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领略中医文化的奥秘--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
    

中医讨论:领略中医文化的奥秘--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

这里是中医上期的文稿,各位久等了!千万分感谢各位的关注和支持!

另外大家一定注意:中医文化是上下两期,本周将播出中医文化的下集,敬请关注!
中医文化上集

王鲁湘:从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到现在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我们都在等待下一个考验我们的疫情是什么?该如何面对?然而,在对SARS和禽流感的防治和治疗中间,人们发现有一样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那就是中医。中医学有着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和哲学基础。它和国画、诗词,以至于《易经》、风水一样都属于中国文化体系。同时它又是一门和自然科学紧密结合的医学科学。今天我们请著名中医,山东省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先生和我一起聊一聊中医文化。他在2003年SARS期间担任过山东省防治SARS委员会的副主任。


王新陆:SARS病毒造成这种非典型肺炎,我们把它叫做“肺毒疫”。其实也就是一种瘟疫了。中国对这个流行病的记载是很早的,我们在汉代就有记载。到了清代的时候我们整个清朝,这二百五六十年哪,两年一次瘟疫。但是中国的这个人还保持了世界人口最多,世界GDP清朝在前期的时候也是最强,靠的就是中医。中医它是讲预防为主,它是“上宫不治已病治未病”,它告诉你这个病还没有来的时候你就要治。等到病已成,等到病都成了你再治,它告诉你:“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口渴了再去挖井,要打仗了你再去打宝剑,这不是晚了。所以呢 它就告诉你,要以预防为主。


解说:2003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考察广东省中医院后说,SARS患者接受中医治疗后缩短了发烧时间和住院时间。专家们还建议,如果能把中医参与治疗提升到常规治疗层面对世界其它地方防治SARS将会很有帮助。这大大鼓舞了中医界,也为这上千年的传统医学注入了一股实证的新鲜血液。


王新陆:在SARS以后呢,这个11月份世界卫生组织过来进行了一个考评。然后认为中医中药预防SARS有巨大的潜力。来了11个专家做了将近一个月的考评。这样以后我觉得好像从全国来讲又有一点中医热。过去我们中医好像奄奄一息,有点被边缘化了。现在一下子大家又重视起来,大家又觉得你确实还是有点用处,连报考我们学校的人都多了。


王鲁湘:您刚才提到了一个词叫“奄奄一息”那么为什么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而且有着自己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内涵,而且在几千年的这个实践过程中间也验之有效的这么一种中国的生命科学的这样一个体系,在今天会进入这种奄奄一息的境遇呢?


王新陆:我觉得它是一个多因素的。作为一个医学科学又是一种临床医学来讲,中医它尽管好像有点边缘化,就你刚才讲的。但是它是不可能没有了,它不可能被消灭了。那为什么会出现奄奄一息这种状况呢?就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啊,这些人呢我觉得这种浮躁的表现恐怕还是处处皆有。你比方说现在人都很着急,我一感冒发烧,赶快去输液。我希望一天就把这个体温拿下来。可是呢,这个在国际上通行的来看,大家是不喜欢输液的,它造成你这个人的内环境的紊乱。你要到欧洲去,到美国去,你发高烧他就把你放着,他不管你。过上一天两天他再看到底是个什么病,他再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大家就是很有点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再加上对中医本身又不了解。其实对一些我讲的流行时病哪,感冒啊什么,中药非常快也就是两副药,也就烧退了。而且很便宜,很经济。这就是和我们整个舆论导向,和这个社会的发展,大家浮浮躁躁、纷纷扬扬的这个东西有关系。但是通过SARS以后,又加上我们这个国家中医局做了大量的工作,我觉得这些年好多了。

这个中医在这个可以说也到了一个很辉煌的时候,又在复兴特别是从国际这个角度来看,外国人对中医认可程度比我们国内还高。这个像在德国就有四万人,四到五万人从事中医工作而且还是老外,不是中国人。你到了美国,美国将近有五千个中医诊所。这就是说我们中医其实它现在已经服务于人类了,服务于全球的这种,已经跨出了国门。


解说:回顾中医的历史,可以上述到先秦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长达1800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基础。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如阴阳、五行、周易、八卦等等,哲学体系影响下发展出了中医中药学。可以说中医拥有的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他与西方医学最重要的不同点。


王新陆:它和科学的起源是有关系的。人类,从有了人类从有了直立人,就是有了直立猿。然后进入我们原始的人类,然后这个人类在生存的过程中间,他就一直在和疾病做斗争。他不会文字,不会说话,他会和疾病做斗争。你看我们一些动物,你看蛇受伤它会找一种草,叫“蛇含草”。它来把自己的这个伤口啊,在上面压、滚,它会止血。


王鲁湘:还有狗也一样。狗也会。要是把它腿打断了以后,它会去找一种东西,然后它能够治骨伤。


王新陆:对对,它们都会自救。就是人类从开始的时候,他就在自救这就是我们原始的医学的起源。


解说:当人们开始懂得把从生活中学来的自救知识积累成一套医疗理论的时候,西方原始医学和中国原始医学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样的。有西方“医学之父”之称的希波格拉底指出,自然界由“四元素”组成即火、气、水、土产生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中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间概述了天体运行的“阴阳”规律,和地上万物生成的“五行”规律表现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这四元素和五行,显示出了这时期东西方医学的概念距离还不是很远。


王新陆:到了公元二世纪的时候呢,他们出来了一个,我们这里出来了一个张仲景,欧洲有一个盖伦。张仲景就理性化了,条理化了。他出来了“六经辩证”,他出来了“辨证施治”。盖论呢就来了早期的解剖学、生理学。这个时候这两个枝还隔的还不远,大家的方法也基本一样。搞一些草药啊,放放血啊,搞一点大石头烧热了烫一烫你啊,熨煨之法嘛。这时候隔的不远。

再往下欧洲就迅速地进入了我们讲的宗教黑暗的一千年。这个黑暗的一千年,就让科学受到了压抑。而我们中国这个时候迅速地发展。我们中医就在自己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经过了两汉以后,唐、宋、元、明,一直到明朝,这一千多年,我们迅速地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种,既有自然科学,又有人文科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生命科学,就是中医。

