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师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考试宝典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不脆弱的“瓷娃娃”
    

转贴专栏:不脆弱的“瓷娃娃”

作为这个鲜为人知的罕见病患者群体的一员,王奕艰难地推进拥抱阳光计划,力图让“瓷娃娃”们能多走出家门

  本刊记者  卫毅  发自北京

  陶瓷做的天使立于桌面,阳光穿过窗户,投射在涂着釉彩的塑身上,泛起光泽。“(陶瓷天使)原来是送给志愿者作奖品用的,这个有点残破了,留了下来。”“瓷娃娃”关怀协会会长王奕鸥坐在北京的办公室里说道。

  王奕鸥29岁,身高1米3,与同龄人相比,要矮小得多,她有着漂亮的面庞,眼睛的巩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眼白”,微微泛出蓝色。“眼白泛蓝,这是‘瓷娃娃’的一个标志。”

  “瓷娃娃”是对成骨不全症(脆骨病)患者的昵称。他们的骨头比普通人脆弱,易骨折。成骨不全症是罕见病的一种。

  罕见病是指那些发病率极低的疾病,在中国尚无明确定义。这些罕有的疾病包含了:法布雷病、苯丙酮尿症地中海贫血白化病、高血氨症等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65‰-1‰的疾病。国际确认的罕见病有五六千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按此比例,我国各类罕见病患者总数超过千万。

  罕见病虽然发病率低,但每个人都无法完全逃离患上罕见病的可能。罕见病好比人类繁衍过程中的空难,很难遇到,一旦遭遇的话,对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就是百分之百。即使父母都是健康的,但隐性的基因缺陷无法看到,当父母双方的基因缺陷恰巧碰在一起时,罕见病就极有可能出现。

  “在我们国家,大家对于罕见病的认知程度太低了。”王奕鸥在报纸上曾看到一则报道,说的是一位父亲骑着三轮车,花了几天几夜时间把孩子拉到城里来看病。大家都搞不清楚这孩子得的是什么病,只好以“怪病”称之。王奕鸥一看报纸上的照片,就识别出那是个“瓷娃娃”——成骨不全症患者。“瓷娃娃的主要特点是:肢体畸形、三角脸、眼睛的巩膜会发蓝,不是医生也可以通过外貌识别。”

  然而,多年以来,在中国,成骨不全症并不为多数人知晓,包括医生。

  少年之烦恼

  王奕鸥在16岁之前骨折过6回。“我是“瓷娃娃”里骨折比较少的了,我们的工作人员里有骨折过三十多回的。有的“瓷娃娃”看个动画片,一笑,肋骨就折了。”

  王奕鸥的第一次骨折发生在一岁半的时候。她摔了一跤,腿折了。在家乡济南的医院里,医生诊断她患了佝偻病。医生和家人认为只要好好治,将来就会好,没觉得这是多么独特的疾病。

  但是,骨折的痛苦隔几年就来一次。在王奕鸥的少儿时代,她的左右腿各骨折了3次。这让人感到困惑。当同龄人在使劲长个儿的时候,王奕鸥的个头显得特别的矮。至此,家里人也只是考虑到她是不是不爱吃饭,发育晚?“都没往别的方面想。”

  王奕鸥记不得去过多少家医院了,医生含糊地说着自己的诊断结果,但骨头照折不误。五年级的时候,由于骨折严重,王奕鸥走路都不太方便。她的腿开始戴上矫正用的看上去有些古怪的铁架子,像《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一样。她觉得别扭,自卑,不想上街,一放学就赶紧回家。置身公众场合让她精神紧张。坐公交车的时候,乘务员会说,给这个小朋友让个座。这让她难以接受,“觉得自己跟其他人是不一样的。”

  数度骨折,家里人考虑给王奕鸥办残疾证,她特别不想要这个证件,觉着残疾证仿fo一道墙,将她彻底与正常同学隔离开来。被划归“残疾”的那一年,王奕鸥12岁。也就在同年,王奕鸥的患病资料被发往美国,美国专家确诊她是“成骨不全症患者”。这个名词如此之陌生,以至于中国的医生得知后,说了一句:这不是台湾才有的病吗?

