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用五维系统分析光绪皇帝的疾病[转帖]
    

正本清源:用五维系统分析光绪皇帝的疾病[转帖]

用五维系统分析光绪皇帝的疾病[转帖]

                  
              黎育佐/文(节选《病从肠胃来》第19章)

为了更好的理解五维系统护理方法,我们采用清朝光绪皇帝作为例子。
1908年11月14日,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时分,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恬,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享年38岁。第二天下午,慈禧太后病死在中南海仪鸾殿。两人的相继谢世不到24小时,如此的巧合,使得后人猜测纷纭。我们对于各种原因的争论不作分析,因为毕竟对我们后人来说,弄明白光绪皇帝如何生病到去世远胜过弄明白是否是谋杀。
    五维健康护理系统就是强调人的健康决定于饮食、营养、心理、运动、环境五个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能够在五方面得到科学护理,健康是没有问题的。对于一个大国的皇帝,光绪皇帝,按照理论上来说,他应该是最有条件得到的,健康保证没问题。历史喜欢捉弄人,尽管光绪皇帝贵为天子,但是,仍然不能享受健康人的生活。长期得不到五个方面的精心护理,光绪皇帝最终年纪轻轻就逝世了。这里有个人原因也有外界因素的影响,不能怪光绪皇帝。我们也希望通过分析光绪皇帝在五个方面的遭遇,加深理解健康护理的含义。
首先是饮食方面。
贵为天子的光绪皇帝,理应享受完善的饮食结构,不过,由于政治的争斗,光绪皇帝受控于慈禧太后,饮食也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他4岁进宫,远离亲生父母,慈禧太后虽是他的亲姨妈(光绪母亲是慈禧太后的妹妹),但对他的管束却非常严厉,不仅要他严格遵守各项宫廷礼节,还动辄严词训斥,使他从小就倍感孤独,对慈禧太后异常恐惧,见了面如同老鼠见了,惶惶不可终日,精神上压抑苦闷,非常人可比。我们知道,消化系统各种酶容易受到心理影响的,光绪皇帝自幼远离至亲之人,在担惊受怕的状态下进食,是十分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
你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孩子每次吃饭都要接受家长的训斥之后,才能允许吃饭,这个孩子的肠胃、营养肯定好不到哪里去的。
光绪皇帝4岁开始了这样不利的进食环境,为他日后患上消化系统的肠道易激综合症、慢性病肠胃炎、肝胆功能下降、肾气虚弱等埋下了伏笔。从历史“脉案”中发现,由于光绪皇帝从小饮食不当,失于调理,造就体质嬴弱,青年后又长期遗精,关节炎严重,身体素质很差。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成年并举行大婚典礼后,慈禧太后迫于“祖制”,只好宣布“归政”于皇帝,自己退居颐和园去“颐养天年”。没有了慈禧太后每天在宫中的恐怖阴影,光绪皇帝的身体状况开始好转。从病案记录来看,在光绪十五年至二十四年之间,其诊病吃药的次数相对有所减少。光绪皇帝结婚之后,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快乐、吃饭最香的时光。他能够吃到最喜欢吃的饭菜,能够没有心理负担地吞下一块块鸡肉,实为难得。连续9年,光绪皇帝得到了身心修养,饮食得到有效消化。尽管他不像现代人那么懂得选择营养套餐,毕竟他已经摆脱了食欲不振的可怕日子。如果持续下去,我们有理由相信,光绪皇帝前途无量,来日方长。
可惜好境不长。光绪皇帝后来发动了“戊戌变法”,受到慈禧太后等实权派保守势力的重大打击,被慈禧太后囚禁。囚禁前后,光绪皇帝正常的饮食又开始受到破坏。据光绪皇帝身边的太监寇连材的《宫中日记》记载,宫廷中皇帝的膳食很丰富,常常有上百道菜,但因为光绪皇帝没有权势,太监和厨师们就糊弄他,常常把上顿的剩菜下顿再摆出来,常年累月情况越来越严重,以致到后来大多数菜都是发馊发臭的道具,根本不能吃,光绪皇帝往往就吃摆在面前的一两个新鲜菜,因此营养严重不良。
所以,长期吃不到正常的饮食,是造成光绪皇帝长期依赖药物、疾病不断的根本原因。
    二是营养补充。
