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中医虚证·气虚证篇》
    

杏林箫客专集:《中医虚证·气虚证篇》

气虚病机:

    气者,人之根本也!人有此生,全赖此气。《素问·六微旨大论》 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人体生生不息,皆因气之为用也!少气则无力。凡气虚之人,必感乏力。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气足则神旺,气虚则神衰。气虚之人,常感神疲。

  综上所述,神疲乏力乃气虚第一主症。

    肺主自然清气,脾主水谷精气,二者相合,名曰宗气。宗气聚于胸中,以胸为府。故气虚者,多胸闷气短;甚者以深吸为快,常欲抬肩以吸。胸闷气短乃气虚第二主症。

    脾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气虚者,运化无力,故食欲不振、食少纳呆,此气虚第三主症也。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喉、主声,气虚者,声音低怯,少气懒言,此气虚第四主症也。

    肺主气,在体合表,主皮毛;气虚者,体表不固,故怯风畏冷,平素易于伤风外感,此气虚第五主症也。

    肺主气、主津,在体合表,主皮毛;气虚者,体表不固,故常自汗出,或动则汗出,此气虚第六主症也。

    气虚证之舌象,或舌淡苔白,或舌体微胖大,稍有齿痕;脉或软、或大、或数,但重按,必无力。“脉无力”乃辨识此证之要点也。

    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又曰:“劳则耗气”,故气虚者,常动则症状加剧,或劳则症状加剧。

    气虚者,宜静养。气虚者,原本懒动,亦不宜多动。

   《灵枢·口问》:“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即: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则头昏、脑鸣、甚则头空、隐隐作痛。

    清阳不升,面部五官失于滋养,则清窍不灵,或视物不清、或耳塞耳闭、或舌痛舌痒,或鼻窍不通、或口疮唇燥。

    中气下陷,固摄无力,肌腱松驰,可致脏器下垂,如:眼睑下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睾丸下坠等等。

    中气下陷,固摄无力,湿浊下注可致白带、阴痒脚气湿疹;脾肾精微下注,可致尿浊;胎元不固,可致流产;谷气下行,可致阴吹

    气主固摄,统摄阴液。凡津液、汗液、血液、乳液、尿液、精液者,皆由气所主,气不摄津则多唾、多口水、多涕,多泪、多汗,多尿;气不摄血则肌衄、鼻衄乳衄便血尿血崩漏、月经量多等。

    《灵枢·口问》篇。“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脾胃气虚者,大小二便皆生异常:大便或稀薄或次数增多,小便或尿频或尿涩等。

    麻者,气之虚;木者,血之虚;气血不足或气血受遏,肌腠失于荣养,则肢体麻木。
-----------气虚病案


    气虚·倦怠乏力·重症肌无力

    卢某,男,47岁,干部。1988年就诊。病程1年,四肢无力,手不能抬举,足不能履地,面色苍白少华,语言低沉,肢体肌肉松弛,握力明显减退。由于舌肌无力,以致食物不能下咽。因而每餐前必须注射新斯的明方能进餐。因为经常应用新斯的明,上述症状缓解时间越来越短。舌质胖嫩淡,苔白薄,脉沉细虚。辨证:脾虚气弱,清阳敷布不足。肌肉失养。治则:益气健脾。
    处方:炙黄芪60g,党参30g,炙甘草9g,自术18g,当归身18g.柴胡6g,陈皮10g,生9g,大枣30g。水煎服,日1剂,上方续服1个月,病情得到控制。服至2个月,无力症状消失,停用新斯的明,增加营养,继续服药1个月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患者巳恢复正常。
    按语:脾主四肢,脾气虚,清阳不升,水谷精微不布,故四肢无力,不能抬举,眼睑下垂,视物成双。故投大剂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健脾而收效。


    气虚·倦怠乏力·慢性疲劳综合征

    姜某,男,38岁,某杂志社编辑。平素有多思忧虑之特性。1995年2月某日,因赶稿件连续32小时未休息。于次日晚8时突然头痛如裂,难以忍受,自认为劳累过度,服用安定5nlg后入睡。以后,头痛呈反复发作,渐感四肢酸软,乏力劳倦,夜间多梦易醒,纳食减少,时有低热多汗,每遇书稿头痛加重。曾多次门诊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服用西药如谷维素、安定、施尔康,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等效果不显,半年来。疲劳等症状逐渐加重,已不能从事日常工作。初诊:四肢乏力,极度疲劳,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纳差腹胀,咽微痛,面色觥白,神情倦怠,形体消瘦,言语无力,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腻,脉沉细无力。实验室各项检查及头颅CT检查,心、肝、胆、胰、脾、肾脏B超检查无异常。
    辨证: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处方:生黄芪50g,党参、白术茯苓各20g,陈皮、川芎、当归、射干木香各10g,枣仁神曲各30g,柴胡、远志各12g,炙甘草6g,7剂。二诊:咽痛消失,纳食增加,失眠减轻,疲劳改善。上方去神曲、射干,7剂。
    三诊:疲劳等诸症已去十之七八。自觉精力、体力大增,能从事轻度的工作,将上方去木香、酸枣仁、茯苓、远志,7剂。
    四诊:临床诸症消失,体重增加1.5kg,精力、体力较充沛,面色开始微红润。为巩固疗效,遂改用补中益气丸10g,每日3次,继服1个月后,病人已恢复正常工作,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语:慢性疲劳综合征至今病因未明,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免疫紊乱、精神因素、神经机能衰竭等有关,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就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表现而言,属于中医的“虚证”范畴,与脾的关系最密切。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素问·痿论》日:“脾主身之肌肉。”《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因此,四肢肌肉运动和抗疲劳的能量来源必须赖脾的运化功能健全。如果劳役过度(五劳所伤),情志失调,感受外邪久而不愈等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脾胃元气虚弱,运化功能减退,气血生化不足,势必影响到四肢肌肉运动与抗疲劳的能量合成和供应障碍,就会产生四肢乏力,极易产生疲劳等症状。《东垣十书》日:“脾胃虚弱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由此可见,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位在脾,病理关键为脾胃元气虚弱。脾胃元气虚弱,可导致气血精等物质
生化不足,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心脾两虚、脾肾两虚、肝脾两虚等证,表现为极度疲劳、头痛、健忘、多梦、失眠、咽痛、低热、关节疼痛、四肢肌肉酸楚不适等症状。治疗上应从脾论治,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要旨。方中黄芪益气为君,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奏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为使药。全方补气健脾以治脾胃元气虚弱之本,升提阳气,以升清降浊,使得脾胃和调,精气血生化有源,四肢运动和抗疲劳的能量来源充足,从而消除临床诸症。



  气虚·倦怠乏力·晨起软瘫

    【病案】王某,女,44岁。1990年9月30日就诊。近二十天来每天清晨醒后不能翻身、起坐,全身瘫软,汗出口干,无饥饿感,需人按摩:摇动10余分钟后方能活动,白天头昏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检查血糖、血钾均在正常范围内,曾晨起自服糖水亦无效。
    【治则】补肺养阴,健脾益气。
    【方药】炙黄芪60克,桂枝18克,白术24克,党参30克,附子10克,白芍18克,沙参20克,生地30克,杏仁9克,玉竹30克,炒扁豆30克,炙甘草10克。服5剂已能坐起,下床活动。又服6剂病愈。随访未复发。(见《山东中医杂》1991年第5期)
    【评析】《内经》曰:“肺热叶焦,则生痿蹙。”张子和曰:“大抵痿之为病,皆因客热而成。”今患者属痿症范畴。每天清晨发病,为
寅时,寅时为肺气当旺之时,肺之气阴两虚,气虚则瘫软无力,头昏汗出;肺阴虚则口干,苔薄黄,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致大便溏薄,故用养肺阴,益肺气,健脾益气之品,药已中的而病愈。(李祥云)


    气虚·CO中毒迟发性脑病

    任某,女,53岁。因精神不振,呆傻两个月,于1988年2月26日来诊。患者四个月前煤气中毒,经抢救后神志转清,但两个月后出现呆傻,沉默不语,步履不稳,嗜睡,声低,易出汗,无发热,偶有二便失禁。西医诊为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予谷维素等,病情未能控制。形瘦,面色无华,舌淡,苔自腻,脉沉细无力。辨证:清阳不升,浊气上逆。治则:升清降浊。
    处方:人参、远志、川芎、甘草、白术各10g,升麻6g,石菖蒲18g,当归、丹参各15g。连用8剂后,精神明显好转,能自述病情,简单交谈,仍嗜睡,自汗,舌质淡,苔白腻,脉弱。方中加生山药30g培补脾肾。6剂后,自己来诊,呆傻、嗜睡、自汗等症皆除,精神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缓,一般情况好。嘱其服补中益气丸巩固。至今如常人,从事家务。
    按语:根据此患者表现,当属秽浊之气侵袭,损伤阳气,浊阴上逆所致。用补中益气汤酌加祛痰活血开窍之品,意在“陷者举之”,使阳升阴降,诸症自愈。


  气虚·胸闷气短
   
  张琪医案:曲某,男,21岁,农民,1975年10月19日初诊。1年多来胸部隐痛闷热感,气短懒言,心悸,肩背酸痛如负重物,全身乏力,气短不足以息,有时昏愦,过劳则诸症明显加重。经某医院胸透、心电图检查皆无异常。脉象弦迟无力舌润。辨证为大气下陷,宜益气升陷法治之:黄芪35克、升麻7.5克、柴胡15克、桔梗15克、知母15克、甘草7.5克、党参30克、花粉15克、五味10克、陈皮10克,水煎服。
    11月19日二诊:服上方6剂,胸闷热痛大减,全身较前有力,1月内未发生昏厥,病人以为痊愈,又参加劳动,过劳后前症又作但较轻,继服前方将黄芪改为50克。11月28日至12月20日二次复诊,经用上方12剂,胸痛闷热消除,肩背已不痛,全身有力,昏愦未作,脉弦有力,嘱继服若干剂以巩固疗效。
    按:此案胸痛、肩背酸痛为张氏原书所未载,笔者临床观察,大气下陷多有此症状,原因劳役伤气,大气虚陷不能充达,故多见胸闷而痛,与气郁之胸痛当鉴别。



