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小儿泄泻时望诊、切腹有何意义
    

妇幼课堂:小儿泄泻时望诊、切腹有何意义

望、闻、问、切统称“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在临床上这四个方面不可偏废,不可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应该四诊合参,相互配合。但由于小儿有其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和病情反应均与成人有别,且乳婴儿不会言语,年龄较大的小儿也往往不能正确诉说病情,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叫闹,影响脉象气息,给诊断造成困难,所以历代儿科医家都很重视望诊、切腹,并在这些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使临床辨证的手段更为多样。

  钱育寿老中医的望诊、切腹经验是:大便溏泻夹有泡沫,色青或色淡绿,肠鸣辘辘,阵发哭闹者,多为邪蕴肠道,拟用祛风药;泄泻日久,大便绿色,水分多者,多为伤及脾阳;大便带粘液多者,多为湿邪较甚,实证多见,若虚证见此肛门口不红者多为寒热夹杂;大便呈蛋花样,色黄或淡黄,肛门口淡红者多属脾虚夹滞;大便时肛门疼痛,肛门口红裂者,多属热证;局部与整体症状不尽符合者,多属虚实夹杂之证;平素大便干稀不调,饮食稍有不慎即大便稀溏或伴腹痛隐隐者,均属脾虚之证;腹部膨隆,泻后胀减,按之硬且痛,叩之沉实者,属食滞;腹部虽胀而按之软,泻后胀不减,叩之如鼓者,属气滞;腹部凹陷,腹壁松弛,皮肤干枯,口渴唇燥,尿少,舌红少津者,为津液大伤;精神萎顿,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腹凹如舟,泻下质稀如水而不臭,舌淡苔白者,则为泄泻伤阳。

  金绍文老中医认为:辨证宜首重望诊,既察神态、症状、舌苔等整体情况,尤重肛门颜色、皱褶和大便性状等局部变化,以此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他的望诊经验如下:

  热泻:伴有发热,面色红赤,舌红苔黄或白而腻,若苔薄者则湿热较轻,厚则湿热较重。肛门见肿胀色红,皱褶变粗,如色红紫,皱褶粗而肿硬者,为湿热较重之象。其大便急迫,呈黄色,或水样,带有粘液,气秽热臭,小便色黄赤短涩。

  寒泻:每见畏寒,面色灰白,精神萎靡,舌苔白或薄白腻,脘腹膨软;肛门皱褶潮粘;便下青色或淡黄、淡绿色,带有泡沫,其味微腥,小便清长。

  伤食泻:可见烦躁,嗳气口臭,鼻准带红,腹部膨隆疼痛,手心热,舌苔白腻或白糙;肛门周围淡红,大便色淡黄,夹有不消化食物(或乳块),味酸臭。

  脾虚泻:可见面色白或萎黄,神疲肢倦,或四肢略肿,腹胀而软,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肛门稍肿不红,有下坠感;大便溏薄,带有食物残渣或乳片。

  其次,尿如米泔多为脾胃气虚;皮肤干枯,面色灰滞,精神倦怠,舌红少津,肛门皱褶松弛下坠,腹部凹陷,腹壁松驰,大便日行3~5次,状如鸭粪者,则是津液大伤;面色白无华,精神极度倦怠,额出冷汗,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腹凹如舟,弹性消失,脱肛不收,便如稀水而不臭,或淡绿色夹有残渣者,则为阳气不足、脾胃虚寒之证。

  王鹏飞老中医还根据小儿腹泻引起上腭各部位的颜色变化来推测腹泻的寒热虚实。如腭前(位于上腭前部、门齿后部)、腭后(位于上腭部靠近咽喉处)均为深红色,二臼齿处(位于上腭两边臼齿处)黄、红色,中柱(指上腭中间从前至后的一条线)淡白,为实热型,治时宜用清热健脾分利止泻法;如腭前、腭后均为粉红色,二臼齿处乳白,中柱乳白,为虚寒型,治时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如小儿腹泻时,臼齿处乳白色且厚者,说明腹泻重,脾肾虚亏,病情重。

  此外,古代医家还对人中、印堂等处的色泽变化,作了较详细的观察,指出,人中色黄常属伤食吐泻,色黑病情较重。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