从文艺复兴开始,从达芬奇他们开始,有了很好的生理解剖。然后从胡克发明显微镜发现了细菌。然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医突飞猛进。然后这一束,就东方这一枝,显得越来越单薄、凋零;而西方这一枝,就越来越茂盛、越来越繁荣。这就出现了中医和西医的不同。


王鲁湘:从胡克发明显微镜,到现在的蛋白组学。西医从文艺复兴以来走的是微观的分析的道路。而中医在过去的一千多年的黄金岁月里一直走的是综合的宏观的道路。中医和西医后来是越分越远。但是究竟是什么造成中西医这么大的区别?王校长有他自己的看法。


王新陆:科学的起源呢它和我们人类对宗教的认识有关系。那么西方的宗教的起源,古希腊的神化,它的逻辑性非常强。他一定要搞清楚雅典娜是谁的姑娘?阿波罗是谁的儿子?他的爸爸是宙斯?他妈妈是谁?是不是廖斯生的?而且他这个谱系非常清楚,一家一家的。可是中国的神仙呢就是单个儿的,就是咱爹咱妈。神农就是尝百草的,女娲就是补天的,皇帝和王母娘娘他不是一回事,他俩不是亲戚,对不对。这就说明了中国,它的这一种宗教和西方的宗教,它是不一样的我们是一种非常这种形象思维的东西,是一种人在实践过程中间抽象出来的东西。他们是完全按照自己这种推理去做出来的。

对宗教的认识造成对科学的认识这种科学的认识就有了分别。他是一种分析医学,我们是一种宏观医学。中医它从中国传统文化上来讲它最开始吸取的营养,它借助于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中间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这三大学说构建了我们中医的基本理论。再加上当时人类对生命本身的认识。你比如说我们在中医里它也讲到心肝脾肺肾,它也讲到它的解剖位置。也讲到它有多长,有多短。你比如讲他讲小肠,它说是七尺,对吧。然后呢他说这个胰腺,它说是扁广三寸,长一尺二寸,有散膏半斤。它讲得都很清楚。那它讲得都很清楚。它这讲的这个就是说明什么?它也看过,也打开过。但是它想想算了,我不要打开了,我还是把它放到一起我来看它就是了。我来按照我想的,你这个气血循行,如环无端,一天跑25次,正好是一天24个小时。它还是从一个“黑箱子”这个理论来看的。他用这种哲学观点,它认为它的这个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完全可以阐述这个。


part 2


王鲁湘:“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 “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王新陆: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 劳就要逸。而且他很懂辩证思想,他说呀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他最后一句话是什么他说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


王鲁湘:我倒是觉得,这个中医的中,应该就是致中和的那个“中”。就是说这个“中”字不是一个中国,是一个相对于西医啊一个方位概念,或者一个国别概念,是族别概念,都不是。它就是我们哲学上的这个《中庸》里头说的致中和这个中。所以这个中医,你包括像这个中庸,还有中用,用中都是指的无论是从它治病的这个目标、目的还有它所达到的最高的境界其实就是致中和。因此把这一个最高的这个哲学的这个境界来命名我们这种医学,可能它就叫做中医。


王新陆:这就是刘大钧教授曾经,山东大学易经研究所,刘大钧教授,易经大师。他就讲中医的中其实就是致中和的这个中。他就有这个观点。其实这就我们给了中医一个崭新的理论一个古老的医学我们给它一个崭新的界定。什么崭新界定它的内涵是什么。


王鲁湘:《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解说:气在中国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观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这种朴素的认识被引进医学领域在中医学中逐渐形成了气的概念: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


王新陆: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有了这个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就变化不止。没有这口气就完了。所以我那时候上大学,我们老师给我们讲《中医基础》,这个老师已经过世了就写了个气字。老教授,中国著名的近代著名的这个中医基础教授,内经教授。他说人就这一口气,这口气没有了这个人还在这什么都没有了,人这口气不走,这口气就在它就是活着。就你讲那个活体的。我们研究的就是有气的这个活体,有气的活体。精气学说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中国认为世界怎么来的?中国的哲学家认为气一元论。这个地球这个世界是气来的呀,在上就是为气,在下则为形,就是地。这就是气。然后呢你象在《春秋繁露》里董仲书说的:“元气者,始也”。万物之始也。有了这口元气什么都开始运动了。没有这口元气,就没有,就好像上帝的推动力就像牛顿找上帝第一个推动这个地球一样。这就是大家都在找一个解释这个世界,而中医恰恰它可理解是这个世界。


解说:阴,阳。何谓阴阳?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间一切能量、运动方式、空间方位、时间序列、事物的性质、以及聚万物之灵的气等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阴阳是一切事物辩证对立的两方面。《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中医讲求阴阳平衡以致中,致和。


王新陆:那么他对阴阳怎么认识的呢?他从《易经》上找了一句话。因为阴阳这个字出现最早是在《易经》,是孔子注释《易经》,在《易传》里,就是我们讲的《十翼》,《易传》里说了:“一阴一阳,之为道”。那么他就把阴阳说出来。阴阳,万物之始也,有了阴和阳,才有了万物之始。接着就他说是他的老师,孔子的先师,孔子去拜谒过的,不算老师吧,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有了阴阳还有了气才有了万物。这就是我们讲阴阳的观念。