    气虚·胸闷气短
   
    王某,女,11岁,四年级学生。患太息症已3年,每年6~9月发病,此次发病已有月余。曾服复合维生素、谷维素等药治疗不效。在当地医院查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及胸部X线透视,均无异常发现。刻诊:太息频作,每日约30~50次,常以拳捶胸,诉说憋闷不适,精神不振,纳食减少,身体瘦弱,小便清,大便正常,舌质淡,花剥白苔,脉沉细。辨证为肝郁脾虚,以逍遥散治疗6天乏效。
    辨证: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肺气亏虚。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0g,黄芪10g,白术10g,当归6g,陈皮3g,升麻3g,柴胡6g,炙甘草3g,砂仁3g。水煎服。服药三剂后,太息大减,每日10--20次,胸闷亦差。药已对症,效不更方,连服10剂而愈,随访2年未发。
    按语:太息亦称叹息或叹气,即深呼吸,以呼气为主。在正常呼吸中也可间歇出现,不作病态。如频频太息,且有胸闷窒塞感,则需治疗。儿童太息则与情志因素关系甚微,从经治的患者中可以观察到,多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食欲不振:此证多发于夏季,许多儿童因为盛夏饮食减少,气血生化之源亏虚,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不能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使肺气宣肃失常,出现胸闷、太息。
    ②恣食生冷:夏季炎热,贪凉饮冷,寒邪直中脾胃,阳气受损,运化失司,肺失所养,宣肃不利,故见太息。
    ③劳倦过度:学龄儿童,作业过多,负担较重,终日伏案,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水谷精微无以上承,土不生金,金气不畅而生太息。
    总之,儿童脾常不足,运化功能尚未健全,恣食生冷,劳倦过度,均能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健运失司,中阳不足,不能升清,肺失所养,宣肃不畅而致太息。补中益气汤能调理脾胃,升阳益气,其中黄芪、党参、甘草补中益气;白术健脾化湿,当归补血;柴胡、升麻升举中阳之气;陈皮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诸药合用,使脾胃健,中阳升,湿得化,水谷精气上输于肺,肺气得养,宣肃复常,则呼吸通利,太息得除。
-----------气虚·饭后昏沉

    【病案】张某,女,35岁。1981年4月2日就诊。原有胃溃疡病史,近一月来感口淡无味,体倦乏力,头晕纳差,上腹部不舒,吃饭时或饭后,即昏昏而睡,一个多小时后方醒。刻诊面色萎黄少华,神疲,舌质淡红、苔自稍润,脉虚软无力。
    【治则】温阳益气健脾。
    【方药】潞党参20克,炒白术10克,茯苓!O克,炙甘草6克,干姜6克,吴茱萸1O克,陈皮6克,炒谷芽lO克。3剂后,饭后即不昏睡,精神大振,食纳增大。继服5剂后痊愈。追访一年余,未复发。(见《四川中医》1984年第1期)
    【评析】饭醉一症,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称为谷劳,饭后昏困,乃脾气虚弱,不胜谷气所致。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故用四君子汤;复据“太阴湿土,得阳始运”的原则,以理中汤温中运阳,推动脾气之运化,使清阳之气上达,自然神爽不寐。(吕志连)


  气虚·食入肢麻

    【病案】舒某,女,24岁。1980年lO月28日诊。1980年9月月12日晚连发眩晕=次,翌日早餐食入即觉四肢麻木,中餐、晚餐均因食入阵发性麻木,未饱即被迫停止饮食,以后每餐食入三五日即阵发性四肢麻木。麻木先从颜面部开始,旋即由咽喉胸部很快延及四肢,腰软不能坐,需家人扶持卧床休息。每次发作大约1O~20分钟不等,曾进服中西药物均无效。_卜多天来腹中饥而不能食,头晕目眩,精神倦怠,四肢乏力,面色淡白,苔薄白、舌质略红,脉弦细。
    【治则】滋补肝肾,健脾消导。
    【方药】早莲草20克,女贞子20克,枸杞子10克,淮山药15克,红参4克,炒谷芽20克。服3剂,食入四肢已不麻木,可进食一碗余,药已中的。原方又服3剂,病愈如常人。为巩固疗效,原方再服3剂。(见《江西中医药》1981年第4期)
    【评析】食入肢麻,可因气血虚弱或痰湿交阻或瘀血阻滞所致。《内经》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今患者食入肢麻前先眩晕二次,《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患者眩晕为肝肾不足所致,眩晕之后,又致气虚,正由于患者阴虚气不足,每当咀嚼食物气耗阴伤,复而发生肢麻。故以滋补肝肾为主治之,方中早莲草、女贞子为二至丸组成,加枸杞子可滋补肝肾,红参大补元气,淮山药健脾益气;谷芽开胃消导,仅服6剂病愈。(李祥云)


 

    气虚·肢体麻木

    张琪医案:王某,女,60岁,助产士,1978年4月15日初诊。患病1年余其症两手及两足麻木难忍,沉困酸乏,宛如绳缚,无痛痒及串感。素体健.血压不高,舌润脉沉弱。此属气虚不能达四末,治宜益气和营卫以荣四末,拟方:黄芪40克,白芍15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川芎15克、红花15克、石斛15克、地龙15克、钩藤15克、丹皮15克、生姜10克、红枣5个,水煎服。

    至5月21日连续3次复诊,共服上方21剂,麻木基本消失,仅右指尖稍麻,继以前方若干剂以善后。1983年5月17日病人来就诊时述:麻木症状用上方已四年未出现,从本年4月又发手足麻木,与前症状无异,故此仍以前方加防风15克、秦艽15克,黄芪得风药则补而不滞。6月30日复诊:服药30剂,麻木大除。时值气候炎热,病人苦于服汤药,为之配丸药经常服用,以根治。

  气虚·嗜食土症

    【病案】李某,女,28岁。三个月前因产后胎盘残留而致失血过多,住院一个月。出院后渐喜食土。开始时,先闻及土之香味,随即取一小捏尝之,以后每次饭前定要食一大捏土。检查大便多次,均为阴性。刻诊面色无华,食少纳呆,倦怠懒言,心悸少寐,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药】培脾土以资化源,益气血以补其虚。
    【方药】党参30克,白术30克,龙眼肉20克,黄芪50克,当归15克,茯苓25克,远志15克,枣仁30克,木香7·5克,炙甘草10克,生姜5克,大枣5枚。连服10剂,食土减少。上方加入砂仁3克,草果3克,服6剂,食土乃止。迄今随访,健康无恙。(见《四川中医))!+984年第4期)
    【评析】本案少见。产后失血,气血双亏,导致冲任不固,下元虚衰,元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以致脾气日衰,运化无权,生化无源,故食土以补之。综合脉症,显系脾虚所致,以归脾汤重用党参、黄芪、白术,仅10余剂治愈。(吕志连)


    气虚发热

    张琪医案:马某,女,28岁,1991年8月1日初诊。此女在美国某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半年来持续低烧,体温多在37.5~38℃之间。倦怠乏力,纳呆,食无味,神疲气弱,面色无华,眼不欲睁,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数。询问其病因,系在国外学习每日至深夜,日工作量达10余小时,身体异常疲劳,生活无规律,遂致此病。在美曾经多方检查,未能查明原因,虽多种方法治疗未能奏效。因而不远万里回国求治。根据脉证综合分析,诊为内伤发热,属劳倦伤脾,清阳不升,阴火上乘而为病。《内经》谓:“阳气者,烦劳则张”。东垣云:“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对于此病,不可以苦寒清热,必以甘温除热,以升阳益胃汤主治。处方:红参15克、黄芪25克、白术15克、半夏15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泽泻10克、防风10克、独活10克、柴胡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红枣5个,水煎,日1付,分2次温服。

    服药4付发热即退,迄未再起。食纳大增,全身渐觉有力,肢体舒适,精神转佳。唯近2日天气炎热,贪食瓜果,腹胀有小痛,大便稍稀,手心热,舌尖赤苔白,脉沉弱。此为脾气刚复,不耐寒凉所致。仍以上方略作增减治疗。红参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陈皮15克、半夏10克、砂仁10克、木香7克、黄连10克、炮姜10克、泽泻10克、防风10克、柴胡10克、甘草10克、紫苏10克,每日1付,连服四剂,诸症皆除。因学习时间紧迫,遂携药数剂返美。近日来信,几个月来一直未见发热,学业成绩优秀。

    按:本案发热半年之久,虽经西医多方治疗而无功。以气虚发热论治,用升阳益胃汤20余剂竟获痊愈,可见“甘温除热”之法与本症若合符节。发热有外感内伤之分,内伤又有阴虚、气虚之别。气虚,主要为脾气虚弱。其证当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纳不香,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沉弱无力等症。对此证切不可以苦寒、润腻之品,否则就会犯“虚虚实实”之戒。



    气虚发热

    张琪医案:刘某,女,42,干部,1977年1月13日初诊,低热不退2年。2年前感冒发热,高热退后体温一直未复正常,经常波动在37·5~37.8lC之间,过劳则增重,休息稍好。经哈市各医院检查未能确诊,又去京沪某医院检查亦未确诊,曾用抗生素及中药滋阴清热之剂治疗皆无效。来诊时体温37.6℃,自觉倦怠乏力,午后发热;伴短气懒言,口苦纳减,右季肋及后背疼痛;舌淡红苔薄,脉浮濡。此属内伤脾胃,阳气下陷,阴火上乘之证。宜甘温除热法,以升阳益胃汤治之。黄芪20克、白术10克、党参20克、黄连7.5克、半夏10克、陈皮15克、茯苓15克、泽泻克、防风7.5克、二活各7.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生姜7.5克、红枣3枚,水煎服。
    1月24日二诊:服上方10剂,病情明显好转,服药2剂后全身微汗,体温降至36.8℃,继续服药全身逐渐有力,短气好转,背痛减轻,全身仍不断微汗出;脉象较前有力。此脾胃元气渐复佳兆,继以前方守服。2月8日三诊:服上方9剂,体温一直稳定在36.5℃左右,自觉全身有力,饮食增加,诸症消除;舌润脉缓。后又服上方数剂,体温未再升高乃愈。
    按:此案即升阳益胃汤原方,用黄芪、党参、白术补气益脾胃,诸风药升阳,茯苓、泽泻利湿,佐黄连以清热。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为治气虚发热之妙方,笔者屡用之以奏效。



    气虚发热

    陈某,女,28岁,农民,已婚,1996年11月18日初诊。自述每逢经期发热,时轻时重,迁延一年余,曾服中西药治疗无好转。三个月前因过劳而致病情加重,行经时低热自汗,并手足发热,夜晚更甚,躁扰不宁,心烦易怒,伴形寒畏冷,恶风自汗,神疲肢软,少气懒言,多次检查体温,未见增高。诊见:形体消瘦,面色咣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处方:生黄芪15g,党参10g,白术5g,炙甘草6g。陈皮6g,升麻3g,柴胡6g,当归10g,防风10g,桂枝6g,白芍9g·生姜6g,大枣4枚。水煎温服,日1剂,连用7日。诊:患者初诊时正值经期第三天,现经期已过,月经干净已四天。嘱于下次行经之前一周开始服用本方,共服7天,如此连用二个月经周期,半年后随访,告知病愈。
    按语:本例经行发热,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致。气血虚弱,行经时气随血泄,其气愈虚,营卫失谐,遂致寒热。治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黄芪补气固表;佐升麻、防风升阳达表,又可助黄芪益气御风之力;党参、白术、炙草健脾益气;当归养血调经。加桂枝、白芍、姜、枣调和营卫。药证相符,如矢中的,故能获效。


