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感悟《黄氏圈论》的易学思想 ——兼论医易同构和《黄帝内经》
    

岐黄密室:感悟《黄氏圈论》的易学思想 ——兼论医易同构和《黄帝内经》

http://www。hms。com。cn/china1/hsqlyj/default16.htm

(国际易学联会中国委员、云南中华
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申雄)
——在中华民族古老灿烂的文化中,《周易》闪烁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光辉,已经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盏最明亮的灯塔。《周易》这部奇书,经过历代学者的诠释和研究,成书的版本达3000多种,形成了庞大的“中华易学”体系,广泛渗透到宇宙学、生命学以及天文、地理、兵法、医学、数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建筑科学、环境科学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确立当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受到了《周易》的极大影响,并开创了医易同构的理论先河。读过《黄氏圈论》,感到“圈论”在很多方面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易学”的基础理论,或者说暗合了“中华易学”的思想精髓。“圈论”一出,可能再掀医易同构的浪潮。
——一、“圈论”中的宇宙法则
——读《黄氏圈论》,开篇见到圈,闭卷想到圈,圈成了“圈论”最为重要的特征。于是,久久在思索,圈是什么?圈为何义?圈有何用?……是思想?是哲理?是医道?是学说?是概念?是意境?是生命论?是宇宙观?……好像是也不是,不是也是。在非非是是之间感悟和领会《黄氏圈论》序中关于“《黄氏圈论》之圈,就是圆。圆是中国文化的标记。”的概述,想到学易多年,仍然难以吃透的一个问题就是圆。圆无处不在,无处不用;有极的太极是个圆,无极的太极混混沌沌还是圆(无边的圆);道家之“道”是个圆,宇宙生成是个圆,星球旋转是个圆,地球自转是个圆,地球绕太阳公转还是圆;小孩学画爱画圆,领导阅文也画圆,气体循环是个圆,正负之间仍是圆;宇宙大爆炸起因密度极高的原子是个圆,李政道教授揭示宇宙奥秘创意的作品《物之道》是个圆,吴作人教授的名画《无尽无极》——北京正负对撞机的标志还是圆;圆是“零”、圆是圈、圆是点,圆无论如何难以想通、难以吃透;圆确确实实成为生活中、哲学中的千古之谜和万有概念。
——想想圈、想想圆,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感悟到:凡天生的或者先天的都是圆的,包括伏羲氏创立的“天圆地方”说和对传统“天圆地方”之“地”的认识,也可以用“圆”的概念来纠正“方”的千古之误。天生的或者先天的都是圆的,不仅宇宙、星体如此,自然界的万物亦如此;不仅动物界如此,植物界亦如此。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立竿测影形成的天文图——“实测太极图”圆结构、圆运动揭示的规律,宏观世界中宇宙星体、星系以及日月天体的运行规律,微观世界中分子、原子的圆球状以及圆运动规律,大自然中维持生命存在的气循环、水循环、血液循环的运动规律等等。易理中揭示的宇宙万物周期运动和圆结构、圆运动的规律,是宇宙和万物运动的基本法则,是宇宙及其生命世界循环往复、始与终对立转换、首尾相因、脉络贯通、层次递进、螺旋发展、生生不息的博大的思想精髓。
——关于宇宙和自然界万物周期运动和圆运动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也构成了“圈论”的核心。“圈论”以自己独特的宇宙观提出了“中生万物;万物有中,中为物源;中生万圈无穷小,万圈归中无穷大;中生万物无限小,万物归中无限大”的哲学思想。这些观点既暗合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万物归道”的生成观、宇宙观、圆圈观,又暗合了“中华易学”“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和万物归太极”的生成观、宇宙观、圆圈观。因此,深一层去解析透视这些圆圆圈圈,内涵是什么?当是《黄氏圈论》的宇宙观、世界观、哲学观和方法论,是“圈圈学”、“圈圈论”最为重要的珍宝和价值所在。
——二、“圈论”中的天人合一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造生之源。推天道以明人事,是《周易》全部思想的基础,而且《周易》全书均以人而论,是“以人为本”的典籍。“天道”和“人道”统一、“自然”和“人为”统一,就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是宇宙生存论和人类生存论的共融,是《周易》辩证思想的理论基石,是中华民族整体观的经典表述,也是“圈论”中透射出来的基本思想和闪光点。