西医和中医呢它也有这种类似、相类似的地方。中医讲阴阳平衡。西医讲什么?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在现在医院里是个很难治的病。这个人如果岁数大一点电解质紊乱了,抗菌素就不好用了。肺炎肯定就死了,要了命了。酸中毒碱中毒,一到酸碱中毒,我们很多医生就头疼,不好调整。你用点碳酸氢纳去也不好用,你给他用点酸,也不好用。那么西医它是怎么来认识酸碱平衡的呢?它认为这个人的人体,它的这个钾离子和氯离子,各有156毫克单位,它要寻求这个平衡,就叫酸碱平衡,就是PH值平衡。然后呢,它经常在变换,变化时候它就有一个缓冲对。它有三个缓冲对,它有最弱的是氨基酸缓冲对、磷酸缓冲对、碳酸缓冲对,这三个缓冲对是什么呢?就是来纠正这个淤值。你比如酸高一点,它可以调整调整;碱高一点,它也可以调整调整,它是个调节器。当你太厉害了,这三个调节器就无效了。无效了就出现电解质紊乱。它也在追求阴阳平衡,它认为如果调整不好,出现电解质紊乱的人就叫做酸中毒或者碱中毒的。用中医话,就是阴阳不平衡,它是怎么不平衡?钾钠离子不平衡。高钾的病人就很危险,低钾的病人也很危险,高钾的病人可以猝死,低钾的病人也可以猝死,所以在这一点上,你就说西医就是在讲阴阳?不是,它也不是在讲阴阳,它是讲一个内环境的稳定。这个内环境的稳定,和你讲的这个中医的这个“中”字,这个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真正认识到中医,是在讲究一个人体内环境稳定的医学体系,西医就可以接受。我们从这个角度切入中西医结合,去和西医对话,就好多了,就好多了。


解说:五行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篇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说的就是,水火木金土这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


王新陆:那到了五行,五行是说事物之间的关系。生克关系。谁生谁,谁生谁?谁克谁,谁克谁?它的相生的关系和相克的关系。正好是一个五角星。金就可以生水,你用个锄头不就挖出水来了吗?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啊,木可以点火。火生土啊,烧完了就是一堆土。土里头抠出金子来了,土又生金。这就是相生。是一个五角星的外围。这是五角星的外围。而五角星呢?就是相克。五角星本身的交叉线,就是相克的。金克木,斧头去砍树;木克土,不管什么土里能长出木头来;土克水,水来土掩;水克火,救火车来了拿出水来了;火可以克金,它把它烧化了。很简单,它是一个取象比类。这就是我们中医讲的一个取象比类的概念。在《易经》里,在我们中国的相术 易象 易术里头,全是这个概念


解说:人体中的各种器官分别对应了五行,心是火、脾是土、肺是金、肾是水、肝是木。这样五行的相生相克,就变成器官之间的相生相克,进而表现为各种体征或者病征。


王新陆:这个中医的心肝脾肺肾和西医的心肝脾肺肾一定不要对应。我给学生讲课时候,我说你们学中医很辛苦,要先点现代医学还要学中医,你必须用两个脑子装。你的左边脑子就装中医,右边脑子就西医,不要把它搀了。因为中医的传统理论认为肝在哪边?认为肝在左边,肝是在左边的。其实我们肝都在右边,这个异位心的人可能是十万分之一吧,就是心肝脾肺肾全倒过来的。这有,我就见到过一例。那么肝都是在右边的,中医认为肝是在左边的肝气其实是主升的,它往上跑,左升右降嘛。这边往上走,气从这边上来,从这边下去了。肝是主升的,所以呢他把肝脏的功能和西医的肝脏功能完全不一样。西医的肝脏是什么?是一个大的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现在也认为它和内分泌有关系。但是主要的消化系统它是吸收代谢营养的地方,它是营养储存的地方。而中医的肝脏呢?是个造血系统,血液系统。人卧而血归于肝,肝而受血而能视,人睡觉了血就回肝里了,肝了有血了,你才能看见东西。这是中医的理论。所以中医的心肝脾肺肾和西医的心肝脾肺肾完全是两回事。


part 3


王鲁湘:在中医学中,医家非常善于把握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现代人把这种治疗手段称为时间医学。时间医学的概念是现代医学根据时间的规律提出来的。但是早在2500年以前的《黄帝内经》和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有了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四季节律以及年节律的论述。大自然有规律的变化影响着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产生了时间的节律。因此说大自然的变化也影响着人体生物钟的平衡。中国传统的易学,强调一种变易的原则,当我们把《易经》的卦象与中医结合起来解释时间医学的时候

我们看到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王鲁湘:咱们中国的中医呀它的哲学基础其实来自于先秦的很多的典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周易》。那么周易中间的话呢,又有12个卦呢,好像是同这个我们这个中医中间这种关系特别密切。就和中医中间的一种叫做时间医学的东西关系密切。这个12个卦就叫做12辟卦。12辟卦的话呢我这里画了一下,王校长,您给解释一下。


王新陆:它这个12辟卦呀它是这样,它一个是代表了月份,在这个一年12个月中间它代表了每一个月。它还代表一个方位,这样我们就把它称之为“诸侯卦”,它分在一面嘛,它管一块地方嘛就叫“诸侯卦”。这12辟卦为什么它和时间医学有关系?就是说这个卦象它给我们提示了一个天人合一呀。天人合一有个很大的问题,还有个地呢,地,天地人三才,天人合一。在这个中间天气和地气的交接,人在其中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这才来体现的这个时间医学。如果你光看天气,不顾地气,光顾地气,不顾天气,都不合适为什么呢?从这个卦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你比如说坤卦是十月,阴历的十月,十月有个小阳春。十月是暖和的呀,可是天气已经寒了。地气暖,还暖,就是因为它前面是暖的嘛,还没冷下来没有冷下来,天气寒,地气暖老百姓还可以过。告诉十月有个小阳春,它不会太冷嘛。好了,到了十一月的时候,就一阳来复了。这时候就有阳气了。但是这时候这个阳气在天不在地,这个地气还在继续受坤卦的影响,它要寒下去了,对吧。等到正月,一月份,三羊开泰的泰卦的时候其实是我们最冷的时候。这个是天地气统一了,就是什么统一了,就是天寒地彻到一起了而这个时候的天气,到了一月份的天气,已经是阴阳各半了。那么它就开始影响这个地气。这个地气到了三月,两个月以后它就开始到了乾卦的时候,它又是最热的时候了。所以天和地气的这个互相影响,我们从这个卦上来看呢它有两个月左右。它就滞后,滞后两个月。那么人在这个中间怎么生存呢?你是顺天气还是顺地气呢?你怎么来保护自己呢?古人是很重视这个事的,你比如说,我们从一月立春开始,到立春就是三阳三阴了。它就告诉你,春三月,春天这三个月你要怎么样?要夜卧早起,你要晚一点睡,早一点起,披发缓形,广步于庭,无伤于智,无逆于行。告诉你要接天地这时候生发的阳气了。它就很确切的把这个人的位置放在你这12辟卦里面应该怎么样。