    儿童多动综合征

    吕某,男,9岁,1998年7月14日初诊。患儿自幼多动顽皮,家长从未在意,入学后老师多次反映,患儿上课精神涣散,动作过多,难以认真听讲,作业丢三拉Bt,学习成绩不佳。现症:形体消瘦,面色萎黄,食少纳呆,夜寐露睛,大便不实,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查体:动作笨拙,交替运动和精细动作不灵。脑电图报告:慢性波活动增多。西医诊断为儿童多动综合征。
    辨证:中气不足。治则:补中益气,宁神定志。处方:黄芪12g,党参9g,白术9g,当归6g,陈皮5g,升麻1g,柴胡5g,益智仁9g,石菖蒲5g,小麦12g,炙甘草3g,大枣5枚。服上方6剂,患儿纳食明显增加,注意力较前集中,余无明显变化。效不更方,再服上方20余剂,患儿面色红润,纳食正常,老师反映患儿上课已能认真听讲,注意力明显集中,为善后,以上方隔15 1剂,继续调理20余15,诸症皆消,脑电图检--查无异常,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按语:儿童多动综合征,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上以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要特点。中医认为,脾属土,为主阴之脏,藏意,在心为思。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薄弱,饮食护理不慎极易受损,脾伤则失其静谧,故兴趣多变,精神涣散;脾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夜寐多梦;脾虚则肝旺,故多动不静。故在治疗上选用了补中益气汤合甘麦大枣汤,既补中健脾,又养心定志。国外研究资料认为,甘麦大枣汤可使脑神经的异常兴奋得到抑制,使神经系统的过敏状态恢复正常。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脑鸣

    【病案】傅某,男,17岁,1984年11月23日诊。自觉头脑中有如机器转动样隆隆声响已二年余,每因用脑过度而发。曾服中西药不效。近半年来脑呜频作,每次发作半小时至2小时,伴头晕目眩,多梦,面色萎黄,神疲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脉缓。
    【治则]补益心脾。
    【方药】党参15克,大枣15克,黄芪18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炒枣仁12克,柴胡12克,龙齿30克,升麻lO克,远志10克,炙甘草3克。服2剂后,诸症明显减轻。续4剂告愈。(见((浙江中医杂志》1987年第4期)   
    【评析】本例患者因功课繁重,劳倦过度,损伤心脾,以致气血不足,不能上荣清窍,出现脑鸣等症。因此以补益心脾为为法,仅服六剂告愈。(吕志连)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头部发凉

    【病案】邓某,女,43岁。1976年7月5日初诊。初始因病孩死后暖气频频,烦躁易怒,倦怠懒言,失眠多梦,继则感头部发凉,常用头巾厚厚缠裹稍舒。近日来全身亦觉发冷,以至密闭门窗不敢外出,虽时值盛夏仍厚衣(绒衣)在身,气短微汗,善太息,食欲不振,舌胖嫩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升阳举陷,行气解郁。
    【方药】黄芪25克,党参15克,白术16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苏梗10克,盐附子20克(先煎),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5克。服2剂,头巾摘除,身穿单衣,头已不凉,畏寒止,汗已止,精神转佳。上方盐附子改为制附片6克,再服3剂病愈。尚有暖气,故改服逍遥散3剂,以理善后。以后随访,病愈。(见《山东中医杂志》1983年第5期)
    【评析】头部发冷临床少见,属中医“脑冷”、“脑风”的范畴。头为诸阳之会,诸阳气皆能上聚于头,全赖脾气之升举。督脉为一身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督脉依赖肾之温煦,脾之濡养而功能正常。今患者头冷,系督脉虚寒,清阳不升之故。患者起因是孩子病死,忧思气郁,致脾虚肝郁,气机升降失司,所以治宜升阳举陷、行气解郁,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等。附子、党参、黄芪并且重用,以期气足,阳气振奋,督脉得以温煦,气机升降自如,故头冷得除。医者曾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愈三例头冷患者。(李祥云)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头晕

    李某,男,60岁,1991年6月15日初诊。自述头晕年余,曾服补肾、平肝潜阳、祛痰之剂.疗效欠佳。诊见:血压10/6.5kPa.头晕,体胖,倦怠懒言,少气无力,纳谷稍差,大便时溏.舌淡,苔白稍腻,脉缓。辨证: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治则:补中益气,升清降浊。
    处方:黄芪15g,党参20g,陈皮5g,升麻、柴胡、甘草各6g,白术、当归、白芷枳实各10g,煎服5剂,血压11.5/7.5kPa,诸症减半。又服10剂,血压15/9kPa,诸症悉除。为巩固疗效,继服补中益气丸1个月,并忌食生冷之物,注意饮食调理。随访半年,血压正常。

    按语:低血压症,中医无此病名,属“眩晕”范畴,患者就诊时,自述多头晕,检查时即可发现为低血压,脉症合参,多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故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升清降浊。白芷、枳实药理研究证明,有明显的升压作用,故加入以助提高血压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眩晕
    刘某,男,38岁。农民。1993年3月10日诊。诊见:面色萎黄,短气乏力,眩晕,头昏眼花,如坐舟车,倦怠嗜睡,舌质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象细弱。血压在12~10/7~5.3kPa之间波动,久治少效。辨证:脾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而致。治则:补中益气,鼓动清阳。
    处方:黄芪、黄精各15g,党参12g,当归、白术、柴胡、陈皮、白芍、桂枝、肉桂各9g,升麻、炙甘草、黑附片各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诸症明显减轻。遵上方稍加减,连续服药6剂,皿压13.3/9.3kPa,诸症悉平,病痊愈。后经1年随访,血压持续稳定,未再复发。

    按语:古人对“眩晕”的认识,有“无痰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之说。本案由于脾胃虚惫,中气不足,不能蒸腾清阳上升所致,则见眩晕,头昏眼花.如坐舟车诸症,用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加桂枝、肉桂、附片、白芍、黄精温阳益阴之品,共奏补气、温阳敛阴之效,使清阳升,浊阴降,阴阳平衡,气血畅通,血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眩晕

    戴某,女,27岁。1988年7月21日初诊。患者于3月份足月顺产一男婴,产时失血较多,产后经常感头晕乏力。刻诊:面色萎黄无华,H艮睑苍白,血压12.5/9kPa,舌胖质淡,脉细软。辨证:素体不足,产时失血伤气,气虚清阳不升.血虚头晕目眩。治则:补气生血。
    处方:炙黄芪50g,党参20g,炙甘草5g,白术、白芍、全当归、广陈皮各10g,升麻、柴胡各5g,五味子、香谷麦芽各10g。7剂药后,头晕大减,再进7剂,头晕目眩告瘥。测血压已升至14/7kPa。
    按语:上案,有气虚不足的见症,选用东垣所制补中益气汤,重用芪、术、参以补其气,佐以升、柴以升其阳,配以归、
芍以和其血,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此实为补中益气汤之妙用也。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头痛

    俞某,男,12岁。1995年4月17日初诊。患者患头痛已2个月,隐隐而作,脑中空感,甚则眩晕,如若平卧,抬高下肢,头痛则缓,眩晕亦止。当地治疗罔效,遂去某医院查治,诊为“颅内低压”,经用高渗氯化钠注射液静注治疗后,一度病愈,健如常人。但半月后旧病复发.乃求治于中医。刻诊:面色皮肤黧黑,形体消瘦,目眶略见凹陷.如脱水貌,不能坐立,横卧于父膝,神疲气短.倦怠懒语,肢体乏力,纳食不馨·便溏溲清,舌小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血压10/6.6kPa。
    辨证: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不能上荣于脑,不荣而痛。治则: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处方:红参须、白术、当归、黄芪各10g,甘草15g,陈皮5g,柴胡、升麻各2g。水煎服,每日1剂,5剂后纳食已馨,体重增加,头痛大减;10剂后头痛若失,血压升至12.63/8.6kPa,诸症悉已。随访4年,无复发。

    按语:本例西医诊断为“颅内低压”。中医虽无相对应的病名.但据其主症,可按头痛辨证施治。《素问·举痛论》曰:“阴气竭,阳气末入,故卒然痛”。罗天益《卫生宝鉴·气虚头痛冶验》谓:“清阳之气愈亏损,不能上荣,……所以苦头痛。”凡此皆说明清阳之气亏虚,不能上荣,可致头痛。其治疗方法,先贤亦有明训。金·李东垣记载了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头痛的经验。秦伯未更明确地指出:气虚头痛,……主要是中虚而清阳不升,宜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笔者体会,方中参、术、归、草用量宜重,甘草尤宜重用,可用至30g;黄芪虽能补气,重用则有降压之弊,量取适中,以10g为宜;柴胡能升达参、芪以补中气,人参、黄芪非升麻引之不能上行,然升、柴皆有降压之弊,仅用2g,只取其升阳益气之利,而舍其降压之弊。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视朦

    胡某,25岁。1990年7月4日就诊。自诉每次月经来潮时两眼视物模糊,眼前飞花,且不耐久视,经净后渐清明,已历时半载。现月经已行两日,除视物昏朦外,尚觉头晕,腹胀,四肢乏力,食不知味。查见患者面色萎黄,营养欠佳,精神倦怠,舌苔薄白微腻,舌质淡,有少许斑点。脉沉缓,视力右O.6,左0.?,外眼正常,眼底见双侧视网膜色淡,轻度水肿,无渗出,视神经乳头正常,边界清,中心凹反光可见,余无异常。辨证:中气不足,阳气随胞脉下陷而致精气无以上供目窍,使目窍失养。治则: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开窍明目。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20g,白术、陈皮、党参、当归、山药各15g,升麻、柴胡、甘草各10g,金毛狗脊补骨脂、川芎各20g。2剂后,腹胀、头晕消失,视物较清,查视力右O.8,左O.9,药已中的,继服3剂后来诊,经净,精神爽快,诉视物已真,查视力右1.5,左1.2,眼底见视网膜粉红色,水肿消失。嘱以后每于经前两日服药3剂,以防复发。按此治疗两月后,未再发作。
    按语:该例患者脾气亏虚,中阳下陷,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故选用补中益气汤以治其本,并加金毛狗脊、补骨脂温补元阳,鼓舞脾气,佐川芎是因其为活血引血上行之佳品,此方用于经期中气下陷而致视物昏朦,无不奏效。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视神经萎缩