——《周易》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天地人”构成自身的三要素。因此,《周易》象天、法地、类人的三元结构和基本思想,大量体现在易理和易卦之中。《周易》始于“乾”、“坤”两卦,“乾”、“坤”两卦相依相交而生八卦和64卦,既象征乾天坤地相依相交生万物,也象征乾父坤母相依相交生子女的生成思想。在《周易》中,无论是三爻卦还是六爻卦,都鲜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天地人”合一的思想。而且《周易》在召示和处理天人关系时,辩证地提出了“天人相应”、“天人合德”、“天人同构”等基本观点,论述人事都与天道联系在一起。“天人合一”的核心是人的活动规律要顺应天的运行规律、运用天的运行规律,讲天道的同时要讲人道。古时一国之君称为“王”,也是在象征“天地人”三才的“三”中加一竖而成王,也同样受制于天地的影响,同样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江泽民主席在美国作的《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的演讲中阐述到:“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府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世界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今天,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人与宇宙”、“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人与环境”、“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先进理念,已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永恒的闪光点。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观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大量体现。《黄帝内经》以人体生命源于自然、活于自然、消于自然为理论取向,大力倡导“天人相应”、“人道合于天道”的思想。同时,《黄帝内经》首开医易融通的先河,为后来医易同理、同源、同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圈论”以“天人合一”观为指导,创立了内外合一”的医学理论和内八圈、外八圈互为表里的哲学思想。同时,“圈论”吸取《周易》“天地人”三才的精神实质,结合家传1000多年的秘诀,创立了具有黄氏家族“专利”的“命理秘图”,将人体生命置于天地之间,依存于天地之间,论其人体生命的八步走向,也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观在“圈论”中的运用和发展,具有全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圈论”中的河洛运用
——《河图》、《洛书》是宇宙和生命世界的数理模型,是反映万事万物的基本图式,是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的基础,是典型的时空结构学说,是提供后人开物成务的幻方,同时也是千古难解之谜。
——相传《河图》出自伏羲时代,《洛书》出自大禹时代。关于《河图》、《洛书》历朝历代都有众多解释,但是,顺时针运行、顺生逆克的《河图》,逆时针运行、逆克顺生的《洛书》,普遍认为是表示宇宙生命的结构位次及宇宙生命的运动变化,两者有机构成反映旋转运动或圆运动的宇宙生命规律的数理模型。
——在《河图》十数中,1-5为生数,6-10为成数,生数与成数、单阳数与双阴数两两相配后,1、6居北属水,2、7居南属火,3、8居东属木,4、9居西属金,5、10居中属土,这是空间结构。同时,在《河图》数理中,1、6为冬,2、7为夏,3、8为春,4、9为秋,5、10为长夏不占四时又统帅四时,这是时间结构。因此,从这个意义讲《河图》是典型的宇宙时空结构图。奠基中国传统医学的《黄帝内经》,将人体生命结构的五脏按照肺9居右西、肝8居左东,心7居上南、肾6居下北、脾5居中央的对应方法进行分诊论治,完全符合《河图》数理,是医易同构的重点。
——在《洛书》九数中,1属水居北、9属火居南、3属木居东、7属金居西、5属土居中央、4属木居东南、2属土居西南、8属土居东北、6属金居西北,并由此形成了1北-2西南-3东-4东南-5中央-6西北-7西-8东北-9南,再复归1北的生生不息的时空结构模型,其行走路线称为“洛书轨迹”。“洛书轨迹”在很多学术领域都常见常用。“圈论”中的“命理走势图(图环命理图)”,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取一年为点,分为人生八步,分别定位0岁(应为1岁,因人的生命早已形成,离开母体只是出生)北-14岁西南-28岁东-42岁东南-56岁中央-70岁西北-84岁西-98东北-112岁南九个方位,以此形成的“人生周期命理走势图”与“洛书轨迹”完全相符。《周易》、《黄帝内经》同取《河图》、《洛书》的理义,这是医易同源同构的主要依据之一。“圈论”中有一个猜想,认为“圈论”的始创者成功地应用了《河图》、《洛书》的基本原理之后,有意创立了以《洛书》为用的“图环命理图”。这一猜想是客观的,是相符于“河洛源流”的,“圈论”称其为“生命洛书”也是贴切新颖的。然而,《黄帝内经》侧重运用《河图》,《黄氏圈论》侧重运用《洛书》,是同中有异,各显精华。
——四、“圈论”中的神奇取数
——数是世界上离不开又摸不透的。根据自然加法定律,大于9的所有自然数都是1-9的重复,所以1-9就形成了建立数字系统的基础。然而这九个自然数,在不同的领域其进制取舍是不一样的,计算机进制取到2,道教宇宙生成观取到3,音乐中的和声取到7,基本的颜色取到7……。《周易》是神奇取数最多的经典著作之一,除了常见的三元结构等暗合之数外,重要的是宇宙生成观取数8、列卦取数8,并神奇地取用了6和9两个数作为地数、天数、老阴、老阳之数和爻题名,这是《周易》中千古难解的6、9之谜。