人有一个很强的生物钟,你比方说是值夜班的女工很容易发低烧。这就是生物钟改变。所以这个就是人的生物钟和我们天地的生物钟的一个吻合,我们往往在医生在吻合这个过程中间忘掉了天地之间它有一个过程。我们来重视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医人,可以预防疾病最要紧的时候。你比方说这个人是至阴至寒的病,你就应该从十月份治,你不要等到冬天再治,不要等到春天再治。我们有很多病到了冬天厉害的病就要夏天治,你比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冬病夏治是效果最好的。我们夏天给他吃一点药,我们给他用些理疗的办法给他用一些针灸的办法到冬天他就不犯病了。这个就来体现我们这个时间对人体的这种天人感应的这种学术观点。所以我就讲12辟卦它和时间医学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解说:人的生理机能不但要合乎季节变化,也要顺应一天之内的12个时辰的变化。


王新陆:在一天中间,也是12个时辰在运转。这12个时辰的运转,我们也要知道,到了晚上的时候呢,中医的观点就是什么呢,就是阳气渐收,而阴气外涨。到了子时和我们讲的这个午时,这两个节点,是阴阳气互相交接的时候就是子午时。这个子时和午时,阴阳气交接得很通畅这个人就没有毛病。如果子时和午时,阴阳气交接不通畅这个人就百病重生。它是一个阴气渐涨阳气渐消一个过程。它有一个交汇点这个交汇点我们能不能很通顺地过去。《伤寒论》上:“阴阳气不相顺接着则为‘厥’”。“厥”就是厥逆,头疼、恶心、呕吐会出现很多症状,阴阳气不相顺接,就会出现这种症状。阴阳气顺接在什么地方?就在子时和午时,所以中医非常强调人要睡子午觉。子时和午时,你要休息。你不能就像你们工作很忙到了子时和午时最起码要静心,要平心静气地养神。


王鲁湘:讲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这个去年啊,有一个中国各个行业的,平均寿命的一个调查。您知道这个平均寿命最短的就死的最早的这个行业的人是谁吗?我们。


王新陆:是不是


王鲁湘:就是做电视行业的人平均寿命只有37岁 您信不信


王新陆:我没有看到这个报道


王鲁湘:就这个行业啊就从来都是子时要睡觉的时候,他一定在机房里头,午时要睡午觉的时候,他肯定在外边提着个机器到处瞎转,到处乱跑着。就是你说要来睡子午觉来养生他一定不睡子午觉。就是说他整个是和这一个,您刚才说到的这种要求是完全是逆行的。


王新陆:这就是伍子胥说的“倒行逆施”。那就成了倒行逆施了。所以它影响健康,确实是影响健康。但是这时候不能休息不要紧,我建议就是可以坐一会儿,打个盹儿,养养神。这个都可以。为什么?这个中医非常强调这个子午时的这种阴阳气的顺接。如果不顺接,我刚刚讲它就会遍症丛生。就会出现很多很多的疾病。我曾经看过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一个香港一个就是很有钱的这么一个人的太太。然后我给她看病以后我就说,你这个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你很可能得了个很要紧的病,这个我看了看,然后我说你赶快回去检查。我也不能给你开什么药吃。我说你的生活习惯怎么样?她说她每天要到三四点钟才睡觉,正好睡到快中午,她爬起来了,她就去干她自己的事去了。我说你这个生活习惯非常不好。她后来一查,白血病,47岁。然后又去做了个骨髓移植,现在还活着,因为经济条件比较好嘛。但是她的这个病是怎么得的呢,和她,刚刚你讲的逆自然规律而行,是分不开的。

天地气相交,互交的这个过程,这就是你说它有一种很神秘的感觉或者很有意思地方在哪?就是天人相应不是现实报。它有一个过程。而人在天和地的这种交应中间,你是一个要适应天和地的变化,你才能达到一种最完美最平和的一种程度。你就要认识到这个12辟卦对人体的影响。然后和我们的时间医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王鲁湘:2006年2月中国文化部公布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申请项目。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在与疾病做斗争的漫长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原创性学科名列其中。根据规定,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处于濒危状态,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而是否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是最关键的一条,否则申遗成功的机率非常低有人说,中医应该还没有沦落到需要申遗的地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固然是好事,但是我认为,中医首先应该做的是用中医去解释中医重新去整理和研究中医理论。


下期预告:

王新陆:建国以后中医有这么将近六十年的这种繁荣阶段。它在基础理论上必然要出现一个新的突破。这个突破就是指导了我们对现代病的治疗和预防。现代病的什么?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现代病的预防和治疗将是中医的强项。


此文转自凤凰网.以下是相关地址:



http://blog.phoenixtv。com/user1/whdgy/archives/2006/44843.html
-----------领略中医文化的奥秘--下
王新陆: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有了这个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这口气没有了,这个人还在这,什么都没有了;人这口气不走,这口气就在,他就是活着。中医讲阴阳平衡,西医讲什么?酸碱平衡。酸碱平衡:高钾的病人可以猝死,低钾的病人也可以猝死。所以在这一点上,你就说西医就是在讲阴阳 ?不是。它是讲一个内环境的稳定,如果真正是认识到中医是在讲究一个
人体内环境稳定的医学体系,西医就会接受。人在天和地的这种交应中间,你是一个要适应天和地的这个变化,你才能达到一种最完美。最平和的程度你就要认识到这个12辟卦对人体的影响,然后和我们的时间医学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主持人:观众朋友你好,今天的《文化大观园》王新陆教授将继续和我们聊中医。在上一期节目当中王教授告诉我们,没有哪一种医学能像中医那样具有无可辨伪性,因为它揭示的规律涵盖了整个宇宙。中医作为我们的国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调查显示,在北京就有三分之一的人偏爱中医。非典期间中药的良好表现再次给了我们振兴中医的信心。中医因药而兴,站在中药铺的柜子前,看着一排排婉约优美的药名,闻着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药香,我们心里会自然而然的涌起对祖先的无限崇敬。从手提四针法的扁,到刮骨疗毒的华佗;从坐虎针龙的药王孙思邈,到集本草之大成的李时珍,小小的中药抽屉里渗透了多少代人的心血和汗水,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才使得中医中药光耀宇宙泽被后世 ,并且让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对我们刮目相看。
主持人:我有这样一个看法不知道对不对,我觉得西医它是这么来理解这个疾病的就是说这个外头有一种东西,这个东西叫做细菌或者叫做病毒。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敌人,他进到你人的身体组织结构里头去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治疗它。这个药呢就类似于像子弹,就到人体里头的话呢把这个敌人呢消灭掉,这就是西医。那么中医的话呢,它不这么认为。我们中医的其实所有的药都不直接杀死敌人。我是相信“人体自有大药”然后我这个药用进去以后是把你人体中间的本来有的大药把它调出来让你自己去把那个敌人驱逐出境
王新陆:完全正确
主持人:然后你的健康就恢复了
王新陆:你的这种理解非常到位。因为中医本身它就是在调整人的偏盛和偏衰,它是损有余而补其不足,对吧,所以它才有自己一套理论。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它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对吧?逸就要劳,劳就要逸,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以平为期”,平人不病哪。中医讲,你平人是不长病的。
主持人:对对对
王新陆:所以中医是在调整,你的这种偏盛和偏衰。“平人不病”那么它怎么来调整,这个偏盛和偏衰呢?中药是讲四气五味的,它这四气五味是什么?“寒热温凉”它是讲寒热温凉的,所以你寒了我给你点热药,凉了就给你点温药。它用药的偏盛和偏衰,来平衡人的偏盛和偏衰。然后来决定你这个病。其实中医很神哪!我们建国时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老中医,这个老中医可以用针灸的办法来治疟疾,有效率能达到70%。
主持人:他没有奎宁啊?
王新陆:是啊!他什么都没有啊,他就是通过针灸来调整。你讲的人体的大药,那就是人体自有大药嘛!人就自有大药嘛,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就决定了来提高自己的自身免疫机能来治疗这个疾病。
主持人:自诞生之日起,中医和西医对于人的认识就有着天壤之别。千百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西医理念中的人已经从解剖学意义上的器官组合发展到了显微镜下的细胞联合体,而中医却始终相信:人是一只不能打开的黑盒子。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在中医看来,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外部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健康的要旨就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与平衡。平衡一旦失去,人就疾病丛生。
王新陆:学生问:“为什么一个病人,你们几个老师开的方完全不一样都好了,我们开的药为什么就不好?”我就在那笑,我说这个疾病的过程和人体的生理健康状况,我可以这么来做个比喻。这个人的这个疾病形成以后,在他的身体里头,这个疾病树立了一圈多米诺骨牌。这个多米诺骨牌它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些有经验的医生,他一定会推倒一块骨牌,然后引起你肌体的一种连锁反应。连锁反应然后来治疗这个疾病。
主持人:因为中医它没有消炎的概念没有消炎。
王新陆:对,没有消炎的概念。它不是在消炎,对吧,它只是在调整你肌体内环境。我的这块骨牌可以起到调整肌体内环境的作用这一个起步,所以我就能治好这个病。然后我就给你举一个例子,这个我读研究生的时候,(19)79年 咱们有一个很有名的作家去找我。他和我忘年交,他那时候已经四五十岁了。我就找了四个我们学校的泰斗级的老先生给他看病。他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然后呢这四个老师开了四个方:有补的,有补泄兼施的;有泻的 就泻火的;还有一个就是抵痰,化痰的,健脾的。这四个方他拿着,他不知所措。他说这四个方怎么吃?
主持人:对,吃哪一个好?
