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中医的三大情结:老中医、秘方、切脉》
    

杏林箫客专集:《中医的三大情结:老中医、秘方、切脉》


         一、胡子越长,医术越高?

      说起看中医,在许多患者的脑海中,就隐约浮现出一位鹤发童颜、银须飘然的老者形像。老中医俨然成了中医的经典标志。 人们将老中医看成是经验与智慧的化身,对他蕴含着一种希望、一种期盼。似乎老中医出手,就意味着妙手回春,药到病除。
      中医是“胡子越长,医术越高”吗?不一定!那得看如何比较。

      就自身的医术比较而言,每个人年老的时候都会比年轻的时候要高明得多。但如果拿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比,则不一定是“胡子越长,医术越高”。近代有些名医,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独挡一面。如刘渡舟先生,二十多岁时,初出茅芦不久即声名四起;又如李翰卿先生,15岁时已能治疗一般疾病,35岁时已声震省城;而有些人则一辈子庸庸碌碌,纵然活到80岁、100岁,也依然是庸医一个,与二位先生年轻时候相比,仍然难以望其项背!

      医术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悟性、师道传承、学习方法、勤奋用功等诸多综合因素,年龄与医术有一定关系,但远不是决定性因素。老中医的群体队伍中,也不乏滥竽充数之人,因此,对于老中医,应予以尊重,但不能迷信。


      二、单方一味,气死名医?

      宋朝的时候,徽宗宠妃剧咳不止,太医院屡治乏效,皇帝大怒,欲降其罪。诸太医深感惶恐,坐立不安。其时,某太医偶遇一小贩,沿街叫卖:“家传单方,包治咳咳,一文一贴,无效退钱”。太医无奈之下,斗胆一试,孰料皇妃竟然病愈。太医百思不得其解,寻访卖药小贩,诚购其方,乃今之蛤黛散是也。配方是:海蛤壳粉与青黛,按10:1的比例混均匀,日服3-6克。

      有些病,遍访名医,久治无效,遇村夫野老,施以陋方,却应手而愈,此等境况,常令饱读医书者耿耿于怀,故有“单方一味,气死名医”之说。其实,名医者,深明病机,百病皆治,但偶有不治;单方者,深明药性,诸病不治,但对某一病症,却发则必中,疗效卓越。二者或博或专,各展所长。

      某些药切合某种病机,用之卓有奇效,临证之人,独有心得,秘不示人,谓之秘方。秘方是临证经验的结晶,初得之于精通医道者,传之后辈,或已不再业医,仅知诀窍,也能持一技而行天下,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是也。但单方也好,秘方也罢,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也要对证使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上述单方蛤黛散对肝火犯肺之咳十分有效,但对于其它类型的咳嗽就不一定有效了。不懂得辨证使用,秘方也渐渐变得不再灵验!


       三、不用病家开口,就知病之八九?

       以前,有人看中医时,往往一言不发,只将手伸过来,让医生切脉,然后问:医生,我得的是什么病?似乎中医仅凭脉象,就能明了一切。而某些医生,也喜欢故弄玄虚,以脉断病,自称:“不用病家开口,就知病之八九”。切脉果真如此神奇?

       有些典型的症状,通过切脉确实就能判断出来。但脉象只有二三十种,疾病却有成千上万,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症状,以脉断病,常常错误百出。拿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判断体内的寒热虚实。至于具体的病症,与脉象之间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某医生切脉之际,对患者念念有辞:你气短心慌、头晕乏力,消化不良......等他说完了,患者却道:医生,帮我看看牛皮癣!或者说:医生,我腰扭了,有点疼!诸如此类,各说各话,风牛马不相及,常令人啼笑皆非。

       由此可见,以脉断病是有着相当的局限性的。重症、内科疾病、典型脉象容易说准,除此之外,医生当慎下判断。一者,行医之人若心存预见,就容易落入见病套病的思维模式;二者,若有失误,反令患者心生疑。

       此外,症状说准了,并不意味着将病机也看准了。比如,知道你患失眠,但失眠的病机有二十多种,确定其具体是哪一证型,这才是辨证的关键。有时,病说准了,让人惊喜,但治疗过后,却并无起色,原因即在于此。

       面相、手相、舌象,若深研此道,皆能说准症状;且有擅长气功者,与病人相对而坐,观想二人形体重叠,患者有何不适,则自身相应部位也会出现同样的感受。此类方法,确能做到“不用病家开口,就知病之八九”,但精于此技者,并不一定真能治病。


-----------自打在民间中医网第一次阅读了杏林萧客先生的文章后,特别喜欢先生的文章,读起来过瘾,读完后收益。这样的好医生好文章越多,中医振兴的希望越大。期望看到先生更多的文章!
-----------这些确实有一定道理,不过现在也未必都是这样,尤其是长胡子。
-----------“不用病家开口,就知病之八九”也不是妄谈。中医讲的是望、闻、问、切,人家在切脉的时候已经望、闻过了,所以能知病之八九,不用少见多怪。而且把过脉就知道哪里有问题,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功夫深了,心里就明了了。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