    孙某,男,46岁。1995年6月3日初诊。病前有忧虑史。望诊见患者面色萎黄,少气无力。诊见眼无外症,自觉视力渐降,眼底可见视神经萎缩,伴眩晕眼花,四肢困倦,耳鸣耳聋,头晕心悸,失眠健忘,劳怯神疲,少气无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诊断:视神经萎缩(心血亏虚型)。辨证:思虑伤脾,心血亏虚,以致目窍失养,神光衰弱而萎闭。治则:补气养血,宁神明目。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石决明青葙子各18g,菊花密蒙花各12g。6剂后复诊。自述药后视力明显好转,心悸失眠等症减去大半,其他诸症均有显著转归。药症相合,方不更改。宗法前方继服12剂,诸症悉平而愈。1年后随访,旧恙未发。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目涩

    患者,女,58岁,以双眼干涩无泪1年主诉就诊。述1年来无明显原因眼目干涩,少泪,畏光羞明,眼科诊为干眼症,予“润舒眼药水”点眼无效,症状逐渐加重,眼干涩无泪,终日眯眼难睁,苦不堪言,在眼科做石蕊试纸试验,5分钟试纸湿润3mm,诊为严重干眼症,建议中药治疗。一诊分析:患者年老,眼干羞明,多因肝肾阴虚目失濡养所致,即予杞菊地黄汤合一贯煎加减。3剂后患者眼干无好转,感腹胀,原本较差的食欲更差,恶心。平时常感头晕、乏力,易感冒。查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脾胃气虚。处方:补中益气汤加枸杞、菊花。5剂,眼干及羞明均有好转,食欲增加,精神好转,依上方再进15剂,眼干、羞明全消失,并且精神转好,食欲恢复正常,眼科复查石蕊试纸试验,5分钟试纸湿润12mm。
    按语:老年人眼干涩多因肝肾阴虚,目失濡养所致,故一诊投予滋补肝肾明目之药,服后不但无效,且因滋腻药败胃致食欲更差,结合患者头晕、乏力、易感冒及舌淡脉弱,辨证为脾胃气虚,气虚下陷,不能上达于目,目失温煦,加之气虚不能生血,气血不足,目失濡养,故出现眼干涩,予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气旺血自生,病情痊愈。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耳闭
    全某,女,49岁,1991年4月24日初诊。病员3月从成都乘飞机至广州,航行途中感右耳阻塞不通气,耳内疼痛,以后症状逐渐加重,听力下降,头闷,耳鼻喉科对症治疗,疗效不显,就诊于中医。舌淡,苔白薄,脉细弦,细询病员常感头昏乏力,神差,食少纳呆。
    辨证:中虚气弱、清窍闭塞。治则:益气健脾,行气开窍。处方:炙黄芪40g,潞党参25g,白术、当归、川芎各15g,炒柴胡、陈皮、苏梗、蔓荆子各12g,炙远志、石菖蒲、炙升麻、甘草各lOg,丹参log。服药6剂后,右耳阻塞感、疼痛明显减轻,听力恢复,原方又进4剂而愈。随访二年,再次乘机外出,均无特殊异常。
    按语:航空性中耳炎,主要是在高空航行中,外界气压变化过于急剧,咽鼓管口突然受到压迫不能自动开放;或咽鼓管本身原有狭窄者,此时外界空气皆不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以调整鼓室内压力使与外界气压相当,即可发生中耳黏膜充血,鼓膜内陷而产生相应症状。中医认为,该病是由于气不宣通,耳窍闭塞所致,治疗当调和气血,疏通结滞,结合病员中虚气弱,病延日久,用补中益气汤补虚益气,加川芎、石菖蒲、苏梗、远志等行气开窍而收效。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耳鸣

    文某,女,52岁,1992年3月11日诊,耳鸣如蝉半年多,余,每夜深人静之时更甚,劳累后加剧,耳鼻喉科诊为神经性耳鸣。患者伴食少纳差,神疲乏力,月经已绝4年,腰膝酸软,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辨证:脾肾不足,气虚下陷。治则:补睥益气,固肾通窍。处方:炙黄芪50g,潞党参、菟丝子各30g,白术、当归、杜仲各15g,炙升麻、炒柴胡、陈皮、砂仁、益智仁、川芎各12g,石菖蒲、炙甘草各6g。服药8剂,耳鸣消失,诸症减缓。随访至今一切均好。
    按语:耳呜多分虚实两类,虚证多责之于脾肾不足,中气下陷不能上聪,实证多责之于肝胆水旺、心火亢盛。从证候上鉴别,虚证耳鸣,其鸣如蝉,实证耳鸣,鸣音高频,临证之时,不可不辨。此例中年妇女,七七任督脉虚衰,阳明不足,其鸣如蝉,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结合舌脉,诊为脾肾不足,中虚下陷不能上濡耳道,故用补中益气汤加益智仁、杜仲、菟丝子、砂仁等治疗而取效。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耳鸣
   
    言某,女,57岁,1999年8月12日初诊。耳鸣、听力下降、耳痛2月余。2月前因感冒、鼻塞、流涕在五官科予鼻腔引流治疗,同时予青霉素抗炎治疗后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疼痛。即予对症处理及中药治疗均无效,仍耳鸣,听力继续下降,伴头晕,神疲乏力,遇劳加重,纳呆,四肢困倦,大便稍溏,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辨证:脾胃虚弱,清气不升。治则:补中益气,升举清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黄芪30g,白术、党参各20g,升麻、柴胡、当归各10g,石菖蒲、苍耳子、白芍各15g,陈皮、炙甘草各6g。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药后精神转好,头晕、神疲乏力、四肢困倦、纳呆症状减轻转,仍耳鸣如蝉,听力稍好转,大便正常。方已对证,续用上方加天麻、杜仲、巴戟天各15g。连服3月后耳鸣、听力均好转,诸症消失而愈。随访1年,身体健康。
    按语:本例属脾胃虚弱,清气不升,阳气不能上奉清窍,故耳鸣如蝉。脾弱运迟则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胃虚则纳呆、便溏;脾主四肢,脾阳不实四肢则乏力,劳则伤及中气,故耳鸣加重;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均为脾气虚证。以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升发清气,酌加祛风、清心开窍、补肾之品,被耳鸣得愈。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耳聋

    汪某,女,43岁,1995年6月13日初诊。因工作紧张、精神压力较重致夜寐不佳,多梦纷纭,两耳轰鸣,神疲乏力半年,尤其在过度劳累时明显加重。一周前两耳听力突然下降,耳聋不聪,伴胸闷,神疲,纳少,大便溏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辨证:劳倦内伤,脾虚不运,髓海空虚,清阳不升。治则:益气升清。处方:黄芪30g,党参、怀山药各15g,葛根、白术、白芍、陈皮、茯苓、菖蒲、黄柏各10g,升麻、炙甘草各5g。每日1剂,水煎服。服上方30天,因煎药不便,改服补中益气丸近3个月,诸症均除。
    按语:本例为脾胃虚弱,脾虚不运,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经脉空虚,阳气不能上奉于耳,导致耳鸣耳聋。《医学入门》云:“耳鸣乃聋之渐也”,“精脱者耳聋”,“劳聋昏昏聩聩,疲瘁乏力,因劳力脱气者,补中益气汤加菖蒲”。故用补中益气汤以补益中气,健脾化湿,黄柏清热利湿,菖蒲健脾化痰开窍。全方健脾益气,气血调和,髓海充盈,耳聋则除。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鼓膜内陷

    傅某,男性,48岁。两耳听力下降1月余,经省某医院五官科检查诊断为鼓膜内陷,曾服三磷酸腺苷片、维生素B1片等,疗效未显,故求治于中医。刻诊:两耳闭塞,听力下降,伴头晕目眩,神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耳聋。治则:益气升清。处方:西党参、黄芪各30g,柴胡、桔梗、白术各12g,当归、葛根各15g,升麻、甘草各5g,石菖蒲8g。在上方基础上增减12剂后,听力恢复,检查鼓膜正常,病情痊愈,追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鼓膜内陷乃因中气不足,清阳下陷,不能升举所致。故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为主;加桔梗、葛根助药上行;加石菖蒲辛温通窍,使清阳之气上升,内陷之鼓膜外充,则诸症自愈。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耳周胀痛

    卢某,女,52岁,农民,1992年9月1日初诊。右耳廓及耳周作胀,微痛,时有耳鸣年余,曾多方治疗无效。刻诊: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肢体倦怠,纳差,大便时溏,查外耳道、鼓膜均正常,耳廓、耳周无明显阳性体征,舌质淡,舌边瘀点,苔薄黄,脉滑细微数。
    辨证:脾虚湿阻。治则:健脾利湿。处方:黄芪、党参、炙甘草、当归、茯苓、苡仁各20g,炒白术、陈皮、柴胡、枳实、香附各15g,升麻5g。水煎服,1日l剂。药进5剂,痛消胀减,食欲精神好转。原方再服3剂,诸症尽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素问·玉机真言论》日:“脾不及,则九窍不通。”《医学纲目》亦有“脾胃一虚,耳目九窍皆病”之论。脾主运化,若脾的功能正常,则耳得以濡养而聪敏。若脾气虚,不能化生气血则耳失所养而为之病,若脾虚湿困,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耳窍而为病。补中益气汤中黄芪、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理气,且白术、陈皮尚能燥湿,当归养血活血,升麻、柴胡升阳举陷。本方虽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设,但在耳科疾病中,只要药证合拍,用之屡验。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口疮

    文某,男,42岁,1982年lO月5日就诊。口腔溃烂反复发作已_卜余年。口腔内有黄豆大溃疡面6个,针眼大13个,表面呈灰白色假膜,中间凹陷,黏膜红。伴面色无华,气短懒言,梦多失眠,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舌尖稍红,脉沉细小数,重按无力。屡用清热解毒、养阴降火药和维生素B、土霉素治疗,未能根治。辨证:脾胃虚弱,阴火上炎。
    处方:黄芪30g,党参20g,白术9g,炙甘草9g,当归9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玄参12g,石斛12g,肉桂5g,附子5g。3剂后溃疡面缩小变浅。病有转机,守方略增其量。10剂后诸症显著减轻,改用补中益气丸调理半月余。随访至今未发。
    按语:“脾开窍于口”。本案脾胃虚弱,阴火上炎。致口腔溃疡,多年不瘥。以补中益气汤调理脾胃,升阳益气。加玄参、石斛滋阴降火,附子、肉桂引火归原。使浮阳降,清气升,而痼疾愈。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唇燥