  在此之前,王奕鸥大多数时候被诊断为佝偻病。她宁愿相信自己患的是此病,以后可以治愈,一切都有改变的可能。但这一次,医生说,这个病没有治愈的方法。这让她心里非常难过,“断了以后治好的愿望。”

  王奕鸥陷入低落的情绪,而她的父母在她面前则显得乐观和平静。她的父亲到新华书店排了好长的队,想让签名售书的张海迪给女儿写几句鼓励的话。

  “我记不清楚那时候的心理变化了。”周围人对她的态度让她感到幸运。伤筋动骨一百天,每次骨折,至少得在家躺两三个月。“有次考试还是在家考的,老师过来监考。”

  初中毕业,王奕鸥面临着前程选择的问题。父母觉得在济南读个中专的会计专业比较适合自己的女儿,以后可以当会计,工作安静,不用四处奔波。王奕鸥的中考成绩很好,完全可以在济南上一所重点高中,但她还是听从了父母的意见,进了中专,学了会计。王奕鸥最感兴趣的其实是电脑,喜欢在彼时流行的ICQ、QQ、聊天室里跟人聊天。出于兴趣,她读了北大计算机的函授专科,学会了建个人主页和网站。

  即便如此,这些新鲜的东西仍无法满足王奕鸥对于外部的世界的向往。她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了北京交通大学学习。“去北京上学,是想让我一个人学会生活。”

  网上的病友

  王奕鸥进入北京交通大学之后,没有告诉任何人她是成骨不全症患者,她不想被人视作与众不同之人。但她的身高显然看上去过于矮小。有的同学看到她就说,你是南方的小女孩吧。王奕鸥说,我是山东人。同学很吃惊:山东姑娘不是特高大么?

  大学时期的王奕鸥建了一个叫“玻璃之城”的网站,许多成骨不全症患者聚集到此平台上。通过跟病友交流,王奕鸥越发了解到这个群体所面临的障碍和困境。“我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还读了大学,许多像我这样的孩子,连九年义务教育都享受不了。”

  刘大铭是家住兰州的一个“瓷娃娃”。4岁时,他的家人跑遍了自家周围所有条件比较好的幼儿园,希望能够入学,因为他的成骨不全症,遭到了园方的拒绝。“我开始找一些私人幼儿园,给人家说好话,送礼品,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一家私人幼儿园愿意接受大铭,高兴得掉下了眼泪。”刘大铭的母亲赵姣莲说。

  “瓷娃娃”们分散各地,平时难得一见,是一个庞大的隐形群体。在家乡济南这么多年,王奕鸥从未遇到与自身境况相同者,直到求学北京,才在北京协和医院遇到第一位病友。这个叫安德鲁的病友来自内蒙古。“当时都没想到他是我病友,他的状况太严重,26岁了,但看上去像是1岁多还没学会走路的孩子。他的胳膊和腿萎缩变形,头很大。家人抱着他,父母个头都很高,而且是军医。他是重度患者,医生告诉我,我才知道我们患的是同样的病。”

  安德鲁完全不能走,放在哪里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动不了。王奕鸥见到安德鲁时,他说,你给我递个手机。“我当时还没反应过来,因为我看到他手上是拿着手机的,等了一下我才明白,他的两只手完全变形了,碰不到一起。”安德鲁还在母亲的肚子里就骨折了。“如果他的父母不是军医,对他悉心护理,他可能活不到今天。”

  不是每个“瓷娃娃”的家人都是医生。太多的“瓷娃娃”家庭既没有必要的护理知识,更缺乏医疗支出费用。王奕鸥一直觉得应该为“瓷娃娃”们做些什么。大学毕业后,王奕鸥进入北京一家法律援助机构工作。工作期间,她认识了在另外一家民间组织工作的黄如方。黄如方个头很小,是软骨发育不全症患者,这也是罕见病的一种。两人在聊天中说到,可以成立一家为罕见病患者服务的机构,去帮助更多不幸之人。