王新陆:吃哪一个好?然后我就给他分了分类。我说你慢性的时候你就吃补的,你急性的时候你就吃这个泻的。这个不急不慢时候,你吃这个半补半泻的。你觉得上不来气的时候,你就吃这个抵挡痰液的。我都给他写上了,后来竟然就好了,他吃了两年左右他的病就好了。就是还是得四副方子,这么针对着不同的状态来服。可是他不论什么时候,这些药都会起到一个推倒,缓解症状的作用。就是推倒一块多米诺骨牌。正是因为把人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医眼中的疾病也就不仅仅是某一器官的病变;正是因为相信“人体自有大药”,中医治病的过程也就变成了对于人体内环境的修复。在没有现代科学知识和精密检验仪器的年代里,中医发明了一套独特的诊疗法,这就是“辨证”。我们这个“方剂”它这个配伍就跟那个魔方一样,我就这么多药,我怎么把它配伍得这么好?《伤寒论》,这个《伤寒论》上面只有86种药加上甘蓝水,就是不停搅动打动的水,86味药,113个方子用到现在。这个我刚刚说到《本草纲目》上有11092个方子 一万个方子。到了我们在九十年代初南京中药大学编的一个《中药大辞典》上,有九万六千多个方子,包括建国以后的经验方。所以这个知识真是我们中国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财富。这个现在这些人哪,他在搞新药开发的时候,我曾经提过很多次,希望中药就是一味药,或者一味药的某一个部分,这个就不是中药了。看看我们的大活络丸,典的大活络丸,北京同仁堂的大活络丸,有五十多味药的方子,有三十多味药的方子,妇女吃的乌鸡白凤丸。乌鸡白凤丸也有四十多味的乌鸡白凤丸,二十多味的乌鸡白凤丸。但是最少的也得在二十五味药以上。还有安宫牛黄丸也是四五十味药。这都是很正常的,它这四五十味药来治这个病它就能治好。
主持人:不是我们有一个节目主持人就被治好了吗?
王新陆:安宫牛黄丸就解决问题了对不对,这就是说中医它确实有疗效。它的这种疗效是来了,调动你身体的积极性,来参与这个康复,最后完成我们致中和。
俗话说:用药如用兵,任医如任将。早在遥远的商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药物配伍的奥秘,于是,他们把不同性味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医所谓的“方剂”。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的用药就告别了单枪匹马的时代,开始转向大规模的集团军作战。仔细玩味的话 小小的中药抽屉里其实大有学问。单说药名 就足以让人赏心悦目:黄连红花,紫苏等以色彩名之;fo手,人参 ,(末蝴蝶)取其形状。泽泻,益母草,突出性能。半夏,夏谷草则以生长季节命名。凡此种种让人一目了然却又回味无穷。另外我们知道,中药里还有以动物器官命名的。鹿茸全蝎,鸡肋精以大自然中间的矿物命名的;雄黄 石膏等等 不胜枚举。总之据我观察,举凡植物的根,茎,叶,花 ,果;动物的皮,毛,骨,肉,胆几乎都可以入药。古人说:药分上,中 ,下三品。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古人又说“用药如用兵,任医如任将”中药既然如此丰富,识别它的学问也就显得格外博大精深。
王新陆:我呀一直主张我的学生要到药房去。我过去在医院工作的时候,新来的大学生都要到药房去工作三个月。为什么?医生必须认药,必须认药,必须认药。而且要知道我们常用药的这种品行,它的这个好和坏:什么是优质,什么是劣质药,一定要对药有了解。是不是长虫了?是不是霉变了?是不是这个药不是地道药材?都能看出来,能看出来,能看出来。医生必须认药就是为了确保你的医疗质量。也就是说中医一定要熟读《本草》。要熟读《本草》。这是一个认药。还有一个药性你必须了解:同一种药它的药性不同,它走的地方不一样。你比如讲我们讲补气的药人参和西洋参。现在我们很多人就说:你这个人这个短气,活动累。吃点西洋参吧。错了!西洋参不会补气,西洋参是个纯补阴的药,它是养阴生津的药。而人参是补气的药。现代人参,古代的人参它是益气生津的药。药的细微变化你必须了解。药的,好药的鉴别你必须了解。你比如虫草,虫草的鉴别第一是泡,用水泡;第二是烧,火烧;第三是尝。第一个你这个虫草要放在开水里泡。好的虫草不肿胀,再一个它那个草和虫不分开。你不论怎么泡,它不会脱节。不脱,不脱,这是第一要泡。然后你闻这个水它是香味,没有腥味,一点腥味没有,它是一种香味。第二点我们有很多虫草。但是是不是冬虫,我们讲的冬虫夏草,那么你就要把它掰开。掰开以后里头有一个,里头有一个淡淡的,颜色稍微深一点的这么一个人字,或者是个工人的工字。这就是特级虫草,这是最好的虫草,现在卖得很贵。要是就是雪白的,什么都没有。这个虫草不入药。这是最简单的,再就是需要摸呀,重量呀,分量呀什么的。你比如讲虎骨,虎骨有一个特点:在所有的动物里头,骨腔最小的是虎骨。这么粗的骨头你那个笔塞不进去,它中间就一个小缝,就一个小管,它的骨腔特别细,所以老虎是兽中之王。它特别有力量,它特别有力量,特别抗折腾,它不容易。那么高跳下来它不骨折,它特别抗折腾,就和它的骨头有关系。红花,藏红花。我们藏红花和我们现在的红花,草红花它是两种药,这个藏红花它是,我们讲是尾科的,草红花是菊科的,它俩不是一个科系。这个藏红花有一个特点。你弄一杯热水,用一个玻璃杯 你放一根藏红花,一根红线到底。是那个汁会这么往下,这个汁是一根红线,然后它一直到底。它比重不一样,而且它会迅速地下去,这就是真正的藏红花。现在我们有大量的,实际上是人种栽培的中草药了。你包括像人参
主持人:对
王新陆:人参现在的野山参,基本上是求不着了我们大量的这个人参,就是在长白山区我去过嘛,那半山坡上一片一片种的,出来以后跟白萝卜一样。我跟你讲,人参它栽培的和我们现在,现在的人参有很多。秧参,秧参是什么呢?我发出秧来了载到野外去了。园参直接在大棚里载的。还有叫做那个,叫做移参,移山参。不是小苗长这么大了,我把它移到山上去的,还有就是在山上的野种参,就是我在野地里种的参。发了芽以后种在那,这些都不是野山参。野山参就是原来在山上长的那种参要去寻找的。要去找的就是我们讲那种人身娃娃,要用红线拴着它那个。老山参的特点和现代人身的特点,尽管从化学上来看它是一样的。但是呢,老山参是可以治发高烧的。这个小孩发高烧,如果是老山参可以吃,如果是现在的参吃了就是叫这个孩子加重疾病。《神农本草经》上有365种药,它的成书年代大约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就是西汉。它的成书年代,那么到了李时珍的时候我们这个中药啊,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录了1982种药,到我们近代的药已有五千种药了,但是这后来出现的药、都没有像李时珍他们时期的那个药,四气五味,归经所属那么清楚所以在使用中间给医生带来很多麻烦。我给你讲一个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我们中国在近代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医生,这个医生是个上海的医生姓陆,人家叫他叫陆黄芪,用黄芪用得最好。他黄芪用得最好,这人用黄芪治过谁的病呢?他治过胡适的病。胡适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得过糖尿病,而且胡适得的这个糖尿病,从我们现在看,他一定是个胰导素依赖型的,就是我们讲的一型糖尿病,二十多岁得的,多半是一型糖尿病嘛。但是胡适就奇迹般的叫他给治好了,而且活到了七八十岁。对不对?那么用中药能治好一型糖尿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他就给他治好了,他给他用黄芪,最多时候能用到八两,一斤。人家叫他陆黄芪,他用的那个黄芪就是野生黄芪。我们现在有一种病叫重症肌无力,在我习惯给他用药的时候,我也是用黄芪,然后呢他就拿着这个方回老家去了。他就从一个农村里头那些地方买了一些药,自己很快就写信给我,说他吃那些药,照这个剂量吃了以后他头痛。为什么?我就一想他用的这个黄芪都是野生,刨出来的。他的都是野生的,他这是野生的。我开始给他开的是栽培的,所以量就大了,就给他递减,这样的话他吃了就舒服了。所以说这这就是说这个野生药物和我们栽培药物的力量是完全不一样,完全不一样。这些黄芪中间的主要的成分是一样的,但是微量元素不一样,它中间含的微量元素不一样。微量元素是从哪来的?是从当地的土壤里头来的。那么药材有两个:一个是地道药材,我们又叫到底药材,就是这一块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药。这一方的水土,它长出来的药就是非常地好,它就含有这种微量元素含有这种水,就和我们的茶叶这样,一定有一个出的地方,对吧?这是其一,其二是什么?现在的栽培药,化肥用的太多,它的这个成分,对药物的成分影响太大了,它长得太大,而且呢速度很快,成长期很短,很短。所以这样的话都造成我们中药的药效的下降。
