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中药不良反应或为古人确定药性依据之一
    

本草求真:中药不良反应或为古人确定药性依据之一

作者:赵益 左铮云 刘霞 孙有智


       随着中医药应用范围的扩大,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趋增多。然而,目前的相关文献大多局限于中药的临床不良反应报道及毒理学的实验研究方面,对药物不良反应与其药性相互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作者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收载的375味常用的寒热属性明确(古人认为有毒及现代临床应用时出现不良反应)的中药为研究对象(其中寒凉药203种,温热药172种),就其临床不良反应与其药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由于古人确定药性是以单个药物整体服用后的反应为依据,因此该研究排除了相关药物有效成分、复方制剂(中成药)、改变给药途径、与其他药(包括化学药)配伍使用时出现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   
 
    古人认为,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故有“医师掌握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记载。至秦汉时期提出了以四气五味为主要内容的药性理论,并认为这种气味偏胜之性亦为药物的毒性。由此看来,中药四性理论不仅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也反映药物的偏性(毒性或不良反应)。也就是说,中药的不良反应也有偏寒和偏热之不同,即不同药性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有差异的。江西中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375味常用中药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寒热属性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在某些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且大都可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予以解释,提示中药的不良反应很可能是古人确定药性的依据之一。   
 
    研究发现,在375味常用中药中,临床报道内服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有162种,其中寒凉药物92种,温热药70种。寒热药物均可导致的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脘腹疼痛(或不适)、腹泻、呼吸异常、头晕、头痛、皮肤及全身过敏症状、血压下降及心慌心悸等,主要涉及消化、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从涉及各系统不良反应的寒热药物的数量来看,寒凉药比温热药更易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皮肤过敏症状、肾脏损害和贫血;而温热药所致呼吸系统和五官损害的数量则较寒凉药为多。   
 
    在所致各个系统(或器官)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上,寒热药物间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在导致反射减弱或消失、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心肌缺血或梗死、四肢发冷、循环衰竭、白细胞增多的药物个数及构成比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   
 
    研究表明,寒热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表现上有如下不同:   
 
    1. 热性药物更易导致机体出现体温升高、面色或皮肤发红及胃部灼热感等类似热证的表现,而寒凉药物则恰恰相反。寒凉药导致机体出冷汗的药物个数及构成比高于温热药,且有3味寒凉药物致使机体表现出恶寒,而无一味温热药有此作用。这与中医热药助阳、阳盛则热,凉药益阴、阴盛则寒的理论颇为吻合。   
 
    2. 寒凉药物在导致腹泻、腹胀、食欲减退及肝功能损害(黄疸、中毒性肝炎、肝细胞变形坏死)方面尤为突出。这与中医寒药伤阳(最易伤脾阳,进而影响脾之运化、胃之受纳)及寒性凝滞,易阻气机的传统认识是一致的。   
 
    3. 寒凉药多致使机体某一方面的功能减退,而温热药则相反。如引起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的寒凉药物略多于温热药物,但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汗的温热药则较寒凉药多;致性机能减退的寒性药物较热性药物多,且温热药物中有一味可引发性冲动,但未发现具有类似作用的寒性药物。这些都与中医阳主动、阴主静,阳主升、阴主降的理论不谋而合。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导致鼻出血结膜炎(或结膜充血)及耳鸣的温热药物个数较寒凉药物多的现象,盖因温药多升阳助火,可使气血上逆,充斥清窍使然。   
 
    4. 热性药物与寒性药物相比,更易致全身麻木、反射减弱或消失、吞咽困难、烦躁失眠、口干、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热药多燥烈,易助火伤阴,阴血被耗,不能濡养肌肉、筋脉、心神、口目而现以上症状。   
 
    5. 温热药物较寒凉药物更易引发呼吸系统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导致发绀、水肿以及咳喘(甚或咳血)的温热药物个数明显多于寒凉药物。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导致语言障碍的温热药物个数较寒凉药物多的现象,过量服用温燥之品易耗散肺气,灼伤肺阴,肺之气阴不足,则语言障碍,即中医所谓之“金破不呜”。   
 
    6. 温热药物较寒凉药物更易引发较为严重的心血管损害。导致四肢发冷、循环衰竭及心肌缺血(甚或心肌梗死)等不良反应的温热药物个数明显多于寒凉药物;而寒凉药物较温热药物更易引发肾损害,寒凉药物在导致水肿、肾组织局灶性变性坏死的药物个数多于温热药物,这一结果与导致血液尿素氮及肌酐水平升高的结果相一致。   
 
    研究表明,不同寒热属性的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确实在某些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大都可以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予以合理地解释,提示中药的不良反应很可能是古人确定中药药性的依据之一;但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绝对的必然关系,说明不良反应并不是古人确定药性的主要依据。   
 
   
(本文作者主要来自江西中医学院)  
来源:中国医药报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