒论》、《千金方》所引、林亿校语等详细比较,证实其书为《伤寒论》之别本,“顾篇第条目方法或少异”,但非叔和所集,因为书中有释典之语,叔和时代fo法未盛,疑为江南诸师所述。
    至于世人有将《金匮要略》误为华佗所著,则指出《抱朴子·杂应篇》记有华佗集《金匮绿囊》一事,故有此误。
    他精于校勘,对清·陈世杰刻本《金匮玉函经》在编次体例、讳字及内容方面校出与《伤寒论》异者八条,与《千金翼方》同者五条,这对研究《伤寒论》历史传系有重大价值。他还指出了陈刻本的妄改之处:其一,改“失气”为“矢气”,阳明篇:转失气、不转失气,《伤寒论》单注本、成注本、《千金翼方》皆同,成注曰,不能宣泄,必转气下失,其义甚明,宋人犹云“失气”,戏做“失气赋”。其二,改“駃”为“驶”,《千金》、《外台》“快”字多作“駃”,无用“驶”者。
    长期以来,成注《伤寒论》比林校单注本流行更广,章太炎经详细勘对,认为单注本多保留叔和按语,例如“疑非仲景方”、“疑非仲景意”,共四条,成注尽删之。单注本常有“明源流、较同异”者,凡七处,成注也多删去,表示出对成注本的批评,同时说:“林之校《伤寒论》,犹大徐之校《说文解字》也,其文简质,缀学者观之欲卧,既读诸家书,则知林校之精绝。”他举出例证:成注本寒实结胸“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但二者方治相反,疑论蜂起,林校则云:“一云与三物小白散。”与《千金翼方》所引相同。
    他还十分重视理校,见《金匮要略》某方剂白术下著“七钱半”,则指出“此必非汉人语也,四分一两之三,汉人但云三分,不云七钱半”,说明该书有宋人所补之处。《伤寒论》有“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林校“用前第一方,一云,用后第四方”[6],第四方即葛根黄芩黄连汤,他认为芩、连为止利要药,而桂、麻但能发表,因此是第四方。
    结  语
    中医文献学精深繁复,非博学者难以企及,章太炎有着深厚的国学基础,加之他对传统医学的喜爱和长期钻研,因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以上所述,仅为一麟半爪。他探古寻源,注重考证,“语必徵实,说必尽理”,在他的医论当中,引用古书实料随处可见,既有医学书籍,包括一些流传不很广的医书,如《博济方》、《集验》等,也有大量文史方面的典籍,如诸子、史志、《周礼》、《尚书》、《说文》、《封禅书》、《同度记》及《楞严经》、《宝积经》等fo经,这显示了他贯通古今、疏通滞义的大家风范。章太炎流亡日本期间,还曾广泛搜求宋明医书精本和古代验方,共选《小品》、《范汪》、《千金》及仲景、文仲、深师等人方剂三百余首,加以分析注解,对保存、研究古方有一定价值。1930年,他曾为一部不十分有名的医书《金镜台方议》作序,该书为明朝许弘所著,清《四库全书总目》未录,故一般医者鲜见其书,他从友人处先后得到两种刊本,非常重视,认为此书对古方“善于裁别”,并根据一本“弘”字作“宏”,一本不讳,判断二者刊印年代一本在乾隆之前,一本在其后。这些无不说明,章太炎作为一代国学大师对中医文献学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熊月之.章太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216.
    [2]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58.
    [4]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6.
    [5]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53,69~72.
    [6]  新辑宋本伤寒论[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5:14.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