——《周易》思想与道家学说具有亲缘关系。解读《周易》,无论是象征老阴、老阳的6和9,还是作为解读阴爻、阳爻的6和9,都能用道家学说的生成关系和“三生万物”、“凡事不过三”的观念去找出答案,其分析式为:将无限的自然数分出奇偶阴阳两类,再将3个数组合为一组进行相加,则得数永远是6和9的倍数。我猜想:这也许就是《周易》中为何阴爻读6阳爻读9,6为地数9为天数,全部卦爻只用6和9作读音的源头,而且有可能成为解开6、9之谜的一种思路。
——“圈论”在取数上也是神奇的。“圈论”认为“数”是世间万物“质与量”的总称,“数”统一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也统一了人类自己,数在“圈论”中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最难理解的。“圈论”除了取用《周易》中常见的太极、八卦三元结构等暗合之数以外,同样取用了8和6、9这几个神奇之数,并广泛加以应用。其中,将“天地八字”作为“圈论”哲学的主体,进行了8个层次的论述;将“生命八字”作为生命论的主体,进行了8个层次的论述;将“内八圈”、“外八圈”作为“医圈”的总纲,又进行了两个8层次的论述;将“观病八圈”、“识病八圈”、“治病八圈”作为判断生命质量、认识疾病、分圈施治的关键,再进行了三个8层次的论述等等。这个“八”字的取用意义非常。同时,“圈论”一分为三,凡事以三为大的哲学理念,也是道家学说的核心。《圈论》中的阴、阳及中,乃一分为三、三合为一的哲学命题,与太极(有极)一分为二,中为S,分合要素实质也是三的内涵相合。作为划分太极阴阳界线的S曲线,正是“圈论”三分法、三元论中的概念。此外,“圈论”还有侧重地论述了中5和6、9几个数。因此,“圈论”将“数”哲理化,将“数”医理化,将“数”广泛地用于表示生理、病理、药理、药剂量的变化和规律,不仅与《周易》用数所含的哲理基本上是相通的,又在我国传统医学上实现了突破。
——五、“圈论”中的阴阳观念
——阴阳是一对充满矛盾的用词,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万事万物回避不了、解释不透的特有现象。阴与阳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等方面。无论是宇宙时空,动物界、植物界和自然界,任何事物、任何状态,全部在阴阳这对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中生存,发展、消亡和循环、转变。
——在《周易》中,阴阳从太极生出来后,对立统一的阴阳观便成为《周易》中极其重要的概念,变易的本质也讲的是阴阳互根、阴阳互补、阴阳转化。由于阴阳关系在万事万物中的绝对性,作为以讲变与不变之哲理为核心的《周易》,无处不是阴阳概念、阴阳学说的表达和运用。其中,“日月为易”一说,就是对给予宇宙、大自然、人类及世间万事万物以光源、热源的太阳、月亮这对阴阳原体最简明的表达。因此,可以这样说,无阴阳关系就没有万事万物,就没有世界,就没有生命,就没有《周易》。
——医易融通是自古之理。易道崇尚中和,中国传统的医学也都特别讲究阴阳和中和阴阳平衡。《黄帝内经》把对阴阳、表里、雌雄、顺逆、强弱、寒热、润燥、浮沉等等种种关系的审察作为诊病、治病、防病、养病的医决,具有博大精深的道理,是体现阴阳平衡和阴阳中和哲理最早、最完备的经典著作。是医易同构的着力点。因此,也可以说,无阴阳关系,就没有中国的医学,就没有《黄帝内经》。
——如同《周易》并不直接论述阴阳而又无处不体现阴阳哲理、无处不讲究阴阳关系、无处不追求阴阳平衡一样,《圈论》也在不过多直述阴阳关系中讲究和运用阴阳哲理,这也是“圈论”的一个独到之处。可以说“圈论”对中华民族文化中对立统一的阴阳观念无处不在,无论是“圈论”中涉及的天地、内外、大小、虚实、动静、生死等等概念和内容,还是关于宇宙、天地、生命、医道之间生存、联系、变化、转归的理论观点,无不是追求阴阳平衡、阴阳和中的结晶。因此,还可以说,无阴阳关系,就没有《黄氏圈论》。
——总之,《周易》一直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学中壮阔的主流,中医也一直是我国古代哲学、医学中壮阔的主流。读过“圈论”,感到理论观点新颖独到,不仅是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闪光点,也是民间医学的闺秀。“圈论”涉及了“中华易学”和“中华医学”的许多思想精髓,体现了医易融通的许多基本原理,实为一部集宇宙自然、生命科学和中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力作和医易同构的力作。“圈论”深藏民间千年,是民族文化的极大浪费;现在得以公开,是对人类社会的无私奉献。“圈论”经过反复提炼、反复升华,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其哲学价值、医学价值不可低估。努力把握“圈论”的本质,将“圈论”推向社会,服务人类,必将产生积极的效应,必将在民间医学上树起一块丰碑。
——二OO五年
-----------黄氏圈论》是一部具有原创性、传奇性的传统文化作品,是一部别具一格、别有洞天的中国古典哲学和古典医学著作。它没有藏之名山,藏之金匮石室,或是尘封在庙堂和藏书楼的某个角落,它一直流传在民间,深藏在传人的记忆里,成为一千年来单线传承、口诵心授的一个奇迹。
一 《黄氏圈论》是由黄氏先人(唐末五代人)创作、黄氏家族世代传承。“八代为一轮转,一脉单传,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门承身教,死记硬背。至近代传至云南昭通巧家县大药山黄氏后裔黄传贵这一辈。经黄传贵背诵、录音、整理、诠释,历时十余载,八易其稿,终于以今天这个面目奉献于读者面前。