    孟某,男,27岁。1986年1月5日就诊。唇周干燥,心烦,口渴,时欲饮水以润之,但饮水过多又感胃脘胀闷不适,已数年。迭服中西药不效,遇冬即发。观其唇之外周干燥起壳,而唇面色白犹如一层白膜贴附,擦之不去。舌胖质淡,苔薄白,微干,脉弦弱。
    辨证:中阳被寒水所遏,气不化津。处方:补中益气汤合理中汤加减:党参、黄芪、白术各15g,茯苓30g,柴胡、升麻各log,桂枝、干姜各6g·炙甘草4g。服3剂后,唇燥和唇上白膜基本消除,继服上方3剂而愈。随访2年未复发。
    按语: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冬季为寒水当令,水胜侮土,中州为寒水所遏,气不化津,以上方补益中州振奋中阳,使中气得复,津液得布,唇燥得除。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鼻渊

    李某,18岁。经某医院五官科诊断为过敏性鼻炎,虽经治疗,疗效欠佳。鼻内阵发性发痒,喷嚏频繁。经常头痛,时有清水样鼻涕,早晨尤重。体倦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脾肺气虚,清阳不升。治则:健脾补肺,升阳益气,佐以祛邪。处方:生黄芪18g,生白术12g,潞党参12g,炙升麻8g、陈广皮6g,炙甘草6g,防风12g,辛夷花12g,广地龙12g,炙乌梅6g。上方进5剂后,病即好转。遂宗前法服药月余,宿疾尽平。
    按语:东垣有“脾胃一虚,肺气先绝”之论,今虽病于鼻,然鼻通肺气,肺之强弱与脾胃相关,《脾胃论》有“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之说。故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取地龙走窜通络,熄风解痉;乌梅增强免疫功能,具有脱敏作用。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鼻渊

    杨某,女,45岁,1994年10月5日就诊。鼻塞头痛3月余。额部痛重,昏沉闷胀,时有浊涕,鼻塞不利,嗅觉减退,口干饮少,体倦乏力。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缓。副鼻窦x线片示:额窦模糊,黏膜肥厚。血常规无明显异常。
    辨证: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湿浊留滞、肺窍不利。治则:健脾益气、升清降浊、宣通肺窍。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15g,黄芪20g,当归10g,白术、白芷、黄芩各12g,升麻、柴胡各6g,麻黄、辛夷、苍耳子各9g。水煎服,服药3剂,头痛减轻,鼻窍通利,继服9剂症状消失,头痛治愈。
    按语:额窦炎,中医学称为“鼻渊”。本例因病久肺脾两虚,清阳不升,湿浊上壅,肺窍不利,以致鼻塞头痛,涕液下流,余症皆为脾虚气弱之象。治以健脾宣肺,用补中益气汤补脾升阳,苍耳子散合麻黄、黄芩宣肺清热燥湿,药证相符,故收良效。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舌中灼痛

    杨某,女,42岁,教师。1994年7月4日初诊。近一个多月来,每晚后半夜口干舌燥,舌中部肿胀灼痛,饮水数次,至白天则稍微缓解。曾经某老中医遍用导赤散六味地黄丸泻心汤等治疗无效。诊见面色苍白,脘腹痞满,大便时溏时泻,带下清稀,四肢乏力,舌边有齿印,苔白腻,舌中部未见糜烂、溃疡,脉细数无力。辨证:中虚气陷,清阳不升,阴火上炎灼及心苗。治则:补中益气,潜伐阴火。
    处方:炙黄芪24g,党参15g,玄参、当归、白术、淡竹叶、陈皮各10g,升麻、柴胡各4g,甘草、肉桂各3g。服药3剂,舌痛口干大减,继服9剂,大便成形,病痛若失。嘱其服补中益气丸4盒,以固疗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语:“舌为心之苗”。心火上炎固然可导致舌痛,然而火有虚实阴阳之分。本例患者用苦寒、养阴、清热、泻火均不能取效,其原因何在?此乃舌属于脾胃之域,脾主运化。脾气通于口。脾胃元气不足,清阳不升,阴火肆疟益甚,故夜间诸症加剧,以寒治寒,非其治也。此时此证,甚合补中益气汤之意。以其补益脾胃元气,斡旋气机,使脾气健运,清阳上升,加竹叶引诸药直达病所,肉桂引火归原,使阴火伏藏而获痊愈。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舌疮
    何某,女,40岁。1987年3月4日就诊。舌疮时发时愈2年,曾连续服用维生素B 1个月未见明显效果。诊见:舌右缘有一个3mmx3mm左右的溃疡,色淡红。舌质淡胖,舌苔白,中心厚。患者形体较胖,食少体倦,懒言,大便时溏,晨起觉喉间有痰,心烦少寐,脉寸浮尺弱。
    辨证:脾胃气虚,痰湿中阻,挟阴火上炎。治则:补中益气,燥湿降火。处方:补中益气汤合二陈汤加减: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各15g,半夏、柴胡、升麻、陈皮各10g,黄连5g,肉桂1g。服药5剂,舌体溃疡基本痊愈,咽喉亦清爽,但停药两周后,舌边又生一小溃疡,复与前方5剂,即愈。
    按语:本例舌疮逾年不愈,舌不红,苔不黄,食少体倦,便溏,显非实火所致,而是由于脾虚生湿,痰湿中阻,阳气不能升发,阴火上炎所致。故治以补中益气汤为主,佐以燥湿化痰。脾气健,痰湿去,阳气升发,阴火自降。因“火与元气不两立”,再加黄连以除贼火,少佐肉桂引火归原。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口腔瘙痒

    吴某,女,34岁,1985年7月10日初诊。月经周期性口腔瘙痒3年,加重3个月。患者自1982年7月经潮时,不慎着凉,始觉口腔内阵发瘙痒,未加介意。嗣后每逢经期即感口腔内瘙痒难忍,以上腭尤甚,并伴口干咽燥、渴而不欲饮冷、烦躁不安等症,经期后口腔瘙痒逐渐缓解。几年来,经用西药及中药清热泻火之剂调治,此伏彼起,久治不愈。近3个月来,上症明显加剧,患者甚忧,经介绍求诊于余。诊见:形瘦.面色无华,精神欠佳,口腔内未见溃疡面,口腔内黏膜淡红,询其胃脘不适,少食腹胀,经期月经量多,色淡质薄,无块,后期清稀如水,并常感肢软乏力、心悸怔忡等,舌质淡,苔薄润,中心微黄,脉沉细小数,重按无力。辨证:中气不足,阴火挟风循经上炎。治则:补中益气,培土敛火散风。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党参、炙升麻、陈皮各lOg,当归、熟地各12g,白术、乌贼骨各15g,黄柏9g,蝉蜕6g,肉桂5g,荆芥3g,柴胡7g。日1剂,水煎服,用药5剂,口腔内瘙痒明显减轻,经量减少,腹胀消失.守方继进5剂,口腔内瘙痒完全消失,余症悉除,改用补中益气丸、归脾丸交替服用月余,后随访半年,口腔内瘙痒未见复发。月经恢复正常。
    按语:月经期口腔瘙痒症,中医虽无此病名,根据临床征象大抵可归属“口风”范畴。此病属阳明风火及脾胃湿热者居多,是案乃素体亏虚.久病伤脾,中气不足,经行之际,气随血泄,气虚日甚.清阳不升,阴火循经上炎所致,故立补中益气法,重用黄芪、白术、升麻斡旋其中,健睥益气升清,配当归、熟地、乌贼骨填补阴血而涩冲任,伍蝉蜕、荆芥疏散口腔内之虚风,黄柏潜降阴火,佐少许肉桂引火归原。本方配伍因紧扣病机,药证合拍,故效果斐然。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咽痛

    某女,39岁。1985年10月24日就诊。患者于1周前感冒,发热,咽痛,自服板蓝根冲剂3天未愈,又服六神丸数次,咽喉肿痛加剧,心烦不寐,昨日更现嘶哑。患者平素纳差,神疲,每食生冷即胃痛、腹泻。舌淡胖嫩,苔薄白,脉弱。
    辨证:阳虚外感,阴火上冲。治则:补中益气,升阳散火。处方:补中益气汤合升阳散火汤化裁:太子参、黄芪各15g,炙甘草、生甘草、升麻、柴胡、防风各10g,葛根、桔梗各12g。服2剂,音哑、咽痛皆愈。
    按语:本案因脾胃素虚,复感外邪,误服苦寒之品,外邪冰伏不解,更伤脾胃元气,致阴火上冲,治以上方,俾中气足,脾气升,郁火散,则音开痛止。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咽痛

    赵某,女,65岁,1990年3月20日初诊。患者咽痛已3月余,虽无剧痛,但屡痛不止,终日不适。用西药各种抗生素及中药清热解毒药治疗,收效甚微。诊见,面容憔悴,声音低哑,气短乏力,纳呆不欲食。观其咽部色淡不红,舌苔薄白,脉弱。前医曾以清热解毒、理气化痰之品未能中的。辨证:气虚咽痛。处方:黄芪15g,白术、当归各10g,党参10g,升麻、柴胡各6g,炙甘草6g,白芍15g。

    按语:咽者,肺之门户,赖肺气为养。肺气虚,则咽失所养。老年人脾胃气虚,进而累及肺气,“脾胃一虚,肺气先绝”。“不荣则痛”,故尔常发咽痛。其次,“脾胃之气下流,则阴火上乘”,元气虚陷,阴火上犯咽络,“不通则痛”。凡此皆可引发咽痛,以补中益气汤补正培本而治之。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声带麻痹

    患者,男,46岁,干部,声音嘶哑半年不愈,某医院诊为“左侧声带麻痹”。声音嘶哑,语声低弱,咳声无力,少量白痰,精神疲惫,四肢乏力,舌淡,脉缓弱。查左侧声带淡白,活动失灵。辨证:脾肺气虚,清气不升,喉失温养。治则:健脾益肺,升清疗哑。
    处方:黄芪、党参各15g,白术、当归各12g,陈皮10g,升麻、柴胡各6g,玉蝴蝶12g,诃子蝉衣各6g。服6剂后,发音较前好转。守方出入,共进20剂,发音正常,诸症皆愈,检查声带,活动良好。
    按语:《景岳全书》云:“凡饥馁穷劳以致中气大损而喑者,其病在脾,宜补中益气汤之类主之。”本例即因脾肺气虚,清阳不升,喉失温养而致久喑不愈,故以补中益气汤补脾充肺,升清阳而养声门,另加诃子、玉蝴蝶、蝉衣敛肺开音。全方能使脾气健而肺气壮,清气升而喉得养,声门利暗自愈。
  