  罕见病组织的成立

  王奕鸥和黄如方借了一家公益机构的一张办公桌,这就是“瓷娃娃”关怀协会最初的模样了。每天,王奕鸥背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去工作,买了个小灵通,用作“瓷娃娃”热线。

  王奕鸥把“玻璃之城”改了版,做成了“瓷娃娃”关怀协会的网站。这是整个组织建构的开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上网的条件,他们办了针对“瓷娃娃”和罕见病的杂志,让即使身处僻远乡村的患者也能获知相关信息。

  最开始筹备的半年,协会就王奕鸥和黄如方两个人,都是兼职,没有薪水。“印期刊也没有钱。一期印500本,需要2000块。一位家长给了1万块的捐赠,这是印刷5期杂志的费用。”

  2008年,“瓷娃娃”关怀协会筹备成立的那一年,北京的一家媒体第一次使用了“瓷娃娃”这个词。此后,媒体的报道陆续介入,各种活动也在逐渐展开,“瓷娃娃”关怀协会获得了多方的帮助。如同许多民间组织一样,“瓷娃娃”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注册。王奕鸥在那一年被邀请做客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说事”。在节目上,王奕鸥说,她找了区残联、市残联、中残联,都没有获得注册的资格。崔永元调侃说,那你应该去找瓷器协会、瓷器厂。直到今年3月,“瓷娃娃”关怀协会才得以正名。

  2009年,“瓷娃娃”关怀协会组织了首届“瓷娃娃”全国病人大会,这是身处中国的这个群体历史性的一刻。王奕鸥在大会开幕的时候说:“十几年的时间里,父母,包括自己都以为得成骨不全症的人全国似乎只有我一个人。若干年后,在医院见到了和自己一样的病友,听医生讲了全国还有更多的病友。我梦想,有一天,大家可以相聚在一起,告诉彼此,你不再孤单。”

  “瓷娃娃”关怀协会目前的全职工作人员有10名,已经为五百余名患者提供关怀救助。2010年,协会建立中国罕见病网站,四百多全国各地志愿者加入团队。从创办开始至今,资金问题是“瓷娃娃”协会的最大困难。作为”瓷娃娃”协会创始人的王奕鸥和黄如方两人的年收入加起来都不到10万块,其他的工作人员则更少,而他们每年为罕见病患者群体筹集的资金都在几百万以上,仍然是杯水车薪。“罕见病群体需要的资金是非常大的,再多都不为过。我们自己的工资都很低,大家有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压力。怎么才能留住人,并且吸引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团队也是我们要考虑的。”

  中午,“瓷娃娃”关怀协会的工作人员把办公桌铺上报纸吃午饭。午饭很简单,下饭的菜只有少许肉,更多的是黄瓜豆腐皮、花生米。他们吃饭的时候,会开一些玩笑,显得轻松愉快。

  在这个吃饭的会议室里,王奕鸥和黄如方向我介绍墙上的照片。“这是一个黑龙江的孩子,爸爸没办法承受孩子是‘瓷娃娃’的现实,抛下老婆孩子,离家出走了。这是一个湖北的孩子,特别聪明,嘴巴特别甜,爸爸去世了,妈妈改了,奶奶在照顾他……”

  许多罕见病患者家庭因为此病而陷入贫困与痛苦。由于罕见病患者人数相对较少、市场需求也相对不是太多,且药物研发成本相当之高,很少有制药企业愿意投入相关治疗药物的研发,这些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罕见病的药物,被称为“孤儿药”。在全世界,目前仅有1%的罕见病找到了有效的治疗药物。许多国家将“孤儿药”的研发上升到了立法的层面。例如,美国在1983年通过了“孤儿药”法案。

  我国当前对于“孤儿药”的研发基本处于一片空白,依靠国外进口。更重要的是,国家对罕见病患者的治疗无任何保障政策,大多患者家庭根本无力承担巨额的治疗费用。患上此病的家庭更多的是自叹不幸,听天由命。

  这几年,王奕鸥找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他们在“两会”上递交了为罕见病立法的提案——《关于尽快出台“罕见病”立法及完善相关保障政策的建议》。此建议的内容包括政府在医疗、教育、就业、保障等方面应给予罕见病群体的关怀和帮助。众多患者、家属、医生在此建议上签名。现在看来,这条路仍显艰难而漫长。

  脆弱的未来?