主持人:中药源于自然,服用中药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接受大自然对我们的抚慰和洗礼,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从《千金翼方》 到《医林改错》,纵观悠悠数千年的中华传统医药史,祖先确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弥足珍贵的方剂宝库。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尤其是进入工业时代以后人类对于环境的开发已经到了无以附加的程度,作为中药药源的气侯,水分和土壤,无一不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就使中药的药效也随之变化。现代中药的性,味,归经已不再符合传统医学所阐述的药性。古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然而在今天,即使药仍然是苦的,我们的病也未必就能治好。
王新陆:我给学生讲课时候我说过,我们中医呀它是因药而兴。人是先知道了药,我头痛我看见这里有个草,我把那个叶子搓了搓,啪,往脑门一贴。我觉得很舒服,这是薄荷。先有了药才有了医,对不对?最后这个医呢又会因药而亡。为什么?如果我们不注重药材栽培的规范化和它的这种绿色性质一定会他中医给带坏,那么吃了这么多药怎么没有效,剂量越来越大 药效越来越差。对呀,所以说这个就出了一个问题。有的说这个医生看别看得不好,可是拿这个方到别的地方抓,我刚才讲到那抓就很好,很好。
主持人:对这就是药的问题。
王新陆:对。你看《红楼梦》上这个妙玉,妙玉泡茶,她给贾母喝的茶是雪水。她把这个宝戴请进去了以后,她是用梅花上的那个雪,然后弄出来就这么一小坛雪的水。这两个水的味道就完全不一样。她就说那个雨水,那个雪水是粗俗嘛。但是梅花上的这一点点就非常的好了。其实这个水呀《本草纲目》上有36种水,现在惟一只有一种水能喝,就是自来水。因为剩下的水我们不敢喝。雨水酸化了,酸化了对吧,泉水污染了。我们现在哪里来有水?没有水了。我们这个空气的污染,和这个水的污染已经到了人类不能自救的地步了。一个电池两立方米的水污染。你丢一节电池,一下雨两立方米的水,这个地方就被污染了,含铅含的量就高了。小孩吃了小孩就痴呆就不聪明了。好了,这是一个。酸雨,我们城市周围,有的城市周围六十公里还在下酸雨,那就是说我们的净土已经不多了。我说这个旅游说这个地方有一片仙境,人一去就不仙境了。这个自然保护又成了一个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问题。
主持人:人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
王新陆:对 特别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保护你的药了。我就要保护这个药。保护这个药,你看雪莲,雪莲的功效完全是在炒作。其实雪莲在治病的作用,我认为它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它们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可以治病。你去采它干什么?你破坏这个高原植被以后,然后我们的冻土没有了,我们的高原生态环境破坏了,地球温化了
出现多大的危险!可是就是为了这点蝇头小利啊!这个就涉及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了。我们中药中间许多许多的特效药,行之有效的特效药现在都是来自于保护动物的身上。对!那这个问题现在怎么办?比如说虎骨啊,犀牛角啊,这都不能用了禁用了。我们犀牛角可以用水牛角替代,那药效当然就差得很远了。一般就是十倍的作用,十倍吧,虎骨过去用骨,后来豹骨没有,我们可以用狗骨。因为我们医疗手段比过去多了。我们不一定非要去杀取这些动物来保证我们的健康
我觉得中医也要做一些割舍,也要做一些割舍,你不要搞得一毛不拔,我非要坚持这个,非要坚持这个,因为我们现在有很多办法可以治病。对不对?所以我觉得这个人和自然的和谐,对我们中医来讲不要简单的说这个影响了我中医的疗效
或者什么什么,还要看到人和自然,应该更好的和谐起来。我觉得这一点对中医来讲更为重要
主持人:对中医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能体会到中医的神奇。人们常用 四两拨千斤(简药欲成科)来形容中药的奇效,却很少有人能从药物的排列组合中体会到医家的辛苦,体会到他们殚精竭虑和苦心孤诣的制方境界。其实从古到今,神医一直都是我们老百姓生活中的传奇。我们知道中药是靠温火慢慢地熬慢慢地煎,然后才能熬炼出丝丝缕缕的药力。中药如此,那么中医呢?要经过怎样的历练才能成为
悬壶济世的一方神医呢?和古代的医家相比今天的神医又需要掌握什么样的新武器呢?
主持人:我们整个中医史是由很多很多历代的一些名医。他们的行医,他们的医德医术
组成起来然后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一个中医史。但是您也特别强调这个出名的这个名,名医和这个明明白白的这个明这两个要有所区别,是吧?
王新陆:那当然,我觉得这一点应该是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有名的医生不一定是个明白的医生。还有呢明白的医生不一定有名,它这个是两个概念的东西。这个名医他有很多机缘,可能就出名了。你比如说如果您是个名人,我又给你看好病了,我可能就成为名医了。可是这个明白医生多半是行内的,业内的人说,业内认可的。业内认可,他真明白,什么都明白。可是我不是最有名的,人家不请我看病呀,可能我还没有赶到一种机缘,我就没有出名是吧。所以我觉得当医生首先要当个明白医生再考虑出不出名,我们现在这个一浮躁啊就先打广告,先出名。出了名了到了关键时刻,他不明白。
主持人:他不明白,那不就害人了?
王新陆:害人了,对。第一这就叫虚假广告了,这就开始骗人了。所以我觉得名医和明医之间这种关系,还是踏踏实实当个明白医生。
主持人:所以您在教您的学生的时候一再强调就是先做人
王新陆:对  
主持人:做学问