    清气不升·上窍失养·声嘶

    高某,男,58岁,1995年11月20日就诊。主诉:声音嘶哑2月余,当地医院诊为“机能性声嘶”,服西药无效,要求中医治疗。见其面色少华,声哑音低,纳少乏力,咽干,苔薄,脉濡。辨证:中气不足,肺失所养,金破不鸣。治则:补中益气,升清降浊。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黄芪、当归各15g,白术、石菖蒲各12g,炙甘草、蝉蜕、升麻各6g,桔梗10g。5剂后,自觉咽部较前舒适,发音较前有力,余无特殊。于上方加麦冬、沙参各12g,继服5剂。再诊:音扬声鸣,续投上方数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声由气而发,肺主气,脾为生气之源,肺脾气虚则声嘶日久。古云:“金破不鸣。”脉证均为中气不足之象。
-----------气虚不摄·亡血

    李某.女,26岁。1992年11月18日诊。患者素体瘦弱。两天前,因临产,产程过长,产后子宫收缩不良,阴道出血不止,共出血约1600ml,已输血1000ml。6小时前,出现失血性休克,经用西药救治。血压未升.遂加服中药。病人轻微烦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血压O/OkPa。
    辨证:阴血暴失,气随血脱。治则:益气摄血固脱。急用人参30g,水煎顿服。3小时后,阴道出血减少,但血压仍测不出。虑独参汤升压之力较逊,故改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5g,阿胶15g(烊化)。药后不到两小时,血压升至8/’5kPa,休克症状明显好转。次日上午,血压稳定在
12/8kPa,出血停止,妇检宫缩良好。5天后痊愈出院。
    按语:本例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子宫收缩无力,导致大出血而引起的。中医认为,子宫收缩无力是由于素体虚弱,加之生产时努挣耗气,元气大虚.失于固摄所致。这等病证,治当补气为先,故予独参汤。但药后血虽渐止而气脱之证依然,在此危急关头,改用补中益气汤,因其既能益气摄血,又能升阳固脱。加枳壳以增强升压作用,加阿胶以增强止血之力。补中益气汤之升压作用已是公认的.但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并非所有休克皆宜本方,它只适用于失血性(低血容量性)休克。另外,平素血压低而有气虚之证者,本方亦有良效。



    气虚不摄·紫癜

    王某,女,38岁,工人。1999年8月11日初诊。因身出紫斑6个月就诊。患者身出紫斑,尤以下肢为著,稍有碰撞即出现瘀斑。查血小板偏低。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就诊时血小板62×10。/L,适值月经方净,双下肢见瘀斑,面色少华,神倦纳呆,舌淡紫,脉细涩,平素月经较多,偶感腹痛,查大便潜血弱阳性。辨证:脾虚血弱,气虚血瘀。
    处方:党参10g,黄芪30g,生地黄lOg,白术10g,升麻6g,当归6g,陈皮6g,丹参10g,赤芍10g,山药10g,紫草10g,白茅根10g,生甘草6g。日l剂,水煎服。服7剂,精神振,诸症减,继以上方加内金6g,焦山楂10g,服7剂,纳增瘀消。守方继进12剂后,经前经后测血小板均在100×lO。/L以上。遂以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

    按语:中医学认为,气为血帅,气虚则血无所统,渗溢脉外,气固则血有所主,气摄则血不外渗。本证乃气虚血瘀使然,故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培补脾土,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佐以赤芍、丹参、白茅根、紫草凉血、活血、消瘀,则气有所主,血循于脉。
  

    气虚不摄·紫癜

  张琪医案:郭某,男,20岁。学生,1991年8月5日初诊。周身紫癜,伴尿血、便血,并有蛋白尿7个月。西医诊为过敏性紫癜肾炎。曾用激素(强的松)病情一度缓解。在撤换激素过程中病情反复;再用激素无明显效果。因转中医诊治。前医曾用清热凉血之剂,亦疗效不佳。因邀请为之诊治。证见周身皮肤紫癜漫布,以下肢及胸部较多。其色多暗。面色虚浮,精神萎靡,自述周身乏力,腹胀,纳呆,时有恶心,经常身有低热,近日尿赤,尿检Pr(++),尿中RBC充满。肾功能正常。血小板150X 10。/L。查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微腻,脉沉缓。证属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邪留连,血失所统。治以益气健脾升阳化湿止血。处方以升阳益胃汤加味: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5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柴胡15克、防风i0克、羌活10克、独活i0克、泽泻10克、炒槐花20克、蒲黄炭15克、川连10克、藿香15克、生姜15克、大枣5个、臼茅根30克,每日1付水煎服。以此方加减先后服用30余剂,病人低热渐退,周身紫癜渐消,腹不胀,饮食增加,尿色转淡。尿检Pr、RBC、WBC均正常。心情愉悦,体力渐复。嘱继服半月以资巩固。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过敏性紫癜肾炎,以紫癜、尿血及蛋白尿为特征,中医多以清热凉血之法治之。但本案用此法无明显效果。根据脉证,当属脾胃虚弱,清阳不升,阴火内扰血失所统而致。因采用升阳益胃汤加味,竟获满意效果。可见临证中不拘常法,当随证论治方能中肯。



    气虚不摄·尿血

    李某,女,37岁,1995年9月4日初诊。主诉小便带血1月余,排尿次数和尿量正常,曾在某医院做膀胱镜检提示:左输尿管出血。建议行左肾切除术,患者拒绝手术疗法。遂来我院求治,以“尿血,,收治入院。证见:小便带血,肉眼可见,伴头昏、乏力、纳呆,形体消瘦,舌红苔薄白,脉细弱。1995年9月5日尿常规检查,尿红细胞(++++),余项正常。辨证:气虚不能摄血。治则:益气升阳止血。
    处方:黄芪25g,甘草、党参、当归炭、白术各lOg,升麻8g,大蓟小蓟各12g,节20g。服药10剂后,肉眼血尿消失。9月14日尿常规复查提示尿红细胞(++),余项正常。继服原方7剂,患者自觉精神较前明显好转,头昏不明显,纳食增进。9月21日尿常规复查提示正常。为巩固疗效,继服原方15剂。10月4日尿常规检查提示正常,患者于10月5日治愈出院。
    按语:尿血临床上多用凉血止血为法,但本案患者形体消瘦,乏力,纳呆,头昏,舌红苔薄白,脉细弱,应辨证为气虚不能摄血所致,所以用黄芪为主补中益气,辅以党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合主药以益气补中,更用少量升麻升提下陷之阳气,再配以当归炭、大蓟、小蓟、藕节以行止血之功,是以取效。


    气虚不摄·白崩

    【病案】雷某,女,48岁。l975年3月如日初诊。患者八日前突然从阴道内流出大量豆浆似的白色脂液,将内裤浸透,察看该白色裔液状,有大小不等的油珠,无其他颜色夹杂其中,至今仍多量流出。伴有腰部酸痛,头目眩晕,四肢怕冷,气短乏力,面色苍黄,平时有带下但不多。先给患者服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之固冲汤加附子、阿胶,6剂无效,改用他方亦无效。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细微。
    【治则】健脾补气,固摄止带。
    【方药】白术60克,土炒黄芪120克,醋炒三七9克,五倍子6克,人参精(因缺人参)二瓶分三次冲服,连服二剂,白崩止。为巩固疗效,将鹿角胶15克,鹿角霜15克,三七15克,菟丝子15克,沙苑工5克,黄芪30克,肉桂15克,制为蜜丸,每日三次,每次6克,人参精每天三次,每次3毫升,连服三料,身体康健,观察二年半未见复发。(见《新中医》1979年第1期)
    【评析】白崩系奇经空虚,带脉不束,冲任不固所致。先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固冲汤无效,分析原因系妇人血衰,气虚之极不能生也,气虚不能摄精血,故改用《辨证奇闻》中的助气敛血汤、闭血汤合而用之,以达固崩之目的,因奇经之虚欲固疗效必须加补精之味,故采用内补丸加人参精、三七等,如此治疗醪到显效。(李祥云)
 


    气虚不摄·尿浊
 
    张某,女,53岁,农民,1994年3月26日就诊。患尿浊5年,时有赤白,反复发作,服中药能缓解,但每遇劳累或食油腻食物必复发或加重。此次复发已2月余。刻诊:形体消瘦,神疲肢倦,面色萎黄无华,四肢欠温,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混浊如米泔。舌淡苔白,脉细弱。尿乳糜试验(+)。辨证: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治则:补益脾胃,升清降浊。
    处方:炙黄芪20g,煅龙骨(先煎)、革薜各30g,党参15g,当归、陈皮、柴胡、白术、炙甘草各lOg,升麻8g。每Et 1剂,水煎早晚服。药进10剂,精神转佳,尿混浊减少。在此方基础上出人,连服30剂,小便自调,诸症俱除,小便乳糜试验(一)。为巩固疗效,嘱服补中益气丸。

    按语:乳糜尿属中医膏淋范畴,有虚实之分。此例属虚证。病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损伤正气,尿中浊物乃阴血精微流失而成。本病发生与脾关系密切,脾之运化失常,致气化不利;脾虚气陷,致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下流膀胱,故见尿浊如脂如膏。神倦面白,形瘦,纳呆,眩晕诸症,皆属虚证表现。劳倦厚味均可损伤脾气,致中气愈虚,故容易诱发和病情加重。以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升举清阳。脾得健运则清阳上升,精微四布无下流之患,脾肾健固,正复而痼疾可愈。


    气虚不摄·尿浊
   
    李某,男,2岁。1994年12月1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近2月来,小便混浊如米泔水反复发作,因未引起重视,未加治疗。近5天来,又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次数逐渐增多。无尿频、尿急、尿痛感。诊见:面色少华,食欲不振,时有腹胀,舌淡,苔薄白,指纹色淡显于风关。查尿常规正常。辨证:脾虚气陷,精微下泄。治则:健脾益气,升清固涩。
    处方:炙黄芪、党参、炒白术、山楂各8g,陈皮、当归、苍术、茯苓、升麻各5g,乌药2g,龙骨lOg,炙甘草、桑螵蛸3g。服药6剂,尿浊次数明显减少,继进7剂,诸症悉除而病愈。

    按:患儿尿浊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累及脾胃,导致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不能升清降浊,致精微下泄而成尿浊。故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清,加苍术、茯苓健脾化湿,乌药、龙骨、桑螵蛸培元固涩精微。诸药合用,使脾气复健,精微得升而小便正常。