  2月29日是世界罕见病日,4年一度的这天是为了更好地诠释“罕见”。在中国,这一天开始逐渐为人所知。今年,王奕鸥正在做的一件事情是拥抱阳光计划,这个计划希望给“瓷娃娃”们提供轮椅等物品,让他们能多走出家门。“有很多‘瓷娃娃’长期躺在床上,在父母意识里,我的孩子是不能动的,一动就骨折。越是让孩子不动,他的骨头就越来越差。”目前,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康复护理领域的专家给成骨不全症群体进行良好的指导。

  2008年,王奕鸥在北京牡丹园附近发现了一位病友,她去看过这个孩子。“他出生不久就确诊是成骨不全症,因为医生说容易骨折,让孩子少动。他的妈妈就一直让他躺着,躺了18年,骨头都被肌肉吸收了。”

  躺着并不是这个孩子的愿望,他给王奕鸥发过一条短信:姐姐,我是不是没希望了?“他其实特别想从屋里走出来,他也有喜欢的女孩子,也希望用一技之长养活自己。”

  2009年的一天,王奕鸥接到了这个孩子妈妈打来的电话,说他不行了。王奕鸥和同事们赶到医院,他已经完全不省人事。“医生说,像这样的孩子病到这样的程度,连抢救都没办法抢救,你按压胸口,肋骨可能马上就断了。”

  这是许多伤心故事中的一个。在那些寄到全国各地的关于“瓷娃娃”和罕见病印刷品中,王奕鸥和她的伙伴们在纸上希望更多地呈现励志故事。今年8月,第二届“瓷娃娃”全国病人大会将在北京举行,他们的经历将得到分享。能抵御脆弱之物,她们认为是:爱。

  “瓷娃娃”关怀协会的办公室有句标语:Love is still strong。与之对应的中文是:还好,我们的爱不脆弱。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还好,我们的爱不脆弱


专访“瓷娃娃”王奕鸥

  王奕鸥,1982年生于济南,成骨不全症(脆骨病)患者,获北京交通大学法学、管理学双学位。自2008年5月与同伴黄如方发起成立国内第一家罕见病公益组织——“瓷娃娃关怀协会”(2008年11月份正式注册),并担任负责人。2009年8月,在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下设立国内第一个罕见病关爱基金,至今资助300多名脆骨病患者,帮助80多名患者完成手术治疗。2010年,“瓷娃娃关怀协会”进入“幸福中国”年度公益十强。今年5月,成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公益实习基地。

  瓷娃娃、玻璃人、蓝眼睛……一个个美丽的名字,背后却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群体——成骨不全症(脆骨病)患者。伴随而至的是身材矮小,频繁骨折,骨头脆弱畸形。全人类各种族男女均可发病,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全球估计共有500万名成骨不全症患者,其中,中国约有10万名。

  长期以来,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孤寂的角落。因行动不便,或畏于外人的指指点点,长年待在家中。因无障碍设施的欠缺,多数人未完成义务教育甚至完全失学。因长期治病,很多患者家庭陷入贫困无助的境地……但是,他们和其他人一样,渴望平等、快乐地生活。

  幸好,他们没有放弃努力,王奕鸥和她的伙伴奔走呼号,发起成立了“瓷娃娃关怀协会”,给更多病友送去爱心。

  他们说,还好,我们的爱不脆弱。

  文/图 本报驻京记者 谢绮珊

  初见王奕鸥,她1.2米的个头,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像极一个乖巧可人的小女孩。她算是瓷娃娃中的幸运儿,病情较轻,从小也和其他孩子一样在学校里学习,而且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是瓷娃娃中为数不多的上过全日制大学的患者之一。