《黄氏圈论》是一本讲宇宙、天地、生命、医道的书,是讲它们之间的生成、联系、变化、转归的书,它属于中国古代哲学。但由于它最后归于医理,用以解析生命和指导医疗,所以又是一部医学基础理论之作。凡是读过《周易》、《老子》、《论语》、《内经》的人,都会发现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古典哲学和医学理论,或者说是中国人对世界观、生命观的另外一种表述。


二《黄氏圈论》提出“中生万物”的概念。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产生于“中”,“中”是宇宙发生的起点,万物萌发的原力,运动平衡的中枢,变化转归的依据。《黄氏圈论》(第三)说:“中生万物,中为物源。万物归中,中为物极。万物有中,中为分合。”黄传贵解释说:“狭义的中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与归。广义的中是指事物存在的中界,如阴阳之交‘交’为中,阴阳之分‘分’为中,东西南北‘立’为中,夹江两岸‘桥’为中,一分为二‘分’为中,合二为一‘合’为中,正负与零‘零’为中,天地与人‘人’为中,物神与性‘性’为中,‘中’自始至终存在于事物的内部。”从而也就成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以“中”为起点,把万物的存在、变化、发展、转归、终结过程,归结为“和存、相称、离杀、转归”四个方面。转归不是消失,不是灭亡,而是变化,是生的再现,于是物质不灭,运动不息。


《黄氏圈论》认为“万物有命”。这是一种广义的生命观,是一种对生物链的深层次的认识。其中“人命乃万命之首命”,即“人为万物之灵”,使“圈论”的哲学命题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展开,自然地进入到“圈论”中的“医论”,成为《内经》之后另外一个中医学或民族民间医学的基础理论。


《黄氏圈论》提出自然界任何生命都具有两个生命体和三个世界。“两个生命体”直击“物质与精神”这个哲学的根本命题。“三个世界”即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命(性)源世界。如果说哲学是研究世界观的科学,那么,《黄氏圈论》对命(性)源的认识以及命源和精神之间的独到见地,应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早期发现之一。


《黄氏圈论》用“天地八字”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认识模型。“圈、网、族、形、数、向、力、时”这八个字是对宇宙模型的精确描绘,是《黄氏圈论》哲学体系的主体。《黄氏圈论》(第八)云:“万物有圈圈为界,万物有网网相联。万物有族族类聚,万物有形形区辨。万物有数数大小,万物有向向方圆。万物有力力变因,万物有时时运转。”这八个字把整个世界多维地、联系地、动态地、无遗漏地掌握在人们的认识和控制之中,其逻辑的严密性,思辨的完美性达到至善的境界。