  气虚不摄·尿后滴白

    【病案】黄某,男,32岁。近年来,每次大便努责之余或劳累之后,茎中粘液涔涔自出,虽迭进补肾固精之品,从未见效。症见面色萎黄少华,神疲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弱。
    【治则】益气升清,佐以固肾摄精。
    【方药】炒党参15克,炙黄芪20克,菟丝子18克,金樱子18克,车前子6克,柴胡6克,炙升麻3克,炙甘草3克。药后白yin递减,连进10剂,诸恙告愈。一年后往访,前症迄今未萌复。(见《辽宁中医杂志》1989年第8期)
    【评析】白yin系中虚气陷,精微下泄所致。本病又称“精浊”,指尿液混浊挟精液而言。本症与尿浊不同,尿浊是浊而不粘。与滑精亦有别,自yin量多涔涔而下,挟有尿液;滑精量少涓滴而流,不杂尿液。方书每以肾虚、相火、湿热论治,与遗精无多大之异。惟《类证治裁·淋浊》论及本症,提出:“久之则有脾气下陷……虚者常求脾肾而固之举之。”缘精液出于肾关,尿液关乎中气,故本例患者先予补肾不应,再审症察因,断其中虚气陷为主要病机,徒执补下难以奏功。改用党参、黄芪、升麻、柴胡以益气升清为主,并参合菟丝子,金樱子固肾摄精,佐以车前子清泄湿浊。药后中气充,精浊则各归正化;肾气固,则精微自能收摄。经年白yin,竟获痊愈。(马荫笃)
-----------气虚不摄·便血

    范某,女,46岁,1 998年10月25日初诊。反复胃脘疼痛5年余,加重1个月。近日因工作劳累,情志所伤而发。诊见面色苍白,脘腹疼痛,得温痛减,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嗳气频作。解柏油样便2天,苔白滑,脉细数无力。大便隐血(+)。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
    辨证:脾胃气虚,气不摄血。治则:益气摄血,补中培土。
    处方:黄芪60g,红参、茯苓、白术各15g,白及、炒地榆各20g,柴胡、陈皮、炙甘草各10g,乌贼骨、黄芩各30g,升麻3g,同时吞服云南白药。3剂后,查便血转阴,诸症减轻,但唯感身倦乏力。药已中病,红参易党参,守方加减,调理2月余,渚症悉除,精神转佳,复查胃镜未见异常。
    按语:消化性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本例患者以胃脘疼痛、腹胀、大便隐血等为主证,其病机为脾胃气虚、气不摄血,治当补中益气、摄血。方中加入乌贼骨、黄芩、炒地榆清热止血,白药化瘀止血。重用黄芪、红参益气止血。全方共奏补中益气摄血之功。


    气虚不摄·乳衄

    张某,女,28岁,1990年3月20日就诊。主诉:双侧乳头溢出血液1年。血色淡红不鲜,其质稀薄,平素食少纳差,头昏眩,心悸气短,四肢乏力,月经量少色淡,无紫暗血块,经行时间延长,需8~12天才能干净.近3个月来每遇月经来潮时乳头溢血增多。检查:左侧乳头柔软无包块,右侧乳房用手轻轻挤压,即从乳头溢出血液。舌质淡,舌体小,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象细弱。经我院乳腺冷光透照仪检查,报告为“双乳腺扩张症并出血”,建议手术治疗。病人惧怕而要求中医治疗。辨证:脾气虚弱,血失统摄。治则:益气健脾,补中摄血。
    处方:黄芪30g,当归、阿胶(烊化)、仙鹤草各15g,党参、白术、白芍、熟地、枳壳各lOg,柴胡、升麻、炙甘草各5g。4月1日复诊:乳头溢衄已止,乏力、头昏、心悸等症减轻,舌质淡红。脉弦。继守原方5剂而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气虚不摄·鼻衄

    黄某,男,11岁。1998年11月25日初诊。从小易出鼻血,虽渐缓解,但仍然嚏后出血,晨起为甚。伴涕多,色白质稀,经常头痛,终年四末不温,纳可,大便尚调,2~3日一行,寐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平。查两侧立特尔区:左侧浅在性糜烂,右侧溃疡充血,两者俱无活动性出血征象。令患者用脚跟跳动,未有头痛之苦。
    辨证:清阳不升,固摄无力。治则:补气升阳以止血。处方:黄芪15g,党参、当归、仙鹤草各10g,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甘草各6g。15剂,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外用红霉素眼膏敷鼻腔两侧立特尔区。药后鼻已不出血,喷嚏减半,头痛减轻,但仍四末不温。查两侧立特尔区:糜烂及溃疡有明显改善,仅见粗糙。再宗原旨,守方加仙茅仙灵脾各10g。7剂,隔日l剂,水煎服,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未有鼻出血现象发生。
    按语:本案鼻出血显然是因为两侧立特尔区的创伤引起的。汪石山的《外科理例》强渊:“溃疡首重脾胃。”正说明脾主升清,如脾气虚则运化失健,生化精微无权,水谷精微难灌于上,鼻居脾位,鼻部肌肉失去濡养而致局部黏膜溃疡和糜烂,引起出血。而脾主四肢,脾阳虚弱则四末不温;头痛,查非鼻渊所致,乃为清阳不升之故,更应验了本病属于中医的脾虚下陷、固摄无力之证。根据《内经》“陷者升之”的理论,所以制定了补脾益气、升阳举陷的治疗原则,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加仙鹤草止血活血。朱良春老中医认为,仙鹤草味苦辛而涩,涩则能止,辛则能行,止涩中寓宣通之义,故可使立特尔区创伤消失,鼻血得止,疗效满意。   
  


    气虚不摄·内出血
   
    阮某,男,50岁。便后出血l周,曾经肛镜检查为一期内痔,痔核较小,不脱出肛外,虽经药物注射疗法治疗,但便血如前。伴饮食差,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唇舌色淡,脉细无力。辨证:内痔便血,损伤中焦脾土,统摄无权。治则:补脾益气,摄血止血。
    处方:黄芪50g,党参15g,炙甘草、炒当归、陈皮各6g,炒白术、柴胡各10g,地榆炭、生地炭各12g,白及20g。服2剂,便血止,诸症大减,续用2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便血为内痔最早症状表现之一。血不即止,扩张的血管便时因用力努责破裂使出血更甚,日久伤及中焦脾土,统摄无权而造成以上诸症。《医学入门》:“盖补气血皆生于谷气,胃气一复,血自循轨。”故以补中益气汤去升麻以补养脾胃,使谷气得运,气血生化有源,脾统血功能复常则便血循轨。佐地榆炭、生地炭、白及收敛止血,2剂显效,4剂诸恙告愈。


    气虚不摄·月经量多

    刘某,34岁,干部,1994年11月3日初诊。患者近半年每次月经提前1周左右,色淡量多,持续时间5~7天,头晕心悸。身疲肢倦,纳差,现已来潮4天,量多色淡,无块状,下腹不适,舌淡苔白,脉细弱。辨证:中气虚弱,冲任不固。治则:补中益气,摄血调经。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g,党参30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白术15g,阿胶15g,炒艾叶15g,甘草3g。3剂后,月经停止,余症好转,守上方再进4剂,并嘱月底再诊。
    11月29日诊:昨日月经来潮,今天量较多,血色较前红,余症较前轻,舌苔薄白,脉细,药已中病,仍守前方4剂。12月3日复诊,月经停止,余症渐除。为巩固疗效再进原方3剂,并嘱服补中益气丸和_乌鸡白凤丸以进一步巩固疗效。经追访.月经正常,迄今未复发。
    按语:景岳云:“调经之要,贵在补睥胃,以资血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脾气虚则生化无源.统摄无力,以致冲任不固,用补中益气汤以资血之源,同时又能摄血,炒艾叶、阿胶养血止血,共奏健脾益气、摄血调经之效。   


    气虚不摄·经期延长

    柳某,女,32岁,农民,1996年9月16日初诊。自述患经期延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一年余,曾多方求治,未见好转。三个月前因劳累过度而致病情加重,经量增多,色淡质稀,淋漓不断,持续10~12天,伴气短懒言,肢软无力,小腹空坠,每次月经周期正常,28~30天行经一次。诊见: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润,脉虚弱无力。
    处方:炙黄芪30g,党参15g,白术log,当归身10g,升麻3g,柴胡3g,阿胶10g(烊化),炙甘草6g,艾叶6g,炮姜炭6g。水煎温服,日l剂,连用7日。嘱于下次行经之前一周开始再服用7剂,如此又重复治疗两个月经周期后停药,6个月后患者来告,月经正常,每次4~6天即净。
    按语:《诸病源候论》指出:“妇人月水不断者,由损伤经血·劳伤经脉.冲任之气虚损,故不能制其经血,故令月水不断也。”本例经期延长,系因素体虚弱,脾虚中气不足,血失统摄所致,治宜益气固冲,升阳举陷。用本方去陈皮者,恐其耗散气血也;加阿胶、艾叶、姜炭以温经止血。选于经期之前用药,取先发制人,毋失其机之意。
-----------气虚不摄·产后恶露不绝

    患者,女,27岁,1994年7月15日初诊。产后34天,阴道流血淋漓不断。诉1994年6月12日在乡卫生院产1女婴,产程较长,行会阴侧切术,失血较多,产后阴道流血不止,量多色淡红。在卫生院用生化汤及青霉索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现产后34天,阴道流血,淋漓不断,色淡红,少腹下坠,头晕心悸,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苔白,脉细弱。子宫B超检查:子宫120mmX lOOmmX 85mm,内膜欠清,子宫复旧不良。阴道窥器检查:宫颈糜烂(II度)。西医诊断:子宫复旧不良。辨证:产后恶露不绝(脾虚气陷)。治则:补气摄血。
    处方:党参30g,黄芪20g,当归12g,升麻10g,炒艾叶10g,白术15g,旱莲草15g,白芍15g,炙甘草5g。每天l剂,水煎服,连服5剂后,阴道流血已止·感头晕心悸.神疲乏力。守上方5剂后诸症悉除。随访3年6个月,月事正常。
    按语:《胎产心法》云:“生后恶露不止,非如暴崩漏下之多也,由于产时伤其经血,虚损不足,不能收摄。”此患者素体虚弱,产时耗气失血.更致气虚下陷。以致冲任不固,不能摄血。故以补中益气汤健睥益气,白芍、旱莲草、艾叶养阴益气摄血,使气旺而血自归经。


    气虚不摄·月经淋漓

    张琪医案:女,21岁,在校学生,患经漏不止,经行量甚多,继则淋漓不断,连续半年余不愈,倦怠乏力,头眩肢软,惊悸盗汗,少褒名梦,曾服中药止血之剂数十剂旋止旋出,无明显疗效。其母携来门诊求治,面色晦暗稍黄,舌淡唇淡,脉沉弱,询其致病经过,据其母述此女孩一向月经正常,近半年由于功课紧张,耗费脑力过度,遂致月经来量过多,淋漓不断,踌思此病当属心脾二虚气血不足,心主血藏神、脾统血主思,过度思虑耗神则伤心耗脾,随致斯疾。之所以经漏不止者,心不能主血而脾不能统血也。其由于忧思过度而耗伤心脾,遂予归脾汤原方加龙牡连服6剂血即止,继服五剂痊愈,远期观察未再发作。归脾汤用参术、芪草以补脾益气;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以补心;当归养血;木香舒脾。中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证悉除。