  出生到16岁,总共骨折了6次

  脆骨病无法治愈,需终身治疗,骨折就像瓷娃娃们的家常便饭。王奕鸥形容说,有的重度患者,在妈妈肚子里就骨折了,有的打个喷嚏,踢个被子都可能骨折。有的好好坐着看喜羊羊,一笑就骨折了。

  从出生到16岁,王奕鸥总共骨折了6次。骨折对她造成的伤害是,有时骨折没有接好,有一段时间腿是弯的,无法正常走路,只能借助辅助器。

  十二三岁的时候,当王奕鸥获知自己得的是罕见病成骨不全症时,也很难接受这个事实。“那时候正处于叛逆期,常常自问,自己怎么就跟别人不一样?怎么就没有办法治?”在此之前,她只是觉得自己个子比较小,因为倒霉才容易骨折,以为长大以后自然就会好了。现在回忆起来,每次骨折,都是因为贪玩。

  每天下课就去针灸,小时候身上都是针眼

  但是,就算确诊,在当时国内也不知道如何医治,医生只是让父母要保护好她,不要再摔跤了。她跟随父母跑了很多城市去寻医问药,用过各种乱七八糟的补钙方法,试过很多偏方,吃了很多铁粉,每天下了课就去针灸治疗,小时候身上都是针眼。她说:“父母不知道怎么治疗的时候,会用尽一切方法给孩子治。”

  做手术要求医生不给她吃昏睡药

  中专快毕业了,王奕鸥等来一个矫正手术的机会,但这种手术风险极大,如果失败,将永远站不起来。王奕鸥坚持要做手术,她多么期待有一天能重新站立起来,完成自己的大学梦。

  做手术的时候,王奕鸥要求医生不给她吃昏睡药,“想让自己感受到整个过程,如果失败,也要知道为什么失败。”6个小时之后,手术成功了。自此,王奕鸥彻底甩掉了自小学六年级就开始用的辅助器,那年夏天,她穿上了裙子,像正常人一样走路。

  2005年王奕鸥专升本自考,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两年时间,她取得了法律和会计两个学位。自从来到北京之后,她一个人自己照顾自己,有时也挤公交车坐地铁。以前在家里,父母总是放心不下她一个人出门,基本都要跟着,让她觉得总是得不到锻炼。

  “初到北京生活,更多的是兴奋,也没想害怕的事。”王奕鸥说,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了她充分尊重和鼓励,这也是现在他们机构常跟患儿家长讲的,一定要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去独立地生活、思考,尊重孩子的决定。有的病友情况很严重,平时就靠轮椅和小板凳移动,上大学也是一个人住校,没有父母陪护。

  从“玻璃之城”到“瓷娃娃关怀协会”

  现在王奕鸥每周只要吃一次药,每半年去一趟医院复查。实际上,直到她2005年到北京读大学,才有增加骨密度的进口药,一年吃药大概要一万元。

  读大学期间,王奕鸥创办了“玻璃之城”网站,呼吁全国脆骨病病友们接受正确治疗,并及时通报国内外最新医疗进展。2008年5月,在从事了近一年的法律援助工作之后,王奕鸥毅然辞掉安稳的工作,和同为罕见病患者的黄如方共同发起成立了“瓷娃娃关怀协会”。

  一开始两人没有办公室没有资金,他们借用朋友办公室的一个小角落,一步步坚持做起来。自2008年正式成立以来,他们已经搬过8次家,前半年搬了4次,现在这个办公室满一年之后还得搬。

  不管如何,短短3年,“瓷娃娃关怀协会”已经步入正轨。目前他们有10个全职人员,2名实习生,500多名志愿者分布全国各地,与全国1200多个瓷娃娃家庭取得联系。

  她说:“我们团队每一个人的能力比较强,有着很好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整个团队年轻、精力旺盛、有冲劲,经常加班加点。如果有一个事情没有做出来,每一个人都难受,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好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帮我们,包括志愿者、企业、基金会,各方的力量加了进来,一起推着我们往前走。”

  以前,王奕鸥喜欢听音乐,看电影,现在个人的时间被压缩得很少了。“主要是上下班没什么区别,周末经常搞活动,下了班还有一些邮件要写,觉得时间很不够用。”