    光绪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各种压力纷至沓来,身体自然会消耗大量的营养成分的。所以,合理地进补一些营养是利于健康的。但是,自小受欺,政治的斗争,囚禁的困境,让光绪皇帝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营养补充品。即使是加点好饭菜也是十分奢侈的事情。史书记载,囚禁期间,光绪皇帝曾让亲近宫女为他开小灶,慈禧太后知道后还要申斥,说皇帝不应该这么娇气,满桌子菜(实际上是满桌的发霉饭菜)不吃好还开小灶。醇亲王府有时想给光绪皇帝送菜进去,还要偷偷摸摸,怕慈禧太后和大太监知道。体弱多病就这样毫无选择地跟上了光绪皇帝。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宫医案(也称“脉案”)中,有大量光绪皇帝的病案。如光绪皇帝在37岁自己写道:“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且有无梦不举即自遗泄之时,冬天较甚。”“腿膝足踝永远发凉”,“稍感风凉则必头疼体热”,“耳鸣脑响亦将近十年”。光绪皇帝常患感冒及脾胃病,用药十分频繁。
我们知道,慢性病的发生源自营养的不良,不断加强药物治疗而不是营养干预,也是加速了光绪皇帝病重的原因之一。长期服用药物,导致药物蓄毒。药物不是营养,无法被人体器官吸收。所以,药物超过了人体负荷程度,光绪皇帝的疾病就遥遥无期了。光绪皇帝真是个可怜的人。
三是运动。
光绪皇帝4岁进宫,生活在担惊受怕的日子里,没有专业的武术教师教他进行体能训练,又因为慈禧太后的“奴隶式”对待,基本上整天缩着脑袋,不敢振臂高呼,畅快淋漓。生理学上有个条件反射原理,一个行为经过21天的坚持,就会形成习惯。长期的畏缩和自闭,是光绪皇帝远离运动的主因。缺少了适量的运动,光绪皇帝体内的淋巴解毒系统基本上处于“停工”状态,结果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首先,缺乏运动使光绪皇帝身体的各种器官都加速了衰竭,其次,缺乏运动使光绪皇帝无法正常将身体蓄积的大量废物和毒素顺利排出体外。人体的毒素多达1000多种,人体无法正常排毒,体质基本上是无法保证健康的。
而运动的缺失,应该归结于可恶的慈禧太后。在童年时期让孩子远离运动的错误,基本上都是家长的错。实际上,慈禧太后根本就不想让光绪皇帝健康成长,以此来保存自己的私有权力和地位。
四是心理。
光绪皇帝的心理健康从小就受到戕害。慈禧太后奴化的培养,早就给光绪皇帝留下永远无法抹去的惊恐。戊戌变法之后,囚禁更是强化了这种症状。
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春夏之际,光绪皇帝发动了“戊戌变法”,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百日维新”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既得利益,在朝廷中形成了“皇党”与“后党”的对立。九月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逮捕并杀害了“戊戌六君子”,重新垂帘听政。政治上的失败使光绪皇帝进入了一生中最苦闷的时期,从幼年就种下的病根也开始发作了。光绪皇帝被囚禁在瀛台,不仅失去了自由,还受到慈禧太后的多方凌辱折磨,一度甚至想将他废掉。光绪皇帝终日惊恐,又无可奈何,曾哀叹道:“朕并不如汉献帝也!”在这种长期的急怒惊心的处境下,终于精神崩溃,旧病复发,日趋沉重,再也未能康复。
    由此可见,慈禧太后的精神折磨对光绪皇帝的健康是何等的残忍和无情。
    五是环境。
健康的生活环境包括负离子高的空气、无污染的水、安静的生活和动态的生活的协调、愉悦的社交关系等等。光绪皇帝自小长于深宫大院,远离大自然,失去了自我调节健康的保障。长期在慈禧太后的压力之下生存,无法让心灵安静下来,政治的争斗,又使光绪皇帝的人际关系十分的功利和勾心斗角。而深为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傀儡”皇帝生活,无法保证得到愉悦的社会关系。苦闷、惊恐、郁闷、呼吸急促、心态不稳几乎成了他生活的中心。如此残酷的环境,不要说一个人,即使是一部机器也会承受不了如此多的折腾的。
在长期得不到合理饮食、营养补充、适量运动、乐观心态、美好环境的支持下,光绪皇帝最终无可奈何地成为了“药罐”“病夫”。在经历三十多个春秋的磨难之后,年纪轻轻的光绪皇帝无可挽回地离开了人世。
现在,当我们翻开光绪皇帝的病历,依然是触目惊心:
光绪二十四年,变法失败,光绪皇帝被囚禁在瀛台,哀叹“朕并不如汉献帝也!”急怒惊心,导致精神崩溃,旧病复发。
光绪二十五年,病情突然加重。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初二日的“脉案”写道:“皇上脉息左寸关沉弦稍数,右寸关沉滑而数,两尺细弱,沉取尤甚。面色青黄而滞,左鼻孔内肿痛渐消,干燥稍减,时或涕见黑丝。”“进膳不香,消化不快,精神欠佳,肢体倦怠。”“下部潮湿寒凉,大便燥结,小水频数。”即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关节炎或骨结核以及血液系统的疾病。
到光绪二十六年后,病入五脏,气血双亏,病势开始严重。
