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中国学术格局:民间产生思想 大学维护学术
    

岐黄密室:中国学术格局:民间产生思想 大学维护学术

中国学术格局:民间产生思想 大学维护学术
梁子民 毕文昌  

  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学术格局开始发生变化,10年以后的今天,大体上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我想是不是可以用两句话作一个简单的概括:民间产生思想,大学维护学术。

  梁:有人说过,中国当代的人文社会科学有5支队伍:一是大学,二是社科院系统,三是党校系统,四是党政部门的研究机构,五是新闻出版界和作家协会等官办文化机构。在上世纪80年代,还没有形成民间的空间。民间出现一些新人,最终还是要进入以上5支队伍。

  毕:上世纪80年代体制内的学术思想追求和民间闪现的思想火花,大的方向是一致的。差异是同一目标中的差异。在那个时候,学术思想创新的动力,常常发端于体制内的理论工作者。大学当时的地位并不显著,只是体制内的一部分。

  梁:每个时代学术格局的形成,其实是社会变化的结果。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理想的年代。有追求有抱负的学人很多,他们都怀着理想和希望,把学术工作和中国政治和社会变革的进程相联系。那时的学术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学术追求和思想追求是一致的。

  毕: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可能是激情高于理性,思想大于学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某学者90年代初说过一句有影响的话:思想淡出,学术凸显。我觉得符合当时的情况。从此,思想和学术出现了分离的趋势。王元化出来倡导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道理说得很对,真正能够身体力行的,没有多少人。

  梁:上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格局的变化不是自然发生的。经过一次突然的转折,一批过去活跃的学术精英出局了,一批早年在学术上处于下游地位的学者到了高位。观察当时学术格局的变化,不能忽视这个背景。

  毕: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大学的财力直线上升,形成了学术力量向大学集中的趋势,到今天,这个变化已经基本完成,学术力量的分布和利益关系大体固定了下来。如今社科院、作协、新闻和出版等文化单位的学术力量,虽然都还在体制的框架内生存,已完全不能和大学同日而语,差异非常明显。一些有名气的学者,纷纷往大学里调。这个格局形成以后,思想和学术的分离更为明显。大学掌握着雄厚的学术资源,左右着学术的利益和风气,但思想的活力却急遽递减。我接触过一些名牌大学的教师,他们整天忙于所谓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对公共领域的思想动态不仅相当隔膜,甚至根本没有兴趣去关心。这和上世纪80年代学院的风气大不一样。大学里即使还有少数思想活跃、关怀现实的教授,往往也处在边缘化的地位。

  梁:有意思的是,那些关怀现实的教授,往往是没有课题的教授。争取课题和独立思想,是互相矛盾的。

  毕:社会的变化常常有它自己内在的规律,当大学的思想活力不够时,其他地方就会承担起思想的功能。目前的中国,思想在民间产生和分泌。

  梁:中国学术史上常常有“学在民间”的说法,其实主要就是指那种正统学术格局带来的思想僵化而言的。

  毕:现在民间思想者的身份多种多样。有的可能在体制内有一份公职,是教师、学者、编辑、记者,有的没有公职,就是自由撰稿人,还有的是公司的职员,或者是以别的方式谋生的业余思想者。还有几位进城打工的农民,也能写出很好的文章。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发言的渠道增多了,传播的门槛降低了,一批原来不出名的年轻人,通过在网络上发表思想见解,受到公众的关注,进而向纸质媒体挺进,很快成为思想领域的名人。还有一批已经离退休的老干部、老知识分子,他们曾经失去自我,晚年大彻大悟,也成为民间思想界的一道灿烂风景。

  梁:民间和大学的机制不同,学者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也不同。在民间,思考的首先是现实生活中重大而紧迫的问题,面对的是关注现实的一般读者,表达的方式直截了当,他们的文章和书籍,不但受过高等教育的读者看得懂,就是有点文化的工人农民也看得懂。而在学院,更注重学术的形式和规范,而不看重可读性,本来就无意与专业以外的读者交流。学院里甚至有这样不成文的规矩,如果一本书,一篇文章,专业圈以外的一般读者也喜欢看,就不是学术了,至多算是普及性著作。在思想性的期刊发表文章,影响再大,也不算正宗学术成果。

  毕:前几天,我参加一个小饭局。坐在旁边的朋友,是一家社科学术期刊的负责人。他供职的期刊,是那个学科里公认的全国老大,影响甚至超过《中国社会科学》。但这位朋友的真实感受却是:我们那本刊物,最没意思了。好些论文里,全是数学模型,我也看不懂。反正匿名请专家审稿,专家认可就行。我觉得,他的感受是符合人性的。然而多少学院里的教授、博士,皓首穷经,就是为了写出别人看不懂的论文,为着在这样的刊物上亮相。而且,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奖金、职称、职务、房子,什么全有了。真有点像古人所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梁:这样发展学术,是学术的光荣,还是学术的歧途,我真有点疑惑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