 
   
    气虚不摄·溢乳

    汪某,女,26岁,已婚。1995年9月12日初诊。产后乳汁自出已1周,量少,质清稀,两乳房软而不胀,精神倦怠,气短,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辨证:气血虚弱,阳明胃气不固所致。治则:补中益气,固摄敛乳。处方:黄芪20g,党参15g,当归10g,白术12g,陈皮4g,升麻6g,熟地15g,白芍15g,五味子8g,芡实12g,牡蛎15g,红枣5g,甘草6g。服6剂告愈。
    按语:乳房属足阳明胃经,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乳汁为气血所化。此例因产后气血两伤。脾胃虚弱所致,故投此方补气益血敛乳。



    气虚不摄·溢乳

    【病案】毛某,女,28岁。1981年6月诊。足月平产后,即少量乳汁自溢,且日渐加剧,以至每日更衣十多次,却无奶喂养婴儿。妇科检查:轻度子宫下垂。伴食欲不振,乏力口干,面色无华,精神萎靡,“舌淡、苔薄微黄,脉虚。   
    【治则】补中益气。
    【方药】黄芪15克,白术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甘草3克。5剂后,症减,纳增。续服15剂而愈。随访三个月,喂养正常;妇科检查已恢复正常。(见((湖南医药杂志》1983年第3期)
    【评析】治病不能见症治症,应洞察其致病之机理。溢乳不止系中气亏虚而不能统摄乳汁所致,故用东垣补中益气法使气足能摄乳,故病愈。若单用固涩,非治本之法,恐难速效,或罔效。(吕志连)


    气虚不摄·泪溢

    刘某,女,58岁。泪出汪汪,已有半月,迎风尤甚,泪液清稀无热感。患者既往有砂眼,泪道冲洗略欠通畅。自点氯霉素眼液微效,但不持久。舌淡红,苔薄腻,脉细缓。诊断:泪溢。辨证:脾气虚弱,固涩失职。处方:补中益气汤加收涩(益智仁、桑螵蛸)之品。3剂诸症大减,又服6剂病愈。为巩固疗效,嘱其继服补中益气丸、金匮肾气丸
 

    气虚不摄·先兆流产

    黄某,女,28岁,工人。因间有阴道漏红3天,于1997年lO月9日初诊。诉怀孕两月,近3天来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少,色淡质薄,伴腰酸,下腹坠胀,神疲肢软,恶心泛涎,纳少便溏,思睡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滑无力。患者素体较虚,纳差。6年前初孕,于第二个月因抬重物突然流产。4年前又孕,于两个月左右因感冒自然流产。后1年余再孕,复于两个月时出血流产。此次为第4孕。B超检查:宫腔内3.2cmx2.2cm大小,形态规则的胚胎组织可见,提示胎孕8周。尿妊娠试验阳性。诊断:胎漏。
    辨证:中气不足,脾胃虚弱,胎元不固。治则:健脾养胃,温肾安胎。
    处方:人参10g,黄芪20g,白术10g,升麻6g,当归9g,陈皮6g,艾叶12g,益智仁12g,杜仲12g,菟丝子12g,法半夏9g,甘草6g。水煎服。服药1周后血止胎安,但有下腹坠感,神疲乏力,纳食不佳,时有恶心,腰膝酸软之症仅稍缓,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滑。仍属中气不足,脾肾虚弱之证。原方再进15剂,精神及纳食均好转,无恶心及腹坠腰酸症状,能正常工作。孕40周后足月顺产一男婴,母子平安。
    按语:该患者素体虚弱。后天失养,致脾肾亏虚,化源不足,气虚不能载胎.血虚不能养胎,肾虚则冲任不固,胎失所养,胎元不固而成胎漏。本次方孕两月,又间有少量流血,色淡,腹坠腰酸.神倦面白,一派气虚血少之象,乃中气不足,脾肾虚弱所致。选用补中益气汤健脾胃补中气以治其本。酌加益智仁、菟丝子、杜仲等温肾之品,冀获健脾温肾固本安胎之功。
  

    气虚不摄·习惯性流产

    张某,女性,27岁,1994年4月26日就诊。患者习惯性流产4次,每次均在受孕70天左右。曾用维生素E黄体酮等治疗不效。本次妊娠75天,阴道昨晚见红,头晕腰酸,面色不华,无力气短,小腹下坠,脉细滑,舌淡苔薄白。查小便早孕阳性。
    辨证:中气下陷,胎气不固。治则:益气举陷,补肾安胎。
    处方:黄芪、桑寄生各30g,生地黄20g,仙鹤草20g,党参10g,白术10g,升麻10g,柴胡10g,当归10g,盐杜仲10g,阿胶(烊冲)10g,陈皮6g,甘草6g。每日一剂煎服,服药3剂,腰酸头晕大减,小腹已无下坠之感,血止,又服5剂,诸症消除。
   

    气虚不摄·早泄

    成某,男,34岁,患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下垂5年余,症见面黄懒言,四肢倦怠,尿清便溏,性欲淡薄,每至同房一触即泄。处方:党参、生黄苠、白术各30g,山萸肉、蚕蛹、甘草、柴胡、枸杞子各10g。14剂后食量增加,大便成形,同房时间延长,守方46剂后性欲正常,再以补中益气丸、维酶素、六味地黄丸调治半年,性功能正常,胃疾静止。
    按语:早泄一案,脾气素弱,化源匮乏,气虚失固摄之权,补中益气汤助脾化谷为精,充实肾气,生机不息,大剂黄芪提高免疫机能,加蚕蛹、萸肉,益精气、增阴液,使交接不倦。《本草纲目》亦谓蚕蛹能补肝益肾,壮阳涩精,治阳痿早泄。

 
    气虚不摄·遗精

    男,30岁,1999年10月20日就诊。近3个月来,因劳累经常出现夜寐多梦,梦中遗精,每晚1~3次,伴头晕心悸,气短乏力,动则汗出,,记忆力下降。服六味地黄丸、肾宝等药效果不佳。刻诊:神疲,语声低微,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气虚下陷,固摄无权。治则:益气敛精。处方:黄芪45g,党参30g,当归10g,柴胡10g,升麻6g,白术10g,陈皮10g,五味子10g,山茱萸15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药进6剂后睡眠好转,梦遗次数明显减少,继进18剂而症除。
    按语:患者因劳累伤气,气虚固摄无权而遗精。方中加入生龙骨、生牡蛎、五味子、山茱萸以安神定魄、涩精,诸药共奏益气固摄敛精之功。
-----------气虚不摄·汗出

    石某,女,28岁。1990年5月25日就诊。产后40天,白天动则汗出淋漓.夜寐汗出如洗,浸湿衣褥,更衣2~3次。头晕心慌,视物昏花,食欲不振,疲倦乏力,小腹微痛,舌质淡白,脉细数无力。辨证:心脾气阴双虚证。治则:益气固表,敛阴止汗。
    处方:补中益气汤合生脉饮加味:黄芪20g,党参、熟地各15g,陈皮、升麻、柴胡各5g,当归、白术、麦冬、五味子、生枣仁、熟枣仁各10g,白芍、乌梅各12g,龙骨、牡蛎各30g,甘草6g。进药3剂后,盗汗止,心慌、腹痛除,仍动则汗出,视物昏花。守上方去白芍、乌梅,加枸杞子15g、山茱萸10g,黄芪量增至30g,又进3剂,诸症豁然。



    气虚不摄·自汗

    王某,女,2岁半。1995年5月9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近2周来汗出较多,以白天为甚。曾服方药玉屏风散牡蛎散,汗仍出。诊见:面色少华,形体较瘦,头面及躯干汗出如洗,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辨证:脾气虚弱,卫气不固,气虚不能摄津。治则:健脾益气,固涩敛汗。处方:生黄芪9g,党参、炒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五味子各6g,煅龙骨、煅牡蛎各12g,炙甘草4g,浮小麦、稽豆衣各8g。服药5剂,虚汗大减,纳食增加,大便变实。用原方化裁调理而病愈。

    按语:出汗一证,原因较多,一般认为,白天汗出为阳虚自汗,睡中汗出为阴虚盗汗。小儿则未必尽然。该患儿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肺气虚,中运失司,卫外不固,津液外泄而自汗出。故用补中益气汤补益肺脾之气,升阳。汗为心之液,配以浮小麦、橹豆衣、煅龙牡、五味子养心阴,固涩敛汗。全方一升一敛,气阴兼顾,病即愈。

    气虚不摄·自汗   

    张琪医案:王某,男,17岁,学生。1975年3月4日初诊。自诉1年来常自汗出,近半年病情加重,稍事活动及精神紧张则汗出不止,夜间床褥尽湿,身体日渐赢瘦,疲倦乏力,微恶风无热,舌润色正,脉虚弦。西医检查:心肺无异常。诊断为植物神经紊乱。中医辨证为卫气不固,阴津外泄。宜益气固表敛液止汗法。拟方:黄芪40克、白术20克、防风5克、煅龙骨20克、煅牡蛎20克、白芍20克、麻黄根15克、当归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3月9日二诊:服上方4剂,汗渐少,全身略有力,精神稍好.舌脉同前,继以上方加五味子10克。
    3月18日三诊:服上方10剂,自汗基本停止,但活动后仍汗出,全身觉有力,精神转佳,舌润脉弦。此卫气已固,嘱其再服10剂巩固疗效。此后活动亦不自汗出,病告痊愈。


  气虚不摄·自汗  

    【病案】刘某,女,24岁。1972年8月5日初诊。妊娠八个多月,十天前因感冒发热(40.5C),曾服止痛退热之西药,半小时后始见汗出,渐至大汗,热虽退头痛止,但见头晕,动则易汗出,且汗出不易止,一昼夜更换数次衣服,曾住院及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效出院。目前症状是脸色苍白,精神萎靡,腰痛,四肢酸软,不思食,口渴喜热饮,饮一小杯水即见汗出,微恶风,小便少,大便数日不行,口唇淡自,舌质淡、苔薄而干,脉虚。
    【治则】益气和营,固表止汗。
    【方药】桂枝9克,白芍12克,党参30克,玉竹24克,生黄芪30克,当归12克,桑椹子15克,麻黄根10克,炙甘草9克,大枣6枚。服1剂后即不见汗出,口已不渴。2剂后汗出已止,寝食如常,精神转佳。以后服用参苓白术散加减3剂以巩固疗效,患者愈并足月分娩,母子健康。
《新中医》1981年11期。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