    到光绪三十四年春季以后,已是病入膏肓,危在旦夕。御医曹元恒在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初九日诊断,光绪皇帝病势已十分严重,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寒凉药及温燥药均不能用。
到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御医陈秉钧诊断为“调理多时全无寸效”;御医们对光绪皇帝的沉疴已无能为力。
江苏名医杜锺骏在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十六日第一次入诊后,立即对吏部尚书陆润庠说:“我辈此来,本来是满以为可以治好皇上的病,来博取微名,今天看来多半是徒劳无益,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了。”延及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光绪皇帝的病情更加复杂多变,脏腑功能已经全部失调,死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光绪皇帝本人对自己病情日益加重也十分着急,在他亲书的“病原”中,一再指责御医们无能。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他因自己的病虽“屡易方药仍属加重”而斥责御医们“总系药不对症”和“草率立方”。七月八日,他说:“病势迁延,服何药总皆无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七月十七日,他责备御医“服药非但无功,而且转增,实系药与病两不相合,所以误事!”八月初七日,他更申斥御医是:“每次看脉,忽忽顷刻之间,岂能将病详细推敲?不过敷衍了事而已。素号名医,何得如此草率!”等等。可见他是多么的焦躁绝望。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前后,光绪皇帝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十六日这天,他出现了肺部炎症及心肺衰竭的临床症候。御医入诊,一致认为光绪皇帝已是上盛下虚,元气大亏,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据杜锺骏事后的描述,当时光绪皇帝气促口臭,带着哭声问他:“你有何法救我?”杜问:“皇上大便如何?”光绪皇帝说:“九日不解,痰多气急心空。”杜诊断出来,回到军机处开药方,药案中有“实实虚虚,恐有猝脱”语。大臣们说:“你这样写病案,不怕皇上害怕吗?”杜答:“此病不出四日,必出危险。现在不写,将来一旦变出非常,我难负其责,所以不得不写。”
    到十月十九日,光绪皇帝“中气虚损,不能承领上下,以致上而逆满喘咳嗽,下而大便不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通体为之困乏矣!”(即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生,浊气下降,全身疲倦乏力的症)。
到二十日,光绪皇帝“目睑微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动”(眼皮微睁,流着口水的嘴角轻轻颤抖)。当天夜里,光绪“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齿紧闭,势已将脱。”(进入弥留状态,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神志昏迷)。
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光绪“若有若无,目直视,唇反鼻扇,阳散阴涸”(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倒气儿)。夜半,光绪帝进入弥留状态,延至酉刻,终于“龙驭上宾”,与世长辞了。
从现代医学上来分析,光绪皇帝主要是肺结核、肝脏、心脏及风湿等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了抵抗力的下降,出现了多系统的疾病。其直接的死亡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合并急性感染所造成的。
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一本民国杂志《逸经》第29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680d801000az2.html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