王新陆:对
主持人:最后再做医生
王新陆:对
主持人:那么您觉得在这点上的话就是这些中国的这个名医,成名的规律都有哪些什么基本的特点?就是中国的名医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基本前提?
王新陆:我觉得第一这些名医都是一些积极入世,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这么一些非常好的人。我们说,他是好人,这是第一。他老是把病人的事 当成自己的事。就像我们孙思邈讲的“大医精诚论”一样,对吧?你要为所有的病人服务,视同己出。把别人都当成是自己,就和我有病了一样,对不对?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这些名医都有非常深厚的国学基础。
主持人:对
王新陆:他们对中国的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呀,包括我们医学上这些东西都了如指掌,而且()很深。这是第二点。第三都有非常艰辛和曲折的行医过程。其实民间在基层行医就是他有大量的实践经验。第三第四都是一些非常善于总结,很聪慧之人他非常会比较啊,对比呀,归纳呀,分析呀,综合呀这一套哲学思维方式他非常具备,具备我们中医的这种思维方式。最后一条就是这些医生都很谦虚。因为这个医生哪,他不可能满。有一个职业是活到老必须学到老的职业,就是医生。你没有见过的病太多太多了。我有一个老师,87岁,他就跟我说,他说:新陆,我活这么大岁数没有看过的书,没有见过的病还太多太多。我是感受很深哪!87岁的名医,他没有见过病,没有看过书太多太多。那么我们呢?皮毛而已,就是皮毛而已。
主持人:王教授讲过一个故事,他的学生曾经把配伍好的中药喂给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几天后这个学生提着小白鼠的尾巴跑来告诉他:老师小白鼠没有死。王教授哭笑不得。多年以来西医对中医一直持排斥的态度,至于我们自己对于这门曾经拯救了
无数中国人性命的学科,也许我们不怀疑它的有效性但却怀疑它的科学性,所以我们一直都在用西医的理论和手段来解剖这个异类。那么中医的未来是什么?在谈到中西医结合的现状时,有人说现在的中西医结合不是结合而是凑合。正是在这种凑合的状态中,中医不仅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反而伤害到了我们的自信。
王新陆:这个其实我们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他们对中医是非常推崇的,你看这个毛泽东主席他曾经这个提过不少关于中医的题词。你比方这个中国医学是个伟大的宝库啊 ,对不对?这个邓小平先生也提出要把中医西医放到同等条件上来发展哪。那么中医为什么大家推崇它?就是它简便灵验,符合中国的国情,又符合人体的生理状况。所以说从这一点上来讲,中医是应该推广应该发展。那么提出中西医结合是在五十年代中期提出来的,提出来了以后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在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力图来解释中医,解释中医现象。老是想通过中医这个理论把这个黑盒子拔开。可是中医的理论它不是建立在这个黑盒子拔开以后的东西上,它是建立在这个黑箱理论的整体上,你把它拔开就不是它了。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山海经》上就有一个,混沌的故事,对庄子也说过这个故事,七窍凿而混沌死。问题就是在这个地方,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阐明中医,而不要机械地用西医的办法来阐明中医,这个就相当于七窍早而混沌死。我认为中医的发展是现代科学现在还不能认识,人体对自我的认识是最有缺陷的。为什么得了精神病了?脑子很好,脑细胞一点问题都没有,什么地方都没有毛病,他怎么精神异常呢?他什么地方短路了?我们讲的短路了你找不出来。那就是说现代科学对中医的一些我们认识的现象,你无法解释。应该承认现代科学手段的局限性,这个把问题说清楚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它和西医的基础理论有个很大的差异它是一种说理的,是一种哲学,但是它接受了很多现代科学知识。你比如我现在认为我给人施脉。我要是发现这个人有明显的肾虚状况,这个人肯定有颈腰椎病,这就叫肾主骨。肾是主骨头的,你的肾虚你肯定骨头有毛病。然后我拿着这个X光片子一看,我就说他肾虚,我给他用补肾的药绝对不会错。因为他骨头有毛病,这两个是对应的,它的相关性,它的相关性我可以找出来。而我们恰恰现在没有把功夫放在这个现代检验和我们中医理论相关性的上面,放在这个上面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事半功倍了。这个在最近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中医的发展,这个信心度越来越高,越来越高,可以预测在最近的二十年中医的基础理论会有一个巨大的突破。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过一段繁荣,这个中医它的自己发展的,这个发展曲线中间,我们可以看出来它的第一个繁荣是《黄帝内经》
主持人:对
王新陆: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第二个繁荣。张仲景的《伤寒论》在公元二世纪左右。第三个繁荣就是经过了。金元四大家以后,到了明清的瘟病学说这是第三个繁荣。为什么这三个繁荣?恰恰是疾病谱系改变的。三个大的阶段最前面得的多半是一些因为生活条件不好的,风湿啊这一类病。《伤寒论》的时候多半是民不聊生。得的我们讲那种伤寒病,一种慢性的消耗性疾病,这种病我们现在看不见了。到了瘟病时期我们得的是烈性传染病,就是像SARS这一类病。这三个时期过去以后现在中华民族复兴了,我们现在要复兴,中华民族又站起来了。建国以后中医有这么将近六十年的这种繁荣阶段,它在基础理论上必然要出现一个新的突破
这个突破就是指导了我们对现代病的治疗和预防。现代病是什么?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现代病的预防和治疗将是中医的强项。所以说在基础理论上的突破和中医本身的突破应该是二十年左右的事,中医没有一天不在与时俱进,没有一天不在调整自己的思路想进取想发展。所以我觉得这个都应该是没有问题。可以说中医复兴的那一天也是中华民族复兴那一天
主持人:这个说法我觉得我非常地赞同,因为你一个民族要复兴。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和你的科技的复兴,而这个中医恰恰是,文化和科技含量都很高的一个一个科学
王新陆:对
主持人:好,咱们等着这一天的到来
王新陆:谢谢谢谢
主持人:也谢谢您
科学家语言,二十一世纪是宏观和微观结合的时代,我们相信当现代科学,发展到可以解释中医的博大精深的时候,中医一定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