《黄氏圈论》对生命系统的认识概括为生命八字,即“物、神、性、气、血、道、光、温”。点明了生命存在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物、神、性是生命之本,气、血、道是生命体内部的精微物质和运行通道,气、光、温是生命存在的外因。气有气道,血有血道,物神一体,命性相济,这些都和中医基础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氏圈论》中的“图环命理图”是一个宇宙生命的方程式,与周易八卦、河图洛书相似相应,反映了作者对宇宙和人体的认知以及对生命规律的探索,进入数理抽象的语境。


三 通读《黄氏圈论》,可以想像在唐末五代那个马乱兵荒、群龙无首、思想失控、大隐于市的年代,黄氏先人与两三素心人夜观天象,日悟人生,比象取类,超然抽象,对宇宙对生命进行深入探讨,精心描绘,沉醉于命性之内,升华于形而之上,沉沉乎进入哲理的世界。在《周易》与诸子百家中,似乎可以找到它的某些线索,但又分明是独辟的蹊径;在儒、道、释的经旨要义之间,似乎可以看到它们文化的背影,但又有唐风闽山之可供索隐;在《黄帝内经》的纵横发挥之后,似乎可以看到它们在某些生命现象上的重合,但又未受其阴阳纲纪的约束。这就是本书既与中华文化有割不断的联系,又具有明显的开拓性和原创性之所在。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崇山峻岭之中,《黄氏圈论》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让读者自己细细品味了。


《黄氏圈论》世代相传,其间必有创新,必有发挥,日臻丰满,现在我们已很难区分其源与流。《黄氏圈论》经黄传贵精心整理和诠释,实际上已经融入不少黄传贵的见解和黄传贵的创造,读者也一定不难看得出来。


《黄氏圈论》诞生于唐末五代初期,由福建邵武的黄氏家族著述和珍藏,我暗暗相信当初是编著成书的。因为黄氏祖先出身显耀,弃官归里,在福建一隅潜心为学,具备了著书立说的一切条件。从字义之深奥、逻辑之严谨、章节之分明来看,也可以证明当初出之于高手。后来掌握《黄氏圈论》的一脉,辗转江西、云南等地,最后落脚云南昭通。中途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因战乱、天灾、饥荒、贫困颠沛而成文,使原书佚失,阅读中断,于是教育子孙死记硬背,记忆在脑子里,深藏在记忆中。现在这个稿子,就是黄氏传人黄传贵凭记忆背诵下来,记述成稿,经过整理而后完成的。黄传贵说,幼时他父亲教给他的时候,点一炷香,让他背。背不出来就打,直到背诵如流为止。他说,那些年做道场,念三天三夜的经,都是背出来的。他在整理这本书的过程中,经常是一个人拿着录音机,来到山野空旷无人之处,滔滔背诵,之后回来整理成文字。这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口头传承能力的认识。民族民间医学在传承过程中,把医药知识经验编织成顺口韵语,由医家子弟和群众世代传诵。其口承方式和口承水平、口承成就是真实可靠的,是值得信赖的。同时我也发现黄传贵有极高的天赋,他才思敏捷,聪慧过人,加上他非凡的勤奋和坚强的毅力,使他的智慧和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我多次听他叙述在西藏等地当兵的戎马生涯,访问过他的书斋,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博学通儒。他为了研究肿瘤,到图书馆查阅和收集了从1950年~1993年的国内有关报刊,摘录其中关于肿瘤的报道,做了十几万张卡片。他说:“看来,‘文革’以前的报道都比较实在,我选了一些方子的确有效。”一个人能花那么大的功夫收集前人的知识来丰富自己,他治疗肿瘤的突出疗效也就可想而知。黄传贵不是圣人,他的医道高明是建筑在广采博取、积累深厚的知识基础上的。才华横溢加孜孜不倦,这正是黄传贵的成功之路。


《黄氏圈论》之圈,就是圆。圆是中国文化的标记。尽管千百年来“圈论”一直作为民间文化代代相传,但它无愧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杰作,是中华文化这棵常青之树结出来的一个甜美果实。

《中国中医药报》
-----------信之,很有理的.
-----------好书,能读全文就好了,可惜
-----------何处可购此书,诚谢告之
-----------
Originally posted by zgy at 2007/1/30 10:51:
何处可购此书,诚谢告之


成都就有.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