  为了找挂靠单位,王奕鸥找了三年。目前挂靠在北京市民政局下面,这是今年3月两会之后刚刚解决的问题,同时,他们更名“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王奕鸥自认为在草根公益组织中算比较幸运的,2009年10月,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第一家罕见病领域的公募基金——“瓷娃娃罕见病关爱基金”设立,由此他们也获得免税资格。

  为瓷娃娃的梦想插上翅膀

  前一段时间王奕鸥去英国学习,在一个帮助残障人就业的公益培训机构,她看到了不同的残障人和健康人一起在该机构的小花园里工作,除草、做花艺、做手工、当收银员。这让她很惊诧。当时她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如何评估这些或有肢体障碍,或有智力障碍的人的残障程度,并给他们选择合适的工作?”负责人的回答让王奕鸥感触很深,对方说:“没有什么是哪一种残障做不了的事情,大家都是一样的。”王奕鸥说:“整个思路是不一样的,他们不是把这些残障人圈起来,而是让整个社区都融入进来,社区的人也会觉得这是他们的一部分,不会觉得很奇怪。”

  这其实也是王奕鸥和她的团队特别希望能实现的。“2009年第一届瓷娃娃病人大会开完之后体会特别深,病友之间见了之后就像家人一样,没有任何隔膜。那种特别平等、受尊重的环境是我们营造出来的,相对来讲,这种营造比较简单,如果整个社会能形成这样一种气氛,瓷娃娃就能够走得出去。这是我们工作最大的一个目标,但是这个社会大环境需要更多的人一起来营造才有可能实现。”

  王奕鸥特别倡导一个理念:“我们只是身体上有一些不方便,但我们可以有很多理想和追求,和其他人是一样的。瓷娃娃关怀协会能帮助大家,给大家的梦想插上翅膀。大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梦想,我们才能帮助大家去飞。”

  她说:“很多患者很少出门,天天待在家里面,我们问他为什么不出门,推着轮椅也可以出去。有的家长说没有轮椅,我们就发放了一些轮椅。然而,我们发现孩子还是走不出去,除了身体上的障碍、没有合适的器械扶助以外,他走出去之后,社区、社会不能包容他、接纳他,整个大街的人都回头,像看怪物一样地看他。可能有的头大大的,身子有些小。他出去之后,其他人都笑他,有些人还指指点点,孩子出了一次之后,就再也不出去了。这是我们最担心的事情,所以我们现希望整个社会接纳、包容他们。”

  对话王奕鸥

  公益推着我往前走

  广州日报:对瓷娃娃来说,一般有什么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

  王奕鸥:因为患病,他们大多跟其他同龄孩子是隔开的,所以内心很孤独自卑,家长不知道这种病到底怎么治疗,看不到希望,通常会感觉无助。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表现出来的是积极乐观的一面,对未来非常向往,尽管身体上被禁锢住了,但依然非常开朗,有追求、有理想、有改变现状的动力。

  广州日报:有人把你称为中国的“阿甘”,你认同吗?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王奕鸥:我一直不喜欢这个称呼,我只是希望能够跟其他人一样。包括这个群体,我都希望有一天没有任何分类。就是不要给患有脆骨病的孩子加上标签,最好大家都是一样的,只是因为他们身体有一定的缺陷,导致某些方面不便。我们要的不是同情,而是一定的平等、尊重和认可,这就够了。最重要的是,大家看待这个群体的时候,不要有不同的眼光。

  广州日报:做公益之后,你觉得自己有什么不一样吗?

  王奕鸥:我觉得迅速成长了三年,完全改变了我的各种习惯。我之前是特别爱玩的一个人,整天想着听什么歌,看什么电影,买什么衣服,就是那种比较贪玩的小女孩,认识的朋友也都是这样的。做公益之后就完全改变了,接触的都是踏踏实实做事情的一些公益伙伴。之前我有点内向,比较慢热,但现在很多工作逼得我必须去跟不同的人打交道,也推着我一直往前走,不断地学习。


记者: 谢绮珊

来